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栏目 研究性论文

新时代大学生网络兴趣点融入民航职业院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路径分析

作者

摘要

新时代大学生网络兴趣呈现多元态势,《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对民航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意义重大。然而,当下该课程融入存在教学方式、内容、师资能力等问题。有鉴于此,可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整合各方资源、提升教师能力等手段。此外,辅以政策激励保障教学改革、完善多元评价体系、加强校园网络文化阵地建设等措施,系统性推动课程与民航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切实助力民航专业人才思想道德素养与职业能力协同发展。

前言

新时代网络技术深入渗透社会生活,深刻影响大学生的学习模式与价值观念。民航职业院校作为民航人才培养基地,其《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面临双重境遇:一方面网络技术提供多元化教育资源和创新手段,另一方面海量网络信息中的负面内容冲击学生价值观,传统教学模式存在内容与网络热点脱节、方法实效性不足等问题。所以,将新时代大学生网络兴趣点融入该课程意义重大。

1 新时代大学生网络兴趣点

网络资源多元,大学生兴趣广泛。文化艺术上,热衷线上艺术展、传统戏曲网络创新,抖音上京剧、越剧短视频吸引大量年轻观众;科技创新领域,追踪AI、5G前沿,参与线上科技论坛;娱乐休闲时,关注网游赛事直播、追捧网络综艺,如《明星大侦探》靠烧脑剧情吸粉;学术方面,借MOOC等平台学习专业知识,参与学术讨论组。

大学生依兴趣、专业、性格形成独特偏好。理工科学生,如计算机专业在GitHub分享代码、关注芯片技术;文科学生,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豆瓣分享文学感悟,历史专业活跃于历史文化论坛。

网络信息更迭快,大学生易被热点吸引。《流浪地球》上映时,微博、抖音热烈讨论;“yyds”“绝绝子”等流行语迅速传播;“天问一号”着陆火星后,大学生通过科普网站、社交媒体学习航天知识并参与讨论[1]

2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在民航职业院校的重要性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作为民航职业院校的思政课,具有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理论性、实践性。是落实立德树人、开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的主渠道课,筑牢学生思想、引领政治方向的课,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民航人才的课。课程目标分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层面。在知识层面,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原理,理解正确观念的内涵,熟悉法规政策及民航职业道德;在能力层面,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道德、法律实践及自我管理的能力;在素质层面,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职业素养,塑造健全人格和良好的心理,满足民航行业的要求。

3 新时代大学生网络兴趣点融入民航职业院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存在问题

教师大多依赖传统的讲授式,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互动少,趣味性不强,在讲解法治理念时,学生对枯燥的条文难以理解,不与实际相结合,影响教学效果,不结合网络热点案例,造成了教学效果的影响。

课程内容更新滞后,没有体现网络时代特征和社会新变化,如道德规范讲解缺少网络 道德内容,且与民航行业实际结合不紧密,对职业道德的讲解没有对行业规范和精神进行 深入分析,学生缺乏深刻的认知。

部分教师网络技术和新媒体运用能力有限,不熟悉网上平台操作,无法制作精美课件,运用多媒体,教学形式单一,同时对学生网络兴趣和心理认识不足,教学素材和方法难以适应学生需求,影响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 新时代大学生网络兴趣点融入民航职业院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路径探索

4.1 教学内容的优化融合

4.1.1 深挖课程与网络兴趣的契合点

可以将“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章节加入“奋斗青春”网络热议话题,如大学生创业励志故事、名人奋斗故事,将理想信念教育与学生熟悉成长故事相结合,增强代入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章节选取“躺平”“内卷”等网络热词,分析背后社会心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利用正能量短视频(如国庆阅兵、抗疫医护事迹等),以直观方式传递爱国、敬业等价值内涵,引发学生情感共鸣。

4.1.2 结合民航行业特色,创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

在思政课教学内容上,注重融入网络兴趣点并结合民航行业特色。于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 章节,引入网络热议的 “奋斗青春” 案例,增强理想信念教育代入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章节,借 “躺平”“内卷” 等流行语引导学生树立积极价值观,借助正能量短视频提升情感共鸣[2]

结合民航特色创新呈现方式,制作如东航 “凌燕” 乘务组服务、机长极端天气执行检查等岗位纪实短视频,具象化职业道德。通过腾讯会议、抖音直播邀请民航一线从业者,如刘传健团队分享经历、安全员演示安检技巧,解答学生职业素养疑问。开发 “机场安全检查 VR 实训系统”,让学生依规则识别违禁品。利用手机扫描法规条文呈现 3D 模型,设 AR 打卡点播放违规事故动画,强化规章认知。设计 “航班延误应急处理模拟器” 等民航主题网络小游戏及 “机组资源管理(CRM)” 在线协作任务,训练学生团队协作能力,部分院校还设虚拟客舱互动课程生成职业素养评分。

4.2 教学方法的创新运用

4.2.1 基于网络平台的互动式教学

在线课堂和论坛是互动教学的平台,在线课堂中可以创建线上课程,上传教学视频、课件,布置预习任务,在授课时,教师利用雨课堂的弹幕、投票、提问等功能与学生实时互动,如在讲解“弘扬中国精神”时,教师可以发起投票,让学生选出心目中代表中国精神的人物或事件,学生通过弹幕阐述自己的理由,能够更好的参与到课堂中来,与老师分享自己的观点,提高学习体验。教师可开设与《思想道德与法治》相关的板块,引导学生围绕课程内容和网络热点讨 论,如“网络暴力的道德与法律审视”等话题,使学生从思想道德和法治层面审视网络暴 力的危害、原因和解决对策。学生各抒己见,交流辩论,教师可适时引导点评,培养学生 的批判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2.2 运用多媒体技术打造沉浸式教学体验

短视频、动画等多媒体手段,能将抽象知识具象化,教师从抖音、B站等平台采集优质 短视频辅助教学,在讲“爱国主义”时,播放 B站上中国航天发展的视频,借航天人的爱国奉献,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还可以自制短视频,将重点知识、案例呈现出来,方便学生学习。教师利用动画制作软件,以简明的语言讲解,将复杂的理论或抽象的概念,转化为生动的画面,在讲解法律条文时,利用人物对话、情节发展等,将法律的制定过程、适用范围、案例等制作成动画,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领会法律知识,增强学习效果[3]

4.2.3 开展项目式学习

以“民航职业道德与网络舆情应对”为例,由教师布置任务,学生以组为单位,搜索民航因职业道德引发的网络舆情事件,提出应对策略。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通过网络搜索、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搜集资料,如搜索航空公司乘务员服务争议、航班延误冲突等热点事件,分析起因、经过、影响。根据收集的资料,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从职业道德、法治观念、沟通技巧等方面对问 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剖析,并提出解决方法,各小组经过讨论和头脑风暴得出加强员工职业道德培训、完善投诉机制、提升舆情监测能力等解决方法,成果展示阶段学生利用 PPT、视频、报告进行成果展示和汇报答辩,教师和其他学生进行提问评价,提出改进建议,让学生之间互学互鉴,提升学生团队协作、沟通、问题解决、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

4.3 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开发

4.3.1 整合网络优质思政教育资源

教师筛选网络资源时需遵循针对性、权威性、时效性原则紧扣《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目标,针对性选取与知识点高度相关的内容,如讲解爱国主义时选用央视网《国家记忆》中“钱学森归国”“抗美援朝空战英雄”等专题,通过历史影像和专家解读具象化“科技报国”“英勇无畏”的精神内涵。优先采用政府官网、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主流媒体发布的权威资源,如“奋斗者·正青春”系列报道,为理想信念教育提供可信素材。

4.3.2 开发具有民航特色的网络教学资源

针对教学重难点制作5-10分钟民航特色微课,如某民航职院的《万米高空的责任——飞行员的职业道德》记录机长极端天气下严格执行飞行前检查的实景,《乘务员的微笑服务》通过处理旅客突发疾病案例诠释“人民航空为人民”的服务理念。开发沉浸式在线课程,构建“理论+案例+互动”体系,如《民航安全与法治》课程嵌入2018年川航3U8633紧急迫降事件复盘视频,引导学生从机组应急流程理解《民用航空法》,并设置“机场安检模拟”互动环节,让学生在虚拟场景中识别违禁品并匹配法规条款,强化职业规范认知[4]

4.3.3 建立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促进资源交流与利用

按“课程模块-资源类型-民航岗位”三级目录分类资源,如“民航服务案例库”收录东航“凌燕”乘务组化解冲突实景录像、南航货运危险品运输失误复盘报告等,方便师生快速检索。设置双向互动功能,教师可上传《民航职业礼仪动画教程》等原创资源供同行借鉴,学生可在“学习社区”分享民航科普短视频并参与“民航法规知识闯关”测试。推动校际校企合作,如某民航职教集团联合航空公司、机场集团共建“民航思政资源云库”,定期更新行业规范、一线员工访谈视频(如大兴机场安检标兵讲解“工匠精神”),实现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动态对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

4.4 教师能力的提升

定期组织网络技术培训,邀请专家讲授在线教学平台(如超星学习通、雨课堂)操作、多媒体软件(Photoshop、Premiere)使用等实践技能,辅以案例演示与模拟教学,并设立奖励机制激励教师在课堂中积极运用技术手段创新教学。同时,要求教师主动关注微博、抖音、B站等平台的网络热点,深入分析热门话题与课程内容的关联(如将网络诈骗事件融入法治教育),引导学生以批判性思维辨别网络信息真伪,避免不良影响。推动教师参与民航行业培训,邀请企业专家讲解行业发展现状、职业道德规范,鼓励教师到机场、航空公司挂职实践,将民航安全管理、服务规范等实际案例与课程内容结合,通过场景模拟等方式强化学生对行业职业要求的理解。

4.5教学评价体系的完善

课程采用多维指标设计并结合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多维指标方面,在知识掌握维度借助民航案例和网络热点设分析题检验知识运用,能力提升维度通过小组项目与课堂讨论评估沟通协作及创新思维,学习态度与价值观维度依据课堂参与度和热点问题分析评判积极性与价值取向。过程性评价涵盖课堂表现、作业批改、阶段性测验,终结性评价形式多样,如开卷考试、论文、项目答辩等。教师定期向学生反馈成绩与问题,提供改进建议,依据评价反思教学,还通过问卷、座谈收集学生反馈,以此提升教学实效[5]

4.6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学校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与阵地建设,增强学生对民航职业的认同与价值传播,举办民航职业精神主题短视频创作大赛、网络文学征文等网络文化节,邀请专家开展网络素养讲座,搭建含行业动态、职业故事板块的民航特色主题网站及教师答疑、学生心得分享的互动社区。同时,强化舆情管理,配备专业人员和监测软件,实时追踪校园网络与社交媒体动态,针对民航安全、学校政策等热点舆情,借助官方平台及时澄清事实、解读法规,并组织学生从道德与法治角度分析,提升辨别能力。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设立创作基金助力学生制作民航题材作品,如职业风采短视频、行业散文,组建校园网络文化社团并邀请专业指导,选拔学生担任 “传播使者” 分享正能量、抵制不良信息。以中国民航大学为例,支持学生成立 “蓝天创客” 社团创作《民航法规那些事儿》动画解读民航法规,选拔学生运营 “民航青力量” 抖音号,策划 vlog、制作科普视频,形成 “学生创作-传播-引导” 的良性循环,共建健康网络文化生态。

5 结束语

新时代大学生网络兴趣多元,将他们融入到民航职业院校的《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堂中 必然存在一定困难,但是经过优化内容、创新方法等手段,通过政策、评价等方式保障,最 终还是能够提高课程的实效性,培养出符合民航需求的高素质思政人才。

参考文献

[1]郑英,徐梓涵.缘艺修德:非遗融入高职“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J].江苏高职教育,2024,24(06):86-96.

[2]李林怡,李迎安,孟蕴华.以项目化教学提升高职院校思政课育人质量——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例[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5,24(01):38-43.

[3]郑艳.高职院校学生网络法治意识培育路径分析--以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16(03):65-72.

[4]于美玲.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J].经济师,2022,(05):203-204+206.

[5]王泽乾.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感研究[D].四川省:电子科技大学,2023.

如何引用

夏嫣然, & 葛琳琳. (2025). 新时代大学生网络兴趣点融入民航职业院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路径分析. 教育研究与实践, 1(4). https://doi.org/10.63887/jerp.2025.1.4.45
下载引用

参考

郑英,徐梓涵.缘艺修德:非遗融入高职“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J].江苏高职教育,2024,24(06):86-96.

李林怡,李迎安,孟蕴华.以项目化教学提升高职院校思政课育人质量——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例[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5,24(01):38-43.

郑艳.高职院校学生网络法治意识培育路径分析--以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16(03):65-72.

于美玲.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J].经济师,2022,(05):203-204+206.

王泽乾.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感研究[D].四川省:电子科技大学,2023.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