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栏目 研究性文章

‌教育赋能文化强国战略:高校思政课程的创新路径研究

作者

摘要

教育作为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上的核心载体,对实现文化强国战略发挥关键功效,高校思政课程承担着引导价值观、培育文化自信的关键使命,但教学实践里还存在模式死板、学生参与度不高等问题,本文针对当前思政课程的现状与挑战加以分析,提出以革新教学模式、重构教学格局、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的创新渠道,为文化强国战略提供教育层面支撑,思政课程创新要以时代需求为基础,做到理论性跟实践性、思想性与亲和力的统一。

‌引言‌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发展,文化在国家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文化强国战略是我国为应对全球化挑战而提出的重要战略,旨在为国家培养具有综合素质、正确思想价值观的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综合性人才[1]。文化强国战略是新时代中国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支撑,而教育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核心部分,其价值引领的功效尤为关键,高校思政课程充当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担负起培育青年学生文化自信、价值认同以及社会责任感的历史使命,伴随社会环境跟青年思想特征的明显转变,传统思政课程模式已难以契合当下需求,本文打算探索思政课程的创新路径,推动其跟文化强国战略深度整合,为新时代思政教育改革提供理论参考及实践经验。

一.教育赋能文化强国战略的背景及意义‌

(一)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性‌

文化强国战略是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关键领域,其关键在于全面提升文化软实力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夯实国家发展的深层竞争力基础[2]。党的二十大报告着重提出“坚定文化自信自强,开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新格局”,深刻揭示了文化力量对于民族复兴的全局性支撑价值。这一战略不仅涉及历史文脉的系统性守护与创新性发展,更需要依托教育体系培养兼具文化底蕴与时代精神的新型建设者,为现代化建设注入持久的文化动能。形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推动文化建设在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中取得历史性成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文化创造生机勃勃,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更加繁荣,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3]

(二)高校思政课程在实现文化强国战略中的作用‌

高校思政教育作为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关键载体,在服务文化强国战略推进里起着独特作用,这类课程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华文明精髓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经验进行有机整合,有秩序地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历史认知、文化自觉和国家意识。就中国近现代史课程举例,经过深度挖掘革命遗址、英烈事迹等红色教育资源,可直观促进青年学子对民族精神内核的体悟;在剖析新时代治国理政理论的课堂时段,结合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前沿范畴的创新实践案例,有利于学生准确认清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对国家发展的战略意义[4],这种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的教学模式,既打牢了学生的价值底子,也为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景象提供了人才依靠。

(三)研究意义和必要性‌

在全球化浪潮驱动多元文化对接的当代情况里,青年群体的价值观念易受多元文化思潮的左右,带动思政教育体系创新升级,既是应对意识形态领域复杂挑战的紧要需求,更是借助文化熏陶培育青年理想信念的有效做法,聚焦思政课程体系顺应时代的探索路线,深入探究其在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方法更替里的突破性举措,不仅可为阻挡错误思潮打造思想防线,还可为新时代育人工程给出有实践价值的理论借鉴,这种结合现实需求的学术探究活动,对改进文化育人机制、培育拥有文化自信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有着明显现实意义。

二、当前高校思政课程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高校思政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

在现阶段高校推进思政教育实践之际,传统教学模式展现出明显的单向传递属性,多数课堂依旧沿用教师主导的知识单向输送模式,教学内容往往把重点放在理论体系的完整性,但充分构建理论与现实世界间认知桥梁这一点未能做到,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举例,部分教学案例依旧停留在工业化早期的经典模式,缺少对区块链技术在分配正义领域案例的解析、平台经济治理等新兴领域的实操内容,造成抽象理论在现实土壤上悬浮,这种教学情形造成学生在知识学习过程中难以形成有效的价值共鸣,更无从深入理解科学理论对当代社会矛盾的剖析之力,实际上形成了学术话语与社会发展间的认知断层。

(二)学生对思政课程的认知和态度‌

实证研究资料显示出当前思政教育碰到的认知困境,一些年轻学生把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简单当作获学分的常规事项,呈现出“课堂机械记内容、期末突击记重点”的实用主义学习做法,某重点高校开展的针对性调研显示,近三分之一的受访对象觉得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存在代际裂缝,仅有不到20%的学习者展现出深度参与课堂互动的热情,这种教学认知上的错位,体现出价值引领功能弱化与学习者内生动力匮乏的结构性矛盾,凸显出传统育人模式在激发青年价值认同共鸣上的现实短板。

(三)改革思政课程的紧迫性‌

当数字原生代全面走进高等教育阶段时,青年群体独有的信息接触模式与思维认知特性正在重塑教育生态,短视频平台、社交网络社区等数字化媒介生态形成的价值观传导架构,一直影响着青年学生对社会议题的认知层面与思考深度,这种借技术革命催生的认知革命,造成传统思政教育单向度价值传递模式面临效能衰减困境,急需从知识呈现形式到价值传播路径推动全方位教学范式的革新,尤其是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碎片化信息接收以及沉浸式体验偏好正引发教学供给侧的结构性变动,这就要求在实践层面革新符合新时代青年认知规律的价值观培育体系。

三、高校思政课程创新路径探讨‌

(一)引入多元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思政教育得搭建多维的教学生态架构,在秉承核心价值内核的基础上探索教学形态的创新性转变,可借助建立短视频案例资源库实现经典理论的当代化转化,采用算法推荐技术精准对接青年认知偏好,在社交媒体平台开办线上思辨社区扩大课堂边界。试着将乡村振兴调研、科技伦理工作坊等实践模块纳入课程体系,助力学生在参与基层治理数字化改革、人工智能社会实验等实际课题中强化理论认知,探索区块链技术在教育评价领域的应用实例,借助区块链的学分银行系统以及数据仪表盘技术达成学习轨迹追溯,同步推进跨学科融合课程的开发,比如把“新发展理念”同生物医药创新、航天科技攻关等领域结合在一起,创建知识迁移的立体化路径[5]

(二)构建立体化多元教学体系‌

新时代思政教育若要创新,就要构建贯通课堂内外、融合理论实践的立体化育人网络,在强化专业课程跟思政教育协同成效的基础上,可试着探索跨学科项目制学习模式,就像把生态文明理念添加到环境工程实验设计中,推动碳中和前沿技术教学与绿色发展价值观培育形成呼应。就数字技术赋能而言,可构建交互式虚拟仿真实验平台,使学生在数字孪生的场景里体验基层治理决策次序,依靠智能算法立刻反馈形成认知闭环,就国际视野拓展而言,可跟海外孔子学院合作设计文化对比研讨项目,引导学生借助全球科技合作案例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含义。教学评价范畴可设立动态成长档案,利用大数据跟踪学生在社区治理创新、文化遗产保护等实践项目里的价值认知轨迹,造就浸润式育人局面,同时积极深化产教融合机制,跟高新技术企业合作开设科技伦理研习营,让学生在介入智慧城市建设工程里感悟科技创新与社会责任的价值平衡。

(三)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措施与实践

新时代思政教育应构筑文化传承跟创新实践深度融合的能力培养体系,在夯实传统文化底蕴的同时灌入数字化时代的新元素,可凭借数字技术打造非遗资源的云端工坊,引导学生借助三维建模还原传统建筑建造技艺,在虚拟修复敦煌壁画的沉浸式体验中弄懂文化传承的科技表达方式。开展对国际青年协作营模式的探索,与海外高校合作开展二十四节气创意设计马拉松大赛,借助数字孪生技术达成跨时空文化的协同创造,在科技创新伦理这一维度,可添加基因编辑、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的伦理思辨板块,采用模拟联合国科技峰会等形式磨炼学生价值判断能力。同步构建动态成长图谱,将学生在乡土文化数字活化项目、全球青年发展论坛提案中的实践轨迹转化为可视化能力坐标,形成文化认知与实践创新螺旋上升的育人闭环。

四、高校思政课程创新评估与展望‌

(一)创新路径的实施与效果评估‌

新时代思政教育评估须构建多维互动的动态监测系统,在健全全程评价机制的基础上,融入认知科学与数字技术前沿的新成果,可采用人工智能情感计算技术跟踪课堂微表情数据,配合多模态情感识别算法解析学生认知状态的心理呈现,造就生物信号与行为数据的交叉验证图谱。在技术应用之际严格依照伦理规范,保证学生明白后表示同意,也经由匿名化处理守护个人隐私,开展对元宇宙思政评估实验室建设的相关探索,依靠数字分身参与边疆治理沙盘推演、碳中和政策辩论等立体场景,自动生成对决策逻辑进行可视化展示的思维导图。在校企协同这个维度里,可把学生在智慧社区建设、科技伦理审查等真实项目的贡献表现转化为区块链履历,实现价值塑造跟社会需求的双向契合校准,实施沉浸式成长追踪系统试点,把校园智慧终端与城市大脑的数据加以整合,动态呈现学生在非遗直播助农、国际青年峰会提案等实践期间的价值辐射走向,同步开展教育效果预测模型的打造,借助历史数据模拟不同教学策略的文化认同度成长态势曲线,为教育创新提供案例支撑,最终形成具有自我进化潜力的评估生态体系,让思政教育切实成为青年价值观成长的动态参照系。

(二)高校思政课程创新的永续发展

新时代思政教育创新须构建开放又共享的可持续发展生态,一边优化师资培育体系,一边深化数字化转变,能依托虚拟现实技术构建教师发展中心,打造沉浸式的教学研讨场景,引导教师在元宇宙课堂中体验跨学科教学方案设计与伦理冲突模拟,就数字化资源建设而言,可借助区块链技术构建分布式的课程资源库,借助智能合约达成中西部高校资源的精准匹配,结合知识图谱技术自动制出个性化思政教学案例库。探究建立教育元宇宙共同体,招集全国思政名师进行云端同步备课,采用人工智能实时分析区域教学差异,构建动态补强办法,基于校企协同创新维度可搭建科技伦理联合实验室,邀约航天工程师与人文社科学者合作开发工程伦理决策沙盘系统,引导学生去处理智能驾驶道德困境等真实的技术伦理难题。一同构建教学能力进阶模型,采用脑电波监测和课堂情感计算得出的数据,智能分析教师教学策略对学生价值内化的影响大小,构建教学相长的动态调整机制,筹建全球思政慕课联盟,采用机器翻译及跨文化适配算法,把中国脱贫攻坚、生态治理等实践转变为能触及的国际教学资源,为世界教育数字化进程增添中国教育智慧。

‌结束语‌‌

在全球化往纵深发展以及文化竞争不断激化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程身为实施文化强国战略的核心载体,急需凭借系统性创新推动育人效能的升级转变,本文依托思政教育现状与挑战的剖析成果,提出把教学方法革新、教学体系重构、能力培养深化作为核心的创新道路,着重借助数字技术助力、跨学科整合与实践渗透,助力思政教育从知识传授过渡到价值引领。思政课程创新应依照青年认知规律开展,构筑理论性与实践性、思想性跟亲和力相匹配的教学生态,让学生在参与文化传承、科技伦理思辨等实际场景过程中强化价值认同,得凭借人工智能、元宇宙等前沿技术搭建动态评估体系,带动思政教育打造开放共享、不断进化的育人模式,才能把教育在文化强国建设中的基础作用充分释放出来,造就具有文化自信与创新能力的时代新一辈,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持续不断的精神动力与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常媛.与时俱进优化思政课程群建设[N].宁夏日报,2024-08-17.

[2]徐赫楠.文化强国战略视角下黑龙江省高校课程思政与艺术设计专业教育融合模式研究[C]//百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2024年思想政治教育论坛论文集.哈尔滨广厦学院;,2024:52-53.

[3]党文婷,李慧.担负新的文化使命加快建设文化强国[N].光明日报,2024-05-24(003).

[4]武笑笑.河北省艺术类高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路径研究[J].才智,2025,(13):173-176.

[5]代红.数字时代高校外语教师课程思政话语能力提升策略[J].学园,2024,17(36):7-10.

参考

常媛.与时俱进优化思政课程群建设[N].宁夏日报,2024-08-17.

徐赫楠.文化强国战略视角下黑龙江省高校课程思政与艺术设计专业教育融合模式研究[C]//百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2024年思想政治教育论坛论文集.哈尔滨广厦学院;,2024:52-53.

党文婷,李慧.担负新的文化使命加快建设文化强国[N].光明日报,2024-05-24(003).

武笑笑.河北省艺术类高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路径研究[J].才智,2025,(13):173-176.

代红.数字时代高校外语教师课程思政话语能力提升策略[J].学园,2024,17(36):7-10.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