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陕西地区师范院校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焦点问题与对策研究
引言
近年来,我国的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在取得伟大成就的同时更面临来自于国际国内社会的多重挑战,进一步强调了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意义。师范院校作为我国高素质教师人才的重要来源,其教育教学质量可对于我国的教育水平产生直接的影响。对于陕西地区师范院校来说,应认识到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意义,基于当地师范院校的实际情况创新民族团结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铸牢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高。
1 新时期陕西地区师范院校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现实意义
1.1 国家维度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使得民族团结从古至今即社会发展的主题,为民族团结教育在陕西地区师范院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了背景支持。在新时期,我国处于现代化建设的攻坚时期,加强对于师范院校学生的民族团结教育可助力现代化建设的高质量开展。在具体的表现上,民族团结教育是国家民族政策以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在教育领域中的体现,更是新时期民族工作的核心内容,可促使高校积极承担在民族团结工作中的职责与义务,借助高校的影响力提高民族团结教育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营造社会上的积极氛围,使得公众认识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激发公众自觉维护民族团结的热情,促使各族人民凝聚合力,将个人追求与国家的前途命运进行有机结合,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早日实现[1]。
1.2 学校维度
高校在我国教育体系占据核心地位,从新时期陕西地区师范院校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现实意义来看,其是高校践行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重要保障。在具体的表现上,民族团结教育使得高校在开展专业知识与技能教育的同时更将素养教育纳入到教学范围内,可改革传统高校教育内容片面性的弊端,提高了高校教育的深度。与此同时,民族团结教育促使高校加大了对于少数民族学生的关心关爱力度,更利用多种活动形式促进各个民族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营造了高校良好的学风与校园文化氛围,提高了高校教育教学质量。
1.3 个体维度
学生在高校教育教学以及民族团结教育中均处于核心地位,陕西地区在新时期做好师范院校学生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还可起到发展学生综合素养的作用。在具体的表现上,师范院校的学生今后的就业方向以教育领域为主,不仅要求其具备专业知识与技能,更要求其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才能更好地践行教书育人。而民族团结教育可树立学生的正确三观,使得学生深入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更了解不同少数民族的文化发展以及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所作出的突出贡献,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知识体系,也使得学生树立了对于我国的制度认同与政策认同。并且民族团结教育还可使得学生的是非辨别能力得以提升,自觉抵御不良价值观的侵袭,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价值认同,使得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与工作中自觉传递积极理念与价值观,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2 新时期陕西地区师范院校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焦点问题
2.1 教育内容针对性不强
民族团结教育是提高陕西地区师范院校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路径。但从新时期陕西地区师范院校学生民族团结教育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来看,部分院校存在教育内容针对性不强的问题。在具体的表现上,部分师范院校在教育观念上存在滞后性,使得其对于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在教学中并不针对学生开展民族团结教育。还有部分学校尽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但仅将民族团结方针政策等作为针对学生开展教育的重要内容,无法深化学生对于民族团结重要意义的理解,制约了民族团结教育质量的提高以及积极作用的发挥[2]。
2.2 教育形式创新性不强
民族团结教育涉及到多个领域的内容,需要教师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加强对于学生的有效引导,才能提高学生在教育中的参与度,但部分学校在民族团结教育实施中还存在方法缺乏创新的问题,在具体的表现上,部分学校仅以理论知识灌输的形式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在其中的占比不足。还有部分学校尽管设计了一定的实践教育活动,但在活动形式上缺乏创新,无法激发学生参与民族团结教育的热情,是影响师范院校学生民族团结教育质量提高的重要原因。
2.3 教育评价客观性不强
教育评价是民族团结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做好教育评价可提高学生对于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视程度,但陕西地区的部分师范院校在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中还存在教育评价建设不完善的问题。部分学校并不针对民族团结教育展开评价,仍旧以评价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为主。还有部分学校尽管开展了一定的教育评价,但仅以评价学生对于民族团结知识的掌握情况为主,无法客观评估民族团结教育实施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族团结教育的顺利开展。
2.4 队伍建设专业性不强
在陕西地区师范院校的民族团结教育中,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主要执行者,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也可直接影响民族团结教育质量,但部分学校由于对于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视程度较低,使得其在教师队伍建设上也存在问题。部分学校没有结合民族团结教育的要求改进教师的培训体系,缺乏民族团结教育在教师培训内容中的体现,无法提高教师对于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视程度,也不利于提高教师的民族团结教育能力。
3 新时期陕西地区师范院校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改进对策
3.1 改革民族团结教育内容
3.1.1 课程建设
为更好地发挥民族团结教育的积极作用,陕西地区师范院校在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过程中,可从教育内容的改革入手,做好传统零散民族团结教育知识的整合,以完善的课程体系促进学生民族团结意识的形成。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上,可打造专业课与选修课的协同课程体系。在专业课程内容的设计上,可设计《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以及《中国民族通史》等课程,并开设《民族学》课程,以通识课程的方式为学生系统地讲述我国五十六个民族的发展历程以及民族文化,并将我国的民族政策以及民族理论等作为针对学生开展教学的重要内容。在选修课的设计上,学校可围绕民族文化进行设计,组织学生鉴赏各个民族的艺术成就, 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的同时更丰富民族团结教育内容与教育形式。
3.1.2 专业教学
师范院校的专业类型较多,不同的专业在课程设计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过程中,还可基于专业课程进行设计。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可在教学中组织学生鉴赏我国少数民族的经典文学作品,例如藏族的《格萨尔》、蒙古族的《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以及彝族叙事诗《阿诗玛》等;而在历史学专业的课程设计中,教师可组织学生分析陕西地区代表性少数民族的发展史,例如回族发展史等。在体育学专业的教学中,教师还可组织学生学习民族体育项目,强化民族团结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联,提高学生在民族团结教育中的参与度[3]。
3.1.3 校本课程
在课程内容设计中,学校除可运用我国的普适性课程开展教学之外,还可将地域文化在民族团结课程中进行体现。以陕西地区师范院校的教育为例,陕西地区作为中华民族与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更是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以及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地区,使得其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可作为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切入点。学校可编制校本民族团结教材,将陕西地区从古至今的民族融合以及民族交往作为教学内容,例如丝绸之路等,并将陕西地域文化对于民族文化的影响体现在校本课程中,使得学生认识到陕西地区在民族团结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学校还可将陕西地区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作为校本课程内容,例如介绍回族的建筑文化、饮食文化以及宗教文化等,培养学生的文化包容理解能力。
3.2 改革民族团结教育形式
3.2.1 数字化形式
陕西地区部分师范院校在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中存在形式单一的问题,是影响民族团结教育质量提高的核心原因。在新时期,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不断体现,陕西地区的师范院校也需重视创新民族团结教育形式,提高民族团结教育的育人成效。随着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提出,再加上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使得数字技术成为各个学校以及各个教师开展教学的重要工具。陕西师范院校教师在创新民族团结教育形式中,可利用数字化的形式开展教育工作,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在资源展示以及场景生成中的应用优势。学校可在校园网站以及官方微信微博公众号中开设民族团结教育模块,将民族团结故事以及地域文化内容制作成生动的视频,及时为学生进行推送,使得学生能够随时掌握我国最新的民族政策。学校还可利用直播等形式讲述民族团结故事,并打造民族团结教育的线上课程,保证所设计的教育内容与教育形式契合师范院校学生所需[4]。
3.2.2 活动化形式
传统的民族团结教育大多以直接灌输理论知识为主,教育的生动性不强,无法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在后续的民族团结教育中,教师可利用活动化的形式开展工作,结合民族团结教育的要求设计多元化的实践活动,使得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深入理解民族团结教育的内涵。在设计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学校可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文化馆、博物馆以及民族社区等,使得学生在参观的过程中感知民族团结的现实意义以及我国对于民族团结所作出的支持。也可组织学生开展主题活动,例如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的征文活动、演讲活动以及文体活动等。由于师范院校在人才培养上具有定向性的特征,学校还可组织学生进入民族地区的中小学进行支教,提高学生专业知识能力的同时更树立学生的正确民族观。
3.3 改革民族团结教育评价
针对陕西地区部分师范学校在民族团结教育评价制定中存在的不足,应在后续的教育教学中加以改进。一方面,学校应调整针对学生的评价指标,除考评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之外,需将学生在民族团结教育中的参与情况、民族团结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价值观形成情况等作为评价学生的重要标准,提高学生对于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学校还需改革教育评价方法。除可利用考试形式开展评价之外,学校可引入过程性的评价方式,做好对于学生学习过程以及学习态度的评价,客观评估民族团结教育情况,使得后续的民族团结教育更具精准性与实效性[5]。
3.4 改革民族团结队伍建设
在教师队伍的建设上,学校应调整教师培训内容,将专业教学内容、民族团结教育以及数字化应用等作为针对教师开展培训的重要内容,提高教师对于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视程度,帮助教师找出民族团结教育与专业教学之间的切入点,丰富教师的民族团结知识积累。在培训方法上,学校可应用理实一体化的形式开展培训。除组织教师学习专业理论知识之外,可为教师提供对外交流以及数字化应用的机会,真正提高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从教师层面上夯实陕西地区师范院校学生民族团结教育顺利开展的基础。结语
做好针对陕西地区师范院校学生的民族团结教育在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以及学校育人质量中均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在新时期,针对部分师范院校在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中存在的不足之处,需做好教育内容以及教育形式的改革,讲好民族团结故事,培养学生强大的文化认同,更为我国教育领域的高质量发展做好专业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马小军,王春玲. 二十大精神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要义——基于高校民族团结教育教学活动的研究[J].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23,44(8):18-23.
[2] 陈思卿,张应平,邱霞. 新疆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研究——以"三进两联一交友"活动实践为例[J].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22,36(4):32-35.
[3] 马利强,苗师博,李田毅文. 内蒙古地区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策略的优化与分析[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5(3):85-93.
[4] 白凌婷,陈琳,邵欣悦. 广西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现状及深化路径研究——基于广西9所高校2366份调查问卷的实证分析[J]. 大学教育,2023(16):134-136.
[5] 李姝萱,蔡强,孙文霞.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高校工会工作相融合的探索——以广州大学公益民族舞课堂为例[J]. 大学:研究与管理,2023(11):10-13.
作者简介:杨雯婕(1998年7月),汉,陕西西安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