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栏目 研究性文章

破壁·重构·连接:数字视域下AI赋能文化传播多维审思

作者

摘要

在数字技术深度重构传播生态的当下,人工智能(AI)为中华文化传播带来范式性变革。本文以 “破壁·重构·连接”为核心逻辑,立足新媒体语境,系统审视AI赋能文化传播的实践路径与深层矛盾。技术狂欢亦暗藏意识形态危机、娱乐化稀释文化内核、数字鸿沟加剧等隐忧。本文主张构建 “价值导向、技术向善”的AI文化传播生态,提出开发文化敏感型算法、建立人机协同伦理框架、推动普惠性技术赋能等路径,使AI真正成为文明传承的“放大器”而非“消解者”,为全球化数字文明对话提供中国方案。

绪论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贺信中强调,人工智能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将“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深远影响”。揭示了AI-新媒体-文化的三元协同机制。这一论断为破解中华文化百年困局指明新路径——当19世纪末西方冲击迫使传统文化从中心退居边缘,新文化运动对儒家思想的批判更造成文化传承断裂;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催生的功利主义、个人本位等价值观,持续解构传统文化根基。面对现代性危机中的精神迷失与人伦困境,重彰传统文化价值绝非复古,实则是文明对生存意义的深层叩问,这启发我们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促进AI赋能文化复兴。

本文以 “破壁·重构·连接”为研究透镜,系统审思AI赋能文化传播的实践进路:

“破壁”指向技术对传播障碍的消解(如算法翻译跨越语言鸿沟,虚拟现实弥合文化认知断层);“重构”聚焦生产链路的革新(AIGC重塑叙事逻辑,智能分发适配碎片化场景);“连接”构建文化生态新网络(跨代际数字共同体、全球化文明对话)。

但其核心矛盾在于:当AI以效率至上原则驱动传播规模化(如短视频平台的传统文化“速食化”),如何守护文化的思想深度与精神内核?本研究通过解构典型案例《千秋诗颂》、《敦煌灵镜》等,探索 “科技向善”与“人文固本”的共生机制,旨在为AI时代的文明传承提供兼具技术效能与价值理性的中国方案。该研究直面人工智能重塑文明传承的时代命题,以“破壁·重构·连接” 为轴心,破解传统文化在数字语境中的传播困境:通过解构AI消解语言隔阂、认知壁垒的破壁机制,揭示算法与AIGC重构文化叙事逻辑的技术路径,探索虚拟社群连接代际与文明对话的生态网络。其价值在于平衡技术效率与文化深度的永恒矛盾——既赋能敦煌壁画、儒家典籍等遗产的“数字永生”,更警示算法偏见对精神内核的侵蚀,为中华文明在智能时代的创造性转化提供兼具伦理温度与科技锐度的中国方案。

1 破壁——AI消解认知迷雾的深层壁垒

1.1智能跨越语言壁垒

文化传播须植根本土基因,却需破壁于全球文化多样性的疆域——唯有精准捕捉跨文明情感共振点,方能消解认知隔阂。尤其当传统文化出海时,亟需将中文精髓转译为无损耗的文化密码,使《论语》的"仁"不囿于汉语的孤岛,而在多语境中激荡思想回响。优秀传统文化出海进程中,语言-文化双重壁垒构成传播效能的核心桎梏。汉语独特的符号系统(如方言承载的地缘基因、历史专有名词的语境密码)使海外受众陷入认知迷雾:当《山海情》中西北农谚“老天爷赏饭吃”被直译为“God gives food”,农耕文明的敬畏感荡然无存;《繁花》里沪语“不响”蕴含的市井哲学,在字幕中坍缩为“silent”的苍白对应;“公分”“介绍信”等时代符号,更因文化背景缺失沦为意义黑洞。这种跨文化传播的“断层效应”(表层语义损耗+深层文化消解),亟需 AI破壁机制介入—— 我们可以借助算法翻译凿穿语言之壁,构建融合方言库与历史语义网络的NLP模型,使陕北方言“额滴神”智能转化为“Heavens bless me!”(保留天命观),而非西式“My God”;

再者利用虚拟现实弥合认知之壁,开发《繁花》VR导览系统,用户扫描“介绍信”道具即触发1978年上海弄堂的全息场景,以空间叙事重建计划经济语境;

以及使用多模态传播缝合符号之壁,为方言剧设计动态字幕——沪语“侬好呀”浮现时,同步叠加黄浦江波光英文注脚“Greetings from the river of memory”,使声音、文字、意象共筑文化通感。

通过AI对语言肌理与文化基因的三维解码,打破陷入“自说自话”的怪圈,加快创新步伐,使黄河纤夫的号子终将跨越翻译鸿沟,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史诗[1]

1.2算法弥合文化认知壁垒

由于文化背景、文化语境、审美观念等文化审美存在差异,海外观众对中国文化可能持有“不理解”“不理解”甚至是“不喜欢”的态度,比如说在国产电视剧剧情设计上,更倾向于情感表达、意境制造、语言留白,而海外观众则更喜欢紧凑紧张的剧情设计。

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可以强化社交媒体推广,开展精准传播。传统文化在“出海”过程中不仅注重传统渠道建设,还要在全媒体传播和多屏互动上进行发力,针对不同受众群体进行个性化推送,实现精准营销。中国各影视机构正逐步在Instagram、Twitter、TikTok等社交媒体上开设账号,发布话题互动,更新预告片、花絮、精美剧照等内容。此外,我国的影视机构还注重发掘互联网意见领袖,让他们参与剧目传播推广。

2 重构——AI再造文化传播链路的数字化

2.1人机协同——从匠人独作到人机共生

文化生产正经历从“匠人独作”到“人机共生”的范式革命,AI通过语义解码-创意生成-动态优化三重耦合重构创作链路。以央视《千秋诗颂》为例:编导团队精选杜甫《春望》等家国诗篇,由历史学者标注“烽火连三月”的安史之乱语境;AI诗人模型据此生成水墨动态卷轴——GAN算法渲染战火飘絮的粒子效果,NLP驱动“家书抵万金”文字化作飞雁穿云动画,使创作周期从传统手绘的八个月压缩至四个月。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中国神话》系列则构建跨媒介叙事引擎,编剧输入“精卫填海”关键词,AI自动关联《山海经》原文、汉代画像石图像库、民俗学研究成果;生成对抗网络(GAN)合成水墨与3D融合的填海场景,人类艺术家仅需调整海浪粒子参数,便将制作效率提升300%,在B站引发百万用户创作二创皮影戏。中华书局《AI看典籍》更进一步:学者标注《论语》“己所不欲”的72家注疏,知识图谱算法自动生成交互式思想脉络树;用户点击“勿施于人”节点,AIGC即时生成春秋列国纷争的沉浸剧场,配合清华简出土动画,使典籍阅读转化率大幅提升。这三重实践昭示:当人类执掌文化基因的密码本,AI担任数字表达的翻译官,技术和艺术并非对立两面,伴随着AIGC不断完善和发展,未来文化传播将会迎来更多新的可能性[2]

2.2交互叙事——从线性到非线性

AI技术正颠覆导演中心制的线性霸权,赋予观众故事的编写权,使文化传播从单向灌输升维为多维共生。当敦煌壁画挣脱纪录片解说词的禁锢,在AI互动剧《敦煌灵境》中裂变为叙事分形网络,观众以手势捕捉开启“供养人”角色,知识图谱实时生成12条历史支线,GAN算法根据用户选择渲染洞窟光影变化;当观众触摸壁画“飞天”衣袖,NLP自动解译北凉乐谱并生成3D乐舞,用户决策链触发5类文明结局。这种人机协同的叙事生态,使文化理解从被动接收转为身体性参与,至此,AI不仅再造了《论语》“因材施教”的数字化践行——为西方青年生成“仁者爱人”职场情景剧,为东南亚用户输出“和为贵”家族伦理副本——更在真正实现非线性文本乃至块茎文本的结构创新[3]

3 连接——构建AI驱动的文化传播新生态

3.1跨越时间,连接传统与现代

随着技术发展,各类人工智能技术同时也驱动形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新的新景观。如AI数字人已成为当下晚会舞台的常驻嘉宾。在2023年北京卫视春晚中,虚拟邓丽君“重返”舞台,与真人歌手联袂献唱经典歌曲《我只在乎你》。浙江卫视推出的首位宋韵数字人“谷小雨”于跨年晚会亮相,生动演绎了宋韵文化的魅力。四川卫视则历时三月精心打造了13个三星堆主题虚拟角色,组成“三星堆摇滚天团”虚拟乐队,以新颖形式呈现独特的三星堆文化。湖南卫视的晚会更是创新不断,不仅有虚拟主持人“小漾”参与串场,还安排了基于艺人形象设计的虚拟分身以及虚拟乐手登台表演[4]

3.2跨越空间——连接本土与全球

在传统认知中,文化传播常依赖真人使者、巡回展览或实体艺术品输出,其影响力常受限于地理距离、语言障碍、人员成本与时间窗口。物理边界如同一道无形壁垒,阻碍着文化的高效流动与深层互动。

虚拟数字人“天妤”的出现,正是对这一传统模式的创新突破。她以敦煌飞天为灵感化身,在TikTok等平台通过曼妙舞姿与沉浸式场景,生动演绎《山海经》等中国神话故事。视觉语言的普适性是其关键优势——华美的敦煌服饰、飘逸的舞蹈动作、奇幻的神话场景,本身即构成强烈的吸引力,无需依赖复杂语言先行解释,瞬间跨越了语言隔阂,让全球观众直观感受到东方美学的震撼与神话叙事的魅力。

“天妤”的传播奇迹更体现在全球粉丝的自发参与上,海外用户被内容深深吸引,主动将其视频翻译成英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十几种语言进行二次传播。这种“粉丝驱动型翻译”现象,正是数字人突破物理边界的生动体现——内容一经数字化发布,即可被世界任何角落的爱好者即时接收、理解、再创作与扩散。文化传播的接力棒从单一输出方,无缝转移到全球互联的受众网络手中,实现了无远弗届的覆盖广度与参与深度[5]

4 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文化传播的风险挑战

4.1算法背后的文化霸权

当AIGC工具基于特定语料库生成中国文化解说时,其底层逻辑可能已被西方中心主义视角驯化。例如,要求AI生成“中国龙”形象时,算法可能优先输出西方“dragon”的凶猛意象,而非东方“祥瑞”的文化内核,导致符号意义的系统性扭曲。以及造成叙事主导权转移,全球主流AIGC平台多由欧美企业掌控,其内容审核规则、伦理框架本质是价值观过滤器。若“嫦娥奔月”故事被AI标注为“原始部落神话”,而希腊神话冠以“人类文明经典”,实则构成“算法殖民主义”对文化解释权的剥夺。

4.2文化创造者的身份消解

青年群体通过AI生成的“汉服设计”“古风音乐”接触传统文化,实则陷入算法建构的仿真景观。某平台数据显示,AI生成的“唐代仕女图”中出现韩式妆容元素,暴露出文化混搭导致的集体记忆失真。

4.3文明演进逻辑的异化

传统技艺习得需经年累月的身体实践,而VR+AI的“速成式传承”抽离了师徒制中的文化浸润。某陶瓷AI教学系统虽还原拉坯技法,但学徒成品缺乏手工的温度感,技术主义正解构“以身体道”的传承哲学。

5 人工智能科技异化治理的“破局”之策

面对生成式AI在文化传播中的异化风险,需以“以人为本、人机协同、智能向善”构建治理体系。

5.1以人为本——坚守人文主义核心

坚持将人的生存与发展置于首位,确保技术服务于人类福祉。人类必须主导人机关系,使生成式AI真正成为发展人、提升人的工具。2024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中国提出的AI决议,明确将"以人为本"作为全球AI发展的核心价值导向,强调技术须增强民众获得感与安全感。

5.2人机协作——捍卫人类主体地位

AI创作本质是数据模仿拼接,人类创造力不可替代。文化创作应是人机共生过程:AI承担数据分析、素材整理等辅助工作,人类主导创意构思、情感表达与艺术价值赋予。必须明确AI的辅助属性,始终以人类需求支配技术方向,正如爱因斯坦所言:"科学是工具,其善恶取决于使用者。"

5.3智能向善——注入人文价值灵魂

警惕资本逻辑侵蚀文化内核。商业开发需平衡市场效益与人文关怀,杜绝"商品拜物教"倾向。推动AI技术的"人文化"培育:

(1)将人类情感、道德融入技术实践,坚持"技术为骨、文化为血"双轨并行;

(2)美学研究需为AI艺术注入人文关怀,契合时代审美诉求;

(3)践行芒福德《技术与文明》倡导的有机世界观——超越效率崇拜,回归生命价值。

唯有以人类智慧锚定技术航向,使算法遵从文明伦理,方能破解异化魔咒,实现人机文明有序共生。

参考文献

[1]司洋.《中国文化遗产数字化报告(2023—2024)》发布[N].科技日报,2024-12-11(003).

[2]杨晓辉,罗微,陈华文,等.新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保护与传承利用:体系、路径与挑战[J/OL].自然资源学报,1-19[2025-07-05].

[3]童怡源.《唐宫夜宴》XR大空间沉浸展的艺术创新与文化价值[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5,(06):44-47.

[4]刘畅,路阳.历史重构、技术伦理与跨媒介叙事——导演路阳访谈[J/OL].电影评介,1-6[2025-07-05].

[5]李厚锐.面向“Z世代”的跨媒介叙事生态构建探究——基于数字传播视角[J].上海管理科学,2025,47(03):72-77.

参考

司洋.《中国文化遗产数字化报告(2023—2024)》发布[N].科技日报,2024-12-11(003).

杨晓辉,罗微,陈华文,等.新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保护与传承利用:体系、路径与挑战[J/OL].自然资源学报,1-19[2025-07-05].

童怡源.《唐宫夜宴》XR大空间沉浸展的艺术创新与文化价值[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5,(06):44-47.

刘畅,路阳.历史重构、技术伦理与跨媒介叙事——导演路阳访谈[J/OL].电影评介,1-6[2025-07-05].

李厚锐.面向“Z世代”的跨媒介叙事生态构建探究——基于数字传播视角[J].上海管理科学,2025,47(03):72-77.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