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动仪式链视角下线上弹幕信息的情感互动研究
摘要
在数字化浪潮与互联网技术高速迭代的背景下,线上弹幕信息已超越其作为即时评论工具的表层功能,演变为网络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形态中不可或缺的互动仪式载体。弹幕信息不仅为观众提供了实时交流和互动的机会,更在互动仪式链的视角下,展现了其独特的情感互动特性。本文旨在以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为分析框架,系统解构线上弹幕信息运作过程中的情感能量生成、共享情感状态强化、群体符号建构与道德感凝聚等核心机制,以期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将理论联系实际。1 现象分析:线上弹幕的形成和作用
1.1 弹幕的形成
在视频领域,弹幕的形成可以追溯到2006年,当时日本视频分享网站Niconico首次尝试在视频画面上实时显示用户评论。由于这些评论在屏幕上快速飘过的形态类似飞行中的子弹,因此被形象地称为“弹幕”。(隋岩,周琼,2016)在中国,AcFun和后来的bilibili等视频平台也引入了弹幕系统,使这一形式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应用。现如今各大短视频、影视平台也引入弹幕这一线上互动形式,弹幕的数量庞大且参与人数激增,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互动手段[1]。
1.2 弹幕所引起的情感作用
弹幕为观众提供了获取更多信息的机会。在观看音视频时,观众可能希望获取关于内容的更多解释信息、补充信息,以充分理解所看内容。弹幕中往往包含了许多观众的见解和解读,这些都可以帮助观众更深入地理解音视频内容。弹幕增加观众的参与感。观众可以通过发送弹幕来快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与其他观众进行即时互动。这种参与感可以让观众更加投入地观看音视频内容,同时也满足了人体感官的需求,如视觉、听觉和触觉等。同时也弹幕满足了观众的社交需求,在观看音视频时,观众可以通过弹幕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观点,找到与自己有相同兴趣的人,从而获得认同感和归属感。此外,弹幕还可以帮助观众释放情绪,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它还可以渲染视频的气氛,加强观众的认同感。在某些情况下,弹幕的出现可以让观众更加深入地感受到视频的氛围和情感,从而增强对视频内容的认同感和投入感。
2 互动仪式链理论
2.1 理论起源和发展
互动仪式链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早期的仪式研究,这些研究最初主要集中在宗教范畴内。仪式研究的核心关注点经历了从宏观整合到微观互动的扩展,涂尔干强调仪式的社会整合功能(神圣化个体、维护秩序),确立了其结构基础。戈夫曼的关键贡献在于提出“互动仪式”概念,论证了日常生活中的仪式化行为同样具有产生情感能量的力量,极大地拓宽了仪式研究的边界。柯林斯则在涂尔干和戈夫曼的基础上,系统性地阐述了互动仪式的构成要素和动态机制,形成了“互动仪式链”理论。该理论在《互动仪式链》一书中得到详细阐述,此书被认为是西方社会学理论新发展的重要成果[2-4]。
2.2 互动仪式链理论内容
柯林斯认为:社会中的大部分现象,都是人们通过各种形式的互动仪式来形成和维持的;人的一切互动都发生在情境之中,且情境中个体之间的不断互动形成链条一样的互动网络关系,即“互动仪式链”,互动仪式链主要涵盖了互动仪式的组成要素和互动仪式的结果。(汪雅倩,荣懋丹,2024)互动仪式链理论认为,一个有效的互动仪式包括以下四个组成要素:(1)互动仪式的发生,其根本的物质条件在于两个或更多人身体性地聚集于同一地点(2)对局外人设定了界限:这一界限确保了互动仪式的内部封闭性和参与者的共同身份感。(3)人们将其注意力集中在共同的对象或活动上:共同关注的焦点是互动仪式发生的心理基础。(4)人们分享共同的情绪或情感体验:共享的情感状态是互动仪式产生效果的关键。这四大基本要素也是本文分析的基本框架[5-6]。
3 互动仪式链视角下的弹幕信息
弹幕目前在产业界已经应用广泛,相比于学术界,对弹幕这一新型交互行为的研究才进入萌芽阶段,其蕴含的学术价值没有被完全发掘。本文对弹幕文本进行情感分析,一方面使情感分析的研究更加丰富,另一方面完善了中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从而为日后用户信息行为、传播学等领域的研究提供基础。(范亚男,2023)
3.1 弹幕信息的互动仪式特性
在经典互动仪式模型中,“身体在场”被确立为仪式发生的基础性条件。移动互联网的崛起,以其特有的“去时空化”连接能力,彻底改变了这一基础,使得互动仪式能够在物理身体分离的状态下常态化进行(周葆华,2020)。技术的持续演进——高速网络、便携智能设备、沉浸式交互界面(如AR/VR)——不断强化着“虚拟在场”的体验深度与丰富性。用户通过精心选择的文字、即时传递的语音、生动的表情包或精心设计的虚拟形象,作为其在互动场域中的“代理”。这种符号化的聚集,不仅克服了物理距离的阻隔,更通过媒介化的符号交换,促成了集体注意力的聚焦和情感能量的流动。因此,一种不依赖于物理身体共在,却能有效激发仪式感、凝聚群体感、完成意义协商的新型互动仪式场域已然形成,并成为当代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视频平台上,观众通过共同观看同一视频内容而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一个虚拟的“场所”。在这个场所中,观众可以通过发送弹幕与其他观众进行互动。弹幕功能通常仅在视频播放时开放,对于非视频内容或未登录的观众来说,是受到限制的。这种界限设定使得参与者明确知道自己处于互动仪式之中,并且知道哪些人是参与者,哪些人是被排除在外的。观众在发送弹幕时,通常会针对视频内容进行讨论和评价。这些弹幕内容往往围绕着视频的主题、角色、情节等展开,形成了共同的关注焦点。观众在观看视频时,往往会因为视频内容而产生各种情感体验,如喜悦、悲伤、愤怒等。通过发送弹幕,观众可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并与其他观众产生共鸣或争论。(郑路娜,2023)
3.2 弹幕信息的情感互动特点
1、实时性与互动性。弹幕信息能够实时显示并与其他观众进行互动,使得情感互动更加迅速和直接。
2、丰富性与多元性。弹幕信息的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各种情感状态和观点态度,使得情感互动更加丰富多彩。
3、匿名性与开放性。观众可以在不暴露个人信息的前提下自由表达情感,增强了情感互动的开放性和匿名性。
3.3 弹幕信息的互动仪式结果
互动仪式链是指通过互动行为来建立起一种仪式化的传达方式,它在各种社交场合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线上视频和直播平台上,弹幕信息作为一种特殊的互动形式,通过实时发送和显示,构建了一个虚拟的互动空间。在这个空间中,观众可以通过弹幕信息表达自己的观点、情感和态度,与主播和其他观众进行实时互动[7-10]。
弹幕互动,观众之间可以建立起一种虚拟的社群关系。当观众对某个话题或观点产生共鸣时,他们往往会通过弹幕表达支持或赞同,从而加强群体之间的团结感。弹幕互动可以为观众带来情感上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当观众的观点或评论得到其他观众的认可或回应时,他们会感到被关注和理解,从而激发更多的情感能量。(邓昕,2015)弹幕作为一种新型的互联网媒介,为受众提供了新的自我表达和人际互动的平台。通过多种互动行为,个体可真实地展现自我、探索自我,也就是说,弹幕视频在某程度上己经成为人们建构自我认同的新平台。(张艺凝,2016)同时在某些情况下,弹幕互动可以产生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符号或标志。例如,某些热门弹幕词汇或表情包可能会成为某个社群或亚文化的标志。虽然弹幕互动通常是在虚拟环境中进行的,但它也可以对观众的道德感产生影响。当观众看到其他观众在弹幕中表现出积极、正面的态度时,他们可能会受到启发和感染,从而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
在成功的弹幕互动仪式中,用户的短暂情感被不断强化,最终凝结为长期、正向的“情感能量”——这表现为个体情感的慰藉、集体意识的共享以及群体身份符号的生成。这种情感能量的强度取决于用户的参与度。重要的是,仪式产生的这些正向结果(情感能量、符号等)并非终点,而是被用户视为宝贵的资源,主动投入到下一次互动中。正是通过这种持续的“资源”投入与产出,一次次互动仪式得以链接,形成具有延续性的互动仪式链。(封婉仪,2022)
4 弹幕信息的情感互动机制
(1)情感共鸣与认同。弹幕信息的情感互动首先体现在情感共鸣与认同上。当观众在观看视频或直播时,他们通过弹幕信息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态度。当这些情感和态度得到主播或其他观众的认同和回应时,观众会感到被理解和支持,从而产生情感共鸣。这种情感共鸣不仅增强了观众与主播之间的情感联系,也促进了观众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互动。
(2)情感表达与分享。弹幕信息的情感互动还体现在情感表达与分享上。观众通过弹幕信息将自己的情感状态、感受和思考表达出来,与主播和其他观众分享。这种情感表达与分享不仅有助于观众释放情感、减轻压力,也为主播和其他观众提供了了解和认识观众的机会。通过弹幕信息的情感表达与分享,观众之间建立了更加紧密的情感联系和互动关系。
(3)情感引导与塑造。弹幕信息的情感互动还涉及到情感引导与塑造的方面。主播可以通过弹幕信息了解观众的情感状态和需求,进而采取相应的策略来引导观众的情感。例如,当观众表达出消极情感时,主播可以通过积极的语言和行为来引导观众的情绪,使其转变为积极情感。同时,主播也可以通过弹幕信息来塑造自己的形象和情感风格,与观众建立更加稳固的情感联系。
5 结论与展望
互动仪式链理论由兰德尔·柯林斯提出,强调微观社会学和宏观社会学之间的联系,认为互动仪式是人们最基本的活动,是一切社会学研究的基点。该理论在弹幕信息情感互动研究中得到了有效应用,揭示了弹幕如何成为社群交互的手段,表达观众对于视频内容的情感和评价。本文从互动仪式链的视角出发,对线上弹幕信息的情感互动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研究分析,本文揭示了弹幕信息情感互动的特点和机制,并提出了相应的研究展望。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弹幕信息情感互动的影响因素、作用机制和效果评估等方面的问题,以期为相关实践和研究提供更加全面和深入的指导。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进步,弹幕不会减少。作为观众观看网络影视的辅助工具,弹幕理应发挥积极作用。(张智华等,2018)弹幕作为一种新型的交互式观影形式,揭示出一个更加强调“互动”的文化消费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正势不可挡地改变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在这样一个时代,党中央即时提出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政策,更加凸显了互联网时代传媒产业转型升级、媒介融合发展的重要性。面对互联网对传统产业的再造,拥抱互联网思维、主动迎接时代变革,或许是明智之举。(诸葛达维,2015)希望通过对于弹幕信息的相关研究可以对于倡导网络良好风气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隋岩,周琼.互联网群体传播时代的网络语言与准社会交往[J].社会科学战线,2016(11):144-153
[2]汪雅倩,荣懋丹.互动仪式链理论视角下短视频弹幕互动研究——以Bilibili情侣类视频为例[J].新闻与传播评论,2024,77(01):56-70.
[3]范亚男. 互动仪式链理论视角下Bilibili网站弹幕信息情感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23.
[4]周葆华.永久在线、永久连接: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生活方式及其影响因素[J].新闻大学,2020,(03):84-106+120.
[5]张艺凝. 互动视角下弹幕视频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6.
[6]封婉仪. 互动仪式链视角下弹幕用户的互动机制研究[D].重庆大学,2022.
[7]张智华,刘佚伦,曾智.论中国网络传播语境下的弹幕文化[J].艺术评论,2018,(02):52-61.
[8]郑路娜. 互动仪式视角下弹幕视频用户的虚拟交往[D].山东师范大学,2023.
[9]邓昕.互动仪式链视角下的弹幕视频解析——以Bilibili网为例[J].新闻界,2015,(13):14-19.
[10]诸葛达维.互联网时代的弹幕电影分析——基于互动仪式链视角[J].新闻界,2015,(03):2-6+30.
如何引用
参考
隋岩,周琼.互联网群体传播时代的网络语言与准社会交往[J].社会科学战线,2016(11):144-153
汪雅倩,荣懋丹.互动仪式链理论视角下短视频弹幕互动研究——以Bilibili情侣类视频为例[J].新闻与传播评论,2024,77(01):56-70.
范亚男. 互动仪式链理论视角下Bilibili网站弹幕信息情感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23.
周葆华.永久在线、永久连接: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生活方式及其影响因素[J].新闻大学,2020,(03):84-106+120.
张艺凝. 互动视角下弹幕视频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6.
封婉仪. 互动仪式链视角下弹幕用户的互动机制研究[D].重庆大学,2022.
张智华,刘佚伦,曾智.论中国网络传播语境下的弹幕文化[J].艺术评论,2018,(02):52-61.
郑路娜. 互动仪式视角下弹幕视频用户的虚拟交往[D].山东师范大学,2023.
邓昕.互动仪式链视角下的弹幕视频解析——以Bilibili网为例[J].新闻界,2015,(13):14-19.
诸葛达维.互联网时代的弹幕电影分析——基于互动仪式链视角[J].新闻界,2015,(03):2-6+30.
版权
未提供许可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