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角下幼儿师范学校思政实践活动设计
幼儿师范学校作为培养幼儿教师的重要基地,思政教育至关重要。思政实践活动是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能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提升学生思政素养。“三全育人”理念强调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将其融入幼儿师范学校思政实践活动设计,有助于构建全面、系统的思政教育体系,提高思政教育质量,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幼儿教育工作需求,为幼儿健康成长奠定坚实基础[1]。
1 “三全育人”视角下幼儿师范学校思政实践活动的现状与问题
1.1 全员育人意识淡薄,协同机制尚未形成
在学校思政实践活动中,全员育人意识淡薄问题较为突出。部分教师认为思政教育是思政教师的职责,与自身关系不大,缺乏主动参与思政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同时,学校各部门之间协同机制尚未有效形成,缺乏有效沟通与协作,导致思政实践活动在组织与实施过程中出现脱节现象。例如,在组织幼儿教育实践活动时,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未能充分沟通,活动未能很好地融入思政元素,无法实现全员育人的目标[2]。
1.2 全程育人缺乏连贯性,活动安排碎片化
目前,学校思政实践活动在全程育人方面存在连贯性不足的问题。活动安排缺乏系统规划,呈现碎片化状态。不同学期、不同年级的思政实践活动之间缺乏内在联系,未能形成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育人体系。学生在参与活动过程中,难以形成对思政知识的系统认知和深刻理解。比如,大一的思政实践活动侧重于理论学习,大二、大三的活动则缺乏有效衔接,无法将前期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活动中,影响了思政教育的效果[3]。
1.3 全方位育人资源整合不足,实践平台单一
在全方位育人方面,学校存在资源整合不足的问题。学校未能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内外各种思政教育资源,实践平台单一。校内思政教育资源未能与专业教育资源有效融合,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不完善,缺乏与幼儿园、社区等单位的深度合作。学生参与的思政实践活动大多局限于校园内,缺乏对社会的深入了解和实践锻炼,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思政素养的全面发展[4]。
2 “三全育人”视角下幼儿师范学校思政实践活动设计的原则与目标
2.1 全员参与原则:构建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格局
全员参与原则要求幼儿师范学校构建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格局。学校应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体教职工对思政实践活动重要性的认识,使每位教职工都明确自身在思政教育中的责任和义务。建立协同育人机制,加强思政教师、专业教师、辅导员、行政人员等之间的沟通与协作。例如,在组织幼儿教育见习活动时,思政教师可与专业教师共同制定活动方案,将思政教育融入见习过程中,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思政素养和专业技能[5]。
2.2 全程贯穿原则:形成循序渐进的育人体系
全程贯穿原则强调思政实践活动应贯穿于学生整个学习过程,形成循序渐进的育人体系。学校应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制定系统的思政实践活动计划。大一阶段,以思政理论学习和基础实践活动为主,培养学生的思政意识和基本素养;大二阶段,结合专业课程开展实践活动,将思政教育与专业实践相结合;大三阶段,通过实习、社会实践等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深化思政认知,提升思政素养和综合能力。助力其成长为德才兼备的幼儿教育人才。
2.3 全方位渗透原则:整合校内外资源拓展实践平台
全方位渗透原则要求学校整合校内外资源,拓展思政实践平台。学校应加强校内思政教育资源与专业教育资源的整合,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同时,积极与幼儿园、社区、企业等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建立校外实践基地。例如,与幼儿园合作开展幼儿教育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在服务过程中了解幼儿教育现状,增强社会责任感;与社区合作开展文化宣传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社会服务意识。
2.4 强化校园文化浸润,营造全方位育人氛围
校园文化对学生思政素养的培育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应强化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全方位育人的良好氛围。一方面,打造具有思政特色的校园物质文化,如在校园内设置思政主题雕塑、文化长廊等,展示优秀思政人物事迹和先进教育理念,让学生在日常校园生活中受到熏陶。另一方面,丰富校园精神文化活动,开展思政主题演讲比赛、文艺汇演等活动,将思政教育融入其中。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思政的魅力,增强对思政内容的认同感和践行力,使校园文化成为全方位育人的有力支撑,助力学生思政素养的提升。
3 “三全育人”视角下幼儿师范学校思政实践活动的策略与实施
3.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全员育人能力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提升全员育人能力的关键所在。在学校思政实践活动中,教师是主导者和引导者,其思政素养和教学能力直接影响着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学校应高度重视对教师的思政培训,将其作为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定期组织教师参加思政专题培训,邀请国内知名的思政教育专家和学者来校开展讲座,深入解读党的方针政策、教育理念以及思政教育的前沿动态,使教师能够及时了解思政教育的最新要求和趋势,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同时,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学术交流活动,鼓励教师与其他学校的优秀思政教育工作者进行交流和探讨,分享教学经验和心得,拓宽教师的视野,激发教师的创新思维。
除了思政理论培训,还应注重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通过开展教学观摩、教学竞赛等活动,为教师提供展示和学习的平台,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借鉴。鼓励教师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案例教学、情景模拟、小组讨论等,将思政教育融入到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为了激发教师参与思政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学校应建立完善的教师思政实践指导激励机制。对在思政实践活动中表现优秀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设立思政实践指导专项奖金,对指导学生取得优异成绩、在思政实践活动创新方面有突出贡献的教师进行物质奖励。同时,在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等方面,将教师在思政实践活动中的表现作为重要参考依据,让积极参与思政实践活动的教师得到应有的认可和回报,从而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带动更多教师投身到思政实践活动中,提升全员育人能力。
3.2 优化活动课程体系,保障全程育人效果
优化活动课程体系是保障全程育人效果的重要举措。学校应根据“三全育人”理念,构建系统、科学、合理的思政实践活动课程体系,将思政实践活动贯穿于学生整个学习过程,实现全程育人。
学校应将思政实践活动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不同年级、不同学期的活动内容和目标。大一阶段,学生刚刚进入学校,对思政教育和专业学习的认识还比较模糊,此时应以思政理论学习和基础实践活动为主。通过开展思政讲座、主题班会等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组织一些简单的校园志愿服务活动,如图书馆整理、校园环境维护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初步体验奉献的快乐,增强集体意识。
大二阶段,学生已经对专业有了一定的了解,此时应结合专业课程开展实践活动。例如,开设“幼儿教育中的思政教育”课程,将思政教育与幼儿教育专业课程有机融合。在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等课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幼儿教育中渗透思政教育,培养学生的思政意识和专业素养。同时,组织学生到幼儿园进行见习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幼儿教育环境中观察和学习,将所学的思政知识和专业知识应用到实际教学中。
大三阶段,学生即将面临实习和就业,此时应通过实习、社会实践等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深化思政认知,提升思政素养和综合能力。安排学生到幼儿园进行顶岗实习,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关注幼儿教育中的思政问题,如如何培养幼儿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等。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区幼儿教育服务活动,让学生在服务社会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实现全程育人目标。
3.3 拓展实践平台资源,实现全方位育人目标
拓展实践平台资源是实现全方位育人目标的重要途径。学校应积极整合校内外资源,为学生搭建多样化的思政实践平台,让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中接受思政教育,实现全方位育人。
学校应加强与幼儿园、社区、企业等单位的合作,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与幼儿园合作,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习和见习的机会,还可以共同开展幼儿教育中的思政教育研究和实践。例如,与幼儿园合作开展“幼儿品德教育”项目,让学生在参与项目的过程中,深入了解幼儿品德教育的现状和问题,探索有效的思政教育方法和途径。与社区合作,组织学生开展社区幼儿教育服务活动,如举办亲子活动、开展幼儿安全教育讲座等,让学生在服务社区的过程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同时了解社区的需求和发展,拓宽学生的视野。与企业合作,了解企业对幼儿教育人才的需求和标准,将企业的文化和价值观融入到思政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
同时,学校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线上思政实践平台。建立思政实践网络课程,将思政理论知识和实践案例以视频、音频、图文等形式呈现,方便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开设线上交流社区,让学生在社区中分享自己的思政实践经验和心得,开展讨论和交流,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此外,还可以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开发虚拟思政实践场景,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体验不同的思政实践情境,增强思政实践的趣味性和实效性,拓宽思政实践渠道,实现全方位育人目标。
3.4 完善评价反馈机制,促进思政实践活动持续改进
完善评价反馈机制是促进思政实践活动持续改进的重要保障。学校应建立科学合理的思政实践活动评价体系,从学生参与度、活动效果、思政素养提升等多个维度进行评价,确保评价的全面性和客观性。
在评价主体方面,应实现多元化。教师评价是重要的评价方式之一,教师应根据学生在思政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任务完成情况、团队协作能力等,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也不可或缺,通过自评,学生可以反思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通过互评,学生可以学习他人的长处,促进相互之间的交流和进步。此外,还应引入校外实践单位评价,校外实践单位对学生的评价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能够从实际工作角度反映学生的思政素养和实践能力。
根据评价结果,学校应及时反馈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改进措施。定期召开思政实践活动总结会议,对活动进行全面总结和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案。例如,如果发现学生在某项思政实践活动中的参与度不高,应分析原因,是活动内容缺乏吸引力,还是活动组织方式存在问题,然后针对性地进行调整和改进。同时,将评价结果作为改进思政实践活动课程体系、优化活动内容和形式的重要依据,不断提升思政实践活动的质量和效果,促进思政实践活动的持续改进和发展。
4 结束语
“三全育人”视角下学校思政实践活动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活动课程体系、拓展实践平台资源和完善评价反馈机制等策略的实施,能够有效提升幼儿师范学校思政实践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目标。未来,学校应继续深化“三全育人”理念在思政实践活动中的应用,不断创新活动形式和内容,为培养高素质的幼儿教师贡献力量,推动幼儿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冰.“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体系建设研究[J].大学,2022(20):21-24.
[2]钱春梅,蔚德磊,苗云飞,等.“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体系建设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05):96-98.
廉琼.“三全育人”视域下一体化育人体系构建中就业育人工作探析[J].就业与保障,2022(10):184-186.
[4]刘方红,曹秀娟,王言英.《线性代数》课程思政教育专题研究[J].公关世界,2020(20):152-153.
[5]韩彩虹,李晶晶,夏荧,庞思敏.探究高等数学中的思政元素与课堂教学融合[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0,22(02):8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