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栏目 研究性论文

鄂西北传统美术类非遗保护与传承研究

作者

摘要

研究内容为鄂西北地区的传统美术类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本文中鄂西北地区主要指的是襄阳市、十堰市、神农架林区、随州市等地区,在历史上这一地区先后是楚文化、汉水文化、三国文化等文化的重心。汉江贯穿整个区域鄂西北自古就有“四省通衢”的美称,自古以来南北文化在这里交融,不同地区的民间工艺、文化习俗与鄂西北地区的地方民俗相融合,形成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鄂西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其中传统美术类包含民间习俗类、书法文字类、工艺类、雕刻类、手工类等等。本文首先总结了湖北省西北部传统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然后系统介绍了湖西北地区传统艺术的总体情况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基于互联网上的相关文献和资料,列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流失、项目减少等一些实际问题。最后针对现纯在问题,结合国内外现有的先进措施,如促进鄂西北传统美术类非遗与文化旅游业融合发展、加强对传承人的保护工作、鄂西北传统美术类非遗的数字化保护和结合政府管理保护等对策建议,希望推动鄂西北地区的传统美术类保护与传承研究。

1 鄂西北传统美术类非遗特征

1.1 鄂西北传统美术类非遗的总体概况

鄂西北地区先后受到楚文化、巫文化、汉文化等的影响,在历史上汉江作为南北交通大动脉,在人员的往来与交流中给鄂西北地区带来了不同地域的文化,这些文化与当地民俗结合形成了底蕴深厚、特色鲜明的鄂西北非遗文化,其中美术类非遗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其组成的类别分别有民间习俗类、书法文字类、工艺类、手工类、雕刻类。以下例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老河口木版年画当属于手工雕刻类,他的题材内容大多为花鸟瑞兽类、民风民俗类、吉祥寓意类、戏曲故事类等,有南北兼容的特质,在形式上有着武当山古均州年画的挺拔秀美,在色彩上则融合了河南朱仙镇年画的鲜艳亮丽,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手工类上也有南漳剪纸的一席之地,它起于祭祀、婚娶等民俗。南漳剪纸的常用手法有剪、刻两种,在表现技法上又有阴剪、阳剪之分。而在书法文字类上,回族阿文书法也不得不提,其蕴含着深刻的民族文化,展示着回族民族文字的深意涵义和技法上的信笔涂鸦。

1.2 鄂西北传统美术类非遗的分类

对于鄂西北传统美术类非遗文化可进行一个简单的总结。在手工类中剪纸文化发展庞大,其中有南漳剪纸、沙洋雕花剪纸、堵河剪纸等。其中他们的创作题材广泛,内容大都丰富其中表现手法丰富多样。以南漳剪纸为例,南漳民间剪纸的简洁、明快的特点更适合表现夸张性、随意性,是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寄托。而堵河剪纸其作品具有浓郁的堵河流域地方特色,沙洋雕花剪纸其丰富的形象语言传递着传统思想和古老文化。它们的表现内容、形式、手法都与当地的地域、环境、人们生活息息相关。而在手工雕刻上,老河口玉雕、黄杨木雕、罗氏根雕和石雕(云盖寺绿松石)等等它们都是根植于民间的产物,它们的创作题材创作题材广泛古今英雄人物、民间传说、吉祥花鸟瑞兽等,造型优美,线条流畅,色泽亮丽。保康碑刻大多是体现在中国的碑葬祭祀文化上的,其墓石雕刻注重体现鄂西北传统建筑艺术水平和民间石雕的特点,造型古朴、神态雅拙,突出荆山地域风格。其中石雕(云盖寺绿松石)保持了原生态色彩,在原有的形态基础上,雕刻为更精湛出彩的形状,使它的特点达到最大化。而罗氏根雕是顺应自然而是的艺术,它以利用根材天然形成的弯、曲、结、纹、奇、丑、漏、透等特点,结合罗氏根雕的独特技艺“三分人工、七分天成”,制作出古朴自热的根雕艺术。黄杨木雕中黄杨木质地坚硬,色泽黄润,宛如象牙;老河口玉雕讲究以石取材,因材取意与罗氏根雕、石雕、黄杨木雕的作品玲珑别致、生动逼真都离不开其材质本身,在其自身的高品上加上雕刻艺人的高超技艺才能呈现出一件件优秀的作品。在改变其形状下又保持了其本身的特点,还原材质最大的特志。在文字表现上双钩书法、回族阿文书法两种文字差异巨大,但是它们所呈现的都是其各地域的文字代表之一。双钩书法擅用浓墨将传统书法与双钩结合形成强烈的黑白疏密关系,小字雅致、大字雄壮;而回族阿文书法蕴含深刻的民族审美文化思想,标志性的回族文字,具是独特秀美、独特的艺术特色,等等。还有许多传统美术类非遗文化值得我们传承研究。

2 鄂西北传统美术类非遗保护与传承研究

2.1 鄂西北传统美术类非遗融入景区保护

文化和旅游部党组书记、部长雒树刚在全国非遗保护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与第五批国家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座谈活动上指出:文化和旅游紧密相连,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1]。考虑在热门旅游景点或城市中心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和互动工作坊,展示鄂西北独特的传统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游客有机会能够体验这些非物质文化的魅力。如古隆中央景区建立了保康碑刻相关文化中心,一方面可以促进鄂西北地区传统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审美教育发展,另一方面也丰富了大众对传统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利用现代科技资源,可以创建一系列数字互动设备和多媒体展览。这些装置让参观者更深入地了解艺术品背后深刻的文化和历史意义,并鼓励参观者参与其中,增强互动性、敏感性和体验感。并创造出当地的文化创意产品,在当今时代,非遗文化衍生的产品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人们生活之中。沉浸式体验近些年更是开始走入人们的视线,例如大型情景交融、沉浸式演出、行进式观影等。如在襄阳市唐城内我们可以把传统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融入沉浸式体验活动中,无论是老河口木版年画、老河口玉雕、黄杨木雕、南漳剪纸和保康碑刻,都可以让游客参与其中。在管家巷有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商业资源,其是文化+商业+旅游的发展模式,其通过打造的襄阳市非遗文化资源,推动传统文化紧紧相连着襄阳市本土特色资源,力争营造出一个灯火璀璨、活色生香、古风古味的文化休闲街区,为游客和消费者们,提供一个视觉、味觉、听觉等等宏大盛宴。这样游客不仅可以身临其境体会到传统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历程,同时游客也可以学习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理论知识对其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以上是拓展鄂西北地区传统美术类非遗资源及传统文化保护的传承方式的一强有力措施。

2.2 加强鄂西北地区传统美术类非遗进校园

加强鄂西北地区传统美术类非遗进校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键点在于它是与人的发展息息相关的,只有人才能传承和发展非遗。与其他静态的文化形式不同,而非遗是随着人的发展和变迁而得以延续,人是其生命发展的载体。2017年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提倡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并号召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加,推动传统美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所以应大力拓宽非遗研究基地,主要建立在鄂西北地区的高校。既应该依托高校优秀理论资源,建立相应的非遗基地有助于鄂西北地区非遗更加科学地传承和发展。也应加大力度到中小学当中,使非遗文化走进中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所以当前,非遗进校园已成为我国非遗传承的一条有效路径。还有一点就是让非遗走进社会、社区。

加强培训传承,壮大后备力量建立非遗传艺培训基地,对传承人进行集中培训。鼓励传承人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和方式开展传承。选拔一批有潜质的青年学徒,进行非遗传艺教育[2]

2.3 加强对传承者的保护

加强对于高龄传承人的保护记录工作。对于加强高龄传承人的保护工作迫在眉睫。许多非遗项目正在面临着失传,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体,只有通过“人”来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加强传承教学,而传承教学则是记录传承者授徒、对徒弟具体指导、关键技艺的教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记载,建立档案和数据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传承人摸清家底,对其进行细致入微的田野调查,全面、系统地记录、记载才能达到其保护的目的。只有全面抢救,整体保护才能利用与传承,并使其进一步发展[3]

2.4 鄂西北传统美术类非遗的数字化保护

推动鄂西北传统美术类非遗数字化建设是一种创新的方式,可以通过数字化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等手段,将鄂西北传统美术类非物遗呈现给观众,增加观众的吸引力。例如,许多博物馆都有了VR耳机,让游客仅需使用智能手机和VR耳机连接,便能够自由自在地在馆内漫游,有更详尽的讲解在耳边传出,犹如古人在你旁边娓娓道来文物的故事,从而弥补未知的遗憾。首先收集和整理鄂西北地区传统美术类非遗的资料,包括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建立起一个全面、完善的鄂西北地区传统美术类非遗数据库。其次运用数字技术进行资料处理和制作。将传统美术类非遗传承与日渐成熟的虚拟现实技术相结合,让观众不只是进行简单的视听,而是可以进行全身心投入情景融合的体验[4]

2.5 加强地方政府大力扶持的措施

应该进一步加强地方政府对鄂西北传统美术类非遗的保护与传承研究。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指导,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

地方政府也出台了相关条例,如《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条例》 《襄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其中提到对传承状态较好、能够转化为文化产品或文化服务的代表性非遗,应当动态化、活态化保护。例如,老河口木版年画在当地政府的努力申报工作中,成功入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此同时,襄阳市政府、老河口市政府设计陈义文巷,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融入非遗文化元素,打造地方特色文化品牌,让老河口木版年画创造出相应经济价值。由此可见,政府的文化政策对民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规划,是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重要环节,也是老河口木版年画文化再生产强有劲的推动力[5]

3 结论

本文研究鄂西北地区传统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相关问题,当前传统美术类非遗主要在文旅融合不够、在年轻人群体普及度不高、非遗文化老龄化严重、数字化保护程度不高、缺乏政策扶持的一些困境。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方法、对策,例如加大力度开展传承人的培训工作、建立非遗文化展示中心和体验馆设计和推广非遗文化产品、加强地方政府大力扶持的政策力度。本文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合理有效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议。本文在研究过程中也存在着问题,例如案例调研不够多,对非遗文创设计、对美术类非遗文创产品市场调研不够充分,调研群体多以学生为主,提出的建议和对策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本人将在后期对相关问题提出研究,希望在未来鄂西北地区美术类非遗会得到社会各地的关注,共同推进美术类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文旅融合和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冯骥才,罗吉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百科全书·代表性项目卷[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5.

    [2]林青.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M].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712.

    [3]郝秀峰.郑浩.襄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典藏[M].长江出版社:202112.

    [4]张斓. 连云港地区民间美术类非遗项目保护与传承 [J]. 智库时代, 2019, (50): 146-147.

    [5]于赵安《“文化+旅游”视域下的南通传统工艺助力乡村振兴研究》,《艺术研究》2019年第2期;[J]. 艺术研究, 2019, (02): 160-161.

    吴楚君基金项目湖北文理学院教师科研能力培育基金“襄阳历史文化研究”项目——襄阳非物质文化遗产整理研究;项目编号:2022kpxy03

    参考

    冯骥才,罗吉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百科全书·代表性项目卷[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5.

    林青.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M].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712.

    郝秀峰.郑浩.襄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典藏[M].长江出版社:202112.

    张斓. 连云港地区民间美术类非遗项目保护与传承 [J]. 智库时代, 2019, (50): 146-147.

    于赵安《“文化+旅游”视域下的南通传统工艺助力乡村振兴研究》,《艺术研究》2019年第2期;[J]. 艺术研究, 2019, (02): 160-161.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