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风景建筑地域性表达的创作策略研究

引言

地域建筑对于提升城市形象,促进旅游发展,增强居民的文化认同具有重要意义。有研究表明,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景观建筑,往往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吸引力,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1]。同时地域建筑又是地方文化传承与发扬的重要载体,能激发居民的文化自豪感与归属感。因此探讨当代风景建筑地域化表达的创作策略,既是建筑创作艺术追求的结果,也是对地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一种担当。

影响风景建筑地域性表达的因素

自然环境因素

自然环境是风景建筑地域化表达的基础,深刻地影响着景观建筑的形态、布局与功能。地形对建筑物的位置、布局及空间形态起着决定性作用,如江南水乡建筑大多依水而建,形成独具特色的水乡聚落形态[2]。丰富的水系使建筑布局围绕着水展开,形成了一种建筑临水而立的格局,这样的布局既能适应湿润的气候,又能营造出独特的水乡风情。而山区建筑大多依山而建,利用地势的起伏,形成不规则的布局,例如福建土楼,其圆形、方形布局,既能适应复杂地形,又能起到很好的防御作用。

此外气候条件对于建筑物的形态与建造同样重要,在湿热多雨的地区,建筑多采用通风遮阳的建筑形式,例如岭南的骑楼,其一楼的架空设计不仅方便了行人的避雨,而且有利于通风。在寒冷地区,建筑更注重隔热、防风,如北方四合院,其封闭式庭院及厚墙设计可有效抵御严寒。利用自然资源也是地域表现的关键,各地丰富的天然资源,提供了大量的木材,石材,竹等建筑材料。如皖南地区木材资源丰富,是木结构建筑发展的主要方向,而徽派建筑中的木雕艺术则充分体现了木材的特点,通过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使建筑既能与周围环境和谐共存,又能体现出地域特色。

文化传统因素

地域文化传统是风景建筑地域表现的核心,地域文化、民俗、宗教信仰等因素深刻地影响着风景建筑的地域特色。地域文化是地域建筑最重要的精神内核,体现在建筑形态、布局、装饰等方面,徽派建筑马头墙是一种典型的地域文化,它独特的造型除了起到防火的作用外,更是家族兴旺的象征,也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3]。徽派建筑中的木雕、砖、石等艺术形式,生动地再现了当地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生活情景,成为一种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视觉符号。

在建筑设计中,民间文化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中国北方地区,人们喜欢贴窗、挂灯的风俗,对建筑的装饰设计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建筑的门窗多采用便于装饰的格栅。此外宗教信仰对建筑也有着深远的影响,佛教在藏族的广泛传播,使寺院建筑成为区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寺院的建筑布局、色彩及装饰细节均深受佛教文化的影响,其白墙金顶、转经轮、佛塔等元素构成了藏族特有的文化象征。在建筑设计中融入地域文化、民俗、宗教信仰,可使建筑不再只是一个物质空间,而是一个文化载体。

技术和材料因素

技术和材料是风景建筑地域化表达的重要途径,乡土建筑材料的选用、传统营造手法的传承是地域表现的重要依据,乡土建筑材料的运用,既有地域特色,又有生态、经济价值。如福建的土楼建筑采用了当地丰富的黄土作为夯土墙,既有很好的隔热效果,又很好地融入当地的环境。而皖南地区多以青石、木材为主,青石的耐久与木质的温润质感,形成徽派建筑独有的风格。

传统营造技艺的传承,是地域表现的重要保证,在徽派建筑中,榫卯构造不仅体现了传统工艺的精妙,而且使建筑具有较好的抗震能力,这一技艺的传承,既保存了本土文化的精华,又为现代建筑提供了有价值的技术参考。现代科技与传统工艺相结合,是实现地域化表达的一种重要方式,现代材料与技术能使传统建筑焕发出新的生机。如现代木结构建筑采用胶合木技术及金属连接件,不仅保留了木材天然的质感,而且提高了建筑的构造性能。合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使建筑既能满足现代功能需要,又能保持地域文化传统的传承。

当代风景建筑地域性表达的创作策略

与自然环境相融合

自然环境是风景建筑地域化表达的基础,其整合策略的核心是尊重自然条件,使建筑与自然景观产生共鸣。建筑应顺应当地的地形地貌、气候、自然资源等条件,使其与周围环境相融合,降低对生态环境的扰动,提高建筑的环境适应能力[4]。这既有利于实现建筑的功能和审美价值,又能促进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共生。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在风景建筑的设计中,建筑布局要充分考虑场地的地形特点,如在山地地区,建筑物可采取分散布局,沿等高线分布,避免对山体进行大规模的土方开挖。建筑底座可设计成台阶状,以适应山的天然斜坡,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山上植物的伤害,同时建筑屋面可采用坡顶状结构,以呼应山体轮廓线,加强建筑与自然景观的整体性。而在滨海地区,建筑应充分考虑海风、潮汐等因素,选用耐腐蚀材料,并通过合理的开孔设计将海风引入室内,达到自然通风的目的。建筑立面可设计成波浪形,以模拟波浪的形状,加强建筑物与大海之间的视觉联系。在选材、工艺等方面,要以最小化环境污染为前提,选用合适的建材及工艺,例如,优先选择当地自然材料,如木材、石材、竹子等,既有较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又可减少碳排放,施工时可采用预制预制构件,以降低现场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此外还可将雨水收集、太阳能光伏发电等现代生态技术应用于风景园林建设,以达到建筑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例如建筑物的屋顶可设计成斜坡状,方便收集雨水,并经由管道导入地下储水设施,供建筑物内的厕所及绿化灌溉使用。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可安装于建筑物顶部或外墙,满足建筑物的部分或全部用电需求,降低对传统能源的依赖程度。

对文化传统进行延续

文化传统是风景建筑地域表达的灵魂,对地域文化符号进行提炼,将其巧妙地融入到建筑设计之中,是景观建筑传承策略的关键,地域文化符号主要表现在建筑形态、细部装饰、空间布局、色彩搭配等方面,这些建筑符号不仅能唤起人们对地域文化的记忆和认同,更能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延续,彰显风景建筑中地域文化的独特性,进而增强人们对地域文化的认同与归属感[5]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该在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中,引进关于文化传统的符号和内容,如屋面形式可借鉴传统民居坡屋面,对屋面坡度、屋面形态进行调整,使屋面不仅能满足现代建筑功能要求,还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如屋面可采用双坡式或四坡式,檐角可做成宽檐,既可遮雨,又可保留传统建筑的韵味。在细部装饰上,可借鉴传统建筑中的木雕、砖雕、石雕等元素,把它们转换成现代装饰语言,例如将现代材料与技术运用于建筑入口、立面设计等方面,对传统雕塑艺术进行再诠释,彰显地域文化魅力。建筑门窗可采用传统格栅形式,经过现代工艺处理,不仅保留了传统建筑之美,而且满足了现代建筑对通风采光的要求。此外,从空间布局上看传统建筑中的空间组织形式对风景建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例如在风景园林建筑的公共空间设计中,可采用传统的合院布局,将中央庭院围成一圈,为人们提供交流、休闲的场所。在庭院设计中,可结合当地自然元素,如池塘、假山、植物等,创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园林空间。同时色彩的搭配又是文化传统的延续,在风景建筑中可围绕当地传统建筑的色彩为主要色调,如灰、白、黄等,这些色调既能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又能体现出当地的文化特征。建筑物的外墙可采用灰色的石头或者砖石,与周围自然景色的色调相协调,同时在建筑的装饰细节部分,也可以用一些鲜艳的颜色来点缀,比如红色的门窗或者装饰线,这些颜色的使用可以提升建筑的文化气息。

技术与材料的应用

风景建筑地域化表达的重要方法是技术和材料的运用,将现代技术和传统工艺相结合,使建筑功能和审美统一,是景观建筑地域化的核心。通过对材料的合理选用与应用,使建筑既能满足现代功能需要,又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6]。同时,通过对新材料的探索,为风景建筑地域表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有助于实现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在选材上优先选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乡土传统建材,比如木头作为一种普通的传统建筑材料,它有暖和的质感,和容易加工的特点。在风景园林中,木材可广泛应用于建筑物的构造、外墙、屋面及室内装修等方面,采用现代木材加工技术及防腐处理技术,可提高木材的耐久性及使用性能,使之更符合现代建筑的要求。同时对传统技艺的传承也是十分重要的,如榫卯结构作为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一项重要技术,经现代工艺改进,可将其应用到现代景观建筑木构设计中,既可降低对金属连接件的依赖,又能体现传统工艺的审美价值。从技术运用上看,现代科技为风景建筑地域表现提供了多种可能,如利用现代数字设计技术可对建筑形态进行生成与优化,利用计算机仿真与分析,设计出符合地域文化特征与现代风格的建筑形态。同时高性能玻璃、新型复合材料等现代建材也可用于风景园林建设,可有效改善景观建筑的性能与舒适度,如高性能玻璃可应用于建筑采光与节能设计中,合理选择玻璃及遮阳设计可在降低建筑能耗的同时改善室内采光品质。另外开发新材料也是技术和材料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如竹纤维复合材料、再生木材等新型生态材料可用于风景园林建设,既具有良好的环保性能,又能赋予建筑独特的质感与美感。

空间与场所的营造

景观建筑地域化表达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营造具有地域性特征的公共空间,增强场所感,通过与周边环境的相互作用,营造出独特的空间体验。建筑在进行合理的空间布局与设计时,不仅能为人提供舒适的居住空间,同时也是展示区域文化的重要平台,增强人对区域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在公共空间设计上,要注意多层次、多样化,例如可设计一系列不同规模、不同功能的公共空间,如广场、庭院、步道等。在广场设计中,可结合地方自然要素与文化符号,如喷泉、雕塑、文化墙等,创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公共活动场所。庭院可借鉴传统四合院的布局方式,将中央庭院围起来,形成安静的休憩与交流空间。步道设计可与地形地貌相结合,曲折蜿蜒,让人在行走的同时,领略到周围的自然风光与建筑特色。另外在公共空间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季节、昼夜交替等因素,通过合理的灯光设计与植物配置,创造出不同的空间氛围。在建筑与环境的互动中,要注意建筑与自然景观的融合与对话,如在建筑立面设计中,可采用大面积玻璃幕墙,将自然景观导入室内,实现室内外相互渗透;同时,还可将建筑顶部设计成花园或观景台,使人们能够享受到周围的自然风光,而且建筑物的颜色、材料等还能与周围环境产生共鸣,加强与周围环境的融合。例如,建筑物的外墙可采用灰、白、土等与周围自然景色和谐的颜色,同时在材料的选用上,可选用当地的天然材料,如木材、石材等,使其既能融入自然环境,又能体现当地的文化特征。景观建筑通过空间和场所的营造,既能给人提供舒适的使用空间,又能作为重要的区域文化展示平台,增强人对区域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结语

综上所述,探讨当代景观建筑地域表现的创作策略,对当代景观建筑地域表现具有重大的意义与深远意义。不仅可以促进建筑设计的创新和发展,提高建筑的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而且可以促进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为城市建设与旅游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未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与民众对地域文化的认识加深,当代景观建筑地域表现的创作策略会更丰富、更多样,为营造独具魅力的城市景观与地域文化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郭帅,王肇乾.文旅融合视域下风景建筑的规划设计[J].新城建科技,2024,33(07):92-94.

[2]姚冬晖,银颖.山水画布局、现代建筑空间与民居形式的融合——20世纪50—70年代桂林风景建筑研究及其教学运用[J].建筑与文化,2023,(06):25-27.

[3]张姚,高毅,徐叶明,史锴然.城市更新背景下常规梁桥景观提升设计实践——以镇江金山风景区揽云桥为例[J].城市道桥与防洪,2023,(01):105-108.

[4]周雯静.基于地域特征的风景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以苏州虎丘风景区为例[J].城市建筑空间,2022,29(08):115-117.

[5]卢天佑,尹旭红,冀晶娟,郑文俊.唐至清代桂林风景建筑营建历程及机理——基于地方古文献的分析[J].中国园林,2022,38(08):139-144.

[6]华云飞.基于地域特征的园林小品设计研究——以惠州西湖风景区为例[J].农业与技术,2021,41(22):1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