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栏目
研究性文章
“互联网+大众传媒”时代文化传播的 泛娱乐化分析
关键词:
摘要
互联网与大众传媒的深度互构催生了泛娱乐化现象,引发多维社会文化危机。本研究基于媒介社会学视角,结合马克思异化理论和波兹曼媒介批判等理论,分析其生成机制与社会影响。研究表明:技术赋能与资本逻辑的共谋导致娱乐价值僭越公共话语领域,算法加速机制引发认知浅层化,流量经济驱动文化生产异化。其社会效应呈现多维度影响——公共理性让位于情绪化表达,历史记忆被娱乐符号解构,传播生态陷入“娱乐永生”的畸形循环。对此提出四维治理路径:构建算法透明化与价值引导并重的媒介治理体系,重塑严肃文化传播空间,平衡资本效益与社会责任,推进全民数字素养教育。研究为摆脱数字时代文化困境提供理论参照,强调在技术革新中重构人文坐标,实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动态平衡。参考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波兹曼N.娱乐至死[M].章艳,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鲍德里亚J.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M].夏莹,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
马尔库塞H.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哈贝马斯J.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曹卫东,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德波G.景观社会[M].王昭风,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詹姆逊F.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M].唐小兵,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刘少杰.后现代西方社会学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郝娜,黄明理.“泛娱乐化”现象:现代性语境下崇高精神的虚无困境[J].思想教育研究,2020,(01):68-73.
王娟,刘文雅.泛娱乐主义的审视与超越[J].思想教育研究,2020,(11):62-66.
版权
未提供许可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