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融入幼儿园课堂教学的问题与策略研究
全球化浪潮中,传统文化教育在幼儿园面临传承与创新的双重挑战。作为文化启蒙关键场域,幼儿园节日课程直接影响幼儿文化认同,但实践显示当前活动存在显著问题:78%停留于手工制作等表层体验,呈现“符号化”“碎片化”倾向。[1] 这折射出文化传承中技术理性与文化逻辑的冲突及教育主体能力缺陷。本文通过系统性研究,旨在构建契合数字时代的传统文化教育范式,为学前教育课程改革提供理论与实践的解决方案。
1 幼儿园传统节日教育的多维价值及原则
1.1幼儿园传统节日教育的多维价值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化,幼儿园传统节日教育逐渐成为学前教育研究的重要议题。国外研究者Lucifer与Gainsley提出,传统节庆活动具有三重功能:认知拓展(对比不同文化仪式以发现共性与差异)、社会价值传递(如公平、包容等普世理念)以及情感联结(通过家庭与社区参与强化文化归属感)[2]。可见,传统节日教育活动不仅承载着文化传承功能,更在幼儿认知发展、情感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教育创新与素养的融合中具有多维价值。
1.1.1 文化传承与认知建构
Arslanova与Alekhina指出,在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传统节日为幼儿提供了跨文化理解的桥梁,通过体验不同节日的习俗与价值观,幼儿能形成对人类共有价值的初步认知,为其成为具有全球意识的公民奠定基础[3]。传统节日教育作为文化基因载体,通过仪式实践(如中秋祭月、清明踏青)实现代际文化记忆传递。其认知价值体现在双重维度:横向跨文化理解(对比中西节庆习俗培养文化包容性)与纵向历史溯源(探究节日演变规律形成历史思维)。
1.1.2 情感培育与社会化发展
情感教育是传统节日教学的有效切入点。 脑科学证实3-6岁为边缘系统(含海马体、杏仁核)发育关键期,负责处理情绪、记忆与情感反应,为情绪管理、社会行为及认知发展奠基。支架式教学理论强调师幼互动质量决定文化情感传递效能。家园共育发挥枢纽作用:如蒋红梅设计的“双轨课程”体系,结合幼儿园端午龙舟竞赛与家庭祖孙三代香囊制作,使文化认同从仪式体验升华为情感记忆[4]。 Swadener等指出,节日教育短期目标在于通过文化展示增强幼儿自尊心,而其长期价值则指向社会公平意识的培养[5] 。例如墨西哥亡灵节活动中制作祭坛、讲述家族故事,既传承文化记忆又传递生命教育。节日活动创设的情感场域具有独特教育势能,为幼儿社会化发展提供文化锚点,促进公平、责任等核心价值观内化。
1.1.3 教育创新与素养融合
教育创新与素养融合通过技术赋能与文化浸润构建幼儿核心素养发展生态系统。以AR绘本《小熊尼奥》为例,增强现实技术将平面图像转化为三维交互场景(如扫描恐龙图案呈现骨骼结构),在激活多模态感知的同时,培养空间想象力与数字生存能力。这种创新深度融合科学探究(观察模型结构)、艺术审美(感知动态光影)及媒介素养(理解交互逻辑),使阅读转化为跨学科素养实践场。其深层价值在于打破学科与技术壁垒,构建"文化-技术-素养"三位一体的教育形态,呼应《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要求:立足中华文化根基,依托情境化学习设计,在真实问题解决中实现传统文化基因与21世纪核心素养的共生发展。
1.2 幼儿园传统节日教育的实施原则
关于幼儿园传统节日教育的实施原则,孙立明提出的文化性、生活性、适宜性原则强调:适宜性原则强调课程设计需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满足幼儿的兴趣和需求;文化性原则指出课程应融入社会文化、本土文化和民族文化等内容;生活性原则则要求课程内容贴近幼儿的实际生活,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和良好的生活习惯[6]。艾迎在此基础上补充了科学性原则、主体性原则、综合性原则、情感性原则和创新性原则,建议通过提高教师传统节日教育水平、在环境创设中融入传统节日教育、在一日活动中渗透传统节日教育、在多种组织形式中丰富传统节日教育、在家园共育中延伸传统节日教育等方式,促使幼儿在传统节日教育的熏陶中,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培养幼儿的民族精神[7]。值得关注的是,艾迎补充的五大原则——科学性、主体性、综合性、情感性及创新性,为幼儿园传统节日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更为全面和深入的指导,确保教育既符合幼儿成长规律,又能有效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2 传统节日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现实困境
在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在幼儿园课程中也逐渐受到重视。近年来,各地幼儿园纷纷将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融入教学活动,采用讲述、手工制作、节日庆祝等方式,使他们体验着传统文化的奇妙之处。然而,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一些不足。教育内容多集中在节日习俗和活动上,缺乏对节日历史和精神内涵的深入探讨。此外,教育资源的种类和数量有限,更新不及时,教师在传统文化知识和教学方法上的培训也不够系统。这些问题导致传统文化教育在幼儿园中的实施效果不尽如人意,亟需改进和优化。
2.1 文化元素吸引力不足:互动体验缺失与深度挖掘弱化
当前幼儿园大班的传统节日教育存在内容呈现形式单一、内涵阐释浅表化问题。教师多依赖口头讲述或静态演示(如展示月饼、灯笼),缺乏情境化体验设计,导致幼儿难以感知节日趣味性。例如中秋节仅复述嫦娥传说,未结合AR技术重现月宫场景或设计玉兔互动游戏,使文化符号停留于抽象概念。同时,教育者对节日背后的哲学思想(如团圆伦理)、科学内涵(月相变化)等深层价值开发不足,削弱了文化认同的生成基础。
2.2 教育内容广度与深度失衡:符号化教学与多维价值断裂
课程内容呈现明显的“重形式轻内核”倾向。以端午节为例,过度聚焦包粽子、赛龙舟等具象活动,却未解析屈原精神的文化基因,或对比南北地域习俗差异。教学内容呈现三点局限:一是历史脉络断层(如春节从驱年兽到现代春晚的演变过程缺失);二是艺术载体缺位(剪纸、皮影等非遗技艺未融入教学);三是跨学科整合薄弱(如将清明节气知识与生命教育割裂)。这种碎片化教学导致幼儿形成“节日=特定物品+固定流程”的刻板认知。
2.3 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低效:静态化供给与动态需求脱节
教育资源建设存在“三低”现象:其一,资源类型单一化,过度依赖绘本、挂图等传统媒介,忽略数字馆藏、非遗传承人直播等新型资源引入;其二,资源配置粗放化,未依据幼儿具象思维特点筛选内容(如直接用文言讲解节气诗词);其三,资源更新滞后,未能衔接科技发展开发交互式教具(如智能毛笔书写系统)。某园中秋课程仍使用十年前的嫦娥动画视频,画质与叙事方式已无法匹配当代儿童审美需求。
2.4 课程规划系统性欠缺:目标离散与实施支持薄弱
教育策略存在“三重脱轨”:顶层设计上,节日课程与日常教学体系割裂,成为孤立的主题活动;实施路径上,未建立“感知-理解-创造”的渐进式学习链,如冬至课程仅安排包饺子而未延伸至气候观测、民谣创编等深度活动;支持体系上,教师缺乏文化解读能力培训与数字化教学工具指导,导致AR/VR设备沦为展示道具。更严重的是,现实反映出教师的课程评价仅以手工成品为考核标准,完全忽略文化认知度等核心素养评估。
3 传统节日文化融入大班课程优化建议
3.1 创设互动式文化学习环境
创设互动式文化学习环境是提升幼儿园非遗教育质量的关键。需突破静态展示,构建动态资源库与沉浸场景,使幼儿成为文化传承的主动参与者。例如:利用AR技术复原《清明上河图》市井生活,让幼儿角色扮演体验古代交易礼仪;或引入彝绣数字工坊,通过触控屏模拟刺绣过程,理解“针为笔、线为墨”的文化隐喻。教师应遵循活动性原则设计探究任务(如对比彝绣与苏绣针法),并依据生活性原则将非遗融入区角活动(如在娃娃家用陶土制作面塑餐具)。环境创设需体现:科学性(传感器记录数据,动态调整难度)、主体性(鼓励幼儿自主策划非遗展览)、情感性(中秋祭月礼乐培养仪式感)、创新性(废旧材料重构传统纹样)。此多维互动空间能有效破解非遗教育符号化困境,促进文化基因代际传递。
3.2 融合现代技术与传统文化教育
在幼儿园大班课程中融合现代技术(VR/AR/互动多媒体)于传统节日文化教育,能有效激发幼儿学习热情并深化文化认知与感悟。 这些技术创造生动直观的环境,提供丰富感官体验与互动方式。VR/AR技术提供沉浸式体验,如让幼儿在中秋节“访问”各地虚拟庆典或与嫦娥、玉兔互动,直观感受节日氛围与文化内涵,并通过互动游戏提升观察思考创造力。互动多媒体技术(如电子白板、触摸屏)多角度展示节日历史、习俗、艺术等,支持互动问答、角色扮演等活动促进主动探索,并便于教师根据反馈及时调整实现个性化教学。关键原则是:技术作为辅助工具增强而非替代传统教学,旨在提升教育效果。实施中需平衡技术与传统活动,确保真正促进文化理解;教师需持续学习技术,以创新视角结合传统与现代,开发适宜内容方法,培养幼儿对传统文化的深厚兴趣与敬重。
3.3 发展跨学科的课程设计
为全面融合传统节日文化与幼儿教育,本文采用跨学科课程设计,将节日文化融入历史、艺术、科学等多元领域,创建综合学习环境。具体教学活动让幼儿在节日体验中接触跨学科知识,旨在培养综合能力、提升学习兴趣并深化文化理解。其核心是打破学科界限,将文化教育与各领域知识结合。例如,中秋节活动中,历史文化讲解与艺术创作结合,既传递节日意义,又激发创造力与审美,促进幼儿全面发展。课程设计需教师深入理解节日文化背景及其与教育目标、幼儿发展的契合点,例如通过制作月饼、灯笼等活动,在实践操作中学习习俗、文化,并培养动手能力与创造性思维。
3.4 增强教师的专业培训和发展
增强教师专业培训与发展对传统节日文化融入幼儿园教育至关重要。 教师作为文化传递关键,其素养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系统培训应聚焦:深化教师对传统文化核心要义的理解;掌握高效融入教学的策略;提升民族文化认知、跨学科教学能力及创新方法应用。培训内容需涵盖:深化文化知识;强化跨学科教学;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方法需多元,结合线上线下,采用讲座研讨等工作坊形式。培训效果需多维评估,运用自评、观摩、幼儿家长反馈等工具。教师发展需长效保障:设计循环式培训项目,持续更新内容理念;创建支持环境,鼓励交流合作、资源共享,确保持续能力提升,最终优化教育质量。
4 结论
本文全面探讨了传统节日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实践。研究表明,该融合能丰富课程内容并增进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然而,实践中存在挑战:文化元素吸引力不足、教育内容单一、资源利用不充分、教育策略与课程规划不完善、家园社区协作薄弱。为此,本文提出优化建议:创设互动式文化学习环境;融合现代技术与传统文化教育;发展跨学科课程设计;增强教师专业培训;构建社区文化参与平台。这些措施需幼儿园、家庭与社区多方协同实施,以确保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深度与广度。
参考文献
[1]王瑾.幼儿园传统节日教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策略研究——以“华夏三亲启蒙教育”项目的探索为例[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12(01):48-52.
[2]黄小佩.中国传统节庆活动的德育功能分析[J].散文百家,2019,(08):160.
[3]Arslanova, T. A., & Alekhina, S. V. (2021). The Role of Traditional Holidays in Preschool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and Science Education, 16(5).
[4]蒋红梅.家园共育视角下幼儿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4,(02):175-177.
[5]Swadener, B. B., & O'Brien, L. M. (2016).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teaching young children: An education for living in ethical and caring way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rly Childhood, 48(3), 307-311.
[6]孙立明.幼儿园课程的适宜性、文化性与生活性[J].学前教育研究,2015,(01):70-72.
[7]艾迎.浅谈幼儿园传统节日教育的重要性及教育策略[J].安徽教育科研,2019,(03):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