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旅融合背景下费东村主题餐厅室内设计研究
引言
民俗文化作为一个民族长远发展的源泉,其出现与发展离不开特定的时间、场所和环境,这对于创造多元化的社会文明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于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见》也强调“挖掘乡村文化内涵,提升乡村旅游品质”。这些政策为民俗文化在餐饮空间等场景中的创新应用提供了明确导向。将当地民俗文化元素提炼并融入餐饮空间内部设计,不仅能够传播民俗文化,还能为餐饮空间设计注入新的创意。正如杨义成、韦自力(2023)在《主题空间的创意演绎——以餐饮空间为例》中所提及的,在民俗文化的具体设计应用上,精准把握传统性与时代性的结合点至关重要[1]。
本文聚焦于费东村,旨在通过对其民俗文化元素的深入提炼,探索如何将民俗文化有效融入乡村餐饮空间设计的方法。同时,通过实践来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与实效性。希望借此研究,增进人们对民俗文化的了解,为今后乡村餐饮空间设计提供新的思路,进一步拓展民俗文化的传播方式,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与文旅融合发展。
1 基于文旅融合背景下费东村主题餐厅室内设计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旅游经济的迅猛增长,民俗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趋势愈发显著。为此,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在《“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中正式确立了“以文化塑造旅游、以旅游彰显文化”的发展战略,着重强调了在内容、形式和功能层面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重要性,并积极倡导将民俗文化、传统技艺等元素融入旅游产品的开发之中,以增强旅游产业的文化底蕴和体验价值。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稳步复苏,民俗文化主导的旅游经济再度以蓬勃之姿重回公众视野。例如,高迎港(2023)在《基于农耕文化的主题餐厅设计研究——以“簸谷”餐厅为例》中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在当前旅游经济体系中,餐饮空间作为一种关键的商业形态,备受瞩目[2]。其中,以民俗文化元素为主题的乡村餐厅,凭借其独特的服务理念与丰富的文化内涵,尤为引人关注。
随着民众精神需求的不断提升,对主题餐厅环境设计的期待也随之提高。在此背景下,乡村餐饮空间的设计与定位愈发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将烟台市费东村的民俗文化元素融入乡村餐饮空间设计中,不仅能显著提升消费者的就餐体验,还能有效促进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进而激发地方经济活力。烟台,作为山东省的重要海滨城市,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独具魅力。当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方式激发了人们对乡村生活的深切向往,乡村餐饮空间因此成为连接现代与传统、城市与乡村的重要桥梁。
2 费东村历史文化分析
费东村的历史悠久,其历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时期,当时此地已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自汉代起,人们开始在此聚居,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繁荣的村落,并成为西汉时期齐孝王后人的领地。北齐天宝七年(公元556年),牟平县城迁至费东村,使得费东村在历史上扮演了更为重要的角色。然而,到了唐朝麟德二年(公元665年),牟平县城再次迁移至现今牟平区所在地,费东村因此被废弃,并因此得名费县。这一变迁见证了费东村在历史上的起起伏伏。
在唐武周时期,费东村发生了一件震惊四方的大案,蓬莱县令狄仁杰曾在此智破红莲寺和尚奸杀妇女的案件,留下了脍炙人口的“火烧红莲寺”典故[3]。这一事件不仅彰显了狄仁杰的聪明才智,也为费东村的历史增添了传奇色彩。清朝后期,当地女英雄沙珠儿驻扎在村北的圩子山,除暴安良,深受百姓爱戴。然而,她最终壮烈牺牲,为了纪念这位英勇的女英雄,圩子山被更名为女王山。这些历史故事和传说,使得费东村的历史文化底蕴更加深厚。
费东村不仅历史悠久,而且人文荟萃,非物质文化遗产极为丰富。其中,山东省级非遗项目“蓬莱大杆号吹奏乐”和烟台市级非遗项目“蓬莱烧纸调(舞)”等均发源于此。这些非遗项目不仅展示了费东村独特的文化魅力,也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此外,费东村人擅长剪纸、面塑、草编、条编、梭子花边、棒槌花边等传统手工艺,这些手工艺作品不仅精美绝伦,而且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同时,扭秧歌等民俗活动也深受村民喜爱,成为费东村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地名吃杠子头、烀筒汤、八斗碗等美食更是享誉蓬莱,吸引了无数食客前来品尝。此外,费东渔灯节、费东子孙庙会等活动也深受百姓喜爱,影响范围达数十里。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不仅丰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也促进了费东村与外界的文化交流。
费东村还拥有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红色记忆陈列馆作为费东村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回顾并反映了建国前胶东地区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不怕牺牲、前赴后继、无私奉献的精神。在费东村,红色文化不仅体现在陈列馆的展品中,更融入到村民的日常生活中。村民们通过讲述革命故事、传承红色精神等方式,将红色文化代代相传。现如今,红色记忆陈列馆已成为一座免费对外开放的党员及中小学生教育基地,为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烟台市的费东村地处山湖交融的特殊地理位置,这种地理环境形成了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气候特点。山峦起伏、湖光潋滟的自然风光为费东村增添了无尽的魅力。此外,费东村及其附近还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多样的文化资源。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元素共同展现了费东村民俗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使得费东村成为一处充满魅力的旅游胜地。
3 基于文旅融合背景下烟台市费东村餐饮空间设计策略
3.1 材料的地域性
在文旅融合背景下,烟台市费东村餐饮空间设计中材料的地域性选择至关重要。当地拥有丰富且具有独特魅力的天然材料,如石材和木材,这些材料不仅是建筑的物质基础,更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
以费东村附近的昆嵛山花岗岩为例,其表面呈现出深浅不一的赭红色纹理,如同天然绘制的水墨画。据《烟台风物志》记载,昆嵛山石材自明代起便用于建造胶东民居,这种历史传承为材料赋予了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在“渔樵食语” 精品餐厅的设计中,设计师采用当地开采的花岗岩垒砌外墙,刻意保留石材的毛糙肌理,与传统夯土墙工艺结合,形成粗犷又不失质感的立面效果。墙面转角处特别设置玻璃展柜,陈列着从村民家中征集的老式石磨盘与农耕工具,与石材墙面形成时空对话。
室内地面选用抛光处理的青石板材,搭配鹅卵石镶嵌的装饰线条,模拟胶东渔村的石板路肌理。在餐位区,设计师巧妙利用石材色差,拼贴出传统渔船的轮廓图案,船头方向指向餐厅的景观窗,窗外正是费东村的渔港湾[4]。木材运用上,取自当地老槐树的原木被加工成梁架结构,裸露的榫卯节点既展示传统营造智慧,又成为空间的视觉焦点;用柞木制作的桌椅采用 “鲁班锁” 拼接工艺,椅背雕刻海浪纹样,呼应烟台滨海文化。特别设计的包厢隔断采用镂空雕花的银杏木格栅,银杏木取自村内百年古树的枯枝,既环保又承载着村落记忆,格栅图案以费东村流传的 “八仙渡海”传说为灵感,将民间故事融入空间细节。
3.2 功能的统一性
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烟台市费东村餐饮空间的功能不再局限于单一的餐饮服务,而是需要实现多种功能的统一性,以满足游客的多元化需求,促进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
以费东村渔家文化主题餐厅为例,其空间设计通过巧妙的功能分区与场景串联,构建起沉浸式文旅体验体系:在空间中部设置环形水景,以潺潺流水为天然分隔线,将整个区域自然划分为中央用餐区、西侧民俗展示廊和东侧体验工坊。展示廊内陈列着胶东渔民使用过的木帆船模型、鱼骨灯、渔具等老物件,墙面运用全息投影技术循环播放当地祭海仪式影像,让游客仿佛置身于热闹非凡的传统祭海现场;东侧体验工坊每日定时开展 “胶东花饽饽制作”“渔民号子学唱” 等活动,游客可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亲手制作带有 “鲤鱼跃龙门” 纹样的花饽饽,并获得专属的纪念证书,将文化体验转化为可带走的珍贵记忆。
在空间动线规划上,餐厅采用螺旋式布局,入口处的智能导览屏会根据实时客流自动规划参观路线,避免不同功能区的人流交叉。值得一提的是,餐厅还设置了特色延伸动线 —— 用餐结束的游客可通过专门通道直达非遗产品售卖区,这里不仅陈列着胶东剪纸、贝雕等手工艺品,还提供花饽饽礼盒定制服务,将文化体验转化为消费场景,实现 “吃、游、购、娱”功能的无缝衔接。此外,餐厅每周六晚还会在中央用餐区举办 “渔火夜宴”,游客在品尝鲅鱼饺子、海菜包子等胶东美食的同时,能欣赏到渔民原创的渔歌表演和传统渔灯舞,进一步强化了餐饮空间的复合功能属性。
3.3 文化的融入性
文化是文旅融合的核心,在烟台市费东村餐饮空间设计中,融入当地文化元素是提升空间内涵和吸引力的关键。费东村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如民俗文化、传统工艺、历史故事等,可通过多种方式将这些文化元素融入餐饮空间设计中[5]。
以费东村“山海谣”主题餐厅为例,其将胶东海洋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天花采用波浪形木质格栅,搭配蓝色渐变灯光模拟海面光影,行走其间仿佛置身碧波之下;墙面以烟台剪纸艺术为灵感,用不锈钢镂空板制作成大型 “八仙过海” 主题屏风,传统故事在现代材质的演绎下焕发新生。在菜品呈现上,特色 “鲅鱼水饺宴” 不仅选用当地渔港直供的新鲜鲅鱼,还将饺子包成海星、海螺等海洋生物造型,搭配贝壳形状的餐盘,将海洋元素融入每一口滋味。
服务环节同样充满文化巧思,服务员身着改良版渔家服饰,上菜时会以唱渔歌的方式介绍菜品典故。例如“海参全家福” 这道菜,就伴随着一段讲述戚继光抗倭时期渔民献宝的历史传说,让美食与历史交织成独特的用餐体验。餐后消食区设置 “方言挑战” 互动装置,游客通过模仿胶东话念出菜名,可解锁定制版文化明信片;增设的 “渔民号子体验角”,配备专业老师指导游客学习传统号子节奏,搭配电子鼓模拟海浪音效;二楼雅间更设有 “胶东渔家婚俗微缩展”,通过场景复原展示旧时迎亲船队、婚宴布置等习俗,游客还能试穿传统婚服拍照留念。
4 结束语
本文深究了烟台费东村民俗文化元素于乡村餐饮空间设计中的巧妙运用,从建筑形制、装饰纹样、生活器具等多维度切入,提出将文化精髓巧妙融于设计的有效策略。在建筑外观上,借鉴费东村传统海草房的构造技艺,以天然海草与石块构筑屋顶,既保留了地域建筑特色,又赋予空间古朴质感;内部装饰运用胶东剪纸、渔民画等非遗元素,通过立体装置艺术、墙面彩绘等现代手法重新演绎,使民俗文化元素不仅浓厚了空间的文化氛围,还通过互动式场景极大提升了就餐体验。
将乡村传统文化元素融入餐饮空间设计,正成为文旅融合背景下的发展新潮,这一趋势深刻映射出人们对高品质精神文化生活的热切向往。在传承文化精髓的同时,需注重与现代设计理念相融,通过灯光设计、动线规划等手段探索并创新空间环境,既保留民俗文化的本真性,又彰显时代气息。值得注意的是,乡村餐饮空间设计的精进,需经年累月的文化积淀与设计创新,未来更需注重科技元素的巧妙融入,如利用 AR 技术还原民俗生活场景,及环保材料的广泛应用,通过可降解建材、再生资源装饰等方式,增强设计的可持续性,提升其独特魅力。
如何在乡村餐饮空间设计中合理运用民俗文化元素,是当前亟待破解的实践难题。从现有研究来看,多数案例停留在符号拼贴层面,缺乏对文化内核的深度挖掘,相关领域的研究仍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国家“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政策导向,更彰显了以民俗文化元素为主题的乡村餐厅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与消费升级,此类主题餐厅不仅能满足游客对文化体验的需求,更将成为乡村振兴战略下激活地方经济、传承文化基因的重要载体,预示着其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杨义成,韦自力.主题空间的创意演绎——以餐饮空间为例[J].美与时代(城市版),2023(06):1-3.
[2]高迎港.基于农耕文化的主题餐厅设计研究——以“簸谷”餐厅为例[J].美与时代(城市版),2023(05):46-48.
[3]董雅娇.影视文化型主题餐厅空间设计表现研究[J].城市建筑空间,2023,30(S1):113-114.
[4]李静彬,冉安彤,李园青.视觉体验下的主题餐厅室内设计研究[J].居舍,2023(12):112-115.
[5]杨加玮.地域文化在主题餐饮空间设计中的应用[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23,14(05):33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