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网络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摘要
近年来,大批农民工进城务工,他们的子女年龄小,自理能力差,或由爷爷奶奶照顾,或由亲戚照顾,缺少父母的关爱,缺乏家庭教育,这便产生了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表现出自卑、胆怯、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等性格特征。本文通过对留守儿童的现状、现状的原因分析以及如何进行教育提出了个人看法。1 引言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村流向城市,众多的农村孩子因此与父母分离,留守在农村老家,继续学业,过着与祖辈相守的生活。留守儿童指的是由于父母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家乡或寄宿在亲戚家中,长期与父母过着分开居住、生活的儿童。留守儿童的现象一般只在中国被提及,也是中国近年出现的一个严重社会现象[1]。其出现是由于现代化的发展而导致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在留守家庭中,父母需外出到城市打工以维持生计,但由于无法担负过高的城市生活成本而不能接孩子进城留在身边。正处于成长发育时期的留守儿童由于与父母的分开而缺少必要的思想指导和观念的塑造,也更容易受到外界的伤害。当然外出务工的父母对自己孩子的学习生活都有一定的安排,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父母一方外出务工由父亲或者母亲一人单独抚养:父母双方外出务工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亲戚朋友照顾:父母双方外出务工由寄宿制学校或者民间托养照顾。这些方式对孩子的性格养成、对错认知、身心健康等方面有着一定的不利因素,最终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2]。
2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2.1 抵御“数字风险”,守护心灵健康底线
从“被动受害”到“主动防御”:网络信息鱼龙混杂,留守儿童缺乏有效监护和引导,极易成为不良信息(暴力、色情、极端思想)、网络诈骗、网络欺凌的直接受害者。心理健康教育是赋予他们识别风险、拒绝诱惑、保护自我的“心理盔甲”和“数字疫苗”,是防止其心理受到不可逆伤害的第一道防线[3]。
同时可以预防“网络成瘾”的深度侵蚀。网络游戏、短视频的即时满足感极易成为留守儿童逃避现实孤独、匮乏感的精神鸦片。成瘾不仅损害身心健康(如睡眠障碍、注意力缺陷),更会加剧社交退缩、学业荒废、价值观扭曲。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培养健康的兴趣、时间管理能力、情绪调节策略,是预防和干预网络成瘾的核心手段,避免其坠入虚拟深渊[4]。
2.2 弥补“情感空洞”,构建替代性支持系统
超越“在线联系”的情感代偿。虽然网络提供了与父母联系的渠道,但冰冷的屏幕难以替代真实的拥抱、深度的情感交流和持续的陪伴。留守儿童普遍存在深层次的情感饥渴、安全感缺失和归属感薄弱。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团体辅导、艺术治疗、同伴支持等)能创造安全、温暖的现实互动环境,修复其情感连接能力,帮助他们在学校、社区、志愿者网络中建立稳定、可信赖的情感支持替代系统,填补父母缺位留下的巨大情感空洞[5]。
同时可以防止“情感荒漠化”导致的人格发展障碍。长期的情感忽视和隔离极易导致留守儿童产生冷漠、孤僻、攻击性强或极度自卑等性格缺陷,甚至发展出边缘性人格特质或依恋障碍。心理健康教育能早期介入,提供情感表达、沟通技巧、共情能力训练,引导其建立健康的自我认同和人际关系模式,为健全人格发展奠定基础[6]。
2.3 预防社会问题,维护乡村和谐稳定根基
降低极端行为与犯罪风险。大量研究表明,心理健康问题是青少年自伤自杀、校园欺凌、暴力犯罪、过早辍学的重要诱因。留守儿童本就属于心理危机高发群体,网络不良信息的刺激和社交孤立可能进一步放大其负面情绪和反社会倾向。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风险的前置干预,能显著降低其因心理失衡走向歧途的概率,维护乡村社区的和谐安宁[7]。
此外,可以阻断“心理问题代际传递”。留守儿童的心理创伤若未得到及时干预,不仅影响其自身发展,更可能在成年后影响其婚恋关系、亲子教育模式,形成“问题父母-问题孩子”的恶性循环。早期心理健康教育投入,是切断代际传递链、提升未来农村人口整体心理素质、建设健康乡村家庭的治本之策[8]。
3 农村留守儿童现状
二十一世纪,是网络的时代,是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值得所有人的广泛关注,80%的留守儿童都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管,还有一部分托付给亲戚、朋友照管,甚至还有一小部分不确定或无人监护。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教育与监护等多种原因,农村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逐渐暴露出教育、心理健康、道德品行一系列问题。
3.1 违纪、叛逆心理容易出现
由于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有时监管人没有那么多精力对留守儿童进行管教,而有些留守儿童在农村跟随爷爷奶奶等老一辈亲属生活,对其管理更是放松、溺爱,这就导致了留守儿童缺少管教,纪律意识薄弱,在农村学校违纪学生中留守儿童占多数,低年级学生上课不专心,扰乱课堂秩序,迟到、不完成作业现象出现,到了高年级就开始出现叛逆心理,不服从教师管教。有些留守儿童心理自尊性极强,表现比普通学生更加独立,但是他们的内心其实更加脆弱,暴躁易怒,自控能力低,容易冲动,极易造成不良行为的产生。
3.2 厌学、自卑心理普遍存在
对于儿童来说,父母是给予他们最大安全感的存在,留守儿童因为父母不在身边,缺乏安全感,极易造成自卑的心理问题,并且留守儿童行为规范意识较差,缺乏集体意识、合作精神,对学习缺少兴趣。低年级留守儿童通常表现为在课堂上不敢主动回答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存在感低,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自卑的心理严重。对于高年级的留守儿童,学习上缺乏辅导,对学习的关注程度不够,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逐渐对学习失去信心,对学习丧失兴趣,开始沉迷于网络和游戏。如今大数据时代,网络信息内容质量参差不齐,儿童缺乏正确的引导,很容易使留守儿童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9]。
3.3 缺乏沟通、性格孤僻
儿童时期最主要的交流沟通人物就是父母,而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通常缺乏与父母的沟通交流,虽然如今科技发达,通过视频、电话等方式也可以与父母交流沟通,但是父母不在孩子身边,对孩子的实际情况以及心理变化都不清楚,交流效果极低。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长期看电视、浏览网络,由于儿童的模仿意识强,但是留守儿童不愿与人沟通,形成留守儿童自言自语、与动物说话等自我封闭现象。长期的自我封闭,容易造成留守儿童对人际交流产生恐惧,不善于表达自己,导致部分留守儿童内向、孤僻等不良心理[10]。
4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4.1 缺乏家庭教育、缺少亲情关爱
家庭教育是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留守儿童父母外出,直接导致了儿童缺乏家庭教育,儿童时期又是对亲情最渴望、最依赖的阶段,此阶段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缺少亲情的关爱。部分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将儿童交给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代为监管,从体力上和智力上都不能够对儿童全面的看顾,这就导致留守儿童长期缺乏家庭教育和亲情关爱,造成儿童产生不良的心理态势,但是又由于学校与监护人缺乏联系,与年迈的看顾人的沟通效果极低,造成学生叛逆、厌学情绪更加严重。
4.2 学校教育不当
学校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对于留守儿童的特殊情况难免处理不当。例如,如今学校出现用“分数”来评价学生的现象,成绩优秀的学生是教师重点关注对象,而一些成绩差劲的学生在教师的眼里存在感极低,由于以上分析的种种原因,这一部分成绩差的学生往往是留守儿童。农村教育观念落后,教师缺乏学校教育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学生在课堂上处于被动的状态,日常教学严厉,导致留守儿童对学校充满恐惧,留守儿童接受不到正确的教育培养,对儿童的心理建设方面有极大负面影响。
4.3 社会的不良影响
社会环境错综复杂,社会的不良环境以及成年人的不良行为的影响,是留守儿童出现心理问题的重大诱因。在农村由于对一些小网吧的社会监管不严格,其为了盈利违反国家规定,允许甚至诱导未成年人进入网吧。小学儿童的自制力差,又对网络游戏有着极大的兴趣,网吧对小学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并且在农村的“农闲”时期,一些“闲人”爱好打牌等不良行为,对儿童起到了错误的引导作用,影响儿童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
5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对策思考
5.1 掌握每一位 “留守儿童”情况
认真对每一位 “留守儿童”进行摸底调查,掌握真实情况,开展积极的心理辅导。“留守儿童”远离父母,缺少关爱,在心理、学习、生活等各方面出现了较多问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发展。为了掌握“留守儿童“的真实情況,班主任要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家访,了解“留守儿童〞家庭情况,建立“留守儿童基本情況登记表、家校联系卡。在日常工作中,用“留守儿童〞成长记录袋记录他们的成长过程,针对他们在学习、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系列问题,通过自主学习、合作竞争等策略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鼓励他们自强、自立,帮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学习。
5.2 对一些行为表现特殊的学生,给予特别的关注
发现问题学生,不能讽刺挖苦,老师要结合家庭情況综合分析原因。对学校有问题的留守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成立“一对一”的帮扶活动,由对应的帮扶老师具体分析学生基本情况,制订帮助计划,明确帮助时间、内容、阶段性效果。在学生中广泛开展不同形式的 “手牵手〞活动。各班要求学生之间团结互助、共同进步,一起成长。让那些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 “留守儿童”真诚的帮助,无论从学习上还是生活上,让他们体会到不是兄妹胜似兄妹的同学情,感受到不是父母胜似父母的亲情。
5.3 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
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和人格的不断升华。为了丰富“留守儿童”的业余生活,我校组织成立了科学实验兴趣小组、美术兴趣小组(包括书法、绘画、雕刻、手工等)、音乐兴趣小组、体育兴趣小组,使其生活学习更加充实。另外,每月开展一次“感恩〞系列活动,并要求“留守儿童”坚持每月给父母写一封信,向父母介绍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情况,这样不仅锻炼了 “留守儿童”的写作能力,也促进了他们的身心健康。
5.4 建立亲子沟通的渠道
父母通过打电话、写信等方式经常与子女进行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倾听子女的心声,真正关心孩子的成长,经常了解孩子的信息,保证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況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沟通内容力求全面、细致,沟通中父母要明示他们对孩子的爱与厚望,让孩子感受到父母虽在异地,但父母的爱随时陪伴着他们。外出务工的父母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可以利用节假日,回家探亲。父母若不能回家,可以在节假日把孩子接到打工地,与父母同住,加强亲子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了解孩子的需要,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
5.5 重视感恩教育
很多孩子认为父母就应该对他们关心、爷爷奶奶就应该疼爱他们,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父母外出打工的目的,理解父母的辛酸,尊重老年人。学校可以分班举行感恩教育活动,让学生说说爸爸妈妈的工作,回忆他们对自己的爱以及应该怎样报答他们。
5.6 整合社会力量
政府要针对部分农村社会教育薄弱、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陈旧的现状制定相关政策,通过政策激励和引导,把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教育有机结合起米,努力使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形成合力,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加强家庭、学校和社会各界的联系,春风化雨,大爱无声,让全社会为 “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健康温馨的生活环境,像知时节的春雨,用真诚的爱去滋润每一个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田,用热情的火去点亮每一个留守儿童的心灯,指引孩子生命的航程,驱除蒙昧,收获希望,使他们的身心能够积极健康的发展,真正成为身心健康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
总之,“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与现实中亲情的部分缺失有着重要的关系,只有充分利用网络的便捷性和覆盖性,在网络的帮助下,拉近“留守儿童”与亲人的空间距离,弥补现实的部分缺失,让留守儿童也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唐艳,徐建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优化路径[J].第二课堂(D),2023,(11):94.
[2]朱凤鸣.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J].甘肃教育,2023,(11):56-59.
[3]刘红升,赵雅欣,李紫薇等.隔代教育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J].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2023,18(04):385-388.
[4]苏进宝.浅谈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C]//中国陶行知研究会.2023年第六届生活教育学术论坛论文集.甘肃白银市第四中学;,2023:4.
[5]朱凤鸣.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J].甘肃教育,2023,(11):56-59.
[6]莫根慧.农村小学高年级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研究[J].教书育人,2023,(04):42-44.
[7]李娉婷.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及对策[C]//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对接京津——社会形态 基础教育论文集.阜宁县北沙中心小学;,2022:3.
[8]蔡雨函.“双减”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教书育人,2023,(07):28-30.
[9]尹莉琼.生活化背景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探析[C]//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教学质量管理研究网络论坛——信息化理论与教育发展分论坛论文集(一).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兴平镇杨坪九年一贯制学校;,2023:3.
[10]张芸.农村留守儿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J].家长,2022,(30):7-9.
如何引用
参考
唐艳,徐建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优化路径[J].第二课堂(D),2023,(11):94.
朱凤鸣.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J].甘肃教育,2023,(11):56-59.
刘红升,赵雅欣,李紫薇等.隔代教育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J].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2023,18(04):385-388.
苏进宝.浅谈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C]//中国陶行知研究会.2023年第六届生活教育学术论坛论文集.甘肃白银市第四中学;,2023:4.
朱凤鸣.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J].甘肃教育,2023,(11):56-59.
莫根慧.农村小学高年级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研究[J].教书育人,2023,(04):42-44.
李娉婷.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及对策[C]//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对接京津——社会形态 基础教育论文集.阜宁县北沙中心小学;,2022:3.
蔡雨函.“双减”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教书育人,2023,(07):28-30.
尹莉琼.生活化背景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探析[C]//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教学质量管理研究网络论坛——信息化理论与教育发展分论坛论文集(一).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兴平镇杨坪九年一贯制学校;,2023:3.
张芸.农村留守儿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J].家长,2022,(30):7-9.
版权
未提供许可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