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代年轻人“搭子文化”盛行的社会心理现象描述与分析
摘要
“搭子社交”是一种强调“弱关系”的新型社交方式,根据个性化精确爱好和需求产生,既区别于传统稳定的同事或朋友关系,降低了投入时间、感情、精力的成本,提高了实用性与默契度。这种文化现象不仅反映了年轻一代对传统“强关系”的构建的生活方式进行挑战与影响,也展示了现代社会价值观、以及人际关系的变迁。本文综述旨在在通过社会心理学视角,探讨“搭子社交”如何影响年轻人的心理、行为与社会互动;其背后深层的成因以及社会意义,将着重解构“搭子社交”在社会心理层面的成因引起广大青年群体的共鸣与思考。
1 引言
在当代社会中,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加速发展,新兴的文化现象不断涌现,其中“搭子社交”作为一种青年(特指“Z时代”)亚文化领域的垂直细分领域的精准陪伴。所谓“搭子”,就是根据个性化精确需求与喜好,以结交不同场域的朋友,如:游戏搭子、吃饭搭子、追星搭子、旅游搭子……被视为传统亲密关系补充的“搭子社交”,以无需装熟、目的明确、边界感强、缓解孤独感的同时还减少时间精力投入成本等为显著特征,在全球青年中迅速蔓延。甚至很多电影也聚焦于这种社交新形势,可见其爆火程度。例如《拼桌》,剧中人物是无数在沪漂打工的年轻人的缩影,因偶然拼桌吃饭而相识,从对美食的独到见解开始,逐渐到分享蛮不讲理的上司、应接不暇的工作、一地鸡毛的琐事,在熟悉的烟火气中建立逐渐从陌生到深厚的感情,以“美食搭子”为起点,在友情中找到治愈的能量。
很多人认为“搭子”是一种过度功利导向的“浅社交”、“弱关系”,精准陪伴看似高效实用却而无法静下心来学会建立亲密关系或是独处会导致年轻一代普遍情感降级、社会责任感降低、内心浮躁从而无法与现实生活产生正向且深厚的链接,这些都是一种文明社会倒退的表现;而也有人认为是快节奏的社会现象是引起年轻人社交方式与心态转变的必然结果,Z时代青年普遍都更注重自我需求满足,而追求独立自由后随之而来的就是人际关系的日渐疏离与无法避免的群体孤独。比起需要互相迁就却也更稳定的传统社交关系,“搭子社交”才是最利于个体多元化发展、尊重内心真实感受、保持开放生活心态的新型社交模式,同时基于相同爱好结识的年轻一代也有转化且建立起亲密且独立健康的交往关系的可能性。这社交模式与社会关系变化所产生的争议,让我们不禁探究“搭子社交”背后的心理成因与社会意义究竟是什么[1-3]?
2 基于趣缘关系下的精准陪伴--需求感
社交是人类生活中举足轻重的一部分。人类作为一种社会动物,从原始时代就通过互动和社交满足自身存在的各类需求。在当今快时代的压力下,我们逐步原子化、标准化和市场化,个体表达情感需求的空间被真实的社会日益挤压;而在互联网兴起的推动下,年轻人的社交圈层趋向于在一个特定情境下对特定的事件进行社交体验,或在共同的兴趣爱好的驱使下完成新的人生体验,或在因相同的人生经历和小众价值观念为前提的线上线下交流中获取认同和情感共鸣等等。
以国内知名社媒平台小红书为例,新用户在第一次注册时就会根据以兴趣爱好为标准的不同选项划分趣缘群体,为后续推送相关内容建立搭子社交提供了充分条件。用户如有需求可以自行搜索诸如“xx个人需求+找搭子”等关键词;也可以自行发帖,只需在tag上加入“找搭子”“搭子社交”等话题标签就能通过算法满足精准陪伴需求。当代社会年轻人新型社交关系中的“搭子文化”被小红书体现的可谓淋漓尽致。但这种关系通常具有暂时性,且目的性较强,反映了年轻群体在不同日常事务或情感陪伴需要下对社交的不同要求,并伴随需求结束而终结,无需套上像传统亲密关系那样厚重、长期维护、互相迁就的情感枷锁。
3 基于弱连接关系下的实用主义社交--边界感
搭子社交的精髓,在于“恰到好处的陪伴”。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与愈发繁琐的人际关系,我们在社交中投入的精力和成本都越来越大。作为群居性动物,我们无法脱离社群,却在功利的复杂社会环境的压迫与虚拟的网络世界的盛行之下对现实社交兴致寡淡,于是当下自我意识逐渐突出的年轻人更倾向于选择实用主义的搭子型社交。
这种“弱关系”社交可以在提供更多元的社交选择与更优质的社交对象的前提下,在某些特定场合给予一定程度的情感层面的认同感与社会层面的归属感。相较于人情社会的“强关系”,搭子的存在更是一种功能化的双向关系,为了某一共同的目标或理念共度此刻欢愉。同时,实用主义的“搭子社交”是具有边界感的,双方除了在共同爱好上的互相探讨,并不会过度窥探或者询问你个人隐私,比起私人空间被过度侵犯,“搭子社交”更能建立起心理层面上的界限感与安全感,是当代年轻人本身独立自主,在为人处事上注重分寸、同时尊重他人个人生活意志的社交尺度。
在随性轻松的“搭子文化”中,其作用一方面是青年群体是更高效简洁且深刻的情感平替,另一方面也是对现代社会孤独感的反馈,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既是现代青年对于亲密关系的“消费降级”,也是审时度势中找到一种情感平衡的可能性[4-6]。
4 基于“搭子“细分化下的时间恐慌--焦虑感
"搭子文化"是一种在现代社会中因时间紧迫而兴起的社交方式,旨在提高社交效率和节约时间。它源于人们对时间的珍惜和对社交的需求,以及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高压力使得人们的时间变得更加宝贵,很多人感到时间不够用,难以兼顾工作、家庭和社交。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开始寻求更高效的社交方式,以节省时间和精力。因此,"搭子文化"的核心理念是将时间碎片化,将多维的生活情境细分扁平化,使每一个情境都培养出具体的“搭子”,以此让本就紧迫的社交活动变得更加紧凑和高效,对于时间上功利性的追求,群年群体的时间恐慌也就此产生[7]。
"搭子文化"的兴起也与现代科技的发展密切相关。随着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人们可以通过即时通讯工具、社交网络和在线平台更方便地跨越时间空间等多维度进行社交互动。社媒平台的精准细分“搭子”类型进行话题推送与精准营销得到年轻人一种追捧与认可,一方面显示出年轻人本质上还是希望与世界建立情感羁绊的,只是客观上达不到使得他们只能在特定情境下退而求其次;另一方面过于注重效率和速度可能导致社交变得钱线和缺乏深度,缺少了人与人之间真实的互动与情感链接。
5 基于青年群体间的的情感归属--孤独感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人的需求逐渐从以前的温饱需求转变为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搭子文化”本质上也是在现代化的社会人们没有契机也没有时间去建立深刻关系的起因而导致,其深刻内涵还是在于现在普遍年轻群体缺少爱与陪伴的情感归属体验,是一种内心孤独感外化的体现。
因此,人们选择了”搭子社交“这样的方式作为一种情感代偿,既能组成一种趣缘、平等、和谐尊重社交关系,有效回应和安慰内心的孤独感;但同时他看似通过网络形成了一种更广阔更理性的社交方式,实质上加深了人与人之间内心真实的隔阂,压抑了人类内心深处真实且深厚的情感需求,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更加冷漠和疏离。
6 结语
大部分拥有“搭子社交”的青年主要是基于:缓解孤独打发时间;避免私人空间与时间被传统社会亲密关系入侵;热爱社交,有扩大社交圈的兴趣爱好;以及身边没有共同爱好的亲朋好友想找人谈探索共同话题等等。而这些心理需求都是涵盖在社会背景下,与群体以及个人属性分割不开的。同时,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算法等科技的高速发展,年轻人颠覆了曾经根据地缘、业缘、时间等因素寻找“关系”的方式,而是在各类社交媒体平台基于自身情境满足个人社交需求,在原本天南海北永无交集的个体与个体之间建立起“搭子社交”。
总体而言,“搭子社交”一方面具有较强的社会实用性,在网络的推动下能够让青年群体在自己精准的兴趣领域获得情感价值的满足;另一方面却也反映了在快时代激烈紧张的社会背景下,人们真实产生链接的空间日渐狭小,“搭子社交”是年轻人抵抗对抗自身孤独感的新型生活方式,促进和创新了相较于传统社交关系的新理解和新需求。
参考文献
[1]曾丽颖.分割、脱离与接合:基于媒介情境理论的“搭子”社交文化探析[J].科技传播,2023,15(20):79-81+85.DOI:10.16607/j.cnki.1674-6708.2023.20.007.
[2]贺嘉乐.“Z世代”社交网络中搭子文化的情感需求研究[J].新闻世界,2024,(03):28-30.
[3]于语和,周欢.青年“搭子型”浅社交的心理透视与现实审思——基于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J].理论导刊,2023,(10):96-103.
[4]晏昱凌.“搭子”文化兴起,为品牌赋能“社交”[J].中国眼镜科技杂志,2023,(06):40-41.
[5]田心洋.当代青年新型社交方式探究——以“游戏搭子”现象为例[J].科技传播,2024,16(05):9-12.
[6]邹盈,史媛媛.“搭子”:青年新型社交方式的实践观察与理论透析[J].新生代,2024,(01):64-69.
[7]黄启维,杨卫宏,林霁月.大学生“搭子”社交的全景描绘、成因分析与理性审思[J].青少年学刊,2023,(06):35-41.
参考
曾丽颖.分割、脱离与接合:基于媒介情境理论的“搭子”社交文化探析[J].科技传播,2023,15(20):79-81+85.DOI:10.16607/j.cnki.1674-6708.2023.20.007.
贺嘉乐.“Z世代”社交网络中搭子文化的情感需求研究[J].新闻世界,2024,(03):28-30.
于语和,周欢.青年“搭子型”浅社交的心理透视与现实审思——基于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J].理论导刊,2023,(10):96-103.
晏昱凌.“搭子”文化兴起,为品牌赋能“社交”[J].中国眼镜科技杂志,2023,(06):40-41.
田心洋.当代青年新型社交方式探究——以“游戏搭子”现象为例[J].科技传播,2024,16(05):9-12.
邹盈,史媛媛.“搭子”:青年新型社交方式的实践观察与理论透析[J].新生代,2024,(01):64-69.
黄启维,杨卫宏,林霁月.大学生“搭子”社交的全景描绘、成因分析与理性审思[J].青少年学刊,2023,(06):35-41.
版权
未提供许可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