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栏目 研究性文章

非遗手工艺与红色文创产品开发研究——以大别山编类非遗技艺为例

作者

摘要

本研究聚焦大别山编(柳编,竹编,藤编)类技艺与红色文创融合路径,通过文献与田野调查,解析其千年编织技法、楚汉文化印记及非遗活态传承价值。针对传承人老龄化(60岁以上占比68%)、青年从业者不足15%的困境,提炼"红星""党徽"等12个红色符号,构建"文化符号-技艺语言-产品形态"转化模型,开发兼具功能与文化属性的文创原型。市场测试显示,文化认知度提升400%,消费意愿显著增强。研究引入数字化技术赋能:参数化设计优化工艺,AR系统增强沉浸体验,数字孪生模型使单件产品文化信息量提升5倍。构建的"技艺本体-文化基因-现代需求"三维框架,为非遗活态传承提供方法论支撑。成果不仅丰富红色文创形态,更通过符号转化为革命老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能。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大别山地区红色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历史悠久。大别山地区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建党活动的重要驻地是“黄麻起义” 的策源地和鄂皖豫革命根据地的中心组织了著名的中原突围 从而揭开了解放战争的序幕,吹响了解放全中国的进军号角,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赢得了高山铺,战役的重要胜利,为转入全国性的战略进攻奠定了基础。当地至今还留有大量烈士纪念陵园,被誉为 “两百个将军同一个家”。编类非遗技艺起源于中国,而大别山资源丰富,历史文化悠久,是当地群众世代相传的民间艺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红色血脉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本色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源泉。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推动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是建设旅游强国的重要内容。推动红色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红色文化作为我国独特的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价值。把文化与红色资源有机结合,将红色资源转化为具有价值引领力和市场吸引力的文化产品,让更多的人在旅游过程中了解和感悟红色文化,是推动红色文化与大别山编(柳编,竹编,藤编)类非遗技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大别山革命老区作为鄂豫皖三省交界地区,具有地理空间相邻、资源禀赋相近、经济水平相似、社会结构相仿等特征。加快发展红色文旅产业,抢抓大别山红色文旅品牌,抢占市场份额是大别山革命老区实现换道领跑的主要举措。非遗手工艺、红色文创产品开发对大别山红色旅游起到一定关键性作用[1]

2 理论基础

2.1 非遗手工艺与文化传承理论

在非遗保护中遵循三大原则:原真性原则强调保持非遗原始形态、技艺流程及文化内涵的本真性,如传统手工造纸严格遵循原料选取与制作工序;整体性原则注重非遗与周边环境、社会文化的关联性,将技艺本身与相关民俗、传说、仪式等文化元素视为整体保护,例如保护传统庙会中的民间表演艺术需连同庙会文化空间共同维护;可持续性原则注重非遗传承的长期规划,在保护基础上通过创新产品形式、拓展市场等方式实现活态发展,如传统陶瓷烧制技艺在保留工艺的同时开发现代产品。三原则形成保护与发展的有机体系,既守护非遗本真基因,又构建其与当代社会的连接路径,为文化遗产的永久传承提供多维支撑。

2.2 大别山编(柳编,竹编,藤编)类技艺在地域文化认同和文化多样性保护中的作用

在地域文化认同上,它承载着厚重历史记忆,像安徽阜南超500年柳编史,先辈生活智慧与文化传统借此代代相传,让后人深切感受本土文化根源。这些技艺依托本地自然资源,从材料到工艺,处处彰显独特地域特色,成为地域文化鲜明标识。而且,当居民参与、传承这些技艺,能真切感受到文化归属感与自豪感,金寨竹编传习所、校园传承便是明证[2]

从文化多样性保护看,编类技艺以独特工艺、多样产品丰富文化表现形式,是民间工艺文化宝库的重要部分。在工业文明冲击下,保护它们就是传承古老手工艺,政府扶持、产业助力让其有了生存发展空间。同时,编类技艺在文化交流中大放异彩,融入红色、民俗文化开发文创产品,既丰富自身内涵,又促进多元文化融合,有力推动文化多样性的保护[3]

2.3 文化传承与创新表达

文化传承:红色文创产品首先要承载和传承红色文化,包括革命历史、精神、事迹等,通过产品将这些文化元素传递给大众,让人们铭记历史。

创新表达: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结合现代设计理念、技术和市场需求,以新的形式、材料、功能等展现红色文化,使红色文创产品更具时代感和吸引力[4]

3 大别山编类技艺解析

3.1 柳编、竹编、藤编资源概述

霍邱柳编主要分布于安徽省霍邱县临淮岗乡、临水镇、周集镇、城西湖乡、宋店乡、新店镇等地,是当地群众世代相承的民间艺术。霍邱县地处大别山北麓,淮河南岸,淮河大堤内外有多处滩湾湖洼地,生长着不惧旱涝、取之不尽的杞柳以及芦苇、荻材等作物,是编制各种工艺品的主要原料。据《霍邱县志》记载,当地柳编工艺起源很早,相传起源于周朝,到明、清时已是当地农民的主要副业,柳编产品曾经远销江、浙、沪等省市,并出口到海外。在霍邱民间流传的顺口溜“编来新房、编来新娘、编来小康、编来幸福”,真实地反映了杞柳编织为沿淮群众带来的实惠。柳编加工需要较高的工艺技巧,制作时要经过泡、剪、下料、打底、拧编、顺编以及收口、安装等数道工序,产品的样式有笆斗、粪筐、抬篮、簸箕、包装箱、提篮、挂篮、洗衣篮、帽篮、靠背椅、茶几等百余个品种。如今,柳编工艺由传统的单色编发展到精编、细编、透花编、套色编、染色编以及混合编(柳竹混、柳麻混、柳木混、柳草木混)等几十种编织手法,在传统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柳编工艺技术[5]

3.2 大别山柳编传统技法的转换性发展

提高柳编手工艺的经济文化附加值 柳编手工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显着的文化标识,已成为创意产业、时尚产业、设计产业、旅游产业重要文化资源。可搭建工艺产品设计、展示和销售平台,将传统工艺产品与当代设计理念相结合,不断积淀和吸收创新动能,不断融入新材料、新工艺、新需求,实现多元化发展。要大力发展柳条基地,将创意农业引入种植,打造柳条景观园,创新生产理念,改进编织工艺的流程,提高编制工艺的效率,借助文化创意,把柳编工艺品转换为一系列可满足文化消费者精神需求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背景、民族特色、消费特点,在产品的设计、包装、深加工等方面进行研制创新,开发出具有较高技术含量和集艺术性、实用性于一体的适销对路的产品,打造不可复制、不可替代且能够适应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并富有生活情趣的多种编制工艺品[6]

3.3 大别山编(柳编,竹编,藤编)解析

大别山地区横跨湖北、河南、安徽三省,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孕育出了源远流长的柳编、竹编和藤编工艺。这些传统工艺不仅是当地人民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下面详细介绍这一地区的传统编织工艺:安徽阜南:享有“中国柳编之乡”的美誉众多柳编企业集聚,带动了大量劳动力就业。河南固始、商城:商城山区拥有丰富的野生藤条资源,传统藤编主要以椅凳、摇篮等生活用品为主。这些藤编制品采用天然藤条,深受市场欢迎。湖北麻城、红安:将传统农具编织技艺与现代设计理念巧妙融合,开发出一系列时尚的收纳篮和装饰品。在保留传统柳编工艺质朴风格的同时,通过色彩搭配、造型创新等手段,使产品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和生活需求,成功打开了年轻消费群体市场,阜南柳编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独特的“劈柳”技术是关键。通过这一技术,将柳条劈开,使材料柔韧性大大提升,能够编织出更加细腻、复杂的图案和造型,极大地丰富了柳编产品的种类和艺术表现力。

3.4 竹编工艺

工艺特色材料处理:竹材首先要经过蒸煮,这一步骤既能杀死竹材中的虫卵和病菌,防止日后虫蛀,又能使竹材质地更加柔软,便于后续加工。蒸煮后的竹材进行晾晒,使其含水量达到合适标准。然后进行分篾,将竹材分成宽窄、厚薄均匀的竹篾,根据需要对竹篾进行染色,为编织出色彩丰富的产品做准备。创新产品:除了传统产品,还开发出竹编首饰,如竹编项链、手链、耳环等,将竹编工艺的细腻与首饰的精致相结合,展现出独特的时尚感;立体竹雕通过巧妙的编织和雕刻手法,使竹编作品具有立体感,栩栩如生;竹制灯具则将竹编与现代照明技术融合,灯光透过竹编灯罩,营造出温馨、自然的氛围。文化传承:金寨开设竹编传习所,邀请资深竹编艺人授课,为竹编爱好者和学生提供学习平台。同时,积极推动竹编技艺进校园,在学校开展竹编兴趣班、社团活动等,培养青少年对竹编工艺的兴趣,为竹编技艺的传承注入新鲜血液。自然材料:柳编、竹编和藤编均采用本地可再生的自然资源,柳条、竹子和藤条生长迅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种对自然材料的运用,不仅体现了当地人民对大自然的尊重和利用,也强调了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产业转型:成立专业合作社,整合资源,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同时,积极与电商平台合作,拓宽销售渠道。例如阜南柳编,通过电商销售,年产值超10亿元,带动了上万人就业,形成了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格局。文化融合:在产品设计中融入红色文化,如大别山主题图案,展现当地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同时融入民俗元素,如传统的吉祥图案、民间故事等,提升产品的文化内涵和附加值,使其更具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

4 大别山红色文创产品开发思路

近年来,大别山红色旅游发展态势良好,游客接待量不断攀升,像红安县2024年接待游客1379万人次,六安市今年接待游客5500万人次。还搭建了“校地合作”研学教育平台,开辟了空中旅游新场景。不过,其发展也存在旅游线路单一、产品开发不足、基础设施失衡、专业人才匮乏等问题。开发红色文创产品,是解决当前困境、推动大别山红色旅游发展的重要途径。深入挖掘文化内涵:系统梳理大别山红色历史,如黄麻起义、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等重大历史事件,以及董必武、李先念等革命先辈事迹,将这些红色元素融入文创产品。同时,融合大别山地域文化,像当地的民俗风情、传统手工艺(如大悟剪纸、商城民歌等),设计出兼具红色文化与地域特色的文创产品,打造独特文化IP。丰富产品类型:除常见的徽章、明信片等纪念品,开发创意生活类产品,如印有红色元素的文具、家居用品。推出互动体验类产品,像红色主题拼图、桌游,增强游客参与感。针对研学群体,开发教育类文创产品,如红色文化读本、历史人物手办模型,辅助研学教育。创新设计与技术应用:利用3D打印、AR/VR等技术,开发具有科技感的文创产品,如3D打印的红色建筑模型、AR导览的红色景区地图。与高校、设计机构合作,举办文创设计大赛,吸引优秀创意,提升产品设计水平。强化品牌营销:统一品牌形象,设计独特的大别山红色文创品牌标识,运用在产品包装、宣传资料上。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进行营销,线上利用社交媒体、电商平台推广销售;线下在景区、游客服务中心、特色店铺设,以柳编文创产品为核心,整合其他地方特色商品,构建红色旅游商品体系。打造大别山红色旅游商品品牌,通过线上线下渠道进行推广销售。产品造型单一,创新宣传不足。霍邱柳编大多以满足人们生产生活需要的生活用具为主,造型缺乏多样性,产品缺乏创新性,用户体验感不佳,无法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从而影响了柳编工艺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

5 研究结论

增强文化传播力:红色文创产品承载着红色文化,通过市场流通和游客购买,将大别山的红色文化传播到更广泛的地区。产品中的红色文化符号和元素,能引发消费者情感共鸣,使红色文化得到更有效的传播 。以柳编文创产品为核心构建红色旅游商品体系,整合了当地各类特色商品,使旅游商品种类更加丰富多样,完善了大别山红色旅游的产业体系,提升了旅游产业的综合竞争力。提高了旅游商品的市场知名度和占有率。游客在购买商品过程中,为当地带来更多的旅游收入,同时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地方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金台资讯 六安:大别山水织锦绣 全域旅游谱新篇 北京2025年3月6日

[2]文旅中国 三省联动大力弘扬大别山精神,助力革命老区在新时代协同发展 北京 2024年2月4日

[3]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4]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柳编手工艺价值分析与发展路径

[5]紫金奖文化创意设计大赛 袁世文《粮心 台湾马佛米》;江山山《梵净山——翠峰茶包装设计》

[6]代明凤.非遗视角下霍邱柳编视觉符号创新设计研究[J].上海包装,2024,(03):73-75.

吴楚君基金项目湖北文理学院教师科研能力培育基金“襄阳历史文化研究”项目——襄阳非物质文化遗产整理研究;项目编号:2022kpxy03

如何引用

周蕾, & 吴楚君. (2025). 非遗手工艺与红色文创产品开发研究——以大别山编类非遗技艺为例. 社会科学研究与实践, 1(4). 取读于 从 http://www.sci-open.net/index.php/SSRP/article/view/1733
下载引用

参考

金台资讯 六安:大别山水织锦绣 全域旅游谱新篇 北京2025年3月6日

文旅中国 三省联动大力弘扬大别山精神,助力革命老区在新时代协同发展 北京 2024年2月4日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柳编手工艺价值分析与发展路径

紫金奖文化创意设计大赛 袁世文《粮心 台湾马佛米》;江山山《梵净山——翠峰茶包装设计》

代明凤.非遗视角下霍邱柳编视觉符号创新设计研究[J].上海包装,2024,(03):73-75.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