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化自信背景下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策略

1 引言

在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交际能力已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综合素养之一。小学英语教学不仅承担着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责任,还需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外语的同时增强文化自信,使他们能够在跨文化交流中既理解他国文化,又保持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1]。然而,当前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自信意识的培养仍存在薄弱环节,如学生过于关注西方文化,忽视本土文化的表达,甚至在交流时缺乏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因此,在文化自信的引领下,探索有效的跨文化意识培养策略显得尤为重要[2]。本文将从文化自信的意义、现状分析及策略研究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3]

2 小学英语教学中融入文化自信意识培养的意义

2.1 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和文化意识的关键时期。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跨文化交流能力已成为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重要素质。小学英语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还应帮助他们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并具备用英语表达中华文化的能力。只有具备跨文化交流能力,学生才能在未来国际交往中自信地介绍本民族文化,同时理解他国文化,从而实现真正的文化互动与交流[4]

目前,小学英语课堂中多以西方文化为主导,例如节日、饮食、风俗等内容,而对于中华文化的英语表达训练相对不足,导致学生在与外国人交流时,能够谈论圣诞节,却无法流畅地介绍春节,能够描述汉堡、披萨,却难以用英语讲解饺子、粽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增加中国文化内容,如在讲解“food”时,介绍包子、月饼、粽子的英语表达;在讲授“festival”时,引入春节、端午节的相关文化知识。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还能让他们在跨文化交流中更加自信,从而增强文化自豪感,促进文化传播[5]

2.2 强化小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

文化认同感是文化自信的核心,也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来源。小学阶段的孩子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和文化认同形成的初期,如果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过度关注西方文化,而忽视中华文化,会导致部分学生形成“崇洋”心理,甚至产生文化自卑感。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融入文化自信意识,有助于学生认识自身文化的独特性和价值,提高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建立正确的文化观念。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教材拓展、本土文化故事分享等方式,强化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例如,在学习“legend”时,不仅讲述西方的“King Arthur”,还可以介绍《嫦娥奔月》《牛郎织女》等中国神话故事,并让学生用英语复述;在讲解“sports”时,除了介绍足球、篮球等西方运动,也可以让学生了解太极拳、武术的文化背景。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也能够深刻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并在未来的文化交流中,能够自信地表达自己的文化认同,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

2.3 拓宽学生的全球视野,增强文化包容性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融入文化自信培养,不仅有助于学生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还能拓宽他们的全球视野,提高文化包容性。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跨文化交流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掌握语言技能,还应了解世界多元文化,培养开放的国际视野。然而,这种全球化视野的建立,不能以削弱本民族文化为代价,而应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学会尊重和理解其他文化。例如,在学习西方节日文化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比中西节日的异同,如感恩节与中国的中秋节、圣诞节与春节等,让学生在了解其他文化的同时,更加珍惜和尊重自己的文化传统。此外,还可以通过国际交流活动,如与外国小学生进行书信往来、视频通话等,让学生在真实的跨文化语境中,既能自信地介绍中华文化,也能包容和欣赏不同文化的魅力。这样,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语言技能,还培养了理性、开放的文化态度,为未来参与国际交流奠定了坚实基础。

3 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自信意识培养现状分析

3.1 课堂教学中过度依赖西方文化,中华文化融入不足

当前小学英语教学主要以引进的教材为主,教材内容多涉及英语国家的日常生活、节日习俗、文化背景等。学生熟知圣诞节、感恩节,却对端午节、中秋节的英语表达知之甚少。此外,英语课堂上使用的配套资源,如视频、课外读物、课件等,也大多基于西方文化背景,而缺乏中国文化元素。这种情况导致学生在英语学习中逐渐形成对西方文化的熟悉感,而对本民族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相对薄弱。长期以往,部分学生可能在潜意识中认为西方文化更“高级”,削弱了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因此,在文化自信背景下,英语课堂教学需要优化教材内容,增加本土文化表达的比重,让学生既能理解外国文化,也能自信地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

3.2 教师对文化自信意识的培养缺乏系统化策略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对于文化自信的培养仍缺乏系统的教学策略。一些教师在教授英语时,更关注语言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文化意识的培养,导致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未能有效建立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此外,部分教师对中华文化的英语表达方式了解有限,无法在课堂上流畅地引导学生学习。例如,在讲授中国传统节日时,教师可能仅仅用简单的单词介绍节日,而缺乏深入的文化背景分析和英语表达训练。由于教师自身缺乏系统的文化教学方法,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中往往只能被动接受外来文化,而缺乏用英语表达中华文化的能力。因此,教师需要加强自身的文化素养,提高跨文化教学的能力,以更科学的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文化自信。

3.3 课堂活动与文化自信培养结合度不高

在现有的英语课堂中,很多文化相关的教学活动仍停留在简单的知识介绍层面,而未能深入挖掘文化自信的培养价值。一些学校会在万圣节组织“Trick or Treat”游戏,鼓励学生穿上万圣节服装体验西方节日,但在面对中国传统节日时,类似的实践活动较少,甚至在教学中一笔带过,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这种活动安排的失衡,使得学生在实践中对西方文化的认同感增强,而中华文化的学习则显得相对被动。要真正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学校和教师需要有意识地设计更多结合中国文化的英语教学活动,如开展“用英语讲中国故事”比赛、“中西文化对比”课堂讨论等,使学生在实际表达和体验中,真正认识到中华文化的独特性与价值,从而增强文化自豪感。

3.4 家长和社会环境对文化自信培养的支持不足

文化自信的培养不仅仅依赖学校教育,家庭和社会环境也起着重要作用。然而,当前许多家长在英语教育上更关注孩子的语言能力,而忽视了文化意识的培养。例如,一些家长会鼓励孩子模仿西方的生活方式,如用刀叉吃饭、庆祝圣诞节,却较少引导孩子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文化传统。此外,社会培训机构的英语课程也多以西方文化为主,而缺乏中华文化相关的教学内容,进一步导致孩子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对本民族文化的了解较少。因此,家庭和社会应加强对文化自信教育的支持,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与孩子一起用英语讲解中华文化,学校和社会也可以举办更多文化交流活动,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和自信。

4 文化自信背景下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策略

4.1 将文化元素融入课程和活动设计中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中国文化资源,将其巧妙融入课程设计和课堂活动。例如,在教授节日文化时,不仅要介绍圣诞节、感恩节等西方节日,还应让学生了解端午节、春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并鼓励他们用英语表达这些节日的习俗和意义。课堂活动也可围绕文化主题展开,如开展“中西方节日对比”小组讨论、组织学生用英语介绍家乡的特色文化,或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模拟向外国朋友介绍中国文化。通过这些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接触和理解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认同感。同时,学校还可以定期举办跨文化交流活动,如中英文讲故事比赛、文化展览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不同文化的魅力,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这样,学生不仅能提高英语表达能力,还能在学习中建立文化自信,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

4.2 挖掘教材文本,充实课堂教学

英语教材是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要资源,教师应善于挖掘其中的文化信息,并结合中国文化内容进行补充,以实现跨文化对比。例如,在学习关于食物的单元时,教材可能会介绍汉堡、披萨等西方食物,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中国的特色食物,如饺子、粽子、火锅等,并鼓励学生用英语描述它们的制作方法和文化意义。在学习职业相关词汇时,可以介绍京剧演员、书法家、中医等带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职业,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多样性。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入中国文化相关的英语绘本、短文或视频,如《孙悟空的故事》《十二生肖的传说》等,让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了解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不仅能提升语言能力,还能在跨文化交流中更好地表达和传播自己的文化,增强文化自豪感。

4.3 学科交融,打破文化自信壁垒

小学英语教学不应是孤立的,而应与其他学科有机结合,形成跨学科的文化学习体系。例如,在语文课上,学生会学习许多中国传统文化故事,如《木兰辞》《愚公移山》《曹冲称象》等,教师可以在英语课堂上引导学生用英语讲述这些故事,并与西方文化中的类似故事进行对比,如《花木兰》与《圣女贞德》的英勇形象对比。美术课上,学生可以学习中国水墨画、剪纸艺术,教师可以引导他们用英语描述自己的作品,从而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加深对中国艺术文化的理解。音乐课上,可以教授学生用英语介绍京剧、民乐等中国传统音乐形式,让他们在学习英语的同时,进一步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通过跨学科融合,学生能够在不同学科的知识体系中增强文化理解力,从而打破文化自信的壁垒,真正做到“学英语,不忘本”,实现中西文化的和谐共存。

4.4 用英语演绎中国故事,坚定文化自信

讲好中国故事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方式,小学英语课堂可以通过故事演绎、戏剧表演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文化表达能力。例如,可以开展“用英语讲中国故事”活动,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中国传统故事,如《哪吒闹海》《嫦娥奔月》《西游记》等,用英语复述故事内容,并通过表演、动画制作等方式进行展示。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戏剧表演,如用英语演绎《白蛇传》或《孔融让梨》,让他们在角色扮演中深刻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此外,可以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让学生制作英语配音短片或微视频,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展示中华文化。例如,学生可以用英语解说长城、兵马俑、故宫等中国文化遗产,让他们在语言实践中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与认同。通过这些方式,学生不仅能够提高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更能够在全球化背景下,以自信的姿态向世界介绍中国文化,真正做到文化自信与英语学习的有机结合。

5 结语

综上所述,在文化自信背景下,小学英语教学不仅要关注语言能力的培养,更要重视跨文化意识的塑造。通过将文化元素融入课程和活动、挖掘教材中的文化价值、促进学科融合以及鼓励学生用英语演绎中国故事,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使他们在全球化交流中既能理解和尊重他国文化,又能自信地介绍和传播中华文化。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素养,也能为未来的国际交流奠定坚实基础。因此,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文化自信与英语教学融合的有效路径,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和文化自信的新时代小学生。

参考文献

[1]蒯灵燕.品味中国故事 培育文化自信——例谈小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的策略[J].英语教师,2025,25(3):114-116.

[2]于洋.聚焦文化自信培育 实现学科育人价值——小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探索[J].现代中小学教育,2025,41(1):40-43

[3]黎晓敏.小学英语文化自信培育新路径探索——以人教版PEP新教材为例[J].师道(人文),2025(1):32-33

[4]施玲.融思政教育于英语课堂,筑文化自信之多元评价——浅谈课堂思政在中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与评价[J].考试与评价,2025(1):0046-0048

[5]张波.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J].教育界,2025(2):53-55

作者简介:覃力 土家族,湖北宜昌人,初级职称,本科学历,专业为英语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