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村振兴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 ——以赣南客家文化钩针编织技艺为例
摘要
赣州市目前拥有344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钩针编织技艺被列为区级非遗。钩针编织作为中国传统手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深厚的历史底蕴。江西赣州的钩针编织技艺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承价值。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视,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赣州地区的钩针编织技艺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广阔前景。本文将从钩针编织非遗传承的成效、发展机遇、面临的挑战以及创新解决方案四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赣州钩针编织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引言
202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以下简称“《规划》”)文件,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规划》提出,乡风文明持续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传承发展,农民综合素质全面提高。文化部和旅游部于2023年7月批准在赣州设立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区。此举增强了赣南客家文化的影响力,推动地域文化的传承繁荣,扩大了客家文化(赣南)在海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钩针编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成效
钩针编织技艺传承机制的建设
“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非遗,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1]。目前,国家已经通过立法保障和政策扶持以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等文件中明确提出要提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水平,并且要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体系[2]。以江西省赣州市为例,手工编织钩针技艺在2021年被列入赣州市章贡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2024年5月8日,木栏井社区妇联联合赣州市文化馆组织专业非遗编织老师为社区的妇女开展免费的钩针编织培训活动。为女性增添了一条新的创业途径,让更多的妇女能够实现灵活就业。
钩针编织技艺传承人的培养
近年来,赣州钩针编织技艺在政府和民间组织的共同努力下,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与传承。钩针编织技艺在赣州已经走进七所小学、两所技校、两所高校。先后为区、县、社区培训上千人,为数百名留守妇女及宝妈提供创收岗位[3]。近期安远县残联与赣州市文化馆文化驿站合作,由钩针编织非遗传承人姚艳,为40余名残疾人及残疾学生陪读家长、就业困难人员等开展了短期手工技能培训。让残疾人就业多一份的选择。姚艳老师和她的团队在本地的街道、乡镇已经开展了上百次的活动。姚艳老师也带出了几位非遗传承人,还期望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新势力茁壮成长。
钩针编织文化的推广和普及
钩针编织作为一种古老而有魅力的传统手工艺,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它不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对文化的传承。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下,大量机器生产代替了传统手工生产的方式,极大的提高生产速率,使厂家赚取了更多的利润。随着低价格的产品流入市场,使非遗传承人和手作人们的处境更加严峻,只能通过不断地“内卷”来维持生计。但是,“机织品”始终没有用手工方式生产出来的产品精致而实用。质量欠佳的“机织品”让很多消费者对钩针编织的产品和这门技术失去兴趣,从而真实的反映出钩针编织技艺的严峻处境。所以对于钩针编织文化的推广和普及就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钩针编织文化在推广和普及上已经取得显著成果,不仅在钩针编织技艺传承上有了新的突破,还让这一技艺走进大众视野。并且多地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形式为钩针编织技艺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平台。例如,赣州市章贡区将钩针编织技艺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外,很多地区创建手工钩针工坊并开展钩针编织教学活动,让更多的人认识钩针编织文化,通过自己亲身体验从而找到其中的乐趣。在陕西西安,多所高校开展钩针编织技艺选修课,通过老师的教学,让同学们不仅了解了钩针编织文化,还让同学们掌握了基础的钩针编织技艺。有不少同学在课程结束后还保持着对钩针编织技艺的热爱,自己独立学习更加高难度的技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机遇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势在于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和文化属性,其极高的经济价值能够助力乡村振兴。手工钩织品的传承与发展,有助于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振兴相结合,用非遗描绘乡间故事,用一针一线为其增添色彩。当一个地方有了故事,可为其吸引更多的游客到来,提升当地的收入,同时也能促进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赣州,有几百项的非遗,浓浓的客家文化,春节期间可以在赣州感受客家年。在平时,也能在赣州体验非遗市集,一个集非遗美食、工艺、表演与一体的盛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能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可以联合多个非遗,共同打造一个专属于赣州的形象IP。今年年初郁孤台的赣南脐橙打卡墙,吸引了不少游客和本地人打卡。文创馆内琳琅满目的文创,其中也有“虔橙似锦”系列的钩织品。赣南脐橙不仅味道甜美,其非遗文创也憨厚可爱。
互联网盛行的时代,大家通过手机里的视频就能学习自己感兴趣的技艺。可以号召非遗传承人将自己的制作过程录制视频并上传到各大自媒体平台供大家学习交流。也可以直播教学过程,带动大家一起加入“非遗圈”。在直播间展示并售卖成品,让非遗不仅仅只是当地的文化特色,走出赣州,走向大江南北。这样一方面能弘扬和传承非遗文化,另一方面能增加当地的创收,实现乡村振兴和非遗传承双赢的局面。
钩针编织的可塑性极强,万物皆可“钩”。若钩织者经验丰富,可以将现下流行的形象通过针法的变换变成立体的钩织品,或者平面的钩织品。同时也可以将其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除了常见的毛衣、围巾、手套等,还可以成为个性化的装饰品,如钥匙挂件、针织包、头饰等。不仅可以满足消费者对个性化商品的需求,也能让大家对钩针编织这项非遗技艺有更多的了解。
钩针编织技艺所面临的挑战
钩针编织“非遗”与大型机器的竞争
在机器盛行的年代,快速而高效,纯手工制作的钩织品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成本,因此价格昂贵。但是会有很多顾客认为,钩织品的价格远超毛线的成本,但是却忽略了其制作的时间成本。且随着机器自动化的发展,市面上存在许多“机织品”,大大降低了时间成本,从而相较于钩织品的价格低很多,于不在意其精致外观的顾客来说,“机织品”确实是一个很不错的替代品。但是我们不得不考虑到手工钩织品在耐用性和柔软性往往优于“机织品”,这点也使得钩织品能存活下来。
市场上的钩织品质量层次不齐
有很多人为使利益最大化,用较次的线材且为节省时间不顾及其外观,导致市面上的钩织品质量层次不齐。较次的线材会导致成品略显廉价且影响美观,为了节省时间,钩织时不注重手劲会导致有洞眼,需要填充棉花的钩织品就会出现漏棉。以上都是较为常见的影响销售的原因。对于传统的钩针编织技艺大部分的图案、针法很多年不变,同时,钩织产品缺乏创新,与社会需求脱节,行业缺乏或者没有相应的研发团队,市场上产品类型比较单一,形式固定,难以得到消费者认可。
钩针编织“非遗”知名度不高
宣传推广不足会导致部分钩针编织产品知名度较低,市场覆盖范围有限。钩针编制品牌众多,但缺乏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大多数的钩针编织产品以个体手工艺人的形式存在,品牌建设和推广投入有限,导致消费者对其认知度较低。钩针编织产品的主要销售渠道仍集中在手工艺集市、线下实体店等,难以接触到更广泛的消费群体。
钩针编织技艺的创新发展路径
增加钩针编织的设计理念
创新设计是钩针编织行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传统钩针编织产品在图案和应用形式上往往难以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求和审美需求,导致产品逐渐被市场所淘汰 。因此,钩针编织行业需要注入新的活力,以焕发生机。钩针编织技艺可以结合现代化设计理念和传统工艺元素,开发具有独特风格的产品,满足年轻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例如,一些品牌通过与知名艺术家或设计师合作,推出具有现代感和时尚感的钩针编织产品,使其更符合现代消费者的需求。这种创新设计不仅提升了产品的艺术价值,也吸引更多的年轻消费者。
不同的针法,其在长度上也有一定的区别,如短针相较于中长针要更短一些,中长针又比长针要更短一些。短针又分普通短针和十字短针,十字短针钩织出来的成品相较于普通短针更加缜密精致。在不影响其美观的情况下可以考虑使用长针代替短针,这样可以大大缩短钩织时间,当然这需要钩织者对图解进行修改。我们也应该考虑到长针相较于短针的成品没有那么缜密,这会影响成品的硬挺程度,所以可以考虑在某些部位加入铁丝定型。即能节省一部分时间,也可解决换针法后稳定性问题。当然节省时间最重要的还是钩织者自己,唯手熟尔。
利用互联网加大钩针编织的宣传力度
网络平台的兴起为钩针编织产品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如淘宝、拼多多等,通过提供便捷的购物方式和丰富的产品选择,吸引了大量的消费者。另一方面,可以利用社交平台扩大宣传覆盖面,通过这些平台,手工艺人可以展示制作过程和创意设计等内容,不仅提升钩针编织产品的知名度和吸引力,还激发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政府引导,让非遗走进生活
政府相关部门组织举办各类比赛和手工艺品展览等方式,提高了手工非遗的知名度。2022年由赣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旅游局主办的非遗文创设计竞技大赛共收到300余件作品。在此次比赛中,各式各样的非遗与文创的结合,让非遗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一方面,能让大家了解非遗文化,激起对非遗的喜爱进而对非遗文化深入了解;另一方面,也能增加当地的创收。当非遗走进生活之后,我们就可以与企业合作,根据销量情况适量加大生产。
目前赣州的“非遗进校园”活动,主体多在小学。而大学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应多在高校设立该活动,或者与高校沟通,让高校开设相关的选修课,在一定程度上能扩大赣南客家文化的宣传,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的传承下去,让赣南客家文化走出赣州。非遗不应该仅在老一辈人的手里焕发光彩,更要在年轻一辈人的手里熠熠生辉。也可以在各个高校开展相关的非遗讲座,设立相关非遗作品大赛等方式,以激发同学们对非遗的热情。
结语
“客家摇篮”赣南,是世界上最大的客家文化分布区,承载着客家人精巧的技艺与深厚的人文情怀。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管理时长为15年。今年已经是第八年了,还有长达七年的时间,期望客家文化(赣南)焕发更加璀璨夺目的光彩,不断夯实客家文化生态保护根基。如今,通过政府扶持、传承人的坚守与市场化探索,赣州钩针编织正以非遗工坊、文创产品、研学体验等多元形式焕发新生,其独特的艺术价值与文化内涵日益受到重视。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EB/OL](2025-01-22)[2025-03-20].
[2]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文化和旅游部关于印发《“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2021-05-25)[2025-04-02].
[3]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2021-08-12)[2025-04-03].
[4]江西工艺美术馆.手工编织钩针技艺(2023-03-22)[2025-03-20].
[5]光明网.非物质文化遗产赋能乡村振兴(2024-03-25)[2025-3-20].
如何引用
参考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EB/OL](2025-01-22)[2025-03-20].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文化和旅游部关于印发《“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2021-05-25)[2025-04-02].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2021-08-12)[2025-04-03].
江西工艺美术馆.手工编织钩针技艺(2023-03-22)[2025-03-20].
光明网.非物质文化遗产赋能乡村振兴(2024-03-25)[2025-3-20].
版权
未提供许可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