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美术类非遗资源的活态转化路径研究—以襄阳为例

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各民族各地区独特的文化基因和历史记忆。但经走访发现,襄阳北街、古隆中等襄阳具有代表性的旅游景点的旅游文创产品未和景区历史文化与经典IP形象有机结合,导致产品缺乏文化深度与厚度[1]。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必须坚守中国文化立场,传承文化基因,并致力于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推动其创新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在这样的政策导向下,如何实现传统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活力,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襄阳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9项、省级35项[2]。诸如南漳剪纸、老河口木版年画、谷城黄杨木雕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不仅拥有独特的工艺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在现代社会中正遭遇传承难题和发展瓶颈。因此,研究襄阳传统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活化转化路径,显得尤为重要且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

本文旨在针对襄阳传统美术类非遗资源现存不足,通过活态转化实现其活态传承,即在非遗产业化开发中保留项目核心技艺与内在文化精神,遵循市场运营规律打造品牌并实现规模化生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创意设计发展就是让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活态形式得以传承和发展[3]。其意义体现在:有助于塑造襄阳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播新模式,坚定文化自信并弘扬地方特色文化,通过系统研究阐释非遗工艺特色、展现非遗魅力,创新文化消费方式以推动活态发展;对襄阳传统美术类非遗的全局性与专业性保护具有积极意义,整合资源打造文化产品品牌,为其保护与活态发展提供新思维、方法和工艺;推动地方旅游业发展,将非遗产业化与旅游业结合,开发传统美术类非遗资源打造文化旅游品牌以吸引游客,促进旅游业发展并增加地方财政收入。

2 襄阳传统美术类非遗资源现状分析

2.1 概况分析

襄阳地区孕育了丰富多彩的传统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中剪纸艺术的造型技巧繁复多变,彰显了其独特的艺术韵味。其技巧的精粹之美感可用“粗犷中见细腻,朴拙中现灵动”来概括[4]。展现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智慧与审美情趣;老河口木版年画,作为中国传统木版年画的一个重要分支,以古朴风格、丰富题材和精湛工艺闻名,内容多反映民间习俗、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蕴含浓厚地方特色与文化内涵;谷城黄杨木雕则以黄杨木为原料经精心雕刻而成,作品造型优美、工艺精湛,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题材广泛,涵盖人物、动物、山水等,展现了工匠们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艺术创造力。

2.2 特点

襄阳传统美术类非遗资源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丰富的文化内涵与精湛的工艺技艺,其根植于襄阳地域文化土壤,深刻反映当地自然环境、民俗风情与历史传统,如南漳剪纸、老河口木版年画等项目均散发着浓郁地方特色;每个非遗项目作为襄阳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备艺术价值,更蕴含着哲学思想、伦理观念与审美意识等深厚文化内涵;同时,这些非遗项目的工艺技艺凝聚历代工匠智慧心血,独特而复杂,需经长期学习与实践方能掌握,如谷城黄杨木雕的雕刻技艺便彰显着工艺的精湛性。

2.3 面临问题

襄阳的传统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遭遇了众多挑战。其一是传承人问题,非遗文化传承人年龄老化现象严重,大部分非遗文化传承人难以承担起非遗文化传承保护责任[5]。而年轻一代因传统技艺学习耗时费力且收入较低,对非遗兴趣不高,致使传承链条面临断裂风险;其二是宣传推广不足,当前主要依赖传统媒体和线下活动,对新媒体和网络平台运用不够充分,这使得襄阳传统美术类非遗知名度和影响力受限,难以被更多人知晓;其三是产业化发展滞后,非遗资源产业化开发程度低,缺乏有效的市场运作机制,许多非遗项目仍停留在传统生产模式,难以适应现代市场需求,导致其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无法充分释放;最后是国际传播能力弱,在国际宣传推广上力度不足,缺乏有效文化传播渠道和平台,受语言和文化差异影响,其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难以被国际社会理解接受,国际影响力有限。

3 襄阳传统美术类非遗资源活态转化的路径构建

3.1 产品创新设计与开发

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具有高知识性、高增值性和低能耗、低污染等特征。通过传统工艺与现代元素结合及功能创新实现产品升级,许多非遗项目的独特工艺技法与现代设计理念、时尚元素结合,能开发出兼具创新性与市场吸引力的产品,如将南漳剪纸的图案和技法融入现代服饰、家居用品设计,既保留剪纸文化特色,又契合现代消费者审美与使用需求;同时,在保留非遗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进行功能创新,可让产品更贴合现代生活,像把老河口木版年画图案印在文具、灯具等日常用品上,使其兼具装饰性与实用性,通过这类方式让传统美术类非遗在现代生活中焕发新生。

3.2 非遗 IP 品牌打造

北京理工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文化遗产系副教授张祖群曾表示 ,品牌建设 是推动非遗事业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在打造襄阳传统美术类非遗IP品牌时,需从挖掘文化内涵、塑造品牌形象与拓展品牌应用三个维度系统推进。首先要深入挖掘南漳剪纸、老河口木版年画等非遗项目的文化内核,提炼出如剪纸纹样、年画符号等独特文化标识及所蕴含的地域审美、民俗寓意等价值观念,为 IP 品牌构建文化根基;继而以非遗项目为核心,通过融合现代设计语言的创意开发与多元化营销推广,像借鉴故宫文创将传统文化符号转化为时尚 IP 的成功路径,打造具有鲜明襄阳特色、高辨识度的非遗 IP 品牌形象,增强市场认知度;最后拓展品牌应用场景,将非遗 IP 品牌延伸至文化创意产品、旅游纪念品、影视传媒、数字内容等多元领域,通过跨界融合提升品牌附加值,扩大市场影响力,让襄阳传统美术类非遗以 IP 品牌为载体实现活态传播与价值转化。

3.3 多方协同合作

在推动襄阳传统美术类非遗资源活态转化过程中,可通过多维度协同合作构建发展网络:与旅游公司联手开发非遗主题旅游线路,将南漳剪纸体验、老河口木版年画制作等融入行程,以沉浸式旅游吸引游客;与政府部门协同制定非遗保护政策,尤其与扶贫部门合作将非遗产业嵌入乡村振兴,如依托谷城黄杨木雕技艺建立扶贫工坊,带动农户增收;与文化教育部门共建非遗传播体系,推进 “非遗进校园”活动,在中小学开设剪纸、年画等校本课程,同时开展社区非遗工作坊,培育年轻传承群体;与工艺品生产农户合作搭建标准化生产基地,统一工艺规范与质量标准,实现从分散手工制作到规模化生产的转型,既提升非遗产品产量,又通过统一品控增强市场竞争力,以此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教育支撑、农户参与的协同发展格局。

3.4 数字化平台建设

构建线上互动平台、开发虚拟现实体验及建立数字资源共享体系,形成立体化的数字传播矩阵。建立非遗数字化平台,借助互联网与社交媒体技术搭建线上宣传销售渠道,如在短视频平台开设账号展示南漳剪纸创作过程、老河口木版年画雕刻工艺,同步开通电商店铺实现非遗产品线上交易,以“线上展示 + 线下体验”模式拓展市场覆盖面;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开发沉浸式体验项目,像还原老河口木版年画从雕版到印刷的完整流程,让用户通过VR设备“亲手”参与年画制作,直观感受非遗技艺的魅力;构建非遗数字资源库,将南漳剪纸纹样、木版年画图案等核心元素进行数字化采集,上传至公开网络平台供研究者、设计者查阅下载,促进传统美术资源的创造性转化,通过数字化手段让襄阳非遗突破时空限制,实现更广泛的文化传播与产业价值释放。

4 保障措施

4.1 政策保障

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加强对襄阳传统美术类非遗资源活态转化的支持和引导。如,出台非遗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对非遗企业和传承人给予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建立非遗保护和发展专项资金,用于非遗项目的挖掘、整理、传承和创新。

4.2 人才保障

非遗的传承主体即非遗的传承人。在强化襄阳传统美术类非遗人才队伍建设方面,需从传承人培养与专业人才引进双轨并行,构建可持续的人才支撑体系。一方面建立健全非遗传承人培养机制,通过系统性培训提升传承人的技艺水平与创新能力,如定期举办南漳剪纸、老河口木版年画等专项传承人培训班,邀请工艺大师、高校学者开展技艺实训与现代设计理念授课,组织研修班赴非遗保护先进地区考察学习,打破传统师徒传承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加大专业人才引进力度,针对非遗产业在设计、营销、管理等环节的人才缺口,与湖北文理学院等高校合作开设非遗创新设计、文化产业管理等专业方向,定向培养兼具传统工艺认知与现代产业运营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同时通过政策扶持吸引外地优秀设计师、品牌策划师参与襄阳非遗项目开发,形成老匠人技艺传承与专业人才创新发展的良性互动,为非遗活态转化提供核心人力保障。

4.3 资金保障

构建政府主导与社会资本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王加华指出,对于社会剧变中即将彻底消亡的非遗传统而言,政府主导的保护依然是最为有效的保护方式。政府应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扩大非遗保护与发展专项资金规模,重点支持南漳剪纸、老河口木版年画等代表性项目的技艺研发、文创产品开发及展示推广,如设立专项基金用于资助非遗传承人开展创新设计实验,或补贴非遗工坊的规模化生产设备升级;同时通过政策杠杆吸引社会资本注入,可联合金融机构设立非遗产业投资基金,以股权投资方式支持优质非遗文创企业发展,或搭建非遗项目融资对接平台,通过 “非遗 + 众筹”“非遗 + 供应链金融” 等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非遗旅游线路开发、数字非遗平台建设等市场化项目,形成 “政府资金托底保障、社会资本激活市场” 的良性资金循环,为非遗活态转化提供持续的经济支撑。

4.4 文化氛围营造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在提升襄阳传统美术类非遗资源的社会认知与文化影响力方面,可构建 “全媒体传播 + 沉浸式活动” 的立体推广体系。一方面整合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与短视频平台、社交网络等新媒体资源,打造多维度宣传矩阵 —— 在襄阳电视台开设《襄阳非遗匠心》专栏深度记录南漳剪纸、老河口木版年画等项目的传承故事,利用抖音、B 站等平台发布非遗技艺短视频,以 “30 秒看懂木版年画雕版工艺” 等轻量化内容吸引年轻受众,同时通过网络直播非遗工坊生产流程,实现 “云端看展 + 线上下单” 的传播消费闭环;另一方面策划多元化文化活动激活非遗体验场景,如举办襄阳非遗文化节,设置剪纸创作工坊、年画拓印互动区等沉浸式体验项目,联合高校举办传统美术非遗技艺大赛,以 “大学生创意设计 + 非遗传承人工艺指导” 的形式创作新生代非遗作品,同步开展 “非遗进商圈”“非遗进景区” 活动,在襄阳古城、古隆中景区等地组织非遗展演,让游客现场感受黄杨木雕的雕刻魅力,通过高频次、多形式的宣传活动,构建 “线上传播破圈、线下体验留痕” 的非遗文化传播生态,切实提升襄阳传统美术类非遗的社会关注度与品牌美誉度。

5 结论

本研究以襄阳传统美术类非遗资源为核心研究对象,在系统剖析南漳剪纸、老河口木版年画、谷城黄杨木雕等代表性项目的基础上,结合田野调查与案例分析,对其活态转化路径展开深入探讨并形成以下研究结论:其一,襄阳传统美术类非遗资源呈现出地域特色鲜明、文化内涵丰厚、工艺技艺精湛的显著特征,却也在当代传承中遭遇多重困境,既有传承人老龄化与年轻群体参与度低导致的传承链条断裂风险,也存在宣传渠道单一、产业化模式滞后、传播能力薄弱等现实问题,致使其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难以充分释放。其二,基于问题导向构建了多维度的活态转化路径:在产品端推动传统工艺与现代元素融合,如将剪纸纹样融入服饰设计、木版年画图案应用于文具装饰,同时通过功能创新赋予非遗产品现代生活实用性;在合作端建立政府、旅游企业、教育部门与农户的协同网络,开发非遗旅游线路、嵌入扶贫项目、培育传承人才并搭建标准化生产基地;在技术端构建数字化传播体系,通过线上互动平台、VR 体验项目与数字资源库实现非遗的跨时空传播。其三,为保障转化路径的有效实施,提出涵盖政策、人才、资金、文化的系统性保障机制:政府需加大专项资金投入并完善产业扶持政策,通过 “非遗 + 扶贫” 等模式强化政策引导;通过全媒体宣传矩阵与非遗文化节、技艺大赛等沉浸式活动,营造全社会关注非遗的文化生态。上述结论不仅为襄阳传统美术类非遗的保护与活态发展提供了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也为区域非遗资源的创新性转化提供了可参考的研究范式。

参考文献

[1]王栋臣.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产品开发与营销模式策略探索[J].艺术科技,2018,31(7):100-101.

[2]张帆,袁阳平,向文海,等.襄阳市文旅局局长袁晓宁:串起散落的明珠,让千年古城焕发新春[J].支点,2024,(09):68-71.

[3]杨薇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与创意设计发展研究[J].鞋类工艺与设计,2023,3(18):86-88.

[4]张澳伟,刘潇逾.试论剪纸艺术的历史、文化与现代应用[J].造纸信息,2024,(10):56-60.

[5]丁元竹.“十四五”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相关政策措施研究[J].管理世界,2020,36(11):22-35.

吴楚君基金项目湖北文理学院教师科研能力培育基金“襄阳历史文化研究”项目——襄阳非物质文化遗产整理研究;项目编号:2022kpxy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