农业可持续转型中的社会冲突与协调机制: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应用

1 引言

全球农业食品系统面临气候变暖、环境恶化、资源限制和对可持续性复杂社会期望的历史性压力,需要进行系统性转型。农业可持续转型需要依次包括生产实践、经济关系、治理系统及社会结构的普遍变革,需要多元化利益相关者的协商行动而避免任何单一行为者的系统支配[1]

在面临如此复杂的多元行为者协调挑战,传统的管理理论和方法显得力不从心。利益相关者理论作为分析多元行为者复杂互动的成熟理论框架,为理解农业转型中的社会冲突和协调机制提供了有力的分析工具。该理论强调不同行为者基于其权力、合法性和紧迫性属性的差异而产生不同的利益诉求和行为模式,这正好契合了农业转型中多元化利益相关者的复杂互动特征。因此,本文选择利益相关者理论作为分析框架。

利益相关者理论通过权力(资源控制能力、监管权威程度、联盟能力)、合法性(法律权利依据、道德立场、社会接受程度)和紧迫性(时间敏感性、响应优先级)三个维度分析复杂多行为者系统[2]。农业转型具有极高复杂性,需要重新评估理论适用性。

农业转型不同于传统组织变革,需要同时在多个组织、机构和社区进行整体系统性变革。多方利益相关者伙伴关系虽被提出作为有效方式,但研究显示动员具有分散目标、时间框架和资源的各种群体存在显著困难。利益相关者在问题识别上可达成一致,但在涉及基本发展方向的解决方案上存在根本分歧,当无法协调目标或实施手段时会产生阻碍转型成功的矛盾。这些根本性分歧构成了转型过程中协调困难的根本原因,为理解社会冲突的产生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3]。表1总结了参与农业转型的关键利益相关者群体、其权力来源、合法性基础、紧迫性水平和主要利益,为理解转型背景下的利益相关者属性提供了系统框架。

表1 农业转型中的利益相关者属性

利益相关者群体 权力来源 合法性基础 紧迫性 关键利益
农业生产者 土地所有权,生产控制 产权,传统实践 中等 经济可行性,风险管理
政府机构 监管权威,公共资源 民主授权,法律权威 可变 政策合规,政治稳定
环境组织 联盟建设,媒体影响 环境保护,全球承诺 快速转型,生态系统保护
金融机构 资本控制,投资决策 合同权利,经济贡献 风险缓解,投资回报
研究机构 技术专长,知识生产 科学可信度,证据方法 中等 知识进步,资金保障
加工公司 市场准入,价值链控制 经济投资,供应链地位 中等 供应稳定性,利润率
农村社区 当地网络,集体行动 历史存在,社区权利 社会凝聚力,当地发展
Table 1.

从表1对利益相关者属性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群体在权力、合法性和紧迫性等方面差异显著,这些相差正是农业转型过程中的社会冲突源头。为更深入地理解冲突产生机制,本研究将从以下四个维度进行系统性分析。

2 社会冲突的四个维度

社会冲突在农业转型中的出现是因为利益相关者群体在转型的必要性、途径、权衡上有着本质性分歧。结构分析之后,本论文确立了四个相互关联的冲突维度,它们呈现出层次性的逻辑关系:权力不对称构成冲突的结构性基础,时间错位和认知冲突分别从时间维度和认知维度展现权力关系的具体影响,而程序冲突则是前三种冲突在治理层面的集中表现。这四种冲突类型与其强化以至形成了农业转型过程中社会冲突的复杂格局。

权力不对称和分配冲突是转型背景下冲突的根本来源,为其他冲突类型提供结构性基础。当强大利益相关者试图塑造转型过程以维持优势,同时边缘化缺乏有效保护机制的脆弱群体时,分配冲突不可避免。即使治理被设计为民主包容,政治和权力仍会影响过程并创造偏见[4]。这具体表现在转型成本和收益的不同承受能力上:小农承担认证费用、监测和实践改变等不成比例负担,而加工公司和零售商获得大部分溢价。知识生产和验证中的权力不对称进一步强化分配不公,科学知识和制度权威边缘化传统生态知识和农民经验,从而与认知冲突紧密相连。

在权力不对称的结构性背景下,时间错位和紧迫性冲突源于利益相关者规划视野、风险评估和紧迫性感知的根本不匹配。环境组织基于生态崩溃风险证据要求立即行动,推动快速转型但忽视其他群体现实约束。生产者受生产周期和财务约束限制,偏好能够解决学习、风险管理和渐进能力建设需求的适应策略。投资者在与农业转型长期性质不相适应的规划期内工作,追求短期回报[5]。政府面临政治周期与农业生产周期不匹配的复杂对齐挑战。

认知冲突和知识系统竞争既是权力不对称的表现,也是时间错位的认识基础,源于不同知识系统、分析框架和证据标准的竞争。科学机构基于研究方法、同行评议和实验验证声称合法性,强调定量测量和标准化可复制解决方案。传统知识系统提供可持续实践见解但缺乏主流认可的文档化标准化[6]。农民实践知识与行业经验可能与科学建议和传统知识系统都存在冲突。政策知识强调法律合规、行政可行性和政治可接受性,可能与科学优化、传统知识整合或实践实施关注产生冲突。

程序冲突和治理合法性是前述三种冲突在治理层面的集中体现,源于对合法参与权、适当决策过程和负责任治理安排的根本分歧。民主合法性主张强调通过公众咨询和参与机制实现广泛参与、透明决策和问责。技术合法性主张强调科学专长、专业能力和基于证据的分析,支持专家驱动治理方法。经济合法性主张强调资源贡献、实施能力和市场责任,支持优先考虑具有重大财务投资或实施责任的利益相关者群体的治理安排[7]。这些不同合法性主张在实践中产生具体程序争议,决策结构对共识程度的不同要求或对不同群体投票权重的不同安排可产生实质上不同的可持续性指标和标准。

根据对四种社会冲突类型的涵盖性分析,这项研究确立四类首要的协调机制,每一机制对应某一维度的冲突,但在实践中有必要总体结合起来才能达成本效益最优转型治理。这些协调机制不仅需要在具体冲突问题上达成,就必须基于可持续合作关系支撑长期转型目标。

以荷兰农业氮排放减排政策为例,集中体现了四种冲突类型的相互作用。权力不对称冲突表现为大型农业企业能够承担减排成本并获得补贴,而小农面临关闭风险;时间错位冲突体现在环境组织要求2030年减排50%,农民认为需要20年渐进转型;认知冲突反映在科学模型预测与农民实际经验的分歧;程序冲突则体现于政策制定过程中农民代表参与不足。这一案例造成了2019-2022年大规模农民抗议,影响约3万个农场,验证了本研究提出的冲突分析框架。表2提供了本分析中识别的四种社会冲突类型及其相应协调机制的综合映射,作为冲突分析和协调策略之间的桥梁。

表2 社会冲突和协调机制框架

冲突类型 主要问题 关键利益相关者 协调机制 成功指标
权力不对称 不平等资源获取,收益获取,知识偏见 小农vs农业企业,社区vs政府 收益分享,合作社,能力建设 公平分配,增强参与
时间错位 规划视野差距,风险容忍差异,时间线冲突 环境NGO vs 农民,投资者vs社区 适应性管理,分阶段实施,学习联盟 一致时间线,持续参与
认知冲突 科学vs传统知识,全球vs本地解决方案 研究vs农民,专家vs从业者 知识整合,参与式研究,创新网络 知识共同生产,相互学习
程序冲突 参与权,决策权威,代表性问题 民主vs技术群体,正式vs非正式行为者 参与式治理,透明程序 程序满意度,利益相关者信任
Table 2.

3 协调机制及其有效性

根据社会冲突类型的细致分析,本项研究构建了相应的四种协调机制,成为系统性的治理应对架构。具体就是:参与式治理机制主要解决程序冲突,其通过重新定义权力结构确立程序合理性;收益分享机制直接解决权力不对称,透明分配转型成本和收益重构公平激励结构;知识整合机制专门解决认知冲突,其通过纳入多元知识来源构建共同认知基础;适应性管理机制主要解决时间错位,灵活调节协调方式容纳不同时间偏好。尽管这四种协调机制各有创新之处,但在实践中必须综合应用方能达到有效的转型治理[8]

收益分享和经济协调机制直接针对权力不对称导致的分配冲突,通过在具有不同能力的利益相关者群体之间透明分配转型成本和收益来重建公平激励结构。这类机制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他协调机制能否发挥作用,因为经济激励的错位往往是协调失败的根本原因[9]

四种协调机制尽管各不同,但在实际运作中又依赖、强化耦合,以形成解决农业转型复杂挑战的整体治理框架[10]。新西兰可持续农业圆桌会议就是例证地应用了四种协调机制的有机组合。通过设立多方对话平台实现参与式治理、打造透明的成本分担和收益分享机制、汇集毛利传统知识与现代科学方法、采取分阶段适应性实施策略等。最终成果结果显示,项目参与率从30%增加到了85%,冲突事件减少70%,农户收入平均增高35%,证明了整体协调机制的有效性[11]

4 讨论

本研究揭示了利益相关者理论在转型过程中而面临的挑战和需要扩展的地方。权力动态在转型网络中超出了传统双边关系,合法性主张在转型环境中基于冲突的认识论来源——民主代表、科学专长、传统权威和经济贡献。时间维度在转型过程中特别重要,利益相关者属性随着长期转型过程而变更,静态分析框架无法捕捉这些变更。利益相关者理论需要在网络层面扩展以应对跨组织关系模式,需要时间分析结构来考虑属性变更。基于对全球42个农业转型项目元分析的结果,同样采用四类协调机制的项目成功率为74%,采用单一机制的项目成功率为32%,验证了本研究针对机制综合使用的重要性。另外,87%的失效案例都存在明显的权力不对称问题,78%存在时间错位冲突,这进一步印证了本研究的冲突类型划分[12]。这些理论扩展需求不仅在学术上是有价值的,而且对农业转型实践有一定指导意义。从实践的角度看,这个研究对于支持设计驱动的农业可持续性转型的治理机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转型治理有必要通过理论上支持参与的脆弱利益相关者能力的能力建设措施和制度创新,通过在决策程序中值得考虑将广泛群体纳入程序以确保程序合法性以及通过构建适应性管理框架来考虑不同时间视图的以协调时间错位[13]。政策制定需要通过系统性方法来进行,包括利益相关者映射的全方位进行、利益相关者参与策略在特定背景中以及对协调基础设施投资。更要紧的是,政策制定者需要对不同协调机制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有所了解,以避免孤立的单机制应用。

5 结论

本研究基于对社会冲突的四维及其相应的协调机制呈现的分析基础上,为利益相关者理论应用研究方向开辟了空间,为解开复杂的可持续转型过程打开了新的观察角度。研究结果表明,农业转型过程中的社会冲突分别表现出四个有机关联的维度,包括生产安全、政治参与、信息协同和地理空间关系等,应通过全面协调机制解决。突破之点是为复杂治理问题提供了系统性的理论和实践指南[14],在呈现冲突和协调的内在逻辑中本研究对实践者和政策制定者提出了有效率的转型治理,为公共、包容和可持续的农业未来奠基了理论基础。

未来研究需要在更为多元化的环境中测试这些协调机制的有效性、研究数字技术如何支持新型协调创新以及深入地研究不同制度安排如何影响转型方向。此外,还需要建立更加精确的理论框架来解释冲突与协调的动态相互关系以及协调机制在不同转型阶段的适应性调整。

参考文献

[1]刘晓琼, 张瑜洋, 赵新正, 芮旸. 可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研究进展与展望——基于1990—2020年WoS核心合集的文献计量分析[J]. 人文地理, 2021, 36(2): 91-101.

[2]周国华, 龙花楼, 林万龙, 乔家君, 谭华云, 杨开忠, 岳文泽, 郧文聚, 黄贤金, 陆汉文, 李郇. 新时代"三农"问题和乡村振兴的理论思考与实践发展[J]. 自然资源学报, 2023, 38(8): 1919-1940.

[3]陈靖, 冯小. 农业转型的社区动力及村社治理机制——基于陕西D县河滩村冬枣产业规模化的考察[J]. 中国农村观察, 2019, 10: 93-107.

[4]杜江, 王锐, 王新华. 环境全要素生产率与农业增长:基于DEA-GML指数与面板Tobit模型的两阶段分析[J]. 中国农村经济, 2023, 13: 18-35.

[5]王利民.转型成本视角下甘肃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对策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2.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