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州民间音乐守护者——唐义武
摘要
85岁的唐义武,出生于全州县安和乡唐家村。他是全州县桂剧院退休团长,也是全州民间音乐传承的重要人物。他自幼热爱音乐,通过自学和剧团学习打下坚实基础。特殊时期后,积极恢复桂剧团演出,获得众多奖项并引领剧团发展。退休后,致力于全州民间音乐传承,参与非遗普查申报,培养了众多乐手,指导业余文艺队,整理乐曲牌,创作了包括铜管乐、全州文场唱段、渔鼓、彩调等多种民间音乐作品,将全州民间音乐的火种越燃越旺。1 全州安和——民间音乐养分滋润地
唐义武,1942年出生于全州县安和乡唐家村,彼时的乡村,民间音乐如潺潺溪流浸润着每一寸土地,田间地头常回荡着曲艺唱腔、唢呐欢鸣,乡野间更不乏热爱音乐、身怀技艺的民间艺人,这样浓厚的音乐氛围,悄然在唐义武心中种下了音乐的种子。
8岁时,唐义武用皮竹自制笛子自学吹奏,开启音乐之路。11岁以简易材料制作土二胡,后拜安和镇唐孝卿为师,学习二胡、唢呐。1956年唐义武加入唐家村俱乐部,掌握二十多曲彩调唱腔并流演乡间。1957年,15岁的唐义武参加全州农村业余彩调大赛,凭二胡演奏《前进操》获得一等奖,1958年进入全州县文工团,师从板胡老师蒋少甫、洋琴老师马宗玺,先后掌握板胡、洋琴演奏技巧。
1962年全州县文工团解散后,唐义武因技艺出众被桂剧团留用,通过勤学苦练很快升任乐队“主胡”,还自学小号、单簧管。文革期间,他成为全州县桂剧团唯一保留人员。文革结束,他积极推动桂剧团创作演出的恢复,担任团长期间屡获国家级、省市级演奏奖。
退休后,唐义武依旧活跃,投身群文工作与非遗普查申报,培养500余名铜管、筒鼓乐手,指导多支业余文艺队。其音乐创作成果斐然,整理众多曲艺乐曲牌,创作《孝顺歌》《湘江随想曲》等作品,以及全州文场、渔鼓、桂剧、彩调等多类型曲目,为全州民间音乐传承发展奉献一生。
2 薪火相传——唐义武全州民间音乐的传承之路
作为多年工作在全州桂剧院的人员,全州戏剧、曲艺音乐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唐义武老师的倾囊相授,他培养了能唱戏剧、擅演曲艺的学生逾千名,这些学员学成后回到家乡,纷纷投身民间艺术的传承与传播,为全州民间音乐构筑起传承的坚实桥梁。
2.1 扎根乡土,传承火种
唐义武老师培养的众多学生,在全州县内形成了三个具有代表性的表演社团。凤凰镇“大洪州”桂剧团以传统桂剧为根基,凝聚志同道合的乡邻,组建起专注经典剧目的表演队伍;石塘镇“伍生”团以家庭为纽带,由父母及子女五人组成,活跃于各类商业演出场合,用精彩的表演传递民间音乐的魅力;枧塘镇梅花剧团则扎根社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积极搭建基层文化交流平台,为居民们带来丰富的文化体验。这些社团犹如繁星点点,照亮了全州民间音乐传承的道路。
2.2 历经坎坷,终迎曙光
在改革开放前的特殊时期,中国民间音乐和其他音乐形式一同进入严冬。受时代环境影响,民间艺人被迫停止传统曲目的演唱,转而只能演唱样板戏,曾经百花齐放的音乐生态被单一的艺术形式所取代。全州也不例外,当地丰富多彩的彩调、文场、渔鼓等民间音乐被迫中断,众多珍贵的曲艺乐曲牌散落民间,濒临失传,民间艺人的传承之路举步维艰,全州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几乎陷入停滞。
直到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文艺领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全州民间音乐的生存环境也逐渐得到改善。政策的松绑与社会文化氛围的转变,为民间音乐的复苏提供了肥沃土壤。自1980年起,在唐义武老师的不懈努力下,全州民间音乐在湘桂交界地区,全州县一带逐渐复苏。唐义武四处奔走收集整理民间音乐资料,耐心传授技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喜爱这项民间艺术,为全州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3 多元应用,融入生活
全州民间音乐应用场所十分丰富,全方位融入全州县各个乡镇人民的社会生活。在民俗活动领域,它广泛亮相于民间红白喜事、庙会大寿等传统仪式场合,以婉转动听的唱腔增添艺术氛围,成为民俗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商业活动方面,开业庆典等商业演出是全州文场展现商业价值的重要平台,实现了艺术与经济的有机结合;公共文化服务层面,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惠民演出活动成为政府推广全州文场的重要阵地,将其带至乡村、社区等基层区域,让更多民众领略到本土音乐的魅力;同时,以老年大学为代表的学习机构,也为全州民间音乐的传承发展提供了学习与交流的场所,助力其传承与创新,让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3 创作田野——民间音乐的当代应用者
唐义武老师深耕全州民间音乐沃土,以创作与实践为笔,书写本土艺术的华章。他主动投身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与申报,系统整理大量曲艺乐曲牌,同时以多元创作激活传统音乐基因。
在器乐创作领域,老师以铜管乐元素为载体,创作《孝顺歌》、《湘江随想曲》、《喜庆农家乐》、《送魂》等10余首吹奏曲,培养500余名铜管与筒鼓乐手,指导多个业余文艺队,使传统乐种在现代演绎中焕发新生。
全州离桂林市125千米。东与湖南省道县、永州市零陵区为邻,北与湖南省东安县相连,西与湖南省新宁县、广西资源县接壤,南与广西兴安县、灌阳县毗邻,素有“广西北大门”之称[1]。立足地域文化根脉,老师融合戏剧与曲艺音乐,创作《月调》(全州文场)、《习主席来到毛竹山》(全州渔鼓)、《祖国江山万年春》(全州桂剧北路唱段)、《全州是个好地方》(全州彩调俚曲)等作品。这些创作以全州方言为魂,巧妙融合湘桂音韵通过细腻的唱词和婉转的曲调,娓娓道来生活故事、抒发真挚情感,既保留“广西北大门”的地缘文化特质,又通过时代主题的植入(如乡村振兴、领袖关怀),让传统曲牌与当代生活融合创新。
唐义武老师的创作路径,恰似一位“民间音乐转译者”在田野调查中打捞文化碎片,在时代语境中重构艺术表达。他以毕生实践证明:民间音乐的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在坚守与突破中寻找文化延续的生命力。
4 实践——全州民间音乐研究的收获者
4.1 全州彩调民间戏剧音乐研究
4.1.1.彩调剧的艺术特征与文化内涵
唐义武老师的研究发现,两百多个彩调剧目中大多数都体现出“忠、孝、仁、义”四个字,这反映了中国传统伦理价值观在民间艺术中的深刻体现。同时,这些剧目大多反映民间的生活细节、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爱情故事以及神话传说等,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人文关怀。这些剧目的台词通俗易懂,解决矛盾的手法鲜明巧妙,使得彩调剧具有极强的亲民性和艺术魅力。在全州民间,每到农闲季节,很多有条件的地方都要请彩调班子唱几天几夜,这种文化活动被视为补充“精神食粮”,以解劳去累。
4.1.2.湘桂文化交流与彩调艺术的发展
唐义武老师特别关注全州彩调与湖南花鼓戏的交流融合,揭示了这种文化交流对彩调艺术发展的重要影响。湖南花鼓戏是湖南境内各地花鼓戏的总称中流行于湖南南部的邵阳花鼓戏、零陵花鼓戏统称为湘南花鼓戏[2]。全州地处湘桂走廊,与湖南唇齿相依,交通、贸易、人情来往都非常方便,尤其在文艺方面更是交流活跃。据统计,仅在1987年一年里,全州县就有六个业余彩调、桂剧班在湖南的衡阳、永州、郴州等地区演出“谱戏”、“庙会戏”、“寿戏”四千余场。而湖南的花鼓戏剧团也经常到全州县演出。这种文化交流使得两个剧种相互影响,取长补短,如花鼓戏中的“小梅花”、“四季花开”、“三川调”、“一盘瓜子”和艺人们改编的”莲花四平腔”等借用到彩调里面非常恰当。近百年来,全州的彩调艺人们不断吸收外地剧种的优秀唱腔和本地的俚曲、山歌、民歌等,加以改编、提高、融合到本剧种中,逐渐形成了全州彩调的独特风格。因此有“彩调全州路”的说法,这充分说明了全州彩调在吸收融合中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轨迹。
4.2 全州文场曲艺音乐研究
4.2.1 全州文场的艺术表现形式
唐义武老师对全州文场的研究深入而全面,包括了各种不同类型的曲目,如清唱、念白、唱念做、快板等,每种曲目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艺术特点。全州文场表演形式为一人分饰多角,通过不同的曲调来展现丰富的情感内涵:“越调”通常用来表达欢乐的情绪,“滩簧”则带有怨怒的色彩,“丝弦”寄托哀思,”南词”则用于哭诉。这种叙事性的表演方式,使得桂林文场能够生动地讲述故事,刻画人物。比如,“骂玉郎”“四大景”“浙江满江红”“扬州满江红”等曲牌,都展现了这种独特的魅力[4]。唐义武老师的考察表明,全州文场通过不同的曲调来表达不同的情感,这种艺术表现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文场表演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全州文场艺人通过灵活运用这些曲调,能够生动地再现故事场景,深入刻画人物性格,使观众在欣赏过程中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4.3 全州“筒鼓牌子”的演奏研究
4.3.1 “筒鼓牌子”的历史渊源与艺术特点
唐义武老师对全州民间器乐,特别是”筒鼓牌子”的演奏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筒鼓牌子”是全州民间唢呐吹奏曲牌的俗称,也叫“过山牌子”;“过山”是指翻山越岭边走边吹奏;“筒鼓”指唢呐是用木筒杆杆打孔发音配鼓乐意。唐义武老师的研究表明,”筒鼓牌子”的演奏母曲首先是由汉唐时期中原的一些江湖艺人传入全州的。后来通过先辈艺人兼容当地民间俚曲及戏剧音乐,在千百年的优胜劣汰中演变成现行的一百多首有独特韵味的曲牌。其吹奏艺术虽然没有北方唢呐吹奏的高超技巧,但通过打击乐的配合,吹奏时运用轻重快慢的变化,却能更深刻地展现喜、怒、哀、乐的音乐情感。
4.3.2 “筒鼓牌子”的演奏形式与民俗应用
“筒鼓牌子”的演奏形式是由五个乐手组成的小乐队(俗称鼓手班),配制清楚,分工明确:司鼓手是乐曲演奏中的轻、重、快、慢的总指挥,首席唢呐负责“发头子”(即引子)和吹奏曲牌的高八度,次席唢呐则吹奏低八度,两支唢呐同时吹奏起来,就形成了简单的“八度和弦”了。千百年来,全州城乡每逢红白喜事,主家首先要请一班鼓手来家“坐堂”热闹,这班鼓就叫“坐堂鼓”。主家的舅舅或老表们来的鼓叫“水源鼓”,主家的女婿、外甥女、外甥等请来的鼓手叫“客家鼓”,客家鼓有时有几个班。鼓手进场后演奏的第一曲叫“起鼓”,曲牌规定为《一根枪》或《上马台》。起鼓后由司鼓者烧香化纸,口中默念六句“偈语”,以奠祭“唐明皇”及他们拜过师的已逝先师(据传唐明皇是促进梨园发展的奠基人)。“发点”一般要吹奏《大开门》、《点将》、《泣颜回》、《泣颜回青板》、《风入松》、《草鞋板》、《大过场》。也可吹《文武九腔》等,吹完“尾声”后发点结束。席间每喝一杯酒都要吹奏一个小曲牌,如《么片》、《小玉美人》、《南正宫》、《小八板》、《三句半》、《上天梯》、《继木花》等以助酒兴。红喜事可吹奏《新春红》、《喜相逢》、《四季红》、《桂枝香》、《凤凰鸣》、《月林好》等,新娘上轿前一定要吹奏《离娘子》,否则新娘不会上轿。打寿鼓也要有《起鼓》、《打开台》、《发点》的过程,拜寿时要吹《老年高》、《江流水》、《坐堂园林好》等曲牌,九十岁以上的还要吹《寿诞开》(也叫《三化子》)和它的青板。
5 毕生耕耘筑牢全州民间音乐传承根基
唐义武老师作为全州民间音乐研究的应用者和传承者,六十余年如一日地投身于民间音乐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工作,为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全州地区乃至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文化宝库,也为全国民间音乐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唐义武老师的创作应用涵盖了彩调、桂剧,文场、令令乐、渔鼓以及器乐、全州“筒鼓牌子”等多个方面,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全州民间音乐研究体系。他的研究不仅关注音乐艺术本身,还注重其与当地社会文化、民俗活动的联系,展现了全州民间音乐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
唐义武老师的研究成果为全州民间音乐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传统的民间艺术传播方式具有直观展示、传播效果好的优点,能让人们真切感受到作品的面貌和内涵,留下深刻印象。他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保护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还有助于推动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创新和发展,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唐义武老师的研究精神和研究成果,将激励更多的人关注和研究全州民间音乐,为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做出新的贡献。他的工作不仅对全州地区,对整个广西壮族自治区乃至全国的民间音乐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唐雪莲. 广西全州方言词汇研究[D]. 大连理工大学, 2013.
[2]何飞雁.彩调的审美文化研究[D].山东大学,2010.
[3]卢笛.广西文场唱腔曲牌音乐研究[J].民族音乐,2013,(04):72-74.
[4]李玲.对中国戏曲跨学科研究的思考[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4,12(03):124-129
[5]王恒华.广西文场戏初探[J].中国戏剧,2019,(02):72-74.
如何引用
参考
唐雪莲. 广西全州方言词汇研究[D]. 大连理工大学, 2013.
何飞雁.彩调的审美文化研究[D].山东大学,2010.
卢笛.广西文场唱腔曲牌音乐研究[J].民族音乐,2013,(04):72-74.
李玲.对中国戏曲跨学科研究的思考[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4,12(03):124-129
王恒华.广西文场戏初探[J].中国戏剧,2019,(02):72-74.
版权
未提供许可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