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角下高校“五个课堂”传统文化育人模式评价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经过丰富的历史积淀,体现了中国文化的鲜明特色,内含丰富的文化底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特别是祖先传承下来的价值观念与道德准则,我们应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原则,既要尊重传统、传承精华,又要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审慎鉴别与批判性继承。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应充分挖掘其中有益于当代社会发展的思想资源,使传统文化真正转化为育人育德的精神动力,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教育目标[]。”文化自信是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根本性、持久性力量。发挥文化自信的力量,是新时代高校开展文化传承与育人的应有之举[]。然而,在复杂多变的社会形势下,青年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及兴趣爱好也呈现出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特点,单一传统的教学模式已较难满足学生的日益增长且个性化的需求。如何通过创新教学方式,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培养出既有国际视野又根植于本土文化的时代新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成为了亟待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既是对文明基因的赓续,更是对时代命题的回应[]。

目前,国内高校多年来不断尝试与探索,实践适合当代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模式。目前多数院校以传统教学第一课堂为本,协同专业课教师、辅导员、学生处、团委等建设校内活动第二课堂、校外实践第三课堂、国际交流第四课堂、网络云端第五课堂的联动育人模式。该模式既囊括课内和课外,又综合了理论和实践、虚拟和现实,使多维育人渠道协同发力,共筑传统文化教育新生态。为深入了解该模式实施效果,笔者以自己所任职的院校中传统文化课程的建设为研究对象开展调查,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策略[]。

1 相关概念厘清

随着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新时代高校教育体系已基本形成“五个课堂”的组成结构。[]“五个课堂”体系的提出,是高校教育改革中“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重要体现。从课堂形式和内容的角度分析,“五个课堂”还未有统一的解释。“第一课堂”一般指传统的在教室里进行的课堂教学,是现行高校教学的主要的教学模式。第二课堂一般被认为是对第一课堂模式的重要补充,指高校内部, 由相关部门组织开展的活动,如学校党委、团委、学生社团等开展的兴趣小组、文体竞赛、学术活动等。第三课堂是从校园到社会的延伸和衔接,因此也被称为实践课堂或体验课堂。第四课堂是高校教育从国内走向国际的重要特征,主要指学生参加各类境外学习实践活动,如留学、游学、交换生项目、文化交流等。第五课堂是高校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必然结果,主要指学生在云端开展在线课程、远程教学、虚拟实验室、在线考试、云端阅卷等活动,标志着高校教育从“线下”走向“线上线下融合”的“全时空”课堂。“五个课堂”的提出,不仅丰富了高校教育体系,也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路径和成长空间,适应了当下教育现代化趋势,提升了高校教育质量与影响力。

Figure 1.

图1 五个课堂育人模式(笔者自制)

2 “五个课堂”联动育人模式在实施过程中的阻碍

2.1 第一课堂:传统文化教学体系连贯性缺失

第一课堂作为高校传统文化教育主阵地,上海电力大学虽为工科院校,但为了满足学生对于不同学科知识的需求,设置了“人文社科类”课程,本学期经管学院学生选修了《中国古建筑文化与鉴赏》《深韵书史》等传统文化类课程。但是经了解部分课程存在教学内容碎片化、知识体系不连贯的问题。调查显示,尽管开设了多门相关课程,但课程之间缺乏有机衔接,未能形成从文化根源、发展脉络到价值阐释的完整教学体系。并且受访者反馈,第一课堂教学方式多以单向知识传授为主,传统文化课程多停留于理论讲解,缺乏深度内涵挖掘,导致学生难以形成系统性认知。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部分,几乎所有的传统文化类第一课堂都暂未与学校的相关活动做到有效链接。据前期调研,18.1%的学生对“五个课堂”总体满意度较低,其中第一课堂内容单一、形式枯燥是主要原因之一。

2.2 第二课堂:校内实践活动重实践倾向明显

对比传统教学第一课堂,校内活动第二课堂更具灵活性。从调研结果来看,第二课堂为“五课堂”中满意度最高的部分,但校内实践活动仍会存在重实践、轻内涵的问题。受访者反馈目前虽然学校组织了丰富的传统文化体验活动,但部分活动强调互动实践,缺乏对活动或文化深层次精神内核的阐释。学生反映部分活动为简单技能体验,未与理论知识有效结合,逐渐沦为学生获取学分的工具。课程体系缺乏核心主线串联,不同活动间缺乏逻辑关联,难以实现传统文化育人的深层次目标,导致实践育人效果大打折扣。

2.3 第三课堂:校外实践教育深度融合不足

“第三课堂”是学生链接学校与社会的重要途经。在空间上,“第三课堂”突破校园围墙,拓展到社会化实践场域,在产业园、校企合作基地、衍生企业、校友企业等开展活动;在时间上,打破学生的固定学制,形成贯穿大学生涯的学习周期。然后,在调查中“第三课堂”的校外实践活动在与传统文化教育融合方面存在明显短板。目前的校外实践多以参观、观摩为主,实践内容与传统文化教学目标契合度不高,缺乏深度互动和体验环节。校企合作项目中,传统文化教育往往仅作为附加内容,未能与专业实践深度融合。学生参与校外实践时多处于被动状态,难以真正理解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制约了第三课堂育人功能的有效发挥。

2.4 第四课堂:国际交流文化传播效能薄弱

第四课堂的国际交流活动在传统文化传播方面成效有限。现有国际交流项目较少,仅有的交流多聚焦专业知识学习,涉及传统文化的专项内容较少。在文化传播过程中,缺乏符合国际受众认知特点的话语体系和传播方式,导致文化输出效果不佳。学生参与国际交流时,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仍停留在表面,难以将传统文化与专业知识有机结合,无法实现跨文化交流中传统文化育人的预期目标。

2.5 第五课堂:云端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滞后

“第五课堂”则将范围扩大到互联网,其强调是全球化背景下以及互联网时代课堂形式的更新。目前,各大高校的第五课堂的云端教学均存在技术应用不足和资源开发滞后的问题。现有线上课程多为传统课堂的简单移植,缺乏互动性和创新性设计,难以吸引学生参与。虚拟仿真、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应用较少,未能充分发挥线上教学的优势。同时,优质云端教学资源匮乏,课程内容同质化严重,缺乏系统性和深度,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影响了第五课堂在传统文化育人中的作用发挥。

3 “五个课堂”联动育人模式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及建议

3.1 第一课堂:夯实核心阵地,优化课程体系建设​

深耕传统教学第一课堂主阵地,是传统文化教学的突破口。针对教学内容零散问题,可在教室教案环节将课程内容设置分为“基础知识”“深化内涵”“拓展实践”三级体系。基础层开设传统文化通识必修课,系统讲解经典著作、历史脉络;深化层设置专题选修课,如 “儒家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传统财税制度演变”;拓展层开发跨学科融合课程,打破学科壁垒。同时,创新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翻转课堂等模式,将传统文化与经管专业案例结合,提升知识传授的深度与趣味性。建立动态课程评估机制,每学期根据学生反馈优化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强化第一课堂的核心育人功能。​

3.2 第二课堂:丰富实践内涵,强化校内育人实效​

“第二课堂”是学生价值观塑造和精神培育的主要方式与有效途径。[]改变实践活动流于形式的现状,成立校内传统文化教育实践中心,统筹管理社团、文化活动等资源。打造从 “体验 ”到“研究”再到“创新”实践链条,在基础体验活动外,增设文化研究项目,如组织学生调研地方传统商业文化;鼓励学生开展创新实践,如设计传统元素与现代经管结合的文创产品、商业模式。引入非遗传承人、文化专家担任实践导师,提升活动文化内涵。建立实践成果展示与评价体系,将实践表现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增强第二课堂育人深度。​

3.3 第三课堂:深化校地合作,拓展校外育人空间​

针对校外实践融合度低的问题,加强与博物馆、文化企业、历史文化街区等单位合作,共建校外传统文化教育实践基地。开发 “调研”“服务”“ 传承” 实践项目,如组织学生参与地方非遗产业发展调研、传统商业文化保护服务、老字号品牌传承创新等。建立校地协同育人机制,共同制定实践方案、评价标准,将企业评价、社会服务成果纳入学生考核。定期开展实践成果研讨会,促进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提升第三课堂育人质量与社会影响力。​

3.4 第四课堂:创新交流模式,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组建一支融合外语、经管、文化传播等多专业教师的跨学科团队,凭借外语教师的语言优势、经管教师的专业视角、文化传播教师的创意策划能力,共同对中华传统文化内容进行系统梳理,完成国际化转译与创新性重构。 在此基础上,团队可充分发挥各成员专长,开发丰富多样的优质国际传播资源,如体系完备的课程、短小精悍的微课、生动有趣的短视频等,使其更贴合国际受众的认知习惯与兴趣偏好。依托现有的国际学术交流平台与海外合作院校,开设“中国经管文化”“传统商业智慧”等特色课程,让国际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商业智慧与管理思想。同时,举办国际青年传统文化创意大赛、跨文化商业案例分析工作坊等活动,以赛促学、以研促教,增强国际青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与实践能力。另外建立完善的海外受众反馈机制至关重要。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了解文化传播效果,深度挖掘受众需求与兴趣点,不断优化传播策略,增强传统文化在国际交流中的吸引力与感染力,切实提升第四课堂育人的国际辐射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光彩。

3.5 第五课堂:加强技术融合,打造智慧教育生态​

针对云端教学资源不足的情况,加大技术投入,建设“传统文化智慧教育云平台”。运用人工智能等技术,开发沉浸式虚拟实践课程,如“古代商帮贸易虚拟体验”“非遗工艺虚拟制作”;利用智能算法实现个性化学习推荐,根据学生学习数据定制学习路径。鼓励教师与技术企业合作,开发互动性强、内容优质的线上课程资源,构建“线上课程学习→虚拟场景实践→社群交流研讨”的混合式学习模式。建立云端教学质量监测系统,实时跟踪学习数据,为教学优化提供依据,充分发挥第五课堂的技术赋能优势。

3.6 构建协同体系,激活五个课堂联动育人动能

针对目前“五个课堂”协同育人模式链接不紧密的问题,需从管理、课程、评价三方面健全协同机制。首先建立多部门协同的“五个课堂”联动育人领导小组,开发一体化教育模式,打破课堂壁垒,实现课程信息互通、实践活动衔接与学习成果互认,例如将第二课堂的社团实践成果转化为第三课堂校外调研的基础数据 。其次围绕传统文化育人核心目标,可设计同一主题下跨课堂系列课程项目,各课堂分别承担理论讲授、校内竞赛、实地考察、国际研讨、线上拓展等阶段性任务,明确课堂间承接关系,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应用。最后构建 “过程性”“综合性”多元评价体系,通过定期调研与数据分析优化联动策略,形成闭环管理,推动联动育人模式长效发展。

4 结语

“五个课堂”联动育人模式基于传统教学、校内实践、校外拓展、国际交流与云端教学,在育人目标上存在内在统一性,通过育人内容的纵向文化脉络梳理与横向实践场景拓展,以及育人形式的线上线下、校内校外协同互动,构建了 “理论浸润”“实践体验”“社会拓展”“国际传播”“数字赋能”的多维时空育人体系,让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真正“活”起来,引导大学生以系统性思维理解传统文化精髓,实现“学、思、践、悟”的有机统一,以立体化育人空间增强文化自信与创新能力,全面提升了传统文化育人的实效性。未来可进一步聚焦联动机制的长效化建设,结合院、校特色与时代需求优化实施路径,持续推动传统文化育人与专业教育、社会服务的深度融合,为培养兼具文化底蕴与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提供更坚实的支撑。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 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M].人民出版 社,2014.

[2] 邓银巧.文化自信视角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J].林区教学,2025,(05):7-10.

[3] 张盛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与路径研究[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2(6):86.

[4] 章庆林.高校思政课“四个课堂”联动育人模式调查——以A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业教育,2025,24(05):76-80.

[5] 孟杨.社会实践在高校“第三课堂”育人中的应用研究[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3,(05):131-133.

[6] 王茹.“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协同育人路径探索[J].高校共青团研究,2020(Z2):237-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