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节日育人:传统节日文化赋能高职思政教育的路径探索
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承载了千百年来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如何有效传承和弘扬这一文化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在高职院校中,思想政治课作为培养学生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如何利用传统节日文化来增强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已经成为当前教育领域中的重要课题。传统节日文化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还能通过节日的仪式和习俗教育学生培养良好的品德和社会责任感[1]。
1.传统节日文化的教育价值
1.1 增强民族认同感与文化自信
传统节日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民族情感和价值观。将节日文化融入思政课堂,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文化根源,增强民族认同和文化自豪感。例如春节、中秋节等节日,不仅体现家庭团圆,也彰显中华民族崇尚和谐、重视亲情的传统。学生通过参与节日活动,不仅能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还能理解文化传承与时代发展的联系,逐步树立面向未来的文化自信[2]。
1.2 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与社会责任感
传统节日中蕴含着孝敬、诚信、节俭等核心价值。春节期间的敬老爱亲、家庭团聚,帮助学生理解亲情和家庭责任。借助思政课堂的引导,学生能从节日习俗中领悟道德内涵,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这种教育方式能激发学生关注他人、服务社会的意识,逐步建立起主动担当的责任感[3]。
1.3 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节日活动集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于一体,为学生提供锻炼综合能力的机会。无论是组织节庆活动、设计手工、参与表演,还是合作完成任务,学生都能在实践中提升动手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通过这些真实情境的体验,学生学会解决问题、协同合作,为适应未来社会打下良好基础[4]。
2.传统节日文化融入思政课的挑战
2.1 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理解的片面化与功利化
高职学生普遍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知较为浅显,往往仅停留在“吃什么”“放假几天”等表层信息上,对节日所蕴含的历史渊源、文化精神和道德内涵缺乏深入理解。例如,在清明节期间,许多学生仅将其视为一个“可以扫墓放假的日子”,却不了解其背后慎终追远、缅怀祖先的家国情怀,甚至不知道清明节与寒食节的历史演变。端午节更是常被简化为“吃粽子的节日”,对屈原“忠君爱国、以身殉国”的精神缺乏感知,也未能从中汲取文化自觉与理想信念的养分[5]。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方面在于传统文化教育在中小学阶段缺乏系统性延续,学生进入高职后对节日文化的认知大多依赖家庭经验或网络信息,缺乏深度解读。另一方面,也由于个别思政课教学中过于重视政治理论知识灌输,忽视了情感共鸣和文化体验,导致学生难以在课堂中建立对传统节日文化的情感认同。同时,一些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表现出一定的功利性认知。如将春节视为“打工赚钱高峰期”,将双节长假作为“旅游娱乐的黄金档”,这种将传统节日功能工具化的倾向,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文化育人功能[6]。
2.2 不同专业学生对节日文化认知存在脱节现象
高职教育具有专业性强、实践性突出的特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倾向于将课程内容与未来职业直接挂钩,导致部分学生对思政课中引入的传统节日文化内容产生“无关痛痒”之感。例如,在机电类专业的教学实践中,有教师尝试以“中秋拜月”为引入话题,引导学生探讨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古代哲学思想,但不少学生反映“中秋节跟电路板没有任何关系”,难以建立学习兴趣,也难以理解其与人生价值、社会责任等主题的内在关联[7]。
电商专业的学生则表现出对节日的“商业化”理解倾向,往往将重阳节解读为“银发经济的营销节点”,注重节日背后的市场价值和推广机会,而忽略了其关爱老人、弘扬孝道的本质。这种现象表明,不同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关注重心直接影响他们对传统节日文化的接受度和理解深度。一些思政教师在课程设计中未能根据学生专业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文化教学内容整合,导致课堂内容与学生学习背景脱节。例如,在以“春节文化”为主题的教学设计中,机电、建筑、旅游、护理等专业的学生往往缺乏参与感和关联感,认为课程内容“千篇一律”“没有实际用处”,影响了课堂的参与度和育人实效。
2.3 教材内容同质化,节日案例资源缺乏多样性与深度
当前,许多高职院校在使用思政课教材时普遍存在内容重复、案例单一的问题。尤其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模块中,春节作为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节日被反复使用,各类教材和教学设计中常以“年夜饭”“春联”“放鞭炮”等内容作为文化符号,缺乏深入拓展与创新角度,使得节日文化教育陷入“千人一面”的窠臼。在部分教材中,传统节日的介绍形式偏重于表面知识罗列,而缺乏对文化精神、社会背景和时代意义的深度分析。例如,中秋节常被简要介绍为“团圆的节日”,但却少有教材真正剖析其与中国古代宇宙观、家庭伦理和民族情感之间的深层联系。又如重阳节的教材内容多局限于“登高”“赏菊”等活动介绍,而对其所承载的敬老孝亲文化缺乏系统论述[8]。
与此同时,传统节日的地域差异性、历史演变过程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创新传承形式,也未被充分体现。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缺乏多样化的教学资源支持,难以开展基于本地文化、学生经历的个性化教学设计,进一步削弱了节日文化教育的现实感和针对性。教材之外,教学辅助资源也相对薄弱。目前高职院校缺乏适用于节日文化教育的微视频、互动课程、节日纪实影像等多样化教学材料,使得教师在组织节日主题教学时手段单一、方式老套,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情感共鸣。
3.传统节日文化在高职院校思政课中的实施策略
3.1 以清明节为例: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孝亲与家国情怀教育
清明节作为国家法定节日之一,在《思想道德与法治》的“家庭与社会”单元中有很好的切入空间。很多学生对清明节的印象还停留在“扫墓放假”,对其背后的文化精神了解不多。因此,教学设计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现实场景出发,引导他们理解节日所承载的情感价值。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讲述家族中清明祭祖的记忆,分享与长辈之间的真实故事,进而引出“孝亲敬祖”的传统美德。在此基础上,通过观看关于英烈纪念的短视频,如“无名英雄纪念碑”或“长津湖战役烈士追思”等,引导学生将“慎终追远”与“家国情怀”联系起来,理解清明节不仅是缅怀亲人,更是铭记历史、珍惜当下的时刻。
教学活动还可以设计成任务式:例如布置“清明文化观察记录”,让学生通过采访家人、拍摄图片、查阅资料等方式,完成一份有关清明节文化与情感的简短报告。通过这些实际参与,学生能更主动地思考“为什么要纪念、如何去纪念”,从而实现道德教育与文化认同的内在统一。同时,这一过程也能帮助学生重拾与家庭的情感联系,增强对传统仪式背后亲情价值的感知。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将个人观察与国家纪念形式进行对比,思考清明节在私人与公共记忆中的双重功能。最终,通过分享展示与集体讨论,不仅拓宽了学生的文化视野,也增强了班级间的文化共鸣感。
3.2 针对专业差异设计节日文化主题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的学生专业背景各异,因此思政教学中融入节日文化要注重贴近专业、贴近生活。不同专业的学生关注点不同,如果教学内容一成不变,就很难引起共鸣。对电商专业的学生,可以围绕“节日文化与消费”进行引导。在中秋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中秋礼盒设计、节日促销背后的文化逻辑:为什么一定要送月饼?送礼习俗背后体现了怎样的人情社会?再引申至商业营销如何借力传统文化、在不失文化尊重的基础上创新表达。这样既贴近专业知识,又能引导学生思考传统节日在当代的文化与商业价值。
而对机电、建筑等偏实践类专业的学生,可以从节日仪式背后的“匠心精神”入手。如春节前的扫尘、贴春联、挂灯笼等年俗活动,其实也体现了中国人对“整洁、美观、安全”的空间改造传统,这与现代职业技术中的工程规划和执行精神不谋而合。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节前校园布置活动,在劳动中理解节日的意义,也让传统文化以更加“动手”的形式融入教学。通过这样“对专业说话”的方式,让节日文化教学不再是“照本宣科”,而是能与学生的专业学习、生活经历形成互动,让他们觉得“这节课和我有关”。
3.3 拓展教学资源,打造多元化节日文化教学案例库
目前许多院校的思政教学资源相对固定,节日文化内容重复度高,常年围绕春节展开,而忽视了其他节日所蕴含的教育潜力。为了提升节日文化教学的丰富性和吸引力,学校和教师应主动拓展资源,建立多元化的节日文化教学案例库。学校要打破“只有重大节日才能讲”的观念,像重阳节、寒食节、七夕节等也都蕴含丰富的人文精神。教师可以结合教学目标和时间节点,将不同节日安排进学期教学计划。例如在“诚信与责任”单元讲元宵节的灯谜传统,在“集体与个体”单元讲七夕节中爱情与责任的文化表达。
学校要借助图文视频资源,避免课堂内容单一。可以利用纪录片片段(如《舌尖上的节日》《传统节日里的中国》),也可以选取地方性节日风俗,邀请学生做“我家乡的端午节”微讲解,把各地不同的文化面貌带进课堂。学校可鼓励思政教师将实际教学成果沉淀为节日主题教学课例,包括教学设计、活动方案、评价方式等,逐步构建一个覆盖多节日、多主题的教学资源库,供全校共享。这样不仅能减轻教师备课负担,也能在不同班级、专业中灵活使用、不断优化。
3.4 借助现代媒介传播传统节日文化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借助现代媒介,尤其是网络平台,能够极大提升传统节日文化的吸引力和传播效果。思政课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视频短片、虚拟现实技术等方式,将传统节日的历史背景、文化习俗以及其中的思想政治价值生动展示。学校可以制作关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纪录片或微电影,通过生动的画面和真实的场景展示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加深对传统节日的理解。
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平台也是现代年轻人接触信息的重要途径,思政课教师可以通过微博、微信、抖音等平台发布关于传统节日文化的内容,进行线上互动,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设计有趣的线上活动,如“传统节日文化知识竞赛”、“节日手工DIY挑战赛”,可以增强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同感和参与感。社交平台上的互动性强、传播速度快的特点,使得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播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形成更广泛的教育效应。
4.结论
传统节日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价值和教育意义,将其有效融入高职院校的思政课程中,能够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与文化自信,并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综合素质。在现代教育背景下,虽然传统节日文化融入思政教育面临一定挑战,但通过创新教育形式、组织实践活动、加强跨文化交流等方式,能够实现其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未来,随着教育机制的持续优化和创新,传统节日文化必将在思政课程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文化传承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赵锦丽,冯引娣.传统节日文化融入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J].大众文艺,2024,(01):164-166.
[2]洪惠敏.传统节日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2(03):70-73.
[3]何林智.中华传统节日文化视域下高职院校美育工作路径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34(04):34-36.
[4]颜瑜.跨文化交际背景下中西方传统节日对比研究——以春节和圣诞节为例[J].科技资讯,2020,18(17):230+232.
[5]黄培珊.浅论传统节日文化对高职学生道德修养的影响[J].侨园,2019,(11):179+181.
[6]李峥钰.传统节日于高职生文化自信教育的价值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8,20(11):102-105.
[7]陈锡德,许淑媛,卢旭.以传统节日为载体的高职院校文化育人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7,19(05):99-102.
[8]王玮.传统节日视阈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29(01):43-44+56.
项目课题:青岛航空科技职业学院教科研课题一般项目“节日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及实践路径研究”阶段性成果,(2024XJYB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