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栏目 研究性论文

互联网时代新闻媒体媒介事件报道的视觉传播研究

作者

  •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 , 中国

摘要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新闻传播的方式发生了重大的改变,正在从文字主导向视觉传播方向发展,视觉内容已经成为信息获取的重要载体。面对外部环境的改变,媒介事件报道迎来新的考验和挑战,如何对其进行改革与创新、重构新闻叙事逻辑,成为行业内部重点研究的课题。本文将阐述当前新闻文体媒介事件报道面临的挑战,并结合对相关理论的分析、实践的研究,提出媒介事件报道的视觉传播路径与策略,以期促进新闻媒体行业现代化发展。

引言

在新的时代中,视觉传播为媒介事件报道带来新的机遇。通过对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强化信息传播效率,将复杂的事件简单化、抽象的事物具象化,使大众在轻松理解媒介事件的同时,与之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并以“交互”的方式增强集体记忆,同时满足大众对新闻传播的实际需求[1]。然而,受诸多因素影响,当前新闻媒体在对媒介事件报道进行视觉传播时,还面临着一定的困难和挑战。对此,相关部门需对新媒体技术、视觉传播等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并以此为抓手,对新闻媒体媒介事件报道做出改革与创新,以此推动我国新闻行业的现代化、高质量发展[2]

1 研究背景

人类传播活动经历了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四个阶段,媒介技术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起初,绘画艺术出现在公众的视野当中,随后出现了摄影技术,再到电视机的广泛普及,最后到网络时代的到来,信息的视觉呈现方式在不断地发展和演变,现代信息社会已经进入了视觉传播的时代[3]。报纸是最早出现的新闻信息传播媒介,在其发展的四百余年中,对人类的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或者说,是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而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报刊行业受到了重大的冲击,其主体地位逐渐被新媒体所取代[4]。面对社会环境的改变,报刊行业开始将眼光投向新媒体技术,希望在数字化传播方式中找到新的生机[5]。而在多元影像共存的视觉传播时代,若想真正地做到“融入因特网”,并不只是简单地将出版报纸转化为电子报刊,而是需要从根本上改变信息传递与呈现的方式,将新闻包装成由文章、图像、数据组成的信息综合体,以此适应新的媒体环境,并满足公众对信息获取的实际需求。

2 新闻媒体媒介事件报道面临的挑战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大众传播媒体的视觉化转向已成不可逆转的趋势。人们每天打开手机、浏览网页,映入眼帘的是海量的图片、短视频、动态图表,仿佛置身于一个被图像编织的庞大世界。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日均播放量数以亿计,小红书上精美的图文笔记更是成为年轻人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这种视觉化传播不仅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也深刻影响着媒介技术的发展轨迹。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不断迭代,为视觉化传播提供了更丰富的呈现形式。​

大众媒介作为视觉化传播的核心载体,在这一进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社交媒体通过算法推荐,将符合用户兴趣的视觉内容精准推送;短视频平台凭借便捷的剪辑工具和特效技术,降低了视觉内容创作的门槛。这些变化促使媒介技术朝着更智能、更沉浸、更交互的方向发展,也让传统报刊等产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样的新媒介环境下,如何对视觉传播方式进行创新,已成为传统报刊产业亟待解决的重点课题。​

从理论层面来看,新闻媒体视觉传播领域的研究尚处于发展阶段。目前,大部分研究仍局限于传统报纸版面设计,关注字体排版、色彩搭配、图片选择等基础层面。例如,在探讨报纸视觉效果时,往往聚焦于如何通过优化版面布局来提升可读性,却较少涉及新媒体环境下视觉传播的特性与规律。这种研究的局限性导致行业对新媒体视觉传播的理解不够深入,无法有效将传统视觉传播经验与新媒体技术、传播模式相结合,进而阻碍了传统报刊行业的现代化发展进程。因此,深入研究新闻媒体视觉传统与新媒体的融合路径,是推动行业理论进步的必然要求。​

在实践层面,传统新闻媒体产业正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新媒体以其快速、便捷、多元的视觉传播优势,迅速抢占市场份额。传统报刊的发行量逐年下滑,年轻读者群体大量流失。曾经,一篇优质的新闻报道就能吸引众多读者,但在如今的新媒体环境下,仅仅依靠 “好新闻” 已难以满足受众需求。受众不仅需要有价值的信息,更期待获得具有视觉冲击力、交互性强的阅读体验。例如,一些新媒体平台通过动态信息图、虚拟现实报道等形式,让用户身临其境地感受新闻现场,这种沉浸式的传播方式深受大众喜爱。传统报刊行业必须认清时代发展趋势,积极探索在新媒体环境中的创新视觉传播方式,才能重新吸引受众目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

3 新闻媒体媒介事件报道的视觉传播特征

3.1 呈现方式的非多媒体与线性

在媒介生态剧烈变革的当下,传统新闻媒体对媒介事件的报道模式,正经历着从单一走向多元、从静态迈向动态的深刻转型。以往,新闻媒体多以文字搭配静态图片的形式报道媒介事件,这种视觉表现方式受限于平面载体,呈现出简单、刻板的特点。例如,在重大体育赛事报道中,传统报刊只能通过文字描述比赛进程,辅以几张关键瞬间的照片,无法完整还原现场的激烈氛围与动态变化,在时效性与沉浸感上远不及新媒体,难以在同类报道中脱颖而出。​

与此同时,大众对新闻报道的期待值持续攀升。随着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形态的普及,受众早已习惯通过动态影像、实时互动获取信息,纯文字叙述或静态摄影图像已无法满足他们对新闻现场感、即时性与参与感的需求。据相关调研数据显示,超七成年轻用户更倾向于通过短视频平台了解突发事件,这种需求的转变倒逼报刊行业必须革新报道形式。​

在此背景下,报刊行业对媒介事件的报道呈现出鲜明的多媒体融合特征。以重大自然灾害报道为例,报刊不再局限于纸质版的图文呈现,而是借助新媒体平台,将航拍视频、受灾群众的口述录音、专家分析的动态图表等元素有机整合。通过这种方式,静态的报纸版面与动态的数字内容相互补充,形成复合形式的视觉信息矩阵。如《新京报》在报道国际峰会时,不仅在纸质版用大幅版面梳理会议成果,还在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推出互动 H5,用户可通过滑动、点击等操作,深入了解各国代表发言要点与合作意向,这种交互性设计极大增强了新闻的传播效果。​

此外,新媒体环境赋予新闻报道非线性传播的特性,有效弥补了传统媒体的短板。传统报刊受制于印刷周期与发行流程,报道内容一旦付印便无法更改,而新媒体平台则可实时更新、补充信息。例如在热点事件调查报道中,报刊可先通过官方网站发布初步消息,后续随着调查深入,不断在客户端推送新证据、新进展,这种动态修正机制让新闻报道更贴近事实真相。同时,受众还能通过评论、分享等功能参与传播链条,实现新闻信息的多元化交流,进一步提升了报刊报道的层次与影响力。从单一的图文叙事到多媒体融合传播,从线性单向发布到非线性动态更新,报刊行业正以积极姿态拥抱变革,在媒介事件报道中重塑自身优势。

3.2 主体关系的模糊性与互动性

在以往的新闻行业发展历程中,专业的媒体机构几乎掌握着绝对的权力,从事相关工作的记者、摄影记者、编辑人员在新闻内容的制作上有着极强的话语权。通常情况下,媒体发布怎样的新闻,观众就要接受怎样的新闻[2]。也就是说,新闻媒体基本上掌握着舆论的走向。而在新媒体环境下,媒介事件的视觉报道呈现出多样化的形式,可以作为视觉报道的传播媒介的设备几乎已经得到普及,且对技术上的要求也在逐渐地降低,这就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可以参与到新闻创设当中,主体关系逐渐呈现出模糊化的现象。同时,互联网技术强化了新媒体传播的互动性。

4 新闻媒体媒介事件报道的视觉传播策略

4.1 保证新闻的真实性

在传统媒体时代,铅字油墨构筑起信息传播的坚实堡垒。报纸、杂志作为主流媒介,以文字为载体,将新闻事件抽丝剥茧般呈现于大众眼前。读者通过逐字逐句的阅读,在脑海中构建新闻场景,形成对事件的认知与判断。这种深度阅读不仅培养了受众的思辨能力,也让文字报道成为传递社会价值观的重要渠道。彼时,一篇剖析深刻的社论、一则细节详实的调查报道,往往能引发广泛的社会讨论,成为时代的注脚。

然而,互联网浪潮席卷而来,彻底改写了信息传播的规则。多媒体技术的蓬勃发展,将 “视觉中心” 从文字转向影像信息与交互系统。短视频、直播、VR 新闻等新兴形态,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即时互动,迅速抢占大众注意力。抖音、快手等平台上,15 秒的短视频能瞬间传递热点事件,沉浸式直播让观众仿佛置身新闻现场。这种传播形态的转变,一方面提升了信息传播的效率与覆盖面,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信息碎片化、真实性存疑等问题。当 “流量为王” 的观念盛行,部分媒体为博眼球过度追求视觉刺激,导致新闻报道流于表面,甚至出现虚假信息。​

面对这样的行业现状,未来新闻工作者亟需实现素养的全面升级。在审美素养层面,从业者需深入研究视觉传播规律,掌握动态图表设计、短视频剪辑、H5 页面制作等技能,让新闻报道在视觉呈现上兼具艺术性与吸引力。例如,财新网在报道经济数据时,常将枯燥的数字转化为动态可视化图表,既直观展现数据变化趋势,又以简洁美观的设计提升传播效果。而文化素养的积淀同样不可或缺,新闻工作者需具备深厚的知识储备与人文关怀,在挖掘新闻事件时,不满足于表面的视觉呈现,而是深入探究事件背后的社会根源与人文价值。​

更重要的是,新闻的真实性与准确性始终是行业的生命线。在视觉传播的狂欢中,从业者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建立严格的信息核查机制。即使采用影像报道,也需确保画面来源可靠、内容未经篡改。同时,通过深度采访、多方求证,将视觉化表达与深度思考相结合,创作出既有视觉冲击力,又蕴含思想深度的新闻作品。例如,《人民日报》在报道脱贫攻坚成果时,不仅用航拍视频展现乡村巨变,更通过记录村民的真实故事、分析政策成效,让报道既有直观的视觉震撼,又能引发大众对社会发展的深层思考。只有这样,新闻媒体才能真正发挥记录时代、反映民生、引导舆论的社会价值,在视觉传播的浪潮中坚守行业底线。

4.2 避免出现视觉欺骗

在信息技术、数字技术、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影像信息的生产十分便利,不仅可以随时被修改和删除,在真实性上也难以保证,导致受众对新闻信息的信任度越来越低。因此,在未来的工作中,从业者需要重点关注新闻信息的真实性,避免出现视觉欺骗的现象,应当在反复核实信息的准确性、可靠性后再发布新闻信息[4]。这就要求从业人员坚守自身的职业道德,减少或杜绝对带有欺骗性的视觉文本进行传播,逐渐提高大众的信任度,保证新闻媒体行业的稳定发展。

4.3 注意把控视觉尺度

在视觉传播主导信息消费的现代社会,图像与影像的力量远超想象。它们不仅是信息的载体,更如同无形的画笔,悄然勾勒着人们的思想轮廓,塑造着行为模式。尤其是青少年群体,因其价值观尚未成熟,极易受到视觉内容的影响。暴力、恐怖画面的过度传播,可能在青少年心中埋下恐惧与偏执的种子;扭曲的价值导向影像,会误导他们对善恶、美丑的判断。这种影响如涟漪般扩散,最终关乎社会未来的精神走向与发展根基。​

因此,新闻从业者必须严守视觉传播的尺度红线。在报道袭击、违法等敏感事件时,应摒弃单纯追求眼球效应的做法。例如,在报道校园暴力事件时,避免直接展示受害者受伤的血腥画面,转而通过当事人的文字陈述、心理专家的分析等方式还原事件,既传递信息,又保护受众心理。对于极端事件的影像传播,需进行严格的技术处理与内容筛选,用理性克制的视觉表达替代刺激性画面,确保新闻报道在履行社会监督职责的同时,不成为不良思想的扩散器。唯有如此,才能让视觉传播真正成为弘扬正能量、培育正确价值观的有力工具。

5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互联网时代,新闻媒体行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是一次重大的挑战,如何以视觉传播为路径,对媒介事件报道进行改革与创新,成为行业内部重点研究的课题。在此情形下,相关部门需及时更新发展理念,改革与创新媒介事件报道的方式,提高视觉传播的整体水平,为受众提供精彩的新闻内容,帮助传统媒体行业顺利实现转型与升级。

参考文献

[1]王丛.互联网时代新闻媒体媒介事件报道的视觉传播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2021(26):0021-0022.

[2]凌燕,李正国.新媒体时代的"民意"建构——对夏俊峰案报道的舆论传播分析[J].当代传播, 2021(26):45-46.

[3]陈秋霖.试论新闻框架对于新媒介事件传播的构建和问题——以"杭州保姆纵火案"为例[J].视听, 2021(27):266-267.

[4]查禹,苏蔚平.新媒体语境下体育传播话语的"同情表达"研究——基于情感社会学的视角[J]//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26):0032-0033.

[5]..[J].,2019,(05):35-41.

作者简介:阮超(1990—),男,汉族,云南昆明人,助教,研究生学历,专业为新闻与传播。

参考

王丛.互联网时代新闻媒体媒介事件报道的视觉传播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2021(26):0021-0022.

凌燕,李正国.新媒体时代的"民意"建构——对夏俊峰案报道的舆论传播分析[J].当代传播, 2021(26):45-46.

陈秋霖.试论新闻框架对于新媒介事件传播的构建和问题——以"杭州保姆纵火案"为例[J].视听, 2021(27):266-267.

查禹,苏蔚平.新媒体语境下体育传播话语的"同情表达"研究——基于情感社会学的视角[J]//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26):0032-0033.

陈先红,宋发枝.跨媒介叙事的互文机理研究.[J].新闻界,2019,(05):35-41.

作者简介

  •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 ,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