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智时代校园电信网络诈骗防范体系构建——基于广东省高校的实证研究
摘要
本文聚焦数智时代大学校园电信网络诈骗,基于跨学科理论框架,以广东省43所高校600起涉电诈警情为样本,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融合心理学、社会文化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知识,剖析防电诈现状、成因,提出搭建校园防电诈空间共同体的策略。通过文献研究梳理理论基础,案例分析总结诈骗规律,问卷调查量化影响因素,深度访谈挖掘潜在问题,总结出具有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规律。研究发现高校在防电诈宣传、技术防控和协同合作方面存在短板,学生防电诈意识和能力有待提升。基于此,提出运用“三元融合六维协同”策略,打破资源分散与协作脱节困境,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校园防电诈空间共同体,守护学生财产安全与身心健康,助力高校实现“青春无欺,校园无诈”目标。
引言
作为数字时代的前沿阵地,高校因人员聚集、学生处于社会化转型关键期且网络依赖度高,沦为电信网络诈骗重灾区[1]。防患于未然之前,更胜于治乱于已成之后。高校及相关部门虽然开展了一系列安全教育讲座、组织演练等防诈工作,但在数字时代的背景下,面对翻新的诈骗手段,传统反诈模式问题凸显。《大学生金融反欺诈调研报告》显示:在参与调研的近2400名大学生中,47.4%的受访大学生声称自己或同学遭遇过诈骗,约两成金钱损失超5000元。与传统犯罪基于物理空间的交互模式不同,电信网络诈骗借助虚拟网络的隐匿性与便捷性,突破时空限制,呈现组织化、智能化与跨国界化,给司法打击和传统防控策略带来挑战,促使其反思调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决遏制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多发高发态势,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法治中国作出贡献[2]。基于此背景,以广东高校为研究对象,开展对校园电信网络诈骗问题的深入剖析研究,旨在为搭建校园防电诈空间共同体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研究方法
文献分析
运用NoteExpress进行文献检索,检索范围涵盖期刊文章、会议论文、学术论文、研究报告以及党中央文件等。借助Excel数据透视表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分析,聚焦电信诈骗、校园网络安全、数字技术应用等方面信息,创建数据库,对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明确校园防电诈领域的研究现状、前沿动态以及理论基础,为本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案例研究
选取广东省43所高校近三年来600起涉电诈警情的高校大学生作为研究样本,涵盖不同地区、不同类型高校。对每起案例的受骗原因、诈骗手段、诈骗金额、受骗经过、处理结果等细节进行梳理剖析,借助定性比较分析(QCA)进行条件筛选。通过对横纵向对比不同案例,分析高校大学生涉电诈的类型、受骗特点等异同,系统考察诈骗成因及复杂成因组合,总结普适与特殊规律,为搭建校园防电诈空间共同体提供实证依据。
问卷调查
设计涵盖基本信息、防电诈知识储备、个人心理特质、个人社交习惯、校园风气以及媒体接触等多维度内容的问卷。采取线上与现场相结合的方式发放问卷,通过问卷星和实地高校走访,精准把握大学生在电信诈骗防范方面的现状与问题,以及各大高校在防范电信网络诈骗教育的现状。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信度检验、效度检验、相关性检验和线性回归分析,获取量化数据,探究不同因素与学生受骗风险之间的关系。
深度访谈
遵循深度访谈三大伦理原则,选取涉电诈警情大学生、高校学生、高校老师、反诈民警、电信企业工作人员作为访谈对象。制定详细的访谈提纲,围绕电信诈骗的具体情况、防范措施、教育效果等方面展开深入交流。通过半结构化访谈,引导访谈对象充分表达观点和经历,获取一手资料。对访谈资料进行整理、编码和主题分析,挖掘校园电信诈骗背后的深层原因与潜在问题。
600起校园涉电诈警情分析
报案数量与类型
网络交友、虚假兼职、身份冒充是校园涉电诈骗警情中的高危诈骗类型。交友类诈骗常用 “敲诈勒索” 手法,受害人一旦前期转账,便会被诈骗人员编造话术逼迫缴纳更多 “保护费”,人均损失高。身份冒充类诈骗借助多模态生物识别、深度伪造检测等前沿技术,受害者识别难度远超单纯人工判断[3]。虚假兼职类诈骗采用自研 IM + 内嵌云控链接应用,相比网页直接封装类应用,识别难度提升。
受害者性别与年龄
男性受害者占比71.5%,人均损失40653元,高于女性。男性在网络活动中更活跃,决策相对冒险,在贷款、兼职等诈骗中受害比例较高;女性则因敬畏权威和情感易感性,在冒充公检法及情感类诈骗中更易受骗。18-25岁是电信网络诈骗的高危群体,其中18-22岁受害占比最高。大学生群体网络社交与消费活跃,经济压力渐增且决策易冲动,对复杂骗术识别不足,并且经济未独立,高度依赖网络娱乐,易遭虚假兼职、网游交易等诈骗。
受害群体人格特质
犯罪心理学研究表明,不同人格特质与特定诈骗类型存在显著关联。具有反社会、边缘型、依赖型人格障碍的大学生群体,尤其是女生群体,构成电诈侵害的高风险人群。反社会型人格因行事冲动、漠视规范等,在受骗风险中居首,易被诈骗犯罪锁定;边缘型人格因 “世界充满威胁” 等三重认知扭曲,对冒充公检法类电诈易感,易遭诈骗分子精准心理操控;依赖型人格因决策依赖、成就动机缺失,在兼职刷单及虚假中奖类诈骗中受害率高;回避型与偏执型人格因对权威怀疑、有被害妄想等,对冒充公检法诈骗有抗性[4]。值得一提的是,冒充帅哥美女是唯一与人格特质无关联的诈骗模式,任何人格特质的人都有可能成为其潜在受害者。
诈骗手段
诈骗者通过建立初始信任、诱发高动机、利用启发式决策等手段实施诈骗。首先实施信息操纵,预谋性投放与受害人相关的数据片段实现认知锚定,构建信任基础;通过价值观念定向激活技术,将利益诱导或危机预设情境与其核心价值系统进行耦合,触发动机驱动型信任维持机制;继而运用符号权力建构技术,依托制度性身份符号的仪式化展演完成社会认知框架重构;同步实施情绪调控策略,在信任评估过程中植入焦虑泛化、恐惧条件反射等负性情绪负荷,导致决策效能衰减现象;继而启动需求唤醒程序,借助虚构收益预期,激活受害者的奖赏系统神经环路,形成持续信任维持的动机强化回路。
涉案金额
广东省内高校涉案金额中,3000元以下占比20%,3000元-3万元占比40%,3万元-10万元占比25%,10万元以上占比15%。不同诈骗类型涉案金额差异较大,反映出诈骗手段的多样性和危害性。
其对象所在高校的防电诈现状
92.5%的学生接受过电信诈骗宣传教育,但高校安全教育模式问题凸显。宣传教育形式多样但深度不足,针对性和实效性欠佳;技术防控滞后,难以识别新型诈骗应用,且与外部协同存在障碍;预警与应急机制不完善,对早期诈骗行为监测不足,应急响应慢;师资与专业力量薄弱,反诈教育师资多为兼任,缺乏专业培训。
校园电信网络诈骗成因分析
诈骗与受骗之间的心理控制分析
骗术核心是心理控制,借助暗示和 “刺激一反应” 技术操控被害人[5]。电信网络诈骗中,被害人存在多种心理,如贪利、避险、基于社会关系及特殊需求等。网络兼职刷单、无门槛贷款场景激发贪利心理,意外伤害、公检法有罪认定场景利用精准信息引发恐惧,使被害人陷入骗局。“弱势 - 信任” 和 “趋利 - 避害”模式分别揭示被害人因弱势心理易被骗取信任财物,以及受趋利避害心理驱动被操纵的机制。诈骗分子用双重制约诱导技术消除被害人抵触,以解释技术补话术漏洞,削弱其自主意识与主体性,让被害人产生信任依赖,失去理性判断和抵抗能力。
心理控制的形成及阻断
在情景诱导阶段,诈骗分子利用通讯和网络工具,通过精心营造虚假情景,将诈骗信息准确地输出到目标,从而将潜在的“受害者”锁定并建立信任关系。在认知重塑阶段,诈骗团伙利用系统的心理控制技术,针对受害人的欲望和弱点,采取切断其信息源、超负荷输入信息、创造条件反射逆说条件、消除心理抵触情绪、掩饰其骗术漏洞等手段,对其进行“洗脑”。
心理控制的实现条件与逻辑结构
诈骗分子实现心理控制需与被害人发生信息接触,识别其为作案对象,实施暗示和指令,且操纵被害人的保护者不在场。其逻辑结构是通过精心设计话术和情境,让被害人沉浸其中,进行信息轰炸,从而降低其大脑对异常信息的识别和处理能力,诱导其形成配合骗术的行为动机,最终骗取钱财。
高校防电诈工作存在的问题
高校防电诈宣传教育存在模式单一、缺乏系统规划、未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等问题,致使学生防电诈知识应用能力不足。技术防控上,对新型诈骗手段适配性差,相关技术应用投入有限。协同合作方面,高校内部部门信息不通,与外部合作流于表面,难以整合各方资源构建高效防电诈生态体系。
校园防电诈空间共同体构建策略
搭建综合信息平台,构建信息共享网络空间
打造并应用集资讯、交流、举报功能于一体的校园防电诈APP。设置“实时警情通报”板块由公安部门实时更新本地高校电诈案例与手法,助学生掌握诈骗动态;畅通“学生反馈渠道”鼓励学生上传可疑信息,经后台处理后共享给师生,实现信息双向流通,提升学生参与度与警惕性。
打造校内联动机制,搭建校际协同合作空间
学校成立反诈骗专项工作小组,明确各部门分工。保卫科加强巡逻排查,筑牢校园治安防线;学工处组织主题班会、演讲比赛等活动,提升学生防骗意识;教务处将防骗课程纳入培养体系,夯实学生防骗知识。此外,学校建立校际定期交流机制,举办 “高校防骗经验分享会”,分享经验并制定联合预案,打造协同合作矩阵。
搭建心理教育架构,营造稳固心理防护空间
学校开设 “防电诈心理分析” 必修课,邀请心理学专家剖析诈骗心理诱导手段,增强学生对诈骗心理的认知,筑牢心理防线。设立 “心理关怀热线”,安排专业咨询师,帮助受骗学生进行心理调适。定期开展 “防电诈心理拓展训练”,模拟诈骗场景,提升学生应对能力与心理韧性。
引入校外多元资源,构筑全域资源整合空间
学校定期邀请公安防骗专家进校开讲座,结合本地警情,用真实案例讲解诈骗套路和防范要点,助力学生提升辨别诈骗手段的能力。同时,与银行合作开展 “金融安全进校园” 活动,针对假银行卡、非法集资等进行现场指导,增强学生识别金融诈骗的能力。此外,引入科技企业技术,与大数据公司合作优化校园防骗预警系统,提高预警精准度,为校园防骗工作筑牢防线。
构建课程宣传模式,创建高效教育协同空间
在计算机、心理等众多课程中融入防电诈专题构建课程反诈体系,如在计算机课讲解网络安全知识时,结合电诈案例分析如何防范网络诈骗,使防电诈教育与专业课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夯实防电诈知识,践行反诈基石。利用新媒体平台,以生动有趣的形式,在抖音、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发布防骗短片、漫画,吸引学生眼球,扩大防骗宣传覆盖面。举办“防电诈骗知识竞赛”,点燃学生学习热情,促进课程教育与日常宣传协同共进。
搭建智能预警系统,构建高效技术防控空间
利用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技术搭建校园防电诈预警系统,基于隐私安全和法规准许范围,对学生进行网络行为数据的实时监控。设定短期内大额资金转账、频繁登录可疑或未备案的陌生网站等异常行为阈值,一旦触发即时预警。与通讯运营商合作,截获异常通信行为,及时发现并有效阻止诈骗行为的发生,如截获频繁拨打国外号码、被官方或权威机构标注为诈骗号码,为校园构筑技术防控屏障。
结论
本研究多维度地通过分析广东省 43 所高校 600 起涉电诈骗警情,对高校电信网络诈骗的现状、成因以及高校防电诈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深刻剖析。在此基础上,以汇聚各方资源和力量、构建高校联动机制、提升校园防范电信网络诈骗能力为目的,提出了构建校园防电诈骗空间共同体的 “三元融合六维协同” 战略,融合教育、技术、社会各方资源与力量,形成高校联动机制。以大学生群体为中心,通过信息共享、资源整合、协同合作、教育引导、心理防护、技术防控六个维度协同,切实提升校园防范电信网络诈骗能力,全方位构建校园防诈空间共同体,守护学生财产安全与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唐赫,赵民.“杀猪盘”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模式演进及治理路径——基于网络介质影响下的调节效应分析[J].中国人民警察大学学报,2022,38(12):12-17.
[2]赵雷,陈红敏.电信诈骗中青年受骗的影响因素和形成机制研究[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2,41(03):102-112.
[3]郑晶,朱盼,郑敏,等.大学生防范电信诈骗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陇东学院学报,2024,35(03):131-134.
[4]刘鑫悦,范超云,李辉.电信网络诈骗被害人群体特征及防范对策[J].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22,(04):111-122.
[5]谢玲.电信网络诈骗心理控制的形成及阻断[J].中国刑警学院学报,2022,(01):14-25.
作者:余文倩(2004.09),女,汉族,籍贯:广东高州,肇庆医学院,学历:大学在读,研究方向:临床诊治与健康管理。
如何引用
参考
唐赫,赵民.“杀猪盘”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模式演进及治理路径——基于网络介质影响下的调节效应分析[J].中国人民警察大学学报,2022,38(12):12-17.
赵雷,陈红敏.电信诈骗中青年受骗的影响因素和形成机制研究[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2,41(03):102-112.
郑晶,朱盼,郑敏,等.大学生防范电信诈骗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陇东学院学报,2024,35(03):131-134.
刘鑫悦,范超云,李辉.电信网络诈骗被害人群体特征及防范对策[J].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22,(04):111-122.
谢玲.电信网络诈骗心理控制的形成及阻断[J].中国刑警学院学报,2022,(01):14-25.
版权
未提供许可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