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媒体背景下社会工作介入留守儿童家庭沟通研究
摘要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留守儿童家庭沟通的改善迎来了新的契机,但同时也面临情感表达障碍和技术使用不当等风险。本研究基于优势视角理论和认知行为理论,探讨了社会工作者如何借助新媒体技术提升留守儿童家庭的沟通质量。研究采用准实验设计,结合实证案例分析,提出了一套系统的社会工作介入模式。结果显示,通过整合新媒体资源、开展沟通技能培训以及建立社会支持网络,社会工作者能够显著提高亲子互动频率、优化沟通效果,并有效缓解因长期分离导致的亲子沟通能力弱化问题。这一研究不仅为相关领域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实践工作提供了可操作的参考方案。引言
城乡发展不均衡的持续加剧,推动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大规模转移。受制于户籍壁垒和经济压力,大量务工人员不得不将子女留在家乡,由此催生了数量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基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 我国留守儿童总数已达751.35万,其中农村留守儿童占比超过80%(604.14万)(谷宁,2024)。这一特殊群体长期面临着亲子长期分离、监护功能弱化等困境,其教育发展、心理健康和社会融入等问题日益引发学界关注。为应对这一社会现象,国家相继出台多项政策文件,包括2016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及2023年《关于进一步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意见》,这些政策不仅体现了国家对留守儿童问题的重视,更为社会工作专业介入提供了制度支撑和行动框架。
当前学术界对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多聚焦于心理健康和学业表现等负面议题,而忽视了该群体及其家庭的积极资源和潜能。近年来,新媒体技术,如微信、抖音等为改善留守家庭的沟通提供了新契机,但也面临数字鸿沟和情感表达表面化等挑战(周福林2022)。因此,如何通过专业干预优化新媒体工具的沟通效能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社会工作在家庭功能重建和亲子关系培育中具有独特价值。本研究基于优势视角理论(Saleebey,2004)和认知行为理论(郭好旭,2023),重点解决以下问题:1.新媒体技术支持下的家庭沟通机制构建;2.社会工作者提升远程互动质量的专业路径;3.技术工具与家庭资源的协同整合策略。通过文献梳理与实地调研,本研究提出“技术-家庭-专业”三维介入框架,为改善留守儿童家庭沟通提供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解决方案[1]。
1 留守儿童家庭沟通现状与问题
1.1 亲子互动的情感疏离
受传统文化影响,中国家庭的情感表达比较含蓄。留守儿童父母多以物质代替情感关怀,使得子女因长期分离而产生“爱而不亲”的现象(肖莉娜,2022)。研究显示,部分留守儿童在和父母通话时仅讨论学习或生活琐事,极少涉及内心情感。留守儿童得不到父母长期的关怀和教育,使得亲子之间无法通过日常互动来加强情感联系。亲子分离时间一长,儿童对父母的情感依赖会逐渐减弱,部分孩子难以识别和表达自身情绪,进一步加剧了亲子间的心理距离[2]。
1.2 技术与代际的多重障碍
部分农村地区网络信号不稳定,家庭经济困难导致智能设备普及率低。据第 52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 2023 年 6 月,我国互联网普及率为 76.4%。贫困家庭难以承担智能设备及稳定的话费支出,部分留守儿童只能依赖亲友手机与父母联系,沟通频率和时长严重受限。隔代教养家庭中,祖辈往往未能充分发挥沟通桥梁作用,甚至因自身认知局限阻碍亲子交流。 部分老人秉持“吃饱穿暖就行”的传统理念,忽视孩子的心理需求,甚至无意阻断父母与子女的交流。
1.3 新媒体技术对家庭沟通的双重影响
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在留守儿童家庭沟通中呈现出复杂的影响。视频通话、语音消息等功能增强了亲子互动的便利性和情感连接,部分儿童通过保存父母的语音或照片缓解思念。然而,技术使用也带来挑战,缺乏监管可能导致儿童过度沉迷网络,影响现实沟通能力。长期依赖简短文字或语音交流,可能削弱面对面表达的能力。此外,经济条件和代际差异进一步限制了部分家庭对新媒体的有效利用[3]。
2 研究方法与设计
本研究采用准实验设计,通过设置实验组与对比组,评估社会工作介入对留守儿童家庭沟通质量的影响。通过随机抽样在喀什市红河乡、太平乡等地区选取60个留守儿童家庭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是父母至少一方长期外出务工,分离时间超过半年的留守儿童家庭。通过基线调查(T0)筛选符合条件的家庭,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三组:
实验组(20户):接受完整的社会工作介入,包括新媒体技术支持、沟通技巧培训、社会支持网络构建;
对比组1(20户):仅提供新媒体技术支持,如智能设备捐赠和网络接入,不进行社工干预,用于检验单纯技术赋能的效果;
对比组2(20户):不提供任何干预,保持自然沟通状态,作为空白对照。
通过基线调查(T0)、干预后评估(T1)、追踪随访(T2),采用混合研究方法(量化量表+质性访谈)对比分析组间差异。量化工具包括《亲子沟通满意度量表》《儿童孤独感量表》等。质性数据通过深度访谈,每组随机抽取5户家庭(共15户),分别对家长、儿童及监护人进行半结构化访谈,聚焦主题于新媒体工具的使用体验与障碍、沟通技巧培训的实际应用效果、亲子关系变化的感知与期待。实验组家庭记录每周沟通内容、时长及情感表达形式。量化分析,采用SPSS 26.0进行统计分析,包括:描述性统计(频次、均值、标准差)、组间比较、重复测量方差。
3 社会工作介入的实施路径
3.1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与资源协同机制
依托《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的政策导向,本研究构建了政社企联动的资源整合体系。在硬件支持层面,通过协调公益组织、企业及政府部门的资源,为经济困难家庭配置智能终端设备(包括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同时推进农村地区宽带网络的全覆盖工程,着力消除数字接入不平等现象。这一“数字包容”行动方案既响应了国家2025年农村网络全覆盖的战略目标,也为后续干预奠定了技术基础。
3.2 数字素养提升的双轨培训体系
为突破技术应用的能力壁垒,开发了“新媒体应用能力提升计划”。该计划采用线上线下融合的培训模式:线上直播教学突破地域限制,线下实践指导确保技能内化。培训内容不仅包含视频通话、社交软件操作等基础技能,更将网络安全教育作为核心模块,系统传授隐私保护、网络诈骗防范等必备知识,全面提升参与家庭的技术应用能力与风险防范意识[4]。
3.3 亲子沟通能力建设的系统方案
3.3.1 家长沟通能力进阶培养
设计的“智慧父母成长课程”采用体验式教学方法,通过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等互动形式,重点培养家长的情感沟通能力。课程体系包含两大核心模块:一是情感聚焦对话技术,指导家长用“今天有什么特别的事想分享?”等开放式提问替代命令式交流;二是非语言沟通训练,通过眼神接触、肢体语言等技巧提升共情能力。
3.3.2 儿童表达能力的多维培养
创新性地将表达性艺术治疗应用于儿童干预,通过“心灵驿站”项目引导儿童用录音、绘画等非言语方式表达情感。同步实施的“自信表达训练营”采用小组工作方法,在提升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培养情绪调节与冲突解决技能,构建健康的沟通模式。
3.3.3 示范性服务的模式创新
喀什市星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在妇联指导下实施的“爱·沟通”项目(2025年6月)展现了专业服务的示范价值。该项目邀请资深家庭教育专家,采用“理论-案例-实践”三维教学方法,深入分析亲子沟通障碍的成因。特别针对电子产品使用冲突等现实问题,现场演示“共情式倾听”等实用技巧,并配发《亲子沟通指导手册》作为辅助工具。项目评估显示,这种“专业引领-案例教学-持续跟进”的服务模式显著改善了参与家庭的沟通质量,为同类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范式[5]。
4 介入效果评估与对比分析
4.1 量化数据分析
通过实验组与对比组的差异分析发现,新媒体技术的社会工作介入效果显著优于单纯技术提供或无干预状态。对比组1的结果表明,若缺乏沟通技巧培训和社会支持网络构建,技术工具易被简化为“任务式沟通”;而对比组2凸显了亲子长期分离的负面影响,进一步证实介入的必要性。具体数据对比如下图表1所示:
表1 社会工作介入效果的多维度对比分析(实验组 vs. 对比组)
评估维度 | 具体指标 | 实验组 | 对比组1(仅技术) | 对比组2(无干预) | 组间差异显著性(p值) |
沟通频率 | 视频通话频次(次/周) | 3.2 ±0.8(最优) | 1.5 ±0.6 | 0.5 ±0.3 | <0.001 |
文字消息频次(条/日) | 15.2 ±4.1 | 22.7 ±5.3(最高) | 8.4 ±3.2 | 0.003 | |
情感表达深度 | 开放式提问占比(%) | 78.3 ±9.5(最优) | 32.1 ±7.2 | 12.4 ±5.8 | <0.001 |
共情回应频率(次/通话) | 4.2 ±1.1(最优) | 1.3 ±0.7 | 0.5 ±0.4 | <0.001 | |
儿童心理状态 | 孤独感降幅(%,T0→T1) | -40.2 ±6.7(最优) | -5.1 ±3.2 | +10.3 ±4.5(恶化) | <0.001 |
安全感评分提升(10分制) | +3.5 ±0.9(最优) | +0.7 ±0.3 | -1.2 ±0.6(下降) | <0.001 | |
新媒体使用效能 | 深度互动活动参与率(%) | 85.6(最优) | 18.4 | 2.1 | <0.001 |
娱乐性使用时长(小时/日) | 1.2 ±0.5 | 3.8 ±1.2(最高) | 4.5 ±1.5(最高) | 0.002 |
如表1所示,实验组在视频通话频次、情感表达深度等关键指标上均达到最优效果,而对比组1的娱乐性使用时长显著偏高,印证了技术需与专业干预结合的必要性。
4.2 质性研究发现
4.2.1 技术使用障碍的化解与代际协同
研究发现,技术介入不仅解决了工具层面的操作问题,更重构了家庭内部的代际协作模式。祖辈从“技术排斥者”转变为“沟通桥梁”,其角色转变揭示了数字素养提升对家庭功能的重塑作用。儿童通过技术工具建构了“虚拟在场”的亲情体验,这种符号化互动弥补了物理分离的情感缺失,印证了新媒体技术作为“情感载体”的独特价值。然而,技术赋能的可持续性仍受制于家庭经济资本与文化资本,部分家庭在设备故障后重新陷入沟通困境,凸显了硬件维护与技能巩固的必要性。
4.2.2 沟通模式的范式转变
实验组家长的沟通实践呈现显著的范式转变:其话语策略从“成绩导向”的功利性询问(如“考试多少分?”)转向“情感导向”的开放性对话(如“今天有什么开心的事?”)。这种转变反映了认知行为干预对家长沟通脚本的重构效果——通过打破“学业成就即亲子关系核心”的非理性信念,促使家长重新定义沟通的意义。儿童反馈进一步表明,父母倾听时长的增加(如“不再马上挂电话”)不仅改善了沟通质量,更强化了儿童的自我价值感,印证了积极倾听对儿童心理安全的建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转变需要持续的行为强化,部分家长在干预结束后出现“习惯性倒退”,提示长期跟踪支持的重要性。
4.2.3 社会支持的增效作用
互助小组和社区活动创造了“经验共享-情感共鸣-行动协同”的良性循环。家庭间的非正式学习放大了干预效果的扩散范围,体现了社会资本的理论价值。而“云端生日会”等仪式化活动,通过将私人情感表达转化为公共展演,既满足了儿童对“被看见”的需求,也激活了社区的情感支持功能。但需警惕其可能异化为“表演性亲情”的风险——当线上互动过度依赖程序化活动时,可能削弱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
上述发现深化了对“技术-家庭-专业”三维框架的理解,技术赋能的有效性依赖于家庭内部的文化适应能力,需通过代际协作实现工具价值向情感价值的转化。社工干预的核心在于打破沟通中的“工具理性霸权”,推动亲子双方从“功能互动”迈向“情感互惠”。这一分析不仅呼应了优势视角理论对“环境潜能”的强调,也为数字时代家庭社会工作提供了新的理论切入点——技术介入需超越“工具供给”层面,致力于重构家庭沟通的文化脚本与社会基础。
结论
本研究通过准实验设计和混合研究方法,系统探讨了新媒体背景下社会工作介入对改善留守儿童家庭沟通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整合新媒体技术、沟通技能培训和社会支持网络的综合干预模式能够显著提升亲子互动频率和情感表达深度,有效缓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孤独感。实验组在视频通话频次、开放式提问占比等关键指标上表现最优,验证了专业干预的必要性。然而,数字鸿沟、家庭经济条件及家长认知局限仍是影响干预效果可持续性的重要因素。为此,建议从政策层面进一步降低通信成本,开发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差异化方案,并构建多方协作的支持体系。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技术应用与专业服务的深度融合机制,以期为留守儿童家庭的沟通改善提供更全面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杨革,郭真礼.3~6岁儿童家庭亲子沟通现状研究[J].安徽教育科研,2025,(10):7-9.
[2]郭好旭.认知行为理论下城镇留守儿童亲子沟通问题的社工介入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23.
[3]梁小娇.社会工作何以赋能农村家庭教育[J].乡村文化,2024,(5):1-3.
[4]谷宁,盛青云.优势视角下留守儿童家庭亲子关系分析[J].乡村发展,2024,(5):108-114.
[5]胡春阳,毛荻秋.看不见的父母与理想化的亲情:农村留守儿童亲子沟通与关系维护研究[J].新闻大学,2019,(06):57-70+123.
如何引用
参考
杨革,郭真礼.3~6岁儿童家庭亲子沟通现状研究[J].安徽教育科研,2025,(10):7-9.
郭好旭.认知行为理论下城镇留守儿童亲子沟通问题的社工介入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23.
梁小娇.社会工作何以赋能农村家庭教育[J].乡村文化,2024,(5):1-3.
谷宁,盛青云.优势视角下留守儿童家庭亲子关系分析[J].乡村发展,2024,(5):108-114.
胡春阳,毛荻秋.看不见的父母与理想化的亲情:农村留守儿童亲子沟通与关系维护研究[J].新闻大学,2019,(06):57-70+123.
版权
未提供许可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