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栏目 研究性文章

学前教育阶段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培养策略

作者

摘要

本研究围绕学前教育阶段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培养策略,构建了以情境创设、师幼互动与家园协同为核心的干预模型。通过在中班开展为期八周的教学实验,采用量表测评、课堂观察与家长访谈等方法,评估策略实施成效。结果显示,干预后幼儿在交往主动性、情绪调节与规则意识等方面表现明显提升,教师引导与家长配合均起到积极作用。研究证明多元化教育策略具有良好的可行性与实践价值,为幼儿社会性培养提供了有效路径。

引言

幼儿期是社会性发展的关键阶段,其情绪理解、行为调控、规则意识及交往能力的建立对个体未来适应社会生活具有深远影响。学前教育作为儿童首次系统进入社会生活的阶段,在社会性能力的建构中具有重要引导作用。儿童心理与行为的可塑性较高,科学、系统的教育介入能有效推动其规范行为、自我意识和合作精神的发展。当前,城市化进程加快、家庭结构变化与数字媒介普及等因素,使得幼儿缺乏现实交往机会,社会行为经验匮乏,社会性发展面临挑战。在此背景下,学前教育如何在制度化场景中开展有效的社会性培养策略,成为亟需研究的重要议题。幼儿园作为规则教育、角色学习与人际互动的核心平台,教师在其中承担着引导与干预的重要责任。因此,深入分析社会性发展影响因素,并构建科学的教育路径,已成为实现幼儿全面发展的关键。

1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1.1 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内涵界定

幼儿社会性发展是指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逐步建立与人交往、适应群体生活、理解社会规则与角色期望的能力体系[1]。其核心内容包括情绪认知、行为调节、规则意识与人际交往技巧,是儿童社会化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社会性发展有助于儿童形成共情能力、责任意识和合作精神,这些素养不仅影响其在幼儿园阶段的集体适应,也关系到其未来人格发展与社会功能表现。情绪认知帮助幼儿识别他人情绪并作出恰当反应,规则意识强化其边界感与秩序感,交往技巧则构建其初步的社会关系网络,三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儿童的社会适应[2]

1.2 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阶段特征

从心理发展规律看,幼儿社会性具有阶段性。3至4岁儿童以自我为中心,依赖模仿,缺乏规则理解与情绪控制能力;4至5岁阶段,开始掌握轮流、合作等概念,语言调节功能增强;5至6岁时,社会责任感初步建立,儿童能够更主动参与规则性活动,情绪表达趋于内省,行为也更具规范性。社会性发展呈现从个体本位向关系本位、从他律向自律的转化趋势,为学前教育提供了科学的分层指导依据。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国外学者对社会性发展的研究较为系统。维果斯基强调社会互动的认知促进功能,提出“最近发展区”;班杜拉认为儿童通过观察学习形成社会行为;埃里克森指出角色尝试是自我建立的关键[3]。在实践中,欧美国家将社会情感学习(SEL)纳入课程体系,通过合作活动与情境教学系统开展社会性教育。国内研究则多聚焦于家庭教养方式、教师行为与园所环境的影响,政策层面,《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已明确将规则意识与交往能力列为发展重点。但当前国内在课程整合、策略落地与评价体系等方面仍不完善,缺乏适用于不同类型园所的本土化操作路径。因此,探索面向实践、结构清晰的社会性培养策略仍是研究重点[4]

2 学前教育阶段幼儿社会性发展现状分析

2.1 研究方法与样本说明

本研究采用教师访谈、家长问卷与课堂观察相结合的方式获取数据。访谈对象为10名经验丰富的主班教师,聚焦于交往行为、情绪调节与规则意识三个方面。问卷共发放130份,有效回收126份,内容涵盖儿童在家庭中的社交行为与家长育儿理念。课堂观察涵盖8个典型教学活动,着重记录幼儿间互动情况及教师引导行为,强调自然状态与真实反应。研究对象为东部地区4所城乡结合的民、公办幼儿园,样本覆盖中大班共162名幼儿,性别均衡,样本具有一定代表性与普适性。

2.2 现状呈现与典型问题

调研发现,当前幼儿社会性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普遍存在交往能力弱、情绪表达困难与规则意识不足等问题。部分幼儿在活动中缺乏合作意愿,遇到冲突常选择回避或哭闹,无法通过语言解决问题;也有幼儿对集体规范认知模糊,难以理解轮流、等待等规则要求。教师反馈显示,部分儿童社交能力滞后表现与其家庭环境密切相关,过度保护或放任导致其缺乏社会经验,难以适应集体生活节奏[5]。在教师实施教育策略方面,也存在专业素养不均问题。一些教师能通过绘本阅读、结构化游戏等方式引导幼儿建立情感连接与行为规范,而部分教师应对冲突时仅以命令或制止方式处理,缺乏引导技巧与行为转化策略,影响教育成效。

家庭因素在社会性发展中亦起重要作用。部分家长对社会性理解停留在“礼貌听话”层面,忽视了情绪调节、行为选择与规则意识的培养,教育方式与园所脱节。个别家庭中隔代抚养现象突出,成人包办式照顾削弱了儿童的自我控制与社会适应能力。同时,家庭与园所之间沟通渠道不畅,缺乏目标统一与反馈机制,致使家园教育形成“各自为政”的局面,不利于社会性发展的系统推进。整体来看,当前社会性教育面临三大问题:课程内容散乱、教师能力不平衡、家园协同不足,亟需构建更具系统性、针对性与实效性的教育干预策略。

3 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

3.1 家庭环境的支持与干预

家庭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起点,家长的教养方式、互动方式与社会性认知水平对幼儿行为具有根本性影响。权威型教养方式,即在情感支持基础上给予规范与自由,最有利于儿童形成良好的情绪控制和规则意识。而专制或放任型教育则易导致攻击性或退缩行为。家长若将社会性片面理解为“守规矩”“听话”,忽视情绪调节和责任意识的引导,容易造成行为发展失衡。亲子沟通质量直接影响幼儿的语言表达与社会理解能力。高质量的、回应性强的互动方式有助于建立共情意识与合作意愿,反之,指令化或单向交流则抑制儿童的主动性与社交积极性。因此,家庭不仅是行为习惯的形成场域,更是社会价值观初步内化的重要空间。

3.2 教师行为与教学组织

教师在园所中直接引导儿童的社会行为,其回应方式与教学组织结构对幼儿社会性成长起着决定性作用。积极回应、共情引导、适度放手的教学风格能够有效提升儿童的自信与情绪调控能力。相反,忽视或压制性的处理方式容易固化幼儿的不良行为反应。在教学安排中,教师通过合作任务、情境模拟、小组游戏等方式,构建真实交往环境,引导儿童在实践中掌握规则、沟通与责任意识。良好的班级管理机制,如明确规范、正向激励与开放讨论,也能有效降低冲突频率,提升群体合作水平。教师对互动细节的把控和环境的创设,共同构成社会性教育的基础保障。

3.3 同伴关系的建构与调节

同伴群体是幼儿社会性学习的重要载体。频繁的互动能丰富儿童的社会经验,强化其对行为后果的理解与调节能力。在合作与游戏中,儿童练习表达、协商、轮流与共同承担,逐步建立社会角色感与归属感。冲突虽常见,但适当的冲突情境本身就是有效的社会性练习机会,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及时引导,将冲突转化为成长契机。同时,模仿机制在同伴中作用显著,表现良好的儿童可成为榜样,引导他人学习正向行为。但若缺乏调节机制,个别儿童可能遭遇排斥,形成社会退缩或攻击倾向,抑制其发展。因此,构建开放、平等、包容的同伴网络,对提升整体社会性水平与促进儿童间的积极互动至关重要。

4 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教育策略

4.1 场景创设与活动设计

通过模拟真实或典型社会情境,引导幼儿在交往过程中体验角色转换、规则遵守与合作协调,是培养社会性的重要方式。将问题解决、角色游戏、情境扮演等形式纳入教学,有助于激发幼儿参与兴趣,并在具体操作中理解行为后果。例如,“我来做小医生”“动物村开会”等活动能提升幼儿的情绪表达和行为规范能力。为提升系统性,可将社会性情感主题课程纳入园本设计,围绕“学会倾听”“解决冲突”等内容开展分阶段教学。

表1 不同类型活动与幼儿社会性发展目标对应表

活动类型 实施方式 目标导向 主要发展领域
问题解决活动 设置冲突情境,引导集体讨论解决方案 增强规则意识与协调能力 规则遵守、协商能力
角色扮演游戏 模拟社会角色,如医生、商人等 理解职责,练习角色表达 社会角色认知、语言表达
情绪情境演练 运用绘本、图片引导表达与调节情绪 提升共情能力与情绪控制 情绪理解与自我调节
小组合作任务 搭建拼图、集体表演等集体协作活动 培养责任感与协作意识 合作行为、集体意识
Table 1.

表1显示,多样化活动具有明确指向性,能全面促进幼儿社会性构成要素的形成,且为教师提供了有效的教学组织框架。

4.2 师幼互动优化策略

教师的互动方式在社会性教育中发挥关键作用。清晰稳定的语言引导与行为示范,有助于幼儿建立规范意识与社交模式。在面对冲突或合作时,教师应通过共情引导与行为反馈,帮助幼儿识别情绪、调整行为。系统化的即时回应和正向强化可提升儿童的自我觉察与社交信心。同时,对于社交敏感或表达能力较弱的个体,应采取小组合作、个别引导等方式,增强其参与度。通过异质分组和任务分层,每位儿童都能在集体中找到合适的角色与成就体验,从而整体提升群体的社会互动质量。

4.3 家园协同育人路径

家庭与园所的协同是社会性教育持续推进的关键。教师可通过家长培训、家访或家长会等形式,提高家长对社会性发展的认识,纠正“听话即优秀”的片面观念,引导其关注情绪表达、交往技巧等核心能力。信息共享机制如成长记录册、班群通讯、家园手册等应强化问题沟通与目标一致。更重要的是,在家庭生活中融入社会性练习,如亲子合作游戏、情景对话、公共规则讲解等,使园所所学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巩固。唯有构建“教师—园所—家庭”三维联动机制,才能实现幼儿社会性能力的全面、持续与深化发展。

5 实践研究与案例分析

5.1 策略设计与实施过程

本研究以幼儿园社会性发展策略的有效性为目标,设计并开展了一项为期八周的教学干预实验。实验在某市一所公办幼儿园开展,参与对象为该园中班两个平行班级,共计52名幼儿,平均年龄为4.8岁。其中一个班为实验班,实施本研究所设计的系统化社会性培养策略,另一个班为对照班,延续日常常规教学活动。教学实验围绕“我的朋友”“规则游戏”“我会表达”“快乐小组合作”等四大主题开展,主题内容由浅入深,涵盖情绪理解、交往技巧、规则意识与合作行为四个方面。每周安排两次系统教学活动,单次活动时长约30分钟,同时在自由游戏与日常过渡环节嵌入教师引导要素,形成结构化与非结构化相结合的育人路径。为确保策略有效实施,实验前组织教师进行了为期两天的培训,内容包括社会性发展理论基础、行为识别与干预技巧、活动组织流程及观察评估方法。教师培训以实际案例分析与模拟教学为核心,增强其实操能力。在教学资源准备方面,研究团队根据主题设计了配套活动材料包,包括情绪卡片、角色头饰、任务卡、合作挑战卡、观察记录表等,为教学与观察提供必要支持。

5.2 量化与质性分析方法

为全面评估培养策略的成效,本研究采用量化数据与质性材料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估。实验前后对两组幼儿分别实施社会性发展行为量表测试,涵盖交往主动性、情绪调节能力、规则理解力与合作意愿四个维度。观察记录方面,研究者在实验期间每周至少三次进入实验班课堂,记录幼儿在集体活动与自由互动中的典型行为表现,并结合教师填写的行为跟踪记录,形成纵向对照数据。

表2 幼儿社会性发展四个维度前后测试得分对比(满分100分)

项目 实验前均分 实验后均分 提升幅度 对照班后均分
交往主动性 64.5 82.6 +18.1 66.2
情绪调节能力 60.8 79.3 +18.5 62.1
规则理解力 58.2 76.4 +18.2 59.7
合作意愿 62.7 81.0 +18.3 63.5
Table 2.

从表2可见,实验班在实施策略后四个维度得分均有明显提升,平均提升幅度超过18分,显著高于对照班微弱提升趋势,说明本研究所设计的社会性培养策略在短期内具有明显的行为促进作用。

为进一步呈现策略实施过程中的行为细节,本研究还整理了典型行为事件记录表,选取代表性幼儿在不同主题活动中的表现进行持续追踪:

表3幼儿典型社会行为事件追踪记录摘要

幼儿编号 观察周次 行为事件描述 教师介入方式 行为变化说明
A5 第1周 在合作拼图中抢占资源,与同伴发生争执 引导轮流与鼓励表达 第4周能主动提出轮流请求
B2 第2周 情绪崩溃后躲避集体活动 个别安抚+同伴共情 第5周主动表达“我现在不开心”
C3 第3周 活动中表现退缩,缺乏表达意愿 小组配对+正向反馈 第6周能参与讨论并主动发言
Table 3.

表3展示了个别幼儿在策略实施过程中行为变化的具体过程,通过教师的情境化引导与积极反馈,儿童社会性行为表现出较为明显的进步,表明教育策略具有对个体行为发展的具体干预能力。

5.3 案例反馈与结果呈现

为了更加立体呈现研究效果,本研究在实验结束后对实验班全体教师及部分家长进行了深度访谈,内容围绕幼儿社会性变化感知、教育策略接受度与后续建议等方面展开。教师普遍反映幼儿在规则意识、表达能力及合作行为方面有显著提升,尤其在冲突处理与轮流等待情境中,行为更为主动理性。家长反馈中亦出现高频关键词如“懂事了”“会分享”“更会表达情绪”,对园所社会性教育的系统介入表达了肯定。

表4教师与家长对策略实施成效的反馈比例

项目类别 显著提升感知比例 稍有提升感知比例 无明显变化
教师对表达能力评价 88.9% 11.1% 0%
教师对合作行为评价 84.2% 15.8% 0%
家长对情绪表达评价 76.5% 21.6% 1.9%
家长对规则意识评价 70.3% 25.4% 4.3%
Table 4.

表4数据显示,绝大多数教师与家长对策略实施效果持肯定态度,尤其是在语言表达与合作行为维度的感知提升最为明显。这一结果不仅从侧面验证了教育策略的有效性,也为今后园所层面推广社会性课程改革提供了实践基础与评价依据。通过教学实验的完整闭环操作与多维反馈分析,本研究进一步确认了情境创设、师幼互动与家园协同等路径在幼儿社会性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同时也揭示出部分幼儿在自控性、稳定性方面仍需更长期支持,后续研究将围绕长期跟踪与策略持续化机制展开。

结论

本研究围绕学前教育阶段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关键问题,通过理论梳理、策略构建与实践验证,系统探讨了场景创设、师幼互动与家园协同等多元化教育策略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在科学设计与结构化组织的基础上,社会性教育策略能够显著提升幼儿在情绪表达与调节、规则理解与遵守以及同伴合作与冲突调和等方面的能力。教学实验数据及典型行为追踪进一步印证了教育介入在提升幼儿交往主动性、增强规则意识与促进社会角色适应等方面的显著促进作用。教师有目的的情境引导、语言回应和榜样示范,为幼儿提供了学习社会行为的直接参照,而家庭在互动延伸与价值认同方面的协作则强化了教育干预的持久性与生活化效应。综上所述,多维度、系统化的策略不仅提升了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水平,也为学前教育实践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操作路径。

参考文献

[1]江珊,何青青.情绪地理学框架下学前教师工作投入的影响因素探究——基于“TALIS强势开端”全球数据的定性比较分析[J].学前教育研究,2025,(06):35-48.

[2]牟映雪,宋方方,李娅坤.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我国托育机构过程性质量提升策略——以重庆市为样本[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25,41(03):72-87.

[3]子华明,王菊.家园协同促进学前儿童情绪调节的价值与策略[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4,44(02):91-98.

[4]张敏,程巍,李姗姗.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师德育人典型案例教学模式研究——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例[J].教育观察,2024,13(12):34-37.

[5]李艺铃.虚拟现实技术与学前教育融合路径[J].中阿科技论坛(中英文),2023,(12):118-122.

参考

江珊,何青青.情绪地理学框架下学前教师工作投入的影响因素探究——基于“TALIS强势开端”全球数据的定性比较分析[J].学前教育研究,2025,(06):35-48.

牟映雪,宋方方,李娅坤.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我国托育机构过程性质量提升策略——以重庆市为样本[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25,41(03):72-87.

子华明,王菊.家园协同促进学前儿童情绪调节的价值与策略[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4,44(02):91-98.

张敏,程巍,李姗姗.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师德育人典型案例教学模式研究——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例[J].教育观察,2024,13(12):34-37.

李艺铃.虚拟现实技术与学前教育融合路径[J].中阿科技论坛(中英文),2023,(12):118-122.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