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研究 ——以水族马尾绣为例
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传承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和维护民族文化多样性具有深远意义。本文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水族马尾绣的保护与传承角度出发,了解其目前的发展现状,从传承群体、产业化发展与销售渠道三个方面分析水族马尾绣发展面临的问题,并积极探索解决路径,为马尾绣的传承提出有效的发展策略。
1 水族马尾绣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1.1 水族马尾绣的起源与制作
水族以“睢”自称,起源于睢水流域。关于水族马尾绣的起源,水书以及相关历史资料中都没有明确记载,但这门传承了上千年的技艺,从水族的节日习俗中可以感受到它所承载的厚重历史与文化意义。在水族最为隆重的民族节日——端节(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期间,马尾绣成为节日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针线交织的艺术,更是水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对美的追求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珍视与传承。
水族马尾绣在制作过程中需要的材料主要是马尾毛、刺绣底料等。制作绣品时,首先取三到五根马尾的鬃毛,通过手工将白色丝线缠绕在马尾上,形成特制的马尾线。随后,用缠好的马尾线依照预先描绘好的花纹轮廓上进行盘绕,接着在白色线条勾勒的凹缝处,运用绣、挑、补、梭多种针法,巧妙绣制上各种彩色丝线。这一过程所绣成的图案仅是一个空心的框架,还需要手工艺人用螺形绣或结线绣对图案内部进行填充,使图案更加饱满生动。最后,在绣品上缝上金光闪闪的金线。整个过程繁琐精细,一共要经过52道工序才算完成。
1.2 马尾绣的文化价值
水族人民将马尾绣视为本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代表,视为水族妇女智慧才华的集中体现。马尾绣中的背带与绣花鞋,作为水族马尾绣文化的代表性物件,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马尾绣背带寄托着长辈对后代的深切祝福和美好祈愿,通过世代相传,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其中,“歹结”背带是水族地区公认的极品背带之一,因其制作工序繁琐,被水族人看作是体面和富有的标志。而马尾绣花鞋是水族妇女日常生活中的穿着,同时也在水族姑娘出嫁时作为嫁妆,具有特殊意义,它象征着吉祥如意、幸福美满的祝福。
马尾绣的创作过程是一种技艺与信仰的结合,它要求制作者拥有高超的刺绣手艺,还要对水族的历史文化有深刻的理解与感悟。从材料的选择、图案的设计到下手刺绣,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制作者的耐心与技艺。她们通过花费浩瀚的工程制作一件背带、一双花鞋,反复体验与祖先的情感联系6]。她们的每一件绣品都是智慧与情感的结晶,它们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物质层面,成为水族人民精神世界的象征。
2 水族马尾绣传承保护现状概述
马尾绣主要流传于三都水族自治县的水族聚居区。三都县境内地形地势错综复杂,形成了相对封闭的文化空间,为水族马尾绣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特殊的环境。
2.1 水族马尾绣的保护传承现状
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素有 “中国马尾绣之乡” 的美誉。近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增强,马尾绣的传承保护工作也取得了显著进展。
2006年,水族马尾绣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到2016年,三都县马尾绣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称号,这标志着水族马尾绣已晋升为国家级的重点保护文化遗产。2018年,马尾绣传承保护展示中心在三都水族自治县“非遗一条街”落成。该中心集库房存储、展示厅展览以及技艺培训等多重功能为一体,为马尾绣的传承与发展搭建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综合性平台。展示中心通过定期举办的技艺培训班、文化交流活动以及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宣传推广,激发了年轻一代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爱与学习热情,为进一步推动马尾绣乃至整个水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贵州省政府以及相关的部门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并出台了《贵州省开展“推进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试点工作的实施工作》、《关于持续推动非遗工坊助力乡村振兴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推动了包括马尾绣在内的传统手工艺的高质量发展。同时,贵州省还启动了“贵州省工艺美术大师”的评选与表彰项目,通过评选表彰工艺美术行业领军人才,来激发传统手工艺人的创造动力。
2.2 水族马尾绣传承主体以及传承方式
作为传统工艺,马尾绣的传承主体主要集中于水族妇女。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宋水仙、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潘正永等为代表的传承人,一直在通过传统的方式保护这一传统技艺。宋水仙不仅精通传统图案的刺绣,还懂得创新具有时代感的新图案。在她的努力下,许多年轻的水族女孩对马尾绣产生兴趣。潘正永同样出身于马尾绣世家,她主办的三都县嘉庆民族工艺品发展有限公司,不仅为当地妇女提供了就业机会,还通过订单生产和技能提升培训,使许多原本只会简单刺绣的妇女掌握了更高超的马尾绣技艺,从而在实践中传承和发展这一传统技艺。
一般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依赖“代代祖传、师徒相传、口口相传”的独特方式,来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传承方式是一代代技艺的传递,也是对文化记忆与历史情感的继承。特别是传统的马尾绣技艺,传承主要是通过家庭内部的口传心授。如今,许多传承人开始通过开设培训班的方式推广马尾绣,系统教授马尾绣的制作技艺与设计理念,让更多人能够接触和学习这一技艺。
3 水族马尾绣传承面临的问题
3.1 扩大传承群体的困境
在当代社会快速变迁的大背景下,传统的传承方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难以直接转化为可观的经济效益,给传承人带来恰当的经济回报。许多传承人仅凭着对民族文化的深厚情怀和强烈责任感,即便缺乏物质激励,依旧坚守着这份古老的技艺。同时,年轻一代在市场经济浪潮和当前就业观念的双重影响下,越来越倾向于追求现代文化的快节奏和新鲜感。这种趋势导致水族马尾绣的传承群体遍出现老龄化态势,年轻力量的缺乏使得该技艺的传承面临着断层的风险。
当前,水族马尾绣的传承主体主要为当地中老年妇女。这一群体虽然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但由于自身受教育程度的限制以及缺乏系统理论支持,她们往往难以深入探索传统技艺的精髓,也很难在保留传统韵味的基础上融入创新理念,进而限制了马尾绣产品的市场化发展空间。此外,马尾绣在产品类型和表现形式上普遍存在同质化严重的问题,缺乏足够的差异化和个性化,无疑进一步限制了它市场潜力的挖掘。
3.2 精湛工艺的产业化困境
三都县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及相对闭塞的交通环境,长期以来与外界的交流较为有限。在这种相比封闭的背景下,当地的马尾绣产品起初主要是为了满足当地居民日常生活所需而制作。如今,这些产品转化为商品,却存在“物美价不廉”的问题,难以作为普通商品在市场广泛流通。这一问题的根本,源于它高昂的生产成本与漫长的生产周期。从生产成本来看,从选材、设计到刺绣、成品,每一个环节都要求制作者极高的专注度和精细的操作技巧。与机械化生产相比,手工制作耗时更长人力成本更高,这使得马尾绣产品在价格上难以与机械化生产的商品相竞争。在生产周期方面,由于每一道工序都需要匠人精心制作,无法像机械化生产快速批量产出。这不仅增加了生产成本,也限制了产品的产量,难以满足大规模市场的需求。
3.3 传统束缚下的销售困境
传统观念的束缚在水族地区体现的尤为显著,这里长期以来形成了一套根深蒂固的销售习惯和观念体系。他们习惯进行面对面与顾客进行交流互动,依赖于传统的市场环境和口口相传的信誉体系,对虚拟的网络空间和数字化的交易方式感到陌生甚至不信任。在这样的背景影响下,水族地区的人们对新兴的电子商务和线上销售模式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认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市场潜力的挖掘。
技术和人才的匮乏对水族地区开展线上销售活动也构成了显著的制约。电商平台的搭建维护与线上销售方式依赖一系列先进的技术支持,而水族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偏远、经济发展水平滞后,在技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相对薄弱,难以提供稳定高效的技术保障。此外,电子商务的运营需要具备专业技能和知识的专业人才,而水族地区由于教育资源相对匮乏,人才培养体系不够完善,导致电子商务领域的专业人才严重短缺。
4 水族马尾绣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水族马尾绣的传承与保护,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加强对马尾绣的保护工作,构建以三都县水族马尾绣为根的优秀文化保护传承体系,不断扩大传承主体,提高民众对马尾绣的传承保护意识。
4.1 激活马尾绣传承活力,拓宽传承群体基础
国家鼓励和支持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特殊优势,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开发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市场潜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马尾绣技艺作为活态的文化,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不断创新,一方面保护原有的民族文化精神,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文化内涵,使之发展、升华。马尾绣产品的创新可以体现在图案方面,从现代人们喜闻乐见、容易产生共鸣的元素中汲取灵感,设计出既有古典韵味又有现代时尚感的作品。此外,将马尾绣应用在如公共场所的装饰画、网络上兴起的数字艺术作品等现代流行的载体,不仅可以增加马尾绣的展示渠道,还可以将这古老的技艺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出来。
非物质文化遗产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已经很难完全适应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此时将马尾绣融入教育体系成为了一种有效的传承途径。在学校课程体系中加入马尾绣的教学,实施系统化的教育和培训,培养年轻一代对马尾绣的兴趣和传承责任感。政府制定传承人保护机制,给传承人提供必要的关怀与支持,以保障传承人能够获得稳定的生活来源,激励他们积极投身于马尾绣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实践。
4.2 创新驱动,推进马尾绣产业化进程
传统的马尾绣制作工艺复杂精细且完全依赖手工,难以实现大规模生产。传承者应积极探索将现代科技手段如激光切割、3D打印等技术引入马尾绣的生产过程中。这些先进技术的应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简化制作工艺,提高整体的生产效率,同时保留马尾绣的独特韵味。另外,研究和开发新材料来替代一些昂贵或者难以获取的传统材料,也是降低马尾绣生产成本的有效举措。传承者们应积极探寻那些既能够保持马尾绣质感,又成本相对低廉且容易获取的新材料,从而有效降低生产成本,使得马尾绣产品价格更加亲民,更容易被市场所接受。
马尾绣产品产业化的实现同样离不开政府的有力支持。政府应当积极推动马尾绣产业链的整合与优化,从原材料供应到生产再到销售的各个环节,构建起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体系。马尾绣企业之间携手建立起产业联盟,将生产企业、设计公司、销售商等各类产业主体汇聚起来,共同推动马尾绣产品的产业化。此外,产学研合作也是推动马尾绣现代化转型与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马尾绣产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展开深入的合作,借助其先进的技术力量和设计理念,为马尾绣技艺注入新的活力。
4.3 线上线下并进,打造多元销售平台
在当今互联网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线上销售的模式已经达到了相对成熟的阶段,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就马尾绣产品而言,若想更高效地开展推广工作,进一步拓宽它的销售渠道,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销售模式是最佳的选择。
线上方面,马尾绣产业可以联合各方力量,共同打造出一个有影响力的马尾绣品牌。他们可以通过建立自己的官方网站、入驻主流电商平台,以及利用社交媒体平台进行精准的市场营销,突破线下售卖的地域限制,将马尾绣产品推向更广阔的市场,面向更广阔的消费群体。在电商平台上,他们可以利用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这类高科技手段,让远在千里之外的消费者也能近距离欣赏到马尾绣的精湛技艺,享受一种沉浸式的购物体验。
线下方面,在实体店的基础上开设线下体验店,店内围绕马尾绣的主题进行装修设计,通过展示马尾绣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和代表作品,营造浓厚的马尾绣文化氛围。开展手工艺体验活动,吸引对非遗文化感兴趣的顾客,邀请马尾绣传承人现场展示技艺并与顾客进行互动,让顾客亲手制作马尾绣作品,以加深他们对马尾绣技艺的理解。
线上线下相结合销售模式的实现,还需要政府的全方位支持,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政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促进马尾绣产品的销售,政府应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尤其是完善交通网络和建设电商服务站点,为马尾绣的销售提供便捷的电商服务。对于当地缺乏电商人才的问题,政府可引入第三方电商服务者,为手工艺人提供技术支持和营销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电商环境。
参考文献
- [1]习近平.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J].求知,2022-08-10(14).
- [2]薛达元.滇黔桂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调进与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13:397.
- [3]袁宗刚.水族马尾绣背扇[J].艺术设计研究,2021,(02).
- [4]王彦.指尖上的记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
- [5]莫永言.刺绣艺术的“活化石”[J].当代贵州,2013,(14):42-43.
- [6]莫永言.刺绣艺术的“活化石”[J].当代贵州,2013,(14):42-43.
- [7]刘婷,冯叶欣,吴深会等.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生产性保护的调查研究——以水族马尾绣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22,(19):31-33.
- [8]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S].第三十七条.
- [9]潘瑶.国家级非遗项目“水族马尾绣”传承发展现状[J].纺织报告,2024,43(05):123-125.
- 作者简介:王彩鸽(2001-),女,汉族,研究生学历,研究生,研究方向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
参考
习近平.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J].求知,2022-08-10(14).
薛达元.滇黔桂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调进与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13:397.
袁宗刚.水族马尾绣背扇[J].艺术设计研究,2021,(02).
王彦.指尖上的记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
莫永言.刺绣艺术的“活化石”[J].当代贵州,2013,(14):42-43.
莫永言.刺绣艺术的“活化石”[J].当代贵州,2013,(14):42-43.
刘婷,冯叶欣,吴深会等.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生产性保护的调查研究——以水族马尾绣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22,(19):31-33.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S].第三十七条.
潘瑶.国家级非遗项目“水族马尾绣”传承发展现状[J].纺织报告,2024,43(05):123-125.
版权
未提供许可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