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价值意蕴与路径
摘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智慧,是民族精神传承的核心载体与文化认同的重要根基,为维护国家文化主权和增强民族凝聚力提供了深厚的精神支撑。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不仅有助于涵养幼儿的道德品质与高尚情操,还有一定的价值意蕴,具体包括:促进幼儿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幼儿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幼儿健全人格;深化课程内容,优化教育质量。基于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于幼儿园课程中的路径为创设传统文化教育环境,唤醒幼儿文化认知;设立传统文化主题活动,促进幼儿文化认知的深度发展;将传统文化融入融入五大领域,增强课程内容多样化;设定各年龄段课程目标,共助幼儿成长。1 引言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特别在学前教育阶段,通过生动有趣的课程,让孩子们从小感受包容、仁爱、孝顺、坚持等传统美德,为他们的成长打好基础,也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奠定坚实的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积淀而成的文明结晶,既是民族精神的血脉延续,也是文化认同的核心基石。它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价值理念、人文精神和伦理道德体系,承载着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精神基因。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不仅是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要求的积极响应,更是培育幼儿文化认同、涵养品德修养的重要途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因此,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中,教师应立足地域文化特色,充分挖掘本土传统文化资源,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园本课程体系。通过创设情境化、体验式的学习活动,引导幼儿在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中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把握其精神内涵,从而实现文化认同与文化传承的有机统一,以期为实施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课程的价值意蕴
2.1 促进幼儿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
在当代学前教育改革深化发展的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已成为幼儿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将传统文化精髓有机融入幼儿园课程,不仅能够拓展幼儿的文化视野,更有助于培养幼儿对传统文化的初步认知与情感认同。作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智慧结晶,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深厚的教育价值,通过适宜的方式引导幼儿接触和体验这些文化瑰宝,对培育幼儿的文化自觉与民族自信具有奠基性作用。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本土的,从生命之初播下的文化种子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文化能力,可以使幼儿以更理性的思维和态度去面对自身所赖以生存的文化环境。因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不仅能够让幼儿了解民族文化精髓,还能在尊重幼儿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系统开展价值观念引导、思维方式培养和行为习惯养成的启蒙教育。
2.2 增强幼儿的民族自豪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民族历史积淀的智慧结晶,承载着国家的文化基因与精神命脉,是实现“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不但能通过传统文化浸润能够培育幼儿的民族认同意识,其二,在文化体验中奠基文化自信的初步认知。基于此,幼儿园课程设计应当立足地域文化特色,构建“认知-体验-创造”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使幼儿在具身参与中理解文化内涵,实现文化传承与儿童发展的有机统一,为培育具有文化自信的新时代儿童奠定坚实基础。
2.3 培养幼儿健全人格
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时,教师可结合地方特色传统文化资源,设计富有教育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创设生动的文化情境,引导幼儿在亲身体验中感悟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仁爱、坚韧、自强等精神品质。例如,可组织“小小传承人”主题活动,让幼儿在参与传统工艺制作、民间游戏等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体会团结协作、持之以恒等传统美德的价值。这种浸润式的教育方式,既符合幼儿直观形象的思维特点,又能有效帮助其克服自我中心倾向,培养责任意识和抗挫折能力,为健全人格的形成奠定文化根基。
2.4 深化课程内容,优化教学质量
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系统构建“文化-品德”融合教育体系,能够有效提升幼儿园教学质量。教师通过深度挖掘地域特色文化资源,开发系列主题活动课程,使幼儿在文化体验中获得认知、情感、行为的全面发展。从文化传承维度看,通过系统整合二十四节气、传统节日、民间工艺等文化元素,为文化基因的早期植入提供了有效载体;从儿童发展维度看,将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活动能够有效的促进幼儿各维度的发展,例如川剧脸谱分类游戏促进颜色形状认知,剪纸活动提升手眼协调能力能同步促进幼儿五大领域发展等;从教师成长来看,如每月开展传统文化课程工作坊以及园所之间交流学习,教师文化素养和课程开发能力能得到提高;从园所发展看,这种课程深化实践既彰显了“文化育人”的办园理念,凸显幼儿园的办园特色,优化教学质量的同时又通过“三位一体”的质量提升路径——文化资源转化、教学活动创新、师幼共同成长,实现了传统文化教育价值的深度转化,为幼儿园教学质量的优化供了文化支撑。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课程的路径
3.1 创设传统文化教育环境,唤醒幼儿文化认知
传统文化教育环境的创设质量直接影响幼儿的学习成效与发展水平,因此教师在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时,必须清醒并坚定地保持传统文化与幼儿园课程整合中的文化自觉,必须基于幼儿的兴趣特点与发展需求,精心设计包含文化符号具象化呈现、情境化活动体验和多元化互动方式的支持性学习环境,以此激发幼儿对传统文化的内在内在认知与探究动机,既能促进幼儿认知与情感的协调发展,又能唤醒幼儿文化认知,为文化传承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环境创设中,教师可通过以下典型案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有机融入:在班级创设“二十四节气”主题墙,结合季节变化展示对应节气农事活动图片与实物(如谷雨时陈列茶具、清明时悬挂柳条);在区角设置“传统工艺坊”,投放适合幼儿操作的简化版纺织机、活字印刷工具及青花瓷纹样拓印材料;在户外活动区布置“传统游戏乐园”,开展改良版的投壶、蹴鞠、跳房子等传统体育游戏;在音乐区配备编钟、古筝等民族乐器模型,并配套相应乐曲音频;在语言区收藏《三字经》《百家姓》等蒙学读物及传统民间故事绘本,通过多感官、互动式的环境设计,使幼儿在日常活动中自然而然地感知节气更替的智慧、传统工艺的精妙、民间游戏的乐趣以及经典文学的魅力,从而潜移默化地唤醒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兴趣与文化认同。
3.2 设立传统文化主题活动,促进幼儿文化认知的深度发展
传统文化主题活动因其与幼儿生活经验的高度契合性而展现出独特的教育底蕴:传统文化主题活动通过与幼儿生活经验相链接,幼儿园还可以开展以“端午节”为主题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通过整合历史典故(屈原传说)、民俗体验(包粽子)、艺术创作(龙舟绘画)、体育活动(旱地龙舟赛)等内容如将端午节包粽子活动与日常饮食文化结合,在真实情境中拓展文化体验;教师可采取在常规活动渗透如每日播放儿歌《三字经》片段、中秋制作月饼、清明踏青插柳等主题活动,能提高幼儿对传统文化的参与度,此外,幼儿园组织可社会实践参观非遗工坊、走访民间艺人等文化故事底蕴,使文化认知经历从“感知”到“理解”再到“内化”的渐进过程,充分彰显了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所具有的多样化与育人性。
一方面,主题活动形式的多样性,如节气观察、民间工艺制作、经典诵读主题活动等能够灵活适应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发展需求,促进认知、情感、社会性等多维能力的协同发展;另一方面,主题活动实施的生活化情境,将传统节日习俗融入日常活动中与社区开展文化探访等极大地拓展了教育空间,从园所延伸到家庭、社区,使文化认知的培养突破课堂限制,在真实生活体验中获得深度发展。因此,这种以生活为基、体验为径、发展为本的主题活动,既保持了文化传承的本真性,又符合幼儿学习的具身性特点,为幼儿学习传统文化认知的深度发展提供了有效路径。
3.3 将传统文化融入融入五大领域,增强课程内容多样化
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应当巧妙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幼儿园五大领域之中。具体而言,在美术活动中,可以引入国画、剪纸、扎染、泥塑等传统艺术形式,通过水墨丹青的意境美、剪纸艺术的对称美、扎染工艺的纹理美,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表现力;在社会领域教学中,可以结合皮影戏等民俗表演和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帮助幼儿了解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在健康活动中,可以开展跳房子、滚铁环、踢毽子等传统体育游戏,既锻炼幼儿体能又传承民间智慧;在音乐教学中,可以融入古筝、二胡等民族乐器演奏和各地民歌民谣,让幼儿感受民族音乐的独特韵律;在语言领域,可以运用《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等经典民间故事,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认同感;在科学探索中,可以结合“四大发明”、二十四节气等传统智慧,激发科学探究兴趣。通过丰富多彩的五大领域活动中自然而然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让幼儿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自然而然地接触传统文化,不仅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民族艺术的魅力、体会传统节日的内涵、领悟传统美德的价值,还能够提高对文化的认识,最终实现传统文化教育与幼儿日常生活的有机融合。
《3~6岁儿童学习和发展指南指出:“带幼儿观看或共同参与传统民间艺术和地方民俗文化活动;利用民间游戏、传统节日等,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主要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帮助幼儿感知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应推进课程内容多样化的原则,幼儿园课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将传统文化元素与幼儿的兴趣特点和发展需求有机结合。传统文化的渗透不应该仅仅只是临时的体验,应当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幼儿的个人兴趣,这样才能够进一步推进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同时还能够真正体现出传统文化融入幼儿教育中的作用。以传统艺术为例,戏曲(如京剧、川剧)、木偶戏等艺术形式均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在课程设计中,教师可采用情境浸润策略创设传统文化体验区角如“小小戏曲舞台”运用多媒体技术还原传统艺术表演场景,让幼儿幼儿参与的简化版艺术活动,这样既能保持传统文化的本真性,又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实现从文化感知到艺术表达的完整学习过程,文化传承自然而然地融入幼儿教育过程。
3.4 设定各年龄段课程目标,共助幼儿成长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中,课程目标的设定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幼儿的年龄发展特点实施分层设计:针对小班幼儿(3-4岁)的认知发展水平,其目标应聚焦于基础文化符号的识别,如通过实物、图片等直观教具,使幼儿能正确指认红灯笼与“喜庆”、春联与“春节”等至少5组文化符号的对应关系;对于中班幼儿(4-5岁)的动作技能发展需求,目标应设定为传统技艺的基础操作能力,如在剪纸活动中,要求一半以上的幼儿能正确握剪并完成直线、曲线裁剪,大部分的幼儿能将基本图形组合成简单图案;面向大班幼儿(5-6岁)的社会性发展要求,目标则需提升至情感态度层面,如在重阳节活动中,通过养老院慰问等实践体验,使幼儿能主动向老人表达问候,这种基于实践的发展目标参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标,既确保了文化认知的渐进性发展,又通过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指标,为课程实施提供了科学的评价依据,也为各年龄段幼儿提供适切的文化成长支持与切实可行的路径。
4 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已经得到了学术界的广大关注,尽管现有研究成果丰硕,但在构建系统化、长效性的教育机制方面仍需深入探索;基于幼儿发展规律,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践行“五育融合”理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它不仅是具体的文化物品,更是一种优秀的精神氛围。这种文化氛围能帮助孩子从小培养文化修养,也是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培养未来国家建设者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当通过持续优化传统文化与幼儿园课程的有机融合机制,在课程目标上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内容选择上注重文化精髓与幼儿发展的适配性,在实施过程中强调整合的系统性和方法的适宜性,从而开展既传承文化基因又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承载着历史积淀的思想精髓与道德智慧,更能为培育文化自信、促进个体精神成长与社会和谐发展提供深厚的精神滋养与价值引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J].中小学德育,2014(4):4-7,41.
[2]陈向荣.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幼儿园课程建构[J].学前教育研究,2021,(06):89-92.
[3]王洪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策略[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39(11):235-238.
[4]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193.
[5]吕甜雪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中的困境与反思[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2(05):178-180.
如何引用
参考
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J].中小学德育,2014(4):4-7,41.
陈向荣.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幼儿园课程建构[J].学前教育研究,2021,(06):89-92.
王洪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策略[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39(11):235-238.
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193.
吕甜雪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中的困境与反思[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2(05):178-180.
版权
未提供许可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