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旅融合背景下大别山地区革命文物保护现状研究
摘要
这是在文旅融合与革命文物保护两大战略叠加下,作为鄂豫皖革命老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别山革命文物存在“重利用、轻保护”、保护措施欠缺、社区参与不足的问题。本文从文化资本理论、利益相关者的视角,采用资料收集、文本分析和田野调查等方法,分析大别山革命文物的资源禀赋与保护现状,剖析文旅融合对大别山革命文物保护的影响与保护不一致性的问题,得出该区域革命文物具有 “类型丰富、空间集聚” 特征,但存在过度商业化导致原真性受损(43% 游客感知)、三省保护标准不统一以及专业人才缺口达 85% 等问题。本文还通过红安七里坪长胜街、麻城沉浸式实景演出等案例分析,提出文旅融合背景下,可以采用“政策协同 — 产品创新 — 社区参与 — 科技赋能” 这一模式的保护策略,构建“政府、企业、社区”的利益共同体,并融合数字孪生、区块链等新兴技术,提升对大别山革命文物保护的效能。研究丰富了革命文物保护与文旅融合理论,为大别山革命文物保护与文旅融合提供了“保护传承—价值转化—区域协同”的实践思路,推动了大别山革命文物保护与文旅融合发展。1 大别山地区革命文物资源特征与保护现状
鄂豫皖交界的大别山区,是中国革命早期活动时间最早、长期坚持活动的根据地和战斗堡垒,在中国革命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遗存中所蕴涵的丰富地域文化和历史,是革命文化的载体和依托,也是文旅开发的重要资源。随着政策的落实,遗产保护取得一定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现实问题。
类型 | 数量(处) | 典型案例 | 保护等级 |
旧址建筑 | 217 | 七里坪长胜街苏维埃旧址 | 全国重点文保单位 |
陵园墓地 | 189 | 麻城烈士陵园 | 省级文保单位 |
战役遗址 | 126 | 刘邓大军渡河遗址 | 市级文保单位 |
红色标语 | 123 | 箭厂河乡“中国工农红军万岁”标语 | 一般不可移动文物 |
1.1 革命文物资源的特征分析
大别山革命文物遗存空间上分布密集、类型丰富、内涵深厚。大别山革命文物遗存在空间上多集中在大别山核心区及沿路两侧,这是历史上在大别山进行游击战争时的天然布局,也是现在红色旅游规划路线设计的优势所在[1]。
大别山革命遗迹类型丰富,涉及革命旧址、革命纪念地、战斗遗址、革命标语等六大类遗迹。其中,红安县七里坪镇列宁市经济公社,反映的是土地革命时期的经济建设;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陵园,反映的是革命纪念;刘邓大军强渡黄河遗址,反映的是解放战争中的战略转折;麻城乘马岗镇革命宣传“平分土地”刻石,反映的是革命标语。通过上述遗迹,可以展现大别山由苏维埃运动发展到全国革命胜利的历史轨迹。大别山革命遗存价值极其宝贵,是研究中共武装革命和政权的珍贵素材,大别山精神中“坚定信仰、顾全大局”的革命精神充实了民族精神文化,在育人方面,每年约200多万青少年前往研学旅游,发挥思政育人功能。2023年,大别山区域通过开展红色旅游,旅游综合收入达到约217亿元,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2 革命文物保护的实践进展与成果
2.1 政策体系的完善与制度创新
湖北、河南、安徽三省在大别山革命遗址遗迹保护机制建设模式上,也都有各自探索。湖北2019年《革命遗址遗迹保护条例》,实行“三个一”,即“革命文物点责任主体”“革命文物点专项保护”“革命遗址遗迹保护工作纳入基层考核”,红安对革命遗址设立管理员,实施日常检查保护,5年增加文物保护维修比重约24%。
河南实施“百项革命文物保护工程”,对重要遗址开展整体修复工作,河南新县投资超亿元升级改造鄂豫皖苏区首府博物馆,新建博物馆配套设施,完善环境风貌。安徽制定革命文物片区保护计划,划定100片重点保护区域,构建省县级保护系统,每年投入约5000万元开展文物保护及修缮。
Figure 1.
在革命遗存保护技术创新上,数字化应用成果突出。金寨县革命纪念馆,采用三维高精度激光扫描设备,对23处文物遗存进行扫描,形成几千张高清图像,精准监控管理革命遗存。麻城市开发增强现实导览,利用手机扫描七里坪标志性历史建筑,就能进入到苏维埃时期的办公室,仿佛身临其境,受到游客广泛好评。
在预防性保护技术方面也有突破。红安县在重点旧址上安装了微环境自动检测系统,对温湿度、光照强度等数据进行自动测量,设置预警报警系统,环境参数超标后自动报警,降低了环境因素导致文物自然损坏的风险。
2.3 文旅融合的实践探索
各地探索创新模式盘活革命文物资源。红安县打造“七里坪红色文旅小镇”,将红安革命文物资源与明清古街相结合,推出“穿红军服、走长征路、吃忆苦饭”体验项目和一台大型实景剧《红安回响》,2023年接待旅游人数约32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45亿元,占县域河南新县打造“大别山红色自驾环线”,连接起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旧址、许世友将军故里等,辐射沿线27个村发展民宿经济,带动村民人均年增收12000元。安徽金寨县把革命纪念馆与大别山国家森林公园融合,推出“红色教育 + 生态康养”自驾游,让红色文化与绿色生态同频共振,年吸引游客150万人次[2]。
3 文旅融合背景下的保护困境与挑战
文旅融合发展背景下的大别山革命文物保护虽有突破,但仍存在诸多问题。第一,资源开发和文物保护存在冲突,第二,鄂豫皖区域联动管理机制不够完善,第三,对革命文化精神内涵阐释不足,这既不利于红色资源的转化,也不利于革命历史记忆的传承。
3.1 保护与开发的矛盾冲突
文旅融合背景下,革命文物保护与开发的矛盾加剧,商业化与文物保护的矛盾体现在三方面。空间环境上,部分地区在革命遗址保护范围内违规开发,如红安县革命纪念馆及周边50米范围内17个经营门店打破了庄严、肃穆的革命环境氛围。历史真实性方面,一些景区为了引流在遗址内添加现代化娱乐设施,破坏历史遗迹景观,43% 参观者认为商业化元素影响遗址庄重性。产品开发层面,鄂豫皖三省红色旅游产品开发雷同,形式趋同,地域特色不够明显,表现出唯利是图,缺乏人文关怀。
3.2 保护体系的结构性缺陷
革命文物保护体制不顺一方面是跨区域管理机制不健全,大别山革命遗址涉及鄂豫皖三省各地,各省份管辖区域不同,保护程度不同,文物评估、审批、监管、执法等标准各异等,三省保护方案不同致使遗址管理效果不够理想。另一方面是文物保护资金投入不足,文物保护资金目前主要是依靠政府财政拨款,尚未形成多元投入机制,有的市县级文物保护部门预算年经费不足50万,不能满足文物保护修复和数字化保护需求。另外,文物保护队伍人才短缺,大别山革命遗址文物保护技术型人才及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统筹型人才短缺,对遗址保护工作进行创新有一定难度[3]。
3.3 文化内涵挖掘不足
革命文物形式陈旧,价值诠释方式存在诸多问题。在展示形式上,纪念场馆多采取“实物 + 图文 + 说明”等静态展示方式,互动式展示设施较少,九成纪念场馆是单向型展示设施,青少年参与度低,仅三分之一青少年会前往纪念场馆。在内容上,革命说明只是按时间顺序对革命事件的讲述,是对历史语境下的“大别山精神”进行说明解释,缺乏时代性诠释,历史记忆与当下社会关联性不强,同时当地群众作为革命历史事件经历者后代,其口头文化、家族文化等活态因素没有挖掘,缺乏本土性、人情味的文物革命故事。形式单一,首先,传统的静态陈列展示难以激发现代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全方位进入文物古迹当中,在历史语境下说明文物古迹的历史价值意涵,将革命文物与当下社会现实联系起来,缺乏人情味,降低了文物古迹的感染力以及吸引力。
3.4 基础设施与环境压力
旅游产业与文物保护融合发展在带动革命文物所在地客流量的同时带来了环境问题,偏远纪念地交通不便,基础设施不齐,客流量低,热门纪念地人流量巨大,加剧文物及其环境本体的消耗。生态方面也存在一些旅游项目建设不合理的问题,道路修建对地形地貌造成破坏、景观改建破坏历史风貌等,新建建筑在建筑风格、建筑色彩等方面与革命遗址不协调,干扰遗址整体空间环境,干扰游客代入感。这些都是文旅融合发展背景下的文物保护痛点,要结合体制机制、观念、科技等方面进行施策,构建更加稳定、可持续的文物保护发展格局。
4 文旅融合导向的保护策略与路径
从大别山区域革命文物保护工作的客观需求出发,需要依托文旅融合发展提供持续动力,构建“机制协同、产品创新、文化驱动、科技助力”的文物保护体系,实现革命文物保护与地方社会经济的共同发展[4]。
4.1 强化政策协同,完善跨区域治理机制
协同治理是真正破除革命文物保护困局的治本之道。统筹规划,由国家文物主管部门牵头,鄂豫皖三省共同制定《大别山革命遗存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统一遗产评价制度、保护技术标准和开发利用准则等,破除“一区一规”。统筹协调,设置“大别山革命文物协同保护委员会”,由鄂豫皖三省文物、旅游、财政等部门定期召开联席会议,重点解决项目审批、联合执法、资源共享等问题。如,对革命旧址等合作跨省申报情况,设立临时的项目小组,联合三省力量,统一规划、共同准备,共同申报。统筹利益,改革保护补偿制度。对三省在革命文物保护中付出的保护成本和贡献,科学核算给予有效补偿,以财政转移支付、税收优惠等多种形式调动和激发革命文物保护积极性、主动性[5]。
4.2 推进产品创新,打造差异化文旅体验
创新文物活化利用模式,核心在于特色产品。在坚持保护为先的原则下,将革命文物核心展示区、生态融合区、产业延伸区三类区域按照“低干预”原则、生态结合原则、产业拓展原则进行特色产品的开发。比如,核心展示区以“低干预”的方式开发,充分尊重文物原貌,以七里坪革命旧址群为例开发“红军生活体验”“历史场景复原”等场景再现类产品,引导游客重温革命历史,此类的场景再现类产品不能有商业开发;生态融合区依托生态基础结合当地特色开发旅游文化产品,例如,金寨县将革命纪念设施与周边森林公园整合开发为“革命精神传承+自然教育”的主题旅游,充分发挥文化价值;产业延伸区开发新文化,创作革命故事,例如,历史动画、沉浸式剧场等,增设旅游文化消费点等。根据游客画像,开发不同的情景产品,例如,学生群体“革命故事探索营”、老年群体“历史回忆探寻”等活动产品,满足不同客群需求。
4.3 深挖文化内涵,激活社区参与动能
革命文化遗产的命在于魂,在于多元化开拓。学术上组织研究队伍,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组建研究中心对革命故事、革命人物等进行考证,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和情感,把学术性转换成通俗化、大众化语言。技术上利用数字技术营造氛围,如以纪念黄麻起义为例,用沉浸式虚拟技术营造沉浸式虚拟场景,带观众回顾革命者曾经战斗过的场景,把博物馆文物带出博物馆。社区参与方面,建立社区参与机制,可以尝试“社区接管”的模式,邀请社区群众参与文物监督保护、培训付薪,鼓励村民利用老建筑打造融入革命元素的新型旅游产品,将村民的故事加入解说词,增加历史的真实性和说服力。
4.4 加强科技赋能,提升保护管理效能
现代科技助力革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遗产保护利用——借助精密三维模型、巡检设备、感应传感器,建立文物24小时报警系统,做好文物保护维修;建立账本技术的文物身份管理系统,记录文物保护管理、产权流动登记等关键信息,提供文物凭证。旅游服务利用——建立购票、导游、展览等智慧旅游服务体系,便利游览参观;借助新一代通信技术、网络云服务技术建设革命遗址线上展品展览项目,跨越时空,远程欣赏。建立区域革命文物信息库,这非常必要,统一规范,信息共享,建立鄂豫皖文物信息库联网,为文物学者提供研究材料,为文物保护管理工作者提供参考。科技联动助力文物保护,科技联动丰富文化宣传。
4 结论
本文在文旅融合时代背景下,立足大别山区革命文物保护这条主线,从理论研究、经验研究、案例研究出发,得出以下结论:
大别山区革命文物保护工作的现状与问题,存在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矛盾,存在着跨行政区协调不畅、社区保护积极性不高、展示手段不满足游客需求:过度的商业化导致文物资源的过度消费,三省的行政区划隔断明显,不利于开展行动,社区被排除在大别山区革命文物保护之外,展示手段不合现代人游览需求,结合上述问题,提出“政策+产品、文化+科技”的协同保护行动,在措施路径上提出解决方案,制定鄂豫皖大别山区革命文物保护联席会议制度解决跨行政区的问题,制定社区参与革命文物保护的制度增强社区参与度,提升获得感。
在技术和应用层面论证了数字技术是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和文旅融合发展的技术支撑,三维激光扫描、区块链、VR/AR等信息技术是文物预防性保护和全程管理的技术支撑,是文旅产品创新的技术支撑。“大别山红色旅游”智慧旅游服务中心、“云上大别山”虚拟体验之旅等创意构想为实现旅游服务升级、延伸革命文化的旅游空间提供可能。
参考文献
[1]莫润丹.文旅融合背景下银川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研究[D].宁夏大学,2023.
[2]钱江.文旅融合背景下红色旅游文创产品设计研究[D].辽宁科技大学,2021
[3]李佩.文旅融合背景下枣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研究[D].山东大学,2020.
[4]夏慧.大别山区红色文化资源深度开发研究[D].苏州大学,2020.
[5]刘亚琼.大别山区域红安县红色文化遗产空间特性及整体保护发展策略研究[D].东南大学,2020
吴楚君基金项目:2022 年度教师科研能力培育基金“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培育” ——革命文物保护视域下大别山地区农村革命遗址保护与旅游开发路径研究2022pygpsk08
参考
莫润丹.文旅融合背景下银川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研究[D].宁夏大学,2023.
钱江.文旅融合背景下红色旅游文创产品设计研究[D].辽宁科技大学,2021
李佩.文旅融合背景下枣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研究[D].山东大学,2020.
夏慧.大别山区红色文化资源深度开发研究[D].苏州大学,2020.
刘亚琼.大别山区域红安县红色文化遗产空间特性及整体保护发展策略研究[D].东南大学,2020
版权
未提供许可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