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栏目 研究性文章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逻辑理路与实践策略

作者

  •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 中国

摘要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以下简称“全会”)精神蕴含着深化改革开放、坚持人民至上、驱动高质量发展、强化党的全面领导等核心内容,是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指引。将这一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既是高校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需求,也是增强高校思政课时代性与实效性的重要途径。本研究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深入探究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逻辑脉络与实践策略。理论层面,剖析了“全会”精神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目标的内在契合点,凸显“全会”精神为思政课赋予的鲜活政治理论资源与价值引领方向。实践层面,结合高校思政课教学规律,提出从理论深化、课程改革及育人实效方面的融入路径,这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提供一定的参考。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关键时期——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重要阶段隆重召开。此次会议意义深远,全面审视当下发展态势,为国家前行精准锚定方向。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是一份具有深远战略意义的纲领性文件,为国家的未来发展勾勒出清晰且宏伟的蓝图。

《决定》总共涵盖15个部分,内容全面且详实。第一部分着重阐述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意义与总体要求,从战略高度点明此项工作在国家发展进程中的关键地位与深远影响。其余部分则围绕各领域各方面展开全面布局,旨在全方位推动国家发展迈向新高度。此次“全会”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主题,极具战略眼光地抓住了国家发展的核心与关键。在深化改革开放方面,“全会”释放出坚定不移的信号,通过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市场活力与社会创造力,为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强调创新驱动,加速产业升级转型,力求在全球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始终坚守人民至上的理念,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致力于提升民生福祉,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则是贯穿各项工作的主线,为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1]

高校思政课教指委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研讨会暨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指委工作会上着重指出,要深入推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思政课,让大学生在第一时间全面深入地学习领会“全会”精神。将“全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能够助力学生紧跟时代步伐,深入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培养政治素养和大局观;另一方面,能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激励他们积极投身于国家建设,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不仅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校思政课教师肩负的重大任务,更是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教学新局面的必然要求,对推动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起着关键作用[2]

1 逻辑理路:“全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必要性分析

1.1政治引领的内在要求

党的历届三中全会都在国家发展进程中占据关键地位,着重探讨国家治理相关议题。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更是强调,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艰巨性、复杂性与系统性,堪称一场涉险滩、闯难关的伟大实践。

“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3]”。2024年5月,总书记就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这为思政课发展指明了方向。同年10月29日,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不断将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引向深入,促使全党全国人民坚定改革信心,凝聚强大力量推动改革平稳、长远发展。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不仅是全党全国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更是高校教育不可推卸的重要使命。高校思政课作为向新时代大学生传播党的创新理论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必须积极作为,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进入课堂、融入学生头脑,充分发挥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伟大成就的教育激励功能。

“全会”精神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目标存在着天然的内在契合性,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丰富鲜活的政治理论资源,明确了价值引领方向。作为党中央最新战略部署,将“全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能够确保教学内容紧密贴合国家大政方针,及时传递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有效强化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高校思政课肩负着筑牢“两个维护”政治自觉的重要责任,在塑造青年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其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提升道德素质、法治观念,促进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面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和青年学生的思想动态,高校思政课必须及时回应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全会”精神涵盖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科技自立自强等诸多重要议题,将其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能够引导青年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觉抵御错误思潮的侵蚀[4-5]

1.2课程改革的现实需要

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理论更新不够及时,教学案例陈旧,话语体系较为单一等,这些问题导致思政课理论与实践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而“全会”精神的提出,为破解这些难题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新的思路。

将“全会”精神有机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倡导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在融入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避免“机械融入”与“形式化融入”等问题,确保融入的深度和质量。

例如,在讲解共同富裕相关理论时,可以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相结合,让青年大学生从理论根源上理解共同富裕的内涵和实现路径;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结合“双碳”目标下的产业转型、数字化治理实践等热点话题进行教学,引导大学生关注现实问题,增强课程的时代感。在具体教学中,要找准切入点,以小见大,通过对具体案例的深入剖析,让大学生理解国家的大战略,从而增强高校思政课堂的吸引力。

1.3青年成长的客观需求

当今时代,中国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双重挑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青年大学生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他们是强国建设的生力军。

通过解读“全会”在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等方面的政策导向,能够帮助大学生清晰认识个人发展与国家命运的紧密联系,激发他们“强国有我”的责任感,增强在民族复兴道路上的使命担当意识。

2 改革设想:教学体系立体化重构路径

2.1模块化教学设计创新

将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深度融入高校思政课程体系,是增强课程时代性、提升教学实效性的关键举措。这一融入过程通过优化教学内容结构,使思政课教学更贴近社会现实、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从而有效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课堂参与度。

具体实施过程中,首先需系统梳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核心要义,将其有机整合至思政课程教学内容中。建议将“全会”公报、决议等重要文件纳入课程大纲,确保教学内容的时效性与前瞻性。同时,创新教学方法,推动理论阐释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

其次,基于“全会”精神核心关键词,构建课程内容对接体系与模块化教学案例。例如:

模块一,聚焦“高质量发展”主题,对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课程,以产业链现代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现实议题为载体设计教学案例。

模块二,围绕“全过程人民民主”,关联《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选取基层治理创新实践为素材,开展案例教学[5]

模块三,紧扣“生态文明”建设,结合《形势与政策》等课程,以“双碳”战略下青年责任担当为切入点,设计沉浸式教学场景。

2.2思政话语体系转化策略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设面临新的要求,这就需在强化思政话语引领力的同时,提升话语传播的效能。目前,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亟需构建多元话语转换机制。

首先,需要实现政治话语向学术话语的转化。例如,可以运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理论工具,系统阐释经济领域的政策创新。

其次,需要推动文件话语向生活话语的转化。例如,可以通过组织“乡村振兴短视频创作大赛”等活动,将政策文本转化为大学生可感知的生活场景,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理论。

另外,需要促进历史话语向时代话语的转化。例如,可以以“枫桥经验”的传承发展为案例,展现新时代社会治理理念的时代创新。

2.3实践教学融合路径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这一理念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在教学实践中,可通过以下路径实现“全会”精神与实践教学的深度融合。

第一,聚焦社会热点问题,设计主题实践项目。引导青年大学生围绕当下全会关注的重点领域,开展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

第二,依托学生社团平台,组织专题实践活动。在实践教学中鼓励学生参与理论宣讲、政策解读等社团活动,在实践中深化理论认知。

第三,创新实践教学形式,构建多元实践场景。实践中可以通过实地考察、项目调研等方式,推动大学生在躬身实践中感悟“全会”精神,从而增强青年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3 实践策略:“三维融入”路径创新

3.1推进高校思政教学模式数字化转型

推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可通过构建“翻转课堂+线上研讨”教学模式实现数字化转型。课前依托智慧教学平台发布预习任务,如观看“全会”专题微课、完成知识问卷;课中则聚焦深度研讨与价值引导,例如围绕“共同富裕与效率公平”等议题开展线上辩论,任课教师实时进行理论提炼与方向把控。

这一转型的本质则基于教育理念的革新,实践中需遵循“内容主导、技术赋能、育人为本”的原则,避免陷入形式化的误区。高校思政教学中通过数字化手段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可感知、可运用的学习资源,着力打造思政“金课”,为培育数字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提供有力支撑。

3.2强化思政教师素养与技术融合能力

3.2.1开展“思政+技术”专项培训

通过“雨课堂克隆班”等技术手段,建立与名校的同步学习机制,帮助教师提升政治理论水平,同时组织数字工具使用与数据分析技能培训,促进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迭代升级。

3.2.2构建跨团队协作机制

建立思政教师与技术团队的协同开发模式,整合慕课资源、虚拟仿真实验、在线讨论社区等功能,打造集思政教学资源库、智能工具、评价系统于一体的数字化教学平台。例如开发“红色云课堂”,嵌入“全会”政策解读视频、互动答题模块和数据可视化分析工具,实现教学资源的立体化呈现。

3.3.2AI赋能的资源开发体系

运用人工智能分析学习行为数据,构建个性化学习资源推送系统;开发智能问答机器人实时解答理论困惑。联合权威媒体建立动态更新的“时政资源库”,将全会精神转化为政策地图、思维导图等可视化素材,并针对“中国式现代化”等理论难点制作系列微课。整合多模态教学资源,为课堂讨论提供鲜活案例支撑。

3.3构建技术赋能的智慧思政教学生态

3.3.1虚实融合的情境化教学

依托VR技术打造沉浸式思政教学场景,建设VR思政实验室,还原长征历程、中共一大会场等历史场景;通过虚拟仿真技术模拟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过程,引导大学生理解政策实践逻辑。同时运用AR技术开发校园地标互动功能,实现党史教育与校园文化的深度融合。

3.3.3数据导向的动态评价体系

建立全过程考核机制,综合线上学习轨迹、课堂互动数据、作业质量、实践成果等维度生成学生“学习画像”。引入AI辅助作业批改,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分析学生思想动态;将社会实践成果(如思政短视频作品)的社会传播效果纳入考核,形成多元评价闭环。

总之,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在教学内容重构、模式创新、技术应用和理念更新等方面持续发力。未来应推动思政教育与党的创新理论同频共振,助力青年学子全面发展,培育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N].人民日报,2024-05-12(1).

[2]《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辅导读本 [Z].北京:人民出版社,2024,13—62.

[3]李东明.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意蕴、内容体系与实践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4,307(7):101—109.

[4]向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困境及对策研究——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为例[J].黑龙江教育,2025,01(02).2025-01-20.10:47:47.

[5]牛俊伟,叶雯雅.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价值意蕴、基本原则及路径探索[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25,24(2):1—6.

作者简介:孟慧敏(1982—),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经济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为郑州市教育局2025年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为例》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5 SZK 067]。

参考

习近平.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N].人民日报,2024-05-12(1).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辅导读本 [Z].北京:人民出版社,2024,13—62.

李东明.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意蕴、内容体系与实践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4,307(7):101—109.

向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困境及对策研究——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为例[J].黑龙江教育,2025,01(02).2025-01-20.10:47:47.

牛俊伟,叶雯雅.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价值意蕴、基本原则及路径探索[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25,24(2):1—6.

作者简介

  •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