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栏目 研究性文章

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生态环境保护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作者

摘要

本文聚焦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生态环境保护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分析当前农村生态保护面临农业面源污染、生态系统脆弱等问题,以及产业融合存在融合程度低、要素流通不畅等困境。通过研究发现,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如推进农业绿色生产、整治农村人居环境,能为产业融合筑牢生态根基;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像发展生态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业态,可推动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提出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强化科技与人才支撑等建议,以实现生态与产业协同共进,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

1.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性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指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把农业建立在现代科学的基础上,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来装备农业,用现代经济科学来管理农业,创造一个高产、优质、低耗的农业生产体系和一个合理利用资源、有保护环境的、有较高转换效率的农业生态系统。是一个牵涉面很广,综合性很强的技术改造和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既是一个历史性概念,也是一个世界性概念。农业现代化的目标是建立发达的农业、建设富庶的农村和创造良好的环境。

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不全面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第6期《求是》杂志发表重要文章《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指出:“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农业是基础,基础不牢大厦不稳。无论社会现代化程度有多高,14亿多人口的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供给始终是头等大事。”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做好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了方向[1]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农业低碳绿色发展的基础。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相结合,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业发展新格局,是党的二十大提出的要求。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强化退化耕地治理,提高农业用水效率,保护农业生物资源,降低农业资源利用强度。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促进畜禽粪污、秸秆、废旧农膜资源化利用,净化产地环境。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推进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等重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深入推进农业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提升农村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只有通过农业现代化才能实现绿色发展目标。通过精准农业、清洁生产、绿色投入等技术创新以及循环经济生产模式的建立,实现化肥农药投入、碳排放的减量和粪污、秸秆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的提升,在资源精准利用、高效利用的情况下实现农业生产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2]

2.生态环境保护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关系与互动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产业协同发展和乡村生态环境保护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农村产业协同发展可以提升居民收入,改善农村经济状况;而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则关系到人类的生存环境。

2.1生态保护为产业融合提供基础支撑

生态环境保护是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根基,为产业升级与多元化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与环境条件,从资源供给、产品品质、品牌塑造等多方面为产业融合筑牢支撑。第一,优质的生态资源是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清洁的水源、肥沃的土壤、清新的空气构成了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直接影响农产品的产量与质量。例如,在水质优良、无工业污染的地区,适合发展高端水产养殖和有机水稻种植;生态环境良好的山区则为茶叶、中药材等特色种植业提供天然优势,产出的农产品更易获得绿色、有机认证。此外,森林、湿地、田园等生态景观资源,为乡村旅游、生态康养等新兴产业提供了发展空间。第二,良好的生态环境也为农产品品质赋能。在无污染的生态环境中生长的农作物,病虫害少、营养价值高,能够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同时,优质生态环境所赋予的“天然、绿色、健康”标签,有助于打造农产品品牌,提升市场竞争力与附加值,进而推动农产品加工、冷链物流等上下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可见,生态保护不仅为农村产业融合提供了资源基础,更是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3]

2.2产业融合反哺生态环境保护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不仅是经济增长的引擎,更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推动力。通过经济反哺、技术创新和模式升级,产业融合为生态治理提供资金、技术与动力,形成“发展促保护”的良性循环。第一,经济收益反哺生态治理。产业融合带来的经济效益为生态保护提供资金保障。例如,云南普洱通过普洱茶全产业链开发,设立生态保护专项资金,用于生物多样性维护和水土流失治理。这些实践表明,产业收益能够直接转化为生态修复能力,缓解政府单一投入的压力。第二,技术创新驱动绿色转型。产业融合催生对环保技术的需求,倒逼生产模式向低碳循环转变。在农产品加工领域,企业为降低污染、提升资源利用率,主动采用节能环保设备和清洁生产工艺;在循环农业中,“养殖—沼气—种植”一体化模式将畜禽粪便转化为清洁能源与有机肥,既解决污染问题,又降低生产成本。这些技术创新从源头上减少生态破坏,实现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第三,模式升级强化生态意识。生态农业、乡村旅游等融合业态本身具有生态友好属性,能够潜移默化地提升农民与企业的环保意识。如发展乡村旅游的地区为维护景观吸引力,会主动开展垃圾分类、污水治理;生态农场主为保障产品品质,自觉减少农药化肥使用。这种基于利益驱动的环保行为,使生态保护从被动约束转变为主动选择,推动形成全社会参与生态治理的良好氛围[4-5]

2.3矛盾与协调:动态平衡中的互动

生态环境保护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在实践中常存在矛盾,但通过动态协调可实现二者的平衡与共赢。矛盾主要体现在短期利益与长期保护的冲突。部分农村地区为追求快速经济增长,发展高污染、高耗能产业,如粗放式畜禽养殖、小作坊式农产品加工,导致土壤污染、水体富营养化等问题。此外,生态保护政策的严格管控,如划定生态红线、限制开发区域,可能短期内制约传统产业扩张,影响农民收入,形成“保护与发展”的对立。然而,通过政策引导、技术创新与模式重构,可有效化解矛盾,达成动态平衡。政策层面,政府通过生态补偿机制,对因保护生态而限制产业发展的地区给予经济补贴,弥补短期损失;技术层面,推广清洁生产技术与循环经济模式,如利用微生物发酵技术处理养殖废弃物,既减少污染又转化为有机肥,实现“变废为宝”。模式创新上,发展“生态 + 产业”融合业态,如在生态红线区周边发展生态旅游、林下经济,既保护核心生态区,又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矛盾的存在倒逼农村产业向绿色化、可持续化转型,而协调机制的建立则推动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从对立走向协同,最终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动态平衡,为乡村振兴提供持久动力[6-8]

3.生态环境保护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与对策

3.1加强政策支持与法律法规建设

在生态环境保护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进程中,政策支持与法律法规建设是不可或缺的“双引擎”,为实现两者协同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与行动指引。政策支持通过战略规划与资源调配,为融合发展指明方向。第一,国家层面,《乡村振兴促进法》《“十四五”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政策文件,明确将绿色发展纳入农村产业升级的核心目标,从顶层设计上统筹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关系。地方政府则依据区域特色,制定差异化扶持政策,如对生态农业项目给予税收减免、信贷优惠,对循环经济示范园区提供专项补贴,通过“政策红包”激发市场主体参与热情。同时,生态补偿机制的完善,如对主动退耕还林、开展有机种植的农户给予经济补偿,实现“保护者受益、使用者付费”,有效平衡了生态保护的公益性与产业发展的经济性。第二、法律法规建设则为融合发展划定底线、规范行为。《环境保护法》《土壤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明确农村生态保护的责任边界,对违规排放、破坏生态的行为实施严厉处罚,倒逼产业向绿色化转型。针对农村产业融合的新业态,如乡村旅游、农产品电商等,相关法规同步完善,规范经营行为,保障生态资源合理利用。此外,标准化体系的构建,如有机农产品认证标准、生态旅游服务规范等,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准则,推动生态保护与产业运营的标准化、规范化。政策与法律相辅相成,政策引导资源配置与创新实践,法律保障发展秩序与生态安全,共同构建起生态环境保护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坚实制度框架[9-10]

3.2推动农业技术创新与绿色发展

推动农业技术创新与绿色发展是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二者相互促进、协同发力,为乡村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第一,农业技术创新是绿色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通过研发和推广生态友好型技术,能够从源头上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例如,精准农业技术借助物联网、卫星遥感等手段,实现化肥、农药的精准施用,在降低农业面源污染的同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生物防治技术利用天敌昆虫、微生物制剂替代化学农药,既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又保护了农田生态系统。此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如秸秆还田、畜禽粪便制肥等,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转化为可利用资源,实现“变废为宝”,推动农业生产向循环经济模式转型。第二,绿色发展理念则为农业技术创新指明方向。在“双碳”目标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市场对绿色农产品和生态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倒逼农业技术研发向绿色低碳方向倾斜。这促使科研机构和企业加大对生态农业技术的投入,推动农业生产方式从传统粗放型向绿色集约型转变。同时,绿色发展要求将生态环境保护贯穿于农村产业发展全过程,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农业与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如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等,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业附加值,最终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农业技术创新与绿色发展共同构成了生态环境保护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绿色引擎”,为乡村振兴提供持久动力。

3.3促进农村产业协同发展与循环经济

农业农村产业协同发展与循环经济相辅相成,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路径。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贯穿农业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为产业协同注入绿色动能。首先,在实践层面,种养结合模式成效显著。例如“猪-沼-果”循环体系,将畜禽粪便转化为沼气用于能源供应,沼渣、沼液作为有机肥还田,既降低养殖污染,又提升果蔬品质,实现养殖业与种植业的协同互补。同时,农产品加工废弃物(如秸秆、果皮)可用于生产饲料、生物炭或生物质能源,延伸产业链的同时减少资源浪费。其次,政策层面,国家《“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支持农业农村循环经济发展,鼓励建设循环农业产业园。地方政府可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方式,引导企业与农户参与循环经济项目,培育“生产-加工-生态服务”一体化的产业集群。此外,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也至关重要,通过物联网实时监测资源利用效率,利用大数据优化产业布局,推动农业农村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最终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3.4引导农民意识转变与参与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环境保护离不开农民的积极参与,推动农民意识从“被动接受”向“主动保护”转变,是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需通过政策引导、教育普及、利益联结等多维度发力,激发农民参与生态保护的内生动力。首先,强化政策引领与示范带动。政府应制定清晰的生态保护政策,如设立生态补偿机制,对主动退耕还林、减少农药化肥使用的农民给予经济补贴,让生态保护行为“有账算、有甜头”。同时,打造生态示范村、绿色农场等典型案例,邀请农民实地参观学习,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效直观展现生态保护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改善,增强农民认同感。第二,深化宣传教育与技能培训。利用短视频、乡村大喇叭、文化墙等贴近农民生活的媒介,开展生态保护知识普及,解读环保政策法规,剖析破坏环境的危害及后果。组织专家、技术人员深入农村,举办生态种植、绿色养殖、垃圾分类处理等专题培训,帮助农民掌握环保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提升其参与生态保护的能力。第三,构建利益联结与激励机制。将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结合,鼓励农民参与生态旅游、有机农产品种植等绿色产业,通过“生态保护 - 产业收益”的良性循环,让农民切实感受到生态资源的经济价值。设立“环保之星”“绿色家庭”等荣誉称号,对积极参与生态保护的农民进行表彰奖励,增强其荣誉感和责任感,推动形成人人参与生态保护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齐城.山东省家庭农场的电商参与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22.

[2]刘长全.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建设农业强国的根基[J].红旗文稿,2023,(09):41-44.

[3]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2019).“关于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指导意见”[Z].中国政府网.

[4]张鸿雁,乔富强,杨腾.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强国路径探索——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3,34(15):25-28.

[5]周明炬,郭小文,徐一.关于加快构建“互联网+”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助推乡村产业振兴的思考[J].四川农业与农机,2021,No.239(03):36-38.

[6]刘长全.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建设农业强国的根基[J].红旗文稿,2023,(09):41-44.

[7]赵霈霈.农村产业融合的现实困境及政策建议[J].山西农经,2023,No.352(16):75-77+165.

[8]齐城.山东省家庭农场的电商参与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22.

[9]田泽升.长江经济带农村产业融合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23.

[10]柴青宇.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及其路径选择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21.

参考

齐城.山东省家庭农场的电商参与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22.

刘长全.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建设农业强国的根基[J].红旗文稿,2023,(09):41-44.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2019).“关于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指导意见”[Z].中国政府网.

张鸿雁,乔富强,杨腾.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强国路径探索——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3,34(15):25-28.

周明炬,郭小文,徐一.关于加快构建“互联网+”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助推乡村产业振兴的思考[J].四川农业与农机,2021,No.239(03):36-38.

刘长全.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建设农业强国的根基[J].红旗文稿,2023,(09):41-44.

赵霈霈.农村产业融合的现实困境及政策建议[J].山西农经,2023,No.352(16):75-77+165.

齐城.山东省家庭农场的电商参与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22.

田泽升.长江经济带农村产业融合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23.

柴青宇.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及其路径选择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21.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