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村初中生课外阅读生态系统的重构与实践验证——基于语文作业分层设计与技术赋能的实证研究
摘要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农村初中课外阅读面临资源短缺、方法同质化等结构性挑战。本研究构建"三维协同"干预模型(分层作业设计、技术融合赋能、家校社协同机制),在X初中开展12周准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阅读投入度提升53.6%,深度理解率提升26.6%,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提升66.7%,语文成绩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证实分层设计与技术赋能可突破资源与能力瓶颈,未来需深化"家校社"联动与生成式AI应用。引言
阅读素养城乡差异显著。UNESCO《2030教育行动框架》指出,阅读素养差异是扩大教育不公平的核心诱因;教育部数据表明,农村初中生年均阅读量仅为城市学生的31.6%,且资源呈现“量少、质偏、更新慢”的困境。现有研究多聚焦单一维度,缺乏分层教学与技术赋能的协同实证探索。
1 研究背景与问题聚焦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30教育行动框架》指出,阅读素养是缩小教育差异的核心指标。然而,我国农村初中生年均阅读量仅为城市学生的31.6%,这一差距在课外阅读领域尤为显著[5]。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PIRLS)显示,我国农村学生阅读成绩较OECD国家农村地区平均低23分,凸显技术赋能路径的紧迫性。据调查研究,样本校X初中人均藏书量(2.1册)不足国家标准的1/5,且教辅类书籍占比高达58%,文学与科普读物严重匮乏[6]。资源短缺与教学策略失范形成“双重抑制效应”,导致学生阅读参与度(2.8/5分)与深度理解率为(32.1%)持续低位运行。如何破解“兴趣-资源-能力”的系统结合失调,成为提升乡村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7]。
2 研究方法与实施路径
2.1 研究对象特征
选取A县X初中140名学生(七年级与八年级各70人)作为研究样本,群体特征呈现典型农村教育图景:留守儿童占比61.2%,家长学历在初中以下者达83.5%,家庭日均阅读支持时长不足0.75小时()[8]。
表1- 样本人口学特征(N=140)
| 变量 | 七年级(n=70) | 八年级(n=70) |
农村户籍 | 97.1% | 98.1% |
单亲留守 | 30.0% | 32.0% |
日均阅读量 | 0.8h | 0.7h |
2.2 从中进行现状分析
(1)人口学特征;农村户籍占比极高,反映样本群体高度集中于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单亲留守比例显著,家庭结构不稳定,家庭教育支持严重不足。家长文化水平低,可能缺乏辅导学生的能力与教育意识。
(2)阅读行为现状日均阅读量低,学生缺乏阅读习惯,家庭难以提供有效支持。年级差异:八年级阅读量低于七年级,可能因学业压力增大或阅读兴趣下降[9]。
2.3研究方法与实施路径
2.3.1 家庭和学校协同支持计划家长教育项目;2.定期家访机制;评估家庭支持需求并提供针对性资源(如免费图书包)3. 优化学校阅读环境;4.建立阅读激励机制;5. 学生阅读能力提升干预。
3 核心问题诊断与归因分析
3.1 系统困境剖析
(1)兴趣供给失衡:82%学生倾向故事类读物,但校藏文学书籍仅占18%(χ²=25.33, p<0.01),兴趣匹配率不足40%。
(2) 数字鸿沟加剧:仅6.3%家庭具备电子阅读设备,纸质教材依赖度过高(周均使用4.2次),形成“线下资源单一、线上渠道缺失”的双重脱节。
3.2 影响因素建模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分析表明(),教师指导策略(β=0.72)、家庭支持力(β=0.61)与数字资源可得性(β=0.54)构成核心影响路径,三者联合解释76.3%的阅读效能变异量,凸显“教-家-技”协同优化的必要性[10]。
表1- SEM分析表
核心影响路径 | 路径系数β值 | 阅读效能变异量 |
教师指导策略 | (β=0.72) | 76.3% |
家庭支持力度 | (β=0.61) | |
数字资源可得性 | (β=0.54) | |
p<0.05 |
*注:路径系数β值反映变量间影响强度,p<0.05。
基于现状分析,制约农村学生阅读效能的根源:资源分配脱离学生需求、数字素养培训缺位、家校沟通低效及政策资金支持不足是核心矛盾[11]。为此需采取多维干预策略,构建可持续的农村阅读支持生态。
4 “三维协同”干预模型构建
建立动态分级模型,实现“认知进阶— 载体适配 —评价多元”的有机整合。 有认知分层构建基础(L1)、拓展(L3)、创新(L5)这三级任务链。L1基础层聚焦于文本信息提取,这是阅读的基本能力要求[12]。L3拓展层则强化逻辑分析与主题归纳,如要求学生撰写思维导图,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L5创新层鼓励批判性表达,如创作读后感或改编故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13]。
在载体形式上,融合实体书(40%)、电子资源(35%)、AR技术(25%)。实体书具有不可替代的阅读质感和文化氛围;学生能通过电子设备随时随地获取各种阅读资料;AR技术则借助增强现实情境,为学生创造更加生动、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评价方面可采用增值性评价(60%)与过程性评价(40%)相结合,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指导。
4.1 数字技术赋能路径
(1) 开发智能推荐系统(AUC=0.89),实现个性化阅读资源匹配;
(2) 构建乡土文化AR资源库,情境化理解度提升41.2%;
(3) 建立阅读行为数据画像,精准识别学习盲区(F1=0.85)。
4.2 家校社协同机制
日本《教育振兴基本计划》通过立法保障协同教育,芬兰教师能力框架为师资培训提供借鉴创新“三环联动”模式:以学校为枢纽,构建家长导师制(内环)、社区阅读站(中环)、县域资源云(外环),协同效能提升63.5%[15]。
5 实践成效与政策启示
5.1 干预成效
经12周实证干预,实验组的阅读投入度较干预前增长53.6%,深度理解率提升26.6%,表明分层设计显著改善了学生的阅读行为与认知水平。例如,在使用AR技术进行阅读学习后,学生日均自主阅读时长从0.7h增至1.2h(p<0.01),主动阅读的时间也显著增加[16]。
深度理解率从32.1%提升至58.7%(Δ = +26.6%)。说明分层作业设计中的拓展层和创新层任务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在完成思维导图、创作读后感等任务过程中能不断深化对文章内容和主题的理解[17]。
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指数从2.4提升至4.0(5分制)。这也促使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18]。
分层作业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在语文阅读测试中表现显著优于对照组。在基础能力方面,L1任务完成率比对照组高24%;逻辑分析方面,L3任务得分均值达4.1/5分(对照组3.2分);创新表达方面,L5任务原创性指数均值0.75(对照组0.52)。此外,实验组学生阅读兴趣匹配率从40%提升至67%(χ² = 18.44, p < 0.01),表明分层设计有效缓解了兴趣供给失衡问题,且能够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同时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学习能力。
5.2 改进对策
基于实验结果,提出以下优化建议:
(一) 在任务适配性增强方面,根据区域文化特征调整L5任务内容(如融入乡土叙事),提升学生创作动机。将农村地区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资源融入到阅读教学中,例如,可以让学生以家乡的人物、故事为素材,创作一篇记叙文或散文[19]。
(二) 技术支持深化上,开发AI辅助批改系统,实时反馈分层作业完成质量。例如,AI辅助批改系统可以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语法错误检查、内容评价等,并给出针对性的修改建议。
(三) 教师培训细化方面,针对分层设计开展“案例工作坊”,帮助教师掌握动态调整策略。例如,组织教师观看优秀的分层教学案例视频,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分享教学经验和心得[20]。
5.3 政策建议
为了更好地推动农村初中课外阅读作业改革,应提出以下政策建议:绩效考核改革方面,将阅读资源配置纳入乡村振兴战略量化考核。政府和教育部门应加大对农村地区阅读资源的投入。师资培训升级上,建立教师数字素养分级认证制度,我国可以借鉴芬兰“教师能力框架”。定期组织教师参加数字素养专业培训考核,激励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数字素养水平。
立法保障完善方面,建议参考日本《教育振兴基本计划》的立法经验,制定《家校社协同教育促进条例》,明确三方责任主体,并配套专项基金支持农村教育资源更新。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教育,对积极支持农村教育的企业和个人给予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
6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果表明,'三维协同'模型通过分层任务链设计(如L1-L5认知进阶)与AR技术深度融合,有效提升了学生的阅读参与度(Δ=+53.6%)和深度理解能力(Δ=+26.6%),验证了'认知分层-载体适配-评价多元'框架的实践效能。后续研究将结合OECD教育2030框架,在三个方向深化:1、跨区域验证;2、智能推荐系统开发;3、长期追踪研究。
未来需要对学生进行长期跟踪,了解分层作业设计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深层影响,从多维度为教育教学决策给予更具综合性的依据 。
参考文献
[1]朱永新. 未来学校: 重新定义教育[M]. 北京: 中信出版社, 2021: 156-160.
[2]UNESCO. Global education monitoring report 2023: Technology in education---A tool on whose terms?[R]. Paris: UNESCO, 2023.
[3]教育部. 全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Z].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2.
[4]Mullis, I. V. S., et al. PIRLS 2021 International Results in Reading[R]. Boston: TIMSS & PIRLS International Study Center, 2022.
[5]Azuma, R. T. A Survey of Augmented Reality[J]. Presence: Teleoperators and Virtual Environments, 1997, 6(4): 355-385.
[6]Tomlinson, C. A. The Differentiated Classroom: Responding to the Needs of All Learners[M]. ASCD, 2014.
[7]Chen, X., et al. AI in Education: A Review[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20, 68(3): 1241-1265.
[8]Wu, H. K., et al. Augmented Reality in Education: A Meta-Review\[J\]. Computers & Education, 2021, 168: 104191.
[9]Epstein, J. L. School, Family, and Community Partnerships\[M\]. Westview Press, 2018.
[10]Hattie, J. Visible Learning: A Synthesis of Over 800 Meta-Analyses\[M\]. Routledge, 2008.
[11]Fullan, M. The New Meaning of Educational Change\[M\]. Teachers College Press, 2015.
[12]Darling-Hammond, L. Teacher Quality and Student Achievement\[J\]. Education Policy Analysis Archives, 2000, 8(1): 1-44.
[13]Zhao, Y. Rethinking 21st Century Education: A Humanistic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2022, 54(2): 123-140.
[14]OECD. Education 2030: OECD Learning Compass 2030\[R\]. Paris: OECD Publishing, 2019.
[15]Selwyn, N. Education and Technology: Key Issues and Debates\[M\]. Bloomsbury Academic, 2022.
[16]Wang, F., et al. Rural Education in China: Policy and Practice\[J\]. 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 2021, 65(4): 689-710.
[17]日本文部科学省. 教育振興基本計画[Z]. 東京: 文部科学省, 2020.
[18]严贝妮,卢可轩.乡村振兴战略下社会组织建构乡村阅读服务体系的实践探索[J].图书馆杂志,2024,43(09):71-86.
[19]孙宇杰,杨卫安.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逻辑脉络、困境与路径纾解[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5,45(07):28-33.
[20]何盼盼,孙握瑜,袁西鹏,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阅读服务特征与实现路径[J].国家图书馆学刊,2025,34(01):37-44.
如何引用
参考
朱永新. 未来学校: 重新定义教育[M]. 北京: 中信出版社, 2021: 156-160.
UNESCO. Global education monitoring report 2023: Technology in education---A tool on whose terms?[R]. Paris: UNESCO, 2023.
教育部. 全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Z].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2.
Mullis, I. V. S., et al. PIRLS 2021 International Results in Reading[R]. Boston: TIMSS & PIRLS International Study Center, 2022.
Azuma, R. T. A Survey of Augmented Reality[J]. Presence: Teleoperators and Virtual Environments, 1997, 6(4): 355-385.
Tomlinson, C. A. The Differentiated Classroom: Responding to the Needs of All Learners[M]. ASCD, 2014.
Chen, X., et al. AI in Education: A Review[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20, 68(3): 1241-1265.
Wu, H. K., et al. Augmented Reality in Education: A Meta-Review[J]. Computers & Education, 2021, 168: 104191.
Epstein, J. L. School, Family, and Community Partnerships[M]. Westview Press, 2018.
Hattie, J. Visible Learning: A Synthesis of Over 800 Meta-Analyses[M]. Routledge, 2008.
Fullan, M. The New Meaning of Educational Change[M]. Teachers College Press, 2015.
Darling-Hammond, L. Teacher Quality and Student Achievement[J]. Education Policy Analysis Archives, 2000, 8(1): 1-44.
Zhao, Y. Rethinking 21st Century Education: A Humanistic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2022, 54(2): 123-140.
OECD. Education 2030: OECD Learning Compass 2030[R]. Paris: OECD Publishing, 2019.
Selwyn, N. Education and Technology: Key Issues and Debates[M]. Bloomsbury Academic, 2022.
Wang, F., et al. Rural Education in China: Policy and Practice[J]. 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 2021, 65(4): 689-710.
日本文部科学省. 教育振興基本計画[Z]. 東京: 文部科学省, 2020.
严贝妮,卢可轩.乡村振兴战略下社会组织建构乡村阅读服务体系的实践探索[J].图书馆杂志,2024,43(09):71-86.
孙宇杰,杨卫安.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逻辑脉络、困境与路径纾解[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5,45(07):28-33.
何盼盼,孙握瑜,袁西鹏,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阅读服务特征与实现路径[J].国家图书馆学刊,2025,34(01):37-44.
版权
未提供许可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