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赋能体育产业的概念阐释、理论构建及福祉影响

引言

体育产业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首次从国家层面上确立了未来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1]。2021年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印发《“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提出要打造现代化体育产业体系,对体育产业的反战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体育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2]。2022年我国体育产业总规模已超过3.3万亿元,增加值为1.3万亿元,同比增长率为5.9%,占国内生产总值(GDP)2%[3]。与2019年体育产业1.1万亿元的总规模及GDP占比1%相比,产业总规模实现了高速增长,并展现出不断发展的态势[4]。预计到2025年我国体育产业规模将达到5万亿元,其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也将攀升至2%,居民体育消费总规模超过2.8万亿元,从业人员超过800万人[5]。可以看出体育产业有巨大的发展潜力。2024年1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习近平强调,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

1 概念阐释

新质生产力是我国的一个创新概念,就需要结合我国国情进行概念的解释[6]。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7]。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8]。从科技角度来看,新质生产力必须要有技术层面的突破创新,是新质生产力作用的前提。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新质生产力是为了摆脱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以应对未来我国体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9]。从管理学角度来看,通过高、精、尖技术的突破,将体育产业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要素进行重新配置,并构成现代化体育产业体系。从社会学角度来看,体育产业中的劳动力必须具备高新技术知识,以新型生产工具为基础,利用新型生产资料进行生产的能力[10]

体育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和绿色产业,近年来发展迅猛,表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动力。国家高度重视体育产业的发展,推出了一系列的举措培育和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将不断将体育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型产业。202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11]。”同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又指出:“要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体育消费需求。”立足于新发展阶段,体育产业的发展需要提质增效,而新质生产力作为一个符合中国新时代发展国情的创新概念,同时也是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能够助推体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12]

2 实证佐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血脉通,增长才有力。”要想体育产业能够高速且高效地发展,金融资本的支持必不可少。近年来,伴随体育产业政策风口的“热钱”泡沫逐渐消散,在与其他成熟行业企业的金融资源竞争中,高风险、慢回报的体育企业并不占优势,面临金融支持滞后和资本要素瓶颈。我国体育融资市场仍处于波动状态。我国对体育产业有一定的经济政策支持,但对体育投融资领域的政策支持不够明确与细化;体育投融资规模呈波浪式发展,结构较为单一。以及面临市场难以突破壁垒、创新动力及技术开发瓶颈等问题。资本投入量的增加和资本投入的配置优化将有效提高企业产出,以高效率实现企业生产成本的控制是提升体育企业市场竞争力的一大要点,同时也是实现企业高效发展的基础。通过对比国际体育产业融资能够判断国内体育产业现存问题,并用国际经验分析新质生产力对国内体育产业发展过程的各个环节的重要作用。

表1-1 2018-2023全球体育科技市场各地区融资金额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全球体育科技市场融资不断增长,北美、欧洲、亚洲地区的体育科技市场融资量已经由2018年的46亿美元上涨到了2022年的82亿美元,增长率高达78.3%。亚太地区在过去5年年均融资金额仅为15亿美元,而北美地区平均融资率却高达36.7亿美元。与北美地区相比亚太地区年均融资金额不足50%,仅占总融资量的24%。

表1-2 2019-2023全球体育科技各国家融资总金额数量排名

国家 体育科技融资金额(百万美元) 排名
美国 15577.3 1
印度 3252.1 2
中国 2760.7 3
德国 1412.2 4
英国 1168.1 5
加拿大 1105.8 6
Table 1.

科技创新已然成为各国体育产业发展关注的重点,而国内对于体育产业中体育科技的投入相对较低,无法实现关键性技术的突破,而关键性技术的突破是新质生产力理论运用到实践的前提。细化数据后可以看出,尽管中国体育科技融资具备亚太地区领跑水平,已超越原本排名第一的印度,但由于受总体市场以及产业规模而言,中国的体育科技融资与体育产业总值比要明显小于北美欧洲各个国家。融资问题会导致体育产业所带来的产品、服务质量降低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内部结构无法优化达不到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条件,体育产业增量增长没有内驱力,极大限制了国内体育产业的发展。同时从各个国家大额融资比例来看,中国主要是以大额融资为主,而美国,德国等各个大陆地区融资领跑国家,大额融资比例却较小,其数据也反映了中国体育市场融资无法引起大融资带动小融资的效应,体育科技类融资缺乏更多中小企业和各级地方政府的关注,需要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发展,影响了体育产业在国内各个地区的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3 福祉影响

3.1 需求引领企业创新,实现关键性技术突破

新质生产力强调体育产业应更加关注高精尖技术,如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将其融入到体育产品和服务中,带来独特的附加价值和服务体验,使得体育消费业态升级。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与国际优秀体育企业产品和服务进行的对比分析,使一些龙头企业也能够借鉴国际经验,立足于国际化视野进行产品和服务上的创新,聚焦于前同时带动中小企业进行产品和服务的升级,从而营造一个良性竞争的市场环境,促进产业外部科研机构、高校、社会组织等其他学科领域的交叉合作和交流,为体育科技创新提供理论支撑和技术保障,有效推动体育产业数智化转型,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解决我国颠覆性技术突破能力薄弱、缺乏高端产品和服务、创新融资和要素不足等问题。吸引更多消费者体验体育产品和服务,扩大体育消费的需求。体育消费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时尚潮流、科技潮流,消费者会把体育消费作为主要的消费选择。

3.2 突破传统发展局限,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传统体育产业发展存在技术创新不足、产业融合受阻、需求供给不足、绿色理念缺乏等问题,导致了体育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无法真正实现高质量、高效能发展,无法构建起现代化体育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利用数字化、虚拟现实等不断与时俱进的高精尖技术推动了传统体育产业发展的模式不断的更新迭代,让体育产业在第三产业中成为发展速度最快,比重最大的存在。企业销售模式变革,不仅拓宽了体育产业的销售渠道,也形成了新型体育消费模式,企业高效能的发展为构建现代化体育产业体系提供了物质保障。近年来特步公司立足技术创新,持续推进绿色生产,2022年推出100%聚乳酸风衣产品,如果未来特步所有产品面料都换成聚乳酸,一年可节省3亿立方米天然气,约等于26亿度电、62万吨煤的消耗量。现在的龙头企业不仅对产品的品质进行创新研发,同时也逐渐兼顾到了资源高效配置,通过加大绿色投入、绿色生产、资源循环利用,使生产过程低消耗、低污染,表现出企业的绿色发展理念,促进了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3 打造专业化团队,为未来体育产业培养复合型储备人才

由于技术革新、产业体系及结构的变化,我国体育产业缺乏高端复合型人才,新质劳动者是一批既具备体育产业领域专业知识,也懂得如何利用高精尖技术解决体育产业问题,且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人才。凭借其创新性思维方式,不断学习,应对日益增长的需求,适应技术和内部结构的变化。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快速渗透,诸如竞赛表演业、体育用品制造业、体育旅游业等行业势必会诞生出数字化、虚拟现实等新质态的产品和服务,这些新质态的产品和服务在生产制造、管理体制及市场推广也会催生出能够胜任这些工作的新质劳动者。这些人才不仅包括了前沿体育技术的开发人员,同时还包含生产、运营、管理和销售等方面的人才,构成了体育产业专业化队伍。新质生产力为国内体育产业复合型人才队伍的培养指明了方向,能够培养出不断满足体育产业领域市场需求的管理人才和团队,为体育产业内部组织结构优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3.4 营造创新文化环境,扩大国际影响力

中国体育产业在国内发展势头迅猛,但若将眼光望向国际舞台,发展空间还很大,国内体育产业科技投入总量小,从大份额投入比例来看也没有动员起社会各界的力量,对复合型人才培养和发展的力度相对较小等诸多问题造成了国内体育产业无法向着更高质量发展,国家提出新质生产力概念后,让更多体育企业意识到要通过科技更新生产方式、优化内部结构,拓宽市场等新质态体育产品和服务的发展路径,营造了体育产业的创新文化环境。2023年我国提出新质生产力概念后,主要体育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528.9亿元,比上年增长178%。中国体育产品和服务正逐渐走向国际化舞台,正朝着国际领跑水平方向努力。新质生产力持续推动着国内体育产业快速发展,在新一代技术革命的推动下,新质生产力作为理论指引,发挥了其重大作用,让国内体育产业把握住了国际化发展的新机遇。

参考文献

[1]刘家韵,王宏.新质生产力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阐释、价值审视与优化策略[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4,43(03):9-14+22.

[2]杨京钟,刘坚,仇军,等.新质生产力赋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内涵意蕴、现实挑战及推进方略[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4,47(08):11-22.

[3]杨凤英,崔晓嵩,王文龙,等.新质生产力驱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逻辑与路径[J].体育学刊,2024,31(02):1-6.

[4]刘青,陈林会,罗帅呈.新质生产力促进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联机理、内在逻辑与实施方略[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4,58(06):1-8.

[5]柴王军,翟昊敏.新质生产力驱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与路径选择[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24,39(03):287-294.

[6]陈林会.新质生产力推动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制与推进路径[J].体育与科学,2024,45(03):7-15.

[7]沈克印,曹庆泽.新质生产力提升体育产业链韧性的作用机制与推进路径[J].体育与科学,2024,45(04):1-11+31.

[8]康露,金玮,黄晓灵,等.新质生产力赋能现代体育产业体系构建的理论逻辑与实现路径[J].体育学研究,2024,38(03):64-76.

[9]沈克印,曹庆泽.新质生产力提升体育产业链韧性的作用机制与推进路径[J].体育与科学,2024,45(04):1-11+31.

[10]陈林会.新质生产力推动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制与推进路径[J].体育与科学,2024,45(03):7-15.

[11]袁雷,李思颖.新质生产力赋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驱动逻辑[J].体育与科学,2024,45(04):12-18.

[12]张恒波.新质生产力、共同富裕对体育产业的影响——基于长江经济带的实证[J].统计与决策,2024,40(16):7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