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出版视阈下温州拦街福传统民俗文化活动的传承保护机制研究
摘要
温州拦街福作为浙南地域文化谱系中的典型民俗事象,承载着多维度的历史叙事与集体记忆符号。然而,在现代化进程加速的语境下,其传承场域遭遇结构性断裂,表现为代际传递的断层化、资本支持的匮乏性以及青年世代参与意愿的薄弱化。本研究基于文化再生产理论框架,系统解构主题出版对非遗活态传承的赋能机制。通过历时性与共时性相结合的考察方法,梳理拦街福文化基因的嬗变轨迹,揭示其在当代社会遭遇的符号祛魅危机。研究提出,主题出版可通过构建“三位一体”传播矩阵——即学术化专著编纂、视觉化图录整合、数字化媒介融合——重塑文化认同的认知图式。此类实践不仅有利于实现文化记忆的数字化存档,更可以通过交互式传播重构代际对话场域,最终形成文化资本与社会资本的良性互馈机制。
1 问题域: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传承张力
在跨文化张力理论视阈下,全球化所裹挟的时空脱嵌性与在地化实践内生的地方性黏附力,共同构成了当代民俗文化存续的辩证性场域。于洋和姜飞在《国际跨文化传播研究新特征和新趋势》一文中,对文化身份、跨文化接触等方面的研究揭示了全球化与地方性因素在文化领域的相互作用,为理解当代民俗文化存续的辩证性场域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1]。
瓯越文化圈层中的标志性节庆仪式——温州拦街福,其存在论意义已从以往的自发延续,转向在新的社会环境重构下的策略性调适。这一转型实质映射了民俗文化从受传统思维支配的“自在状态”,向新的理性框架内“自为存在”的范式跃迁。作为清代民间信仰实践的制度化遗存,拦街福历经百年符号博弈,已演化为具身化、物质化与仪式化三维交织的文化生态系统[2]。其宗教仪轨通过特殊展演重构社群的神圣时空秩序;商贸网络以特定模式实现物质交换与文化象征的互文;而舞龙、社戏等身体实践则遵循相关理论,完成集体记忆的周期性激活与地方认同的拓扑学建构。
然则,现代性浪潮催生的时空压缩效应,正以某种暴力性逻辑解构传统文化的存续根基[3]。代际知识传递的断裂表现为知识社会学视域下的阐释共同体解体——老一辈文化持有者的身体化文化资本因缺乏制度性传承渠道,无法完成向青年世代的转化。资本投入的边际效益递减则暴露了文化经济学中的“公共池塘资源”困境:当拦街福从地方性公共仪式蜕变为文化消费景观时,其象征资本的增值路径遭遇可持续发展悖论。更值得警惕的是青年群体的认知异化——在特定语境下,其对拦街福的参与已沦为符号消费的拟像,传统文化内核遭遇抽空危机。这种文化资本的代际非对称分布,亟需通过新的传播范式革新,实现文化基因组的重组与意义再生产矩阵的重构。
2 理论框架:主题出版的文化中介功能
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指出,文化资本的再生产始终处于动态博弈的场域结构之中,其积累过程通过制度化媒介实现符号权力的拓扑学重构[4]。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代际传递断层与符号祛魅危机的当代语境下,主题出版作为文化再生产的关键装置,呈现出三重中介功能——术出版的制度化实践通过知识权力体制的规训运作,将地方性口述传统重构为学科知识型框架内的规范性档案。基于知识考古学的档案化进程,本质上是符号权力对边缘叙事的系统性收编,通过建制化的知识编码机制,形成档案建构与集体记忆之间的结构性互嵌。视觉化生产则依托技术复制的媒介革新,将仪式实践的阈限性场域转化为超高清影像文本——通过对物质现实的技术性悬置,既实现仪式具身经验的符号转译,又借助符号修辞系统完成文化文本的语义延展,从而激活基于身体感知结构的跨媒介共鸣。
数字出版的介入进一步突破物理时空的认知边界:基于分布式账本技术的数字凭证系统,在符号价值体系的批判维度中重构文化遗产的交换逻辑,其不可替代性特质既催生后人类文化形态的生成,又通过算法治理机制在液态空间结构中建构去物质化的文化共同体。多维中介路径的协同,实质上构成技术复制时代的文化治理策略——学术编纂固化地方性知识谱系,视觉文本重塑代际对话的感知界面,数字凭证则推动文化资本向算法化符号资本的范式转型,最终形成文化遗产在流动语境中的拓扑学重构机制。
“学术-视觉-数字”三位一体的中介矩阵,本质上构成阿多诺文化工业批判的辩证性实践。通过拉康凝视理论重构的视觉性客体、布尔迪厄场域理论再编码的知识型档案,以及德勒兹控制社会催生的算法化符号资本,主题出版在利奥塔后现代知识状况中形成元现代主义解决方案。具体到拦街福的活态传承,学术专著编纂通过深度田野调查固化地方性知识谱系,视觉图录的跨媒介叙事重构代际对话场域,而数字藏品的交互式传播则促成文化资本与社会资本的互馈转化。多维度的符号权力运作,既回应了当代社会青年群体参与意愿薄弱的现实困境,更为非遗传承提供了从象征积累到算法增值的范式转型路径,最终实现文化记忆在流动空间中的拓扑学重构。
3 实践进路:多模态出版矩阵的建构策略
3.1 知识体系建构的文本化工程
以知识形态的历史解构为方法论根基,对温州拦街福民俗仪式展开多维度的文化解码研究。通过历时性的话语分析揭示其傩戏仪轨、商贸网络与舞龙展演在时间维度中的非连续性断裂,运用口述记忆采集、历史文献阐释与物质遗存考证的三维互证机制,建构瓯越文化传统演变的知识框架体系。在此研究基础上形成的《温州拦街福文化基因图谱》,系统梳理了仪式从驱邪纳福的信仰实践向文化旅游资源转化的动态过程,尤其聚焦傩面符号的语义流变与巡游路线的空间隐喻。该工程不仅实现文化要素的系统性整合,更通过符号价值转化机制(如祭祀器物向文化IP的转译),为传统资源的现代性重构建立认知坐标系。此类文本化工程兼具文化档案的保存功能(如百年傩戏剧本的数字归档)与符号系统的开发潜能(如仪式流程的标准化叙事),其结构化数据体系为虚拟庙会等产业化延伸提供基础支持。
3.2 影像生产的认知重构路径
采用视觉媒介的现象学研究方法,通过技术赋能的影像采集系统对拦街福仪式的阈限场域进行多维度记录。高清影像技术对傩面符号的微观肌理与神轿雕饰的隐喻纹样进行突显性呈现,结合360°全景记录形成的巡游路线空间认知模型,共同构成瓯越文化记忆的视觉档案库。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遵循身体感知的认知规律,在数字空间重构傩戏展演的沉浸式场域——通过动作捕捉技术复现舞龙仪式的身体动力学,使青年群体在虚拟阈限中完成文化记忆的代际传递。多模态记录体系实质是媒介技术演进对文化传播范式的革新:非线性叙事结构打破了传统文本的单向传播局限,使拦街福的仪式时间性在数字界面中呈现可逆性特征,观众得以通过时空折叠技术同时观照清代祭祀规制与当代文化展演的符号叠合。
3.3 数字生态的价值转化机制
基于分布式认知的协同机制,构建拦街福文化资源的数字化生态系统。通过技艺流程的数字化编码转化——如傩面雕刻技艺的3D建模与动作捕捉),从而形成具有文化确权价值的数字凭证资产——将百年巡游路线图谱铸造成NFT时空坐标,使祭祀器物的象征价值转型为可跨国流通的网络化资源。算法协议的应用建立文化价值转化的分配模型:基于智能合约的收益分配机制,将虚拟庙会的门票收益按贡献度自动分配至傩戏传承人、非遗保护机构与数字化服务商,在技术层面保障文化收益的纳什均衡。去中心化存储技术遵循数据存证的不可逆原则,将傩戏唱腔的声纹特征与祭祀仪轨的时空逻辑转化为哈希值永久存续,在数字维度实现文化原真性的拓扑学保全。这一技术架构实质是数字时代对文化传承机制的创新性重构——区块链的不可篡改性与虚拟现实的超真实性形成辩证张力,在技术理性与人文价值的双重维度中,探索拦街福从地方傩仪向元宇宙文化范式转型的实践路径。
4 价值向度:文化记忆的再生产机制
主题出版的文化实践本质上是记忆载体形态的范式革新过程。通过文本编码、视觉重构与数字转译的三维阐释系统,地方民俗仪式被解构为可存储、可流通、可增殖的文化记忆单元。拦街福的文本化工程将口传身授的实践性知识固化为标准化的符号系统,视觉化生产通过超真实影像技术对文化细节进行显微式拓印,数字化技术则构建起文化基因的云端存储库。复合型媒介转化不仅实现了文化记忆载体的代际迁移,更通过跨媒介传播矩阵形成文化符号的裂变式增殖效应,使文化遗产从静态保存状态跃迁至动态增值的再生产轨道[5]。
在全球化文化图景中,该机制展现出普适性的方法论价值。通过构建多模态跨语际传播平台,拦街福的地方性文化符号可接入国际文化遗产识别体系,实现从区域叙事到人类文明对话的维度提升。转化的过程遵循文化记忆的拓扑学规律:在保持本土基因核心稳定的前提下,通过媒介化转译形成适应性文化变体。其价值增值路径呈现双重向度——文化维度上,通过符号系统的国际流通强化文化多样性的存续能力;经济维度上,借助数字传播网络形成文化资源的全球配置机制。协同的发展模式突破了传统保护与开发的二元对立,在技术赋能下建立起文化遗产的生态化传承机制。数字技术不仅保障文化记忆的原真性存续,更通过智能算法构建文化符号的推荐系统,实现从被动保存到主动传播的认知革命。在此过程中,文化记忆的再生产既维系着集体认同的精神根系,又催生出文化产业创新的动力源泉,最终形成文化生态系统的自组织演进格局。
在传统民俗文化面临代际断裂的困境中,主题出版构建的复合传播体系开创了文化记忆的活化范式。三类媒介形态的协同作用,本质上重构了文化资本的生成逻辑——学术出版确立文化阐释的话语权威,视觉图录培育情感认同的认知土壤,数字传播搭建价值转化的流通网络,最终形成文化遗产在知识生产、情感维系与经济循环三维度的可持续发展闭环。
5 结论
在当代文化记忆的流动性转向中,主题出版的三维媒介矩阵为温州拦街福这一地方性民俗实践构建了拓扑学存续路径。通过符号编码的历时性沉淀与共时性增殖,拦街福的傩戏仪轨、商贸仪式与舞龙展演被解构为可迁移、可重组的文化基因单元。符号再生产范式重构的进程中,温州拦街福的神圣性内核经历解域化与再域化的辩证运动——例如傩仪中的“驱邪纳福”符号被拆解为可流通的视觉碎片,又在跨媒介传播中通过数字社群的集体编码形成新的意义聚合体。拦街福的存续不再依赖瓯越地域的物理展演,而是借由NFT技术保障的原真性存证与算法推荐系统的精准触达,在云端实现文化记忆的自我增殖。
在此框架下,主题出版对拦街福的介入呈现出双重性:既作为文化基因的云端存档装置,将百年仪轨转化为可永久追溯的数据链;又演化为符号资本的生产引擎,通过虚拟庙会的交互场景与数字藏品的跨国流通,催化出“祭祀-消费”复合型文化经济模式。最终,在技术理性与人文价值的张力场中,拦街福得以完成从地方傩仪到元现代性文化范式的拓扑学转型——其传承机制突破地理边界的桎梏,在数字原真性与文化变异性的辩证平衡中,为后人类时代的非遗活态化提供了自组织演进的生态样本。
参考文献
[1]于洋,姜飞.国际跨文化传播研究新特征和新趋势[J].国际新闻界,2021,43(1):67-84.
[2]陈华文.拦街福:创造与想象地方特色文化的场域[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4(2):12-17.
[3]许明,綦晓芹.本土现代性:在传统与现代的博弈中孕育生长——反思近三十年的传统文化之争[J].社会科学,2010(1):161-172.
[4]黄俊.布尔迪厄文化再生产理论研究——一种教育社会学的视角[D].重庆:西南大学,2016.
[5]张亚昕,鲍姝语.中华传统物质文化遗产的在线镜像—"网红故宫"跨媒介叙事与文本再生产[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1(2):107-112.
参考
于洋,姜飞.国际跨文化传播研究新特征和新趋势[J].国际新闻界,2021,43(1):67-84.
陈华文.拦街福:创造与想象地方特色文化的场域[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4(2):12-17.
许明,綦晓芹.本土现代性:在传统与现代的博弈中孕育生长——反思近三十年的传统文化之争[J].社会科学,2010(1):161-172.
黄俊.布尔迪厄文化再生产理论研究——一种教育社会学的视角[D].重庆:西南大学,2016.
张亚昕,鲍姝语.中华传统物质文化遗产的在线镜像—"网红故宫"跨媒介叙事与文本再生产[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1(2):107-112.
版权
未提供许可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