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思政课”视域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问题与破解路径研究
摘要
“大思政课”是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内容,重在加强与其他课程、主体、资源、空间、平台的协同合作,发挥高职体育课以体育人强身铸魂的作用。本文从“大思政课”的视域出发,从方案建设、空间建设以及教联体建设三个维度,分析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问题与破解路径,提出了重视规划执行,完善课程思政实施方案;围绕数字空间和社会空间,发挥多元空间育人功能;推进跨学院教联体建设,提升体育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等解决路径,以期为“大思政课”视域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大思政课”视域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问题与破解路径研究
1 “大思政课”与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内涵解析
1.1 大思政课
“大思政课”意在实现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体现于立足“大时代”,承载“大使命”,使用“大教材”,建设“大课堂”。其中的“大时代”指的是大的时代背景,即当前这个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要求课程视野立足新时代发展背景,且具有做到古今融合、中外贯通。“大使命”指的是培养时代新人,通过课程思政教育引导学生锤炼强国之技,升华思想道德境界,服务社会经济科技发展,重在育人功能的全面实现。“大教材”指的是内部要素的系统优化,强调教学主体的“大整合”,教学内容的“大融合”,教学方法的“大综合”,促进教师间的协同合作,以此育人力量同向发力,育人内容立体贯通,实现思政课有滋有味;同时纸质教材、数字教材、实践活动等,都能够成为思政育人的重要素材。“大课堂”指的是关照“社会即课堂”,合理挖掘社会资源,打破传统思政课堂的时空限制,
1.2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
体育课程是提高高职院校学生身体需求和健康水平的课程体系,也是增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认同、劳动素养以及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指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特征,以运动项目为主要内容,在提高身体操作知识和能力的同时进行思政教育,包括体育技术类课程思政、体育理论类课程思政以及两类课程思政融合点。其特征是育人程度高、方法多,育人途径乐、体验深,育人思想丰、价值高,由持续推进体育课程思政内涵建设、开展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研究、广泛征集体育课程思政优秀案例、提升体育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稳步推进体育课程思政教研活动等多个项目组成。
2 “大思政课”视域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问题
2.1 缺乏顶层设计,管理制度不健全
“大思政课”视域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多元主体、多门课程、众多事项,如需要建立具有领导力的学院领导小组,系统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体育类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体系,通过各种渠道来提升体育课程任课教师推进课程思政育人能力等,是众多二级学院、职能部门以及任课教师的协作。这就需要形成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运行实施方案,开展顶层设计,在教学内容、方法、评价的课程思政建设方面提出标准和规范,制定整体体育类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目标,推进一系列的保障措施,有效地发挥诸类育人要素的作用。现实情况是,部分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整体设计上有指导纲要,即《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缺乏具有高职特色和工作细化措施的运行实施方案以及具体的实现手段,这就容易出现课程思政建设碎片化、分兵把口的局面。
2.2 空间建设不足,资源分布不均
“大思政课”下的教育空间具有复杂的数字和社会属性,即在原有校园空间的基础上增加了数字空间和社会空间,这三种空间都具有课程思政的潜力。引申到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不仅需要对校园空间功能进行重新界定,重视操场、体育馆、实验室、教室等实体空间的课程思政功能,还需要对数字教育空间和社会行业空间进行新的考量,挖掘诸如微信公众号、线上教学平台等数字教育空间,以及学校周边社区、企业等社会空间在推进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方面的优势和价值。现阶段,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依旧以校园空间建设为中心,往往会利用校内的操场、体育馆、演艺空间来开展课程思政设计,如在操场上讲述与体育课程教学相关的传统文化故事以及我国体育健儿为国争光的事迹,利用校园文化节来表演传统舞蹈。其封闭性特征比较突出,与数字空间和社会空的联动和贯通不足。这种空间结构虽然能够满足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需求,且在课时、学时、规模上显得很“大”,但是容易因为空间种类不多、数量不多、功能不多,导致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与学生实际体育需求相疏离。
2.3 教联体建设进程缓慢,教师课程思政能力需要提升
“大思政课”对高职院校体育课专任教师提出了提出了更高要求,其不仅要挖掘高职院校体育课内的思政元素,处理好思政元素与体育知识之间的关系,打造具有适应高职学生发展的体育思政课;还要基于职业教育特色,结合学校区域经济环境和学生专业发展需求,将体育课与学生职业成长、行业服务能力相关联,打造具有高职特色的体育思政课,这就需要高职院校体育课教师具有跨学科整合能力。现阶段,高职院校体育课任课教师课程思政设计能力较强,但整体能力还不足以满足大思政课对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实施的要求。具体表现为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与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较为相似,教学目标和内容同质化严重,一般都是围绕热爱传统体育文化、增强体育素养、培养爱国情操等普适性目标开展设计,缺乏职业教育育人要求的融入,没有较好地体现高职特色[2]
3 “大思政课”视域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破解路径
3.1 重视规划执行,完善课程思政实施方案
做好“大思政课”视域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首先需要解决顶层设计的问题,统筹考虑其中涉及到的各层次和各要素,提出不同体育专业课程教学、不同任课教师、不同体育类课程思政活动等要素的设计思想和实施要求,并提供一定的组织保障和动力系统。一要制定总体目标。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特点以及人才培养特征,对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进行精准的定位,设置一致性的学科目标,把其终极目标描述清楚。将发挥各类课程思政功能、提高体育老师的思政能力、狠抓学生行为习惯教育、重视学生三观的建设、推出体育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等纳入总体目标,以精准的工作定位来实现理念一致。二要规范建设内容。围绕提高体育老师的思政能力、狠抓学生行为习惯教育、重视学生三观的建设、推出体育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等任务目标,把其中关键要素和步骤细节罗列出来,如在提高体育老师的思政能力方面,教学内容上应当传承体育历史文化,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竞争意识,公平意识;教学方法上可选择开放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创新式教学、服务式教学、激励式教学等,同时还可以每周组织 1 次教研活动,开展示范课堂听课活动,以此明确主体责任,实现功能协调、结构统一。三要进行组织保障。成立体育课程思政领导小组,完善体育实践育人协同体系,加强与马院、教务处等之间的协作,每月召开专题工作会议,通过质量工程项目立项、落实课程思政建设经费、选树优秀典型等提升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积极性[3]
3.2 围绕数字空间和社会空间,发挥多元空间育人功能
当前,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思政的空间建设距离“大思政课”标准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亟需强化对数字空间和社会空间课程思政功能的认识,提高自身的视野开阔度、内容现实感、过程社会性。一方面,要推进体育课程思政数字空间建设。借助微信公众号、学习通、抖音等数字空间平台,建立体育课程思政资源库,打造虚拟体验场景,建立数字社群。并借助数字空间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及时对最新体育竞赛、体育文化类活动等内蕴的思政元素进行提炼和展示,继而提升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思政的趣味性。在此过程中,尤其是要重视高职学生的空间生产能力,即在提供丰富多样体育课程思政资源的同时,通过与专业实践的联合,引导高职学生利用体育文化资源进行作业设计或者作品开发。另一方面,要重视社会空间。现阶段,社会上各类体育竞赛活动、文娱活动竞相涌现,如马拉松竞赛、地域文化艺术节等等。通过参与社会体育类活动,能够为高职学生提供体育学习成果展示平台,提高体育课教学的趣味性,并能够让高职学生在参加社会体育类活动过程中,加深体育文化与精神的理解,形成团结、友爱、劳动等优良品质。由此,高职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应当积极延伸第二体育课堂,利用好学校周边的乡村、社区、公园、文博馆、工作坊、红色教育基地等社会空间,因地制宜,分类施策,通过实地调研、社会服务、组织竞赛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体育类活动,提升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广度和深度。
3.推进跨学院教联体建设,提升体育教师课程思政能力
教联体建设是“大思政课”视域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对于下高职院校体育任课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十分必要。[4]高水平的教联体是“大思政课”视域下高职院校提升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适应职业教育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趋势的重要支撑,是保证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升体育教师跨学科教学协作能力的核心支撑力量。由此,要推动校内课程思政教联体建设,加强体育课教师与思政教师、专业教师之间的协同联动,充分发挥不同主体的育人智慧,共同探索具有职教特色并符合职教学生发展需求的体育思政课。具体而言,要在课程内容体现多样性、差异性、前沿性和时代性。明确“立德树人”一条主线,以外引内育为抓手,加入专业课所需的精神品质,以班级为依据,差异设计教学内容,弥补教师的知识局限。如,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可结合旅游管理专业开发设计礼仪操;二是在教学形式上体现实践性、数字性以及互动性。如引入“大班讲授+小班研讨”“课馆结合”等教学模式,构建一体化混合式教学模式,创新探索体育竞赛、文艺汇演等实践育人方式。比如,对于汽车维修专业,体育课教师可与汽车维修专业教师协同开展课程思政,针对汽车维修工作的日常场景,结合体育运动知识,开发设计轮胎搬运竞赛娱乐活动,从而帮助培养学生的劳动和职业精神。三是在教学主体上体现协同性和综合性。加强课程教研室的建设,建立集体备课制度,充分调动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务处、各二级学院等多个院系和部门力量,实现资源和信息共建共享[5]。
- 李峰
-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营口 115009
- 4 结语
综上所述,“大思政课”视域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既需要具体方案的顶层设计,也要多元主体和不同空间的共同配合。通过科学设置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要求和保障体系,建立体育课程师资数字空间和社会空间,以教联体建设汇集多元主体力量并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的实施,能够推进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实现“大思政课”。在未来的发展中,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应当在“大思政课”的引导下完成细化细分工作,与专业实践和职业发展需求紧密融合,在一致性的基础上体现差异性和特色性。
参考文献
[1]侯凯凯,靳强,平若媛.“大思政课”视域下高职体育“五位一体”课程思政体系构建研究——以北京财贸职业学院为例[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23,39(02):45-49.
[2]李香琳.“大思政课”视域下艺术类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优化路径研究——以科尔沁艺术职业学院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4(10):102-105.
[3]李牧林,陈伟.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经验与推进策略研究[J].科学咨询,2025,(04):21-24.
[4]朱亚成,张青.“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研究[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5,24(01):91-94.
[5]张香美.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赋能高职院校“大思政课”的多重逻辑探索[J].现代商贸工业,2025,(10):223-225.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5.10.072.
作者简介:李峰(1980-),男,辽宁营口人,讲师,教研室主任,主要从事体育课教育教学研究。
参考
侯凯凯,靳强,平若媛.“大思政课”视域下高职体育“五位一体”课程思政体系构建研究——以北京财贸职业学院为例[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23,39(02):45-49.
李香琳.“大思政课”视域下艺术类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优化路径研究——以科尔沁艺术职业学院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4(10):102-105.
李牧林,陈伟.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经验与推进策略研究[J].科学咨询,2025,(04):21-24.
朱亚成,张青.“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研究[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5,24(01):91-94.
张香美.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赋能高职院校“大思政课”的多重逻辑探索[J].现代商贸工业,2025,(10):223-225.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5.10.072.
版权
未提供许可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