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研究—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为例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 研究背景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我国发展关键期召开,意义重大。全会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与精神文明协调的现代化,要增强文化自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育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是实现其使命的重要抓手[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根基,其 “仁义礼智信”等核心思想与全会精神高度契合。全会提出完善立德树人机制等,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要敬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为该课程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指导。将全会精神融入课程,能深化理论内涵,增强学生对文化的认同与自豪[2]

1.2 研究意义

高校思政课改革处于关键期,将全会精神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意义重大。理论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一脉相承,融入全会精神有助于推动二者结合,实现思政教育理论创新。实践上,全会对教育实践提出新要求,该课程可通过文化故事、历史案例,增强学生文化认同与历史责任感,将全会精神融入学生生活。时代上,中华民族复兴关键阶段需要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根基,结合全会精神能为青年学生注入文化自信,助其理解中国式现代化。不过,融入过程面临提炼契合教育内容和采用灵活教学方式以增强课程吸引力与实效性的挑战。本文旨在对此展开系统研究,为高校思政课改革发展提供支持与参考[3]

2 全会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性分析

2.1 价值体系的契合

全会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与传统文化的 “仁爱” 理念不谋而合。传统文化中的“仁”倡导以人为本、关爱他人,与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契合。在现代化进程中,秉持 “仁爱”,能紧密联系群众,实现成果共享,推动共同富裕,增强社会凝聚力[4]

同时,全会重视社会公平正义,与传统文化“礼义”思想相通。“礼义”强调人际交往规范与道德约束,对维护社会和谐、推动正义意义重大。汲取其精华,有助于加强现代社会伦理建设,促进社会稳定发展。

此外,全会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注重法治与德治结合,对应传统文化的“智信” 思想。“智”为治理决策奠基,“信”关乎社会诚信。二者助力现代化建设中的理性决策与社会信任构建,为国家治理提供道德与理论支持。

2.2 文化自信层面的契合

全会明确要增强文化自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扎根于民族记忆,其 “忠、孝、廉、耻”等规范是现代道德基准。弘扬传统美德,能提升文化自信与社会文明道德水平。而且,全会提出构建国际传播体系,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和而不同”“天人合一”“中庸之道”等理念,具有全球吸引力。以文化自信为基,展示中华文化魅力,能为中国式现代化赢得国际话语支持[5]

2.3 国家治理理念的契合

在国家治理方面,全会强调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与传统文化“礼”“法” 结合理念一致。“以礼治国”靠道德约束行为,“法” 明确行为边界。现代治理应借鉴此,平衡法治与德治,推动制度创新与道德提升。同时,传统文化“中庸之道”对社会治理意义重大。其追求均衡适度、和谐共处,能助力平衡多元社会利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遵循“中庸之道”,利于实现社会持续健康发展[6]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价值理念、文化自信、社会治理等多方面深度契合。弘扬传统文化,能为全会精神落实筑牢文化根基,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精神动力,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 。

3 全会精神如何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价值理念、文化自信、社会治理等方面高度契合。将全会精神融入传统文化课程,可从教学设计、课堂活动和评价体系三方面展开,助力学生深化理解、践行精神,增强文化自信与社会责任感。​

在教学设计环节,需创新课程内容。整合课程时,将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规范与全会精神结合,如以“仁爱思想与人民至上的理念”为主题,探讨其对社会治理和共同富裕的推动作用,凸显传统文化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现实价值。课程结构采用模块化设计,分为“传统美德与核心价值观”“文化自信与中国式现代化”“传统文化与社会治理”等模块,实现跨学科融合。教学方法上,运用案例教学法剖析“廉耻文化” 与反腐倡廉的关联;通过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传统道德与现代法律的关系;借助情景模拟法让学生体验传统文化与社会治理理念的融合[7]。​

课堂活动是深化理解的重要途径。开展经典诵读与讨论,组织学生诵读《论语》等经典,结合全会精神探讨其在现代社会的应用;通过角色扮演与情景模拟,如模拟家庭伦理、社会治理场景,帮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与志愿活动,在社区文化活动中感悟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评价体系则需兼顾知识掌握与素质发展。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课堂参与、思考深度,结果性评价结合考试、项目展示;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综合考量课堂表现、团队合作等;建立反馈机制,通过问卷、座谈收集意见,动态优化教学策略[8]。​

通过以上实践,既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彰显新时代文化自信,培养兼具现代思维与传统美德的高素质人才。​

4 全会精神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是一项创新性的教育实践,其目标在于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度结合,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价值认同和社会责任感。然而,在实际实施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需要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探讨相应的对策,以确保课程改革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是时代所需与教育创新的重要方向,但在实施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需针对性解决[9]。​

理论层面,二者虽价值观契合,却因历史背景、思想体系差异,易导致课程整合时理论融合不足或片面解读。教学层面,部分教师对全会精神和传统文化理解不深,跨学科教学能力欠缺,致使教学内容浅层化。学生层面,抽象的文化与精神和学生生活存在距离,理论化、形式化教学易降低学生兴趣与参与度。评价体系层面,现有评价侧重知识点,难以衡量学生在思想认知、价值观塑造和实践能力培养上的成效。课程资源层面,教学案例、素材稀缺,学校技术支持与整合能力不足,限制课程实施广度与深度。​

为此,可从多维度提出应对策略。理论上,支持高校与研究机构挖掘传统文化中契合新时代的价值理念,如“仁义礼智信”,与全会精神结合形成教学理论;优化教材编写,以案例、故事展现二者契合点。教学方面,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专项培训,邀请专家讲座提升理论素养;建立学科协作机制,联合备课实现资源共享。针对学生兴趣问题,采用问题导向教学,围绕 “诚信” 等与学生生活相关的主题,引导从传统文化与全会精神视角思考;开展实践体验活动,组织参与传统文化节庆、社区公益,增强学生代入感。评价机制上,构建综合评价体系,兼顾知识点掌握与思想认知、实践能力;建立动态评价与反馈,跟踪学习过程助力改进。资源建设时,搭建数字化资源平台整合教学素材;开展课程示范项目推广成功模式;加强校社、校企合作,开发实践内容,拓展学生实践机会。​

通过深化理论研究、强化教师培训、优化教学设计、完善评价体系和拓展资源建设,能够有效化解课程整合过程中的难题,为培育兼具文化自信与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人才筑牢根基。

5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成果总结​

5.1.1理论层面的高度契合性​

全会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目标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 “仁义礼智信” 等价值观,为其提供文化根基与道德滋养。经系统梳理,二者在道德规范、治国理念和社会价值等层面深度契合,为课程整合奠定理论基础[10]。​

5.1.2实践层面的系统融入路径​

课程设计上,将全会精神嵌入传统文化教学主题,运用案例教学、问题导向及跨学科合作,深化学生理解;课堂活动强调实践体验,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与文化活动;评价体系引入多维度考核,注重思想认识与行为转化,保障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可行性。​

5.1.3融入过程中存在的挑战与对策​

研究剖析课程整合面临的挑战:理论融合复杂、师资能力不足、学生兴趣局限、评价机制滞后、资源支持缺乏。针对性提出对策,如深化理论研究、优化教师培训、完善评价体系、加强资源建设,为课程实施提供实操指导。​

5.2 未来研究方向​

尽管研究已取得成果,但仍有提升空间。未来将从以下方向推进:​

深化理论研究:挖掘全会精神与传统文化在治理理念、社会建设和文化传承上的相通性,如结合 “大同” 思想与共同富裕目标,夯实理论支撑。​

拓展实证研究:在多地多校开展试点,收集师生反馈数据,优化课程设计,验证整合方案效果。开发区域化课程资源:依据地域文化与教育资源差异,开发特色课程,增强学生认同感[11]。​

提升教师综合素养:构建教师专业发展长效机制,设计跨学科培训计划,培养复合型人才。探索信息化教学模式:借助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打造交互式教学工具,提升课程趣味性与实效性。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引入学生自评互评、家长社会反馈,完善多维度、多主体参与的评价机制,全面衡量整合成效。

本研究成果与未来方向规划,将助力推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深度融合,为培育兼具文化自信与社会责任感的人才提供支持。

5.3 结语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传承的创新尝试。这一整合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认同,也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目标提供了新路径。尽管当前课程整合面临理论融合、实践操作和资源保障等多方面的挑战,但通过系统的研究和不断的实践探索,这一模式必将不断完善并发挥更大的教育效能。未来,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实证经验的积累以及技术手段的创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融合将迈向更高水平,为新时代教育改革注入持续动力。

参考文献

[1]胡峻.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高职思政课的路径探析[J]. 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 2024, 34 (03): 51-52+55.

[2]黄岩, 朱杨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思考[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9, 35 (01): 81-86.

[3]廖望劭.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声屏世界,2024,(18):1.

[4]林志鹏,李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N].科学导报,2024-11-01(B02).

[5]刘成.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的时代意蕴、逻辑架构及演进理路[J]. 克拉玛依学刊.

[6]邱程.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的理与路——基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视角[J].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24, 47 (04): 56-60.

[7]田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索[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0, (07): 39-44.

[8]谢金友.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9]谢绍珩. “大思政课”视域下职业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思政实施策略研究[J]. 职业, 2024, (20): 84-88.

[10]杨强. 高校思政课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思考[N]. 精神文明报, 2024-08-15 (B02).

[11]王琰. 构建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观——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J].边疆经济与文化,2024,(12):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