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思政”格局下高校电商类基础课程思政教学的 探索与实践
摘要
在“大思政”格局下,高校将课程思政融入电商类专业课程。教师需要结合高校电商类基础课程特点,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提高学生专业素养的同时,培养学生品质素养。基于“大思政”格局高校电商类基础课程思政教学现存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旨在推动电商类课程思政从碎片化向系统化转型,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前言
高校是培养专业型人才的重要场所,其中电商类专业是数字经济的热门专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量逐渐增加。当前“大思政”格局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在电商类基础课程中,教师应当加强课程思政教学指导,深入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要素,突破传统专业教育的局限性,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技能型人才[1]。
1 “大思政”格局下高校电商类基础课程思政核心价值
1.1 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电商行业是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推动国家经济转型发展,促进国际贸易发展。高校电商类基础课程教学应与国家战略需求相对应,将“数字中国”的理念融入教学课程。例如,当前跨境电商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是否可以助力“一带一路”倡议,解决农村农产品直销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理解电商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可以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利用现代化技术推动电商行业的创新发展,培养学生服务国家战略的服务意识。
1.2 塑造职业道德意识
电商行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但是随之而来的是虚假宣传、隐私泄露等问题。高校电商类课程需通过课程思政强化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电商行业发展需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坚决抵制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教师可以结合反面案例,对学生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指导,培养学生“对消费者负责、对社会负责”的职业态度。思政元素的教学渗透,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的工作技能,坚守职业道德底线[2]。
1.3 激发民族自豪感
中国电商行业正在稳步创新发展,在全球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当前在移动支付的普及下,助推电商行业的崛起。高校电商类课程应充分挖掘重要成就背后的思政元素,结合优秀的实践案例,向学生展现中国电商的综合实力。例如,国内外电商行业的发展对比,我国的电商普惠性更高,大部分群体都可以利用线上购物平台进行购物,为数字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2 高校电商类基础课程思政教学现存问题
2.1 思政融入碎片化
由于部分教师对思政课程教学理念理解不足,在课程设计上缺乏系统性指导,影响学生整体思想发展。思政内容在电商类基础课程中的教学以“点缀式”方式嵌入,难以强化学生的思想意识。例如,教师在讲解“电商营销策略”时,只是简单地提及“诚信经营”的重要性,未能结合实际的案例,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碎片化的思政教学,造成课程思政与课程内容的脱节,不利于学生对思政元素的深入认识。
2.2 教学方法形式化
尽管大部分教师认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但在实际课程教学中缺乏互动性,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无法深入体会其中的含义。例如,教师在课程教学时会讲“电商伦理”的内容,仅仅PPT展示“刷单”“虚假宣传”等负面案例,并未组织学生进行模拟演练。导致学生难以产生共鸣,对所学内容理解不透彻。并且案例教学法需要紧跟时代发展,保证实践具有典型性,才能增强学生的学习认知。然而,教师主要以早期的案例为例,忽视新时期电商行业的发展,导致教学内容与现实脱节,难以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3]。
2.3 实践环节浅层化
电商类课程强调实践操作,但在高校专业课程教学中实践项目以模拟仿真为主,缺乏真实社会价值。例如,学生在设计店铺营销方案时,将重点放在销售额上,忽视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在开展“助农直播”实践时,只追求带货数量,未能深入研究农产品的质量、运输等现实问题。因此,学生在实践模拟活动中学习的能力,在实际的电商工作中并不全面,容易遗留众多问题。此种情况,忽视对学生价值观、职业责任感的引导,导致课程思政在实践环节失去教学作用。
3 “大思政”格局下高校电商类基础课程思政实践路径
3.1 国家战略引领,构建思政体系
在“大思政”格局下,高校电商类基础课程需要以国家战略为教学目标,构成系统化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注重实践性的教学指导,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例如,在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目标的引领下,高校电商类基础课程教学应当深入挖掘电商行业在服务国家发展中的作用,设计多样化的实践教学课程。《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教学中,“电子商务文化对社会的影响”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当前社会发展趋势,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教学指导,将“一带一路”建设、社交电商促进消费等典型案例引入课程,帮助学生充分理解所学内容与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在《“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中,需加快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学校需要结合电商专业的基础课程教学,引导学生理解电商在推动产业数字化的战略的价值,确保课程思政教学与时代发展相协调[4]。
教师需要强化教学引领的实效性,注重思政元素在基础课程的融入,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水平。因此,在实际的课程教学中,应联合马克思主义学院、政府、行业代表等,以“国家战略导向型”为教学基础,深入研究符合当前时代发展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素养。教师可以将当前电商工作中存在的生物难题进行介绍,鼓励学生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寻求适合的方式。例如,教师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数字乡村”的实践教学活动,学生针对档期的特色产品搜集信息,针对国家发展政策,提出合理的销售方案。乡村电商发展,与跨境电商之间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将实际的数据纳入课程教学,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素材。电商知识与国家发展之间的教学方案,需从思政教育方面出发,引导学生从学习知识到实践应用,培养学生形成社会责任意识,成为新时代电商人才。
3.2 案例项目融合,创新教学方法
高校电商类基础课程教学,在“大思政”格局的影响下,需在原课程的基础下,积极创新教学方法,推动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的深度融合。教师需要重视课程教学中的互动交流,主动了解学生的想法,为其提供良好的教学引导,培养实践型专业人才。为提高学生的实践探索能力,教师可以聚焦电商行业热点事件,设计具有实践性的教学案例,鼓励学生主动进行实践探索,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教学实践案例需要设计递进式的内容,将思政元素自然嵌入教学全流程。例如,在“电子商务中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某网红燕窝事件”作为典型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事件背后问题。表面上是主播职业素养的确实,实际涉及平台监管漏洞,电商行业法律法规需要进行完善。在实践案例的探讨中,学生能够深入了解电商行业直播运用的逻辑,从而理解提高商业道德伦理,保持良好的品质素养,坚决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重要性。
案例项目育人的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课程学习有效性,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不断推动现代化课程教学发展,建立完善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教师可以设计“真实问题导向”的实践项目,结合社会发展的真实需求,制定科学的方案,在逐渐完善后能够应用于实际生活。例如,在助农直播中,教师要求学生将乡村振兴的思政目标融入项目方案,在实际过程中强化社会责任意识,保证销售利益的同时,考虑农产品质量标准、成本控制等问题。由于现阶段存在农民好质量的农产品缺乏销售渠道,而消费者没有渠道购买优质的农产品的难题。在此种情况下,学生需要结合所学习的专业知识,建立完善的消费体系,将难以进行长途运输的农产品,将其制成其他产品进行线上销售。如,仙居杨梅在售卖鲜果的基础上,将杨梅制成饮品和果干,可以满足各地区的消费者。因此,学生可以根据实际的项目案例,发散自己的思维,理解“电商不仅是技术工具,更是社会责任载体”的内涵,利用自己的专业能力,推动产业发展,创造出更高的价值。
3.3 实践反思联动,强化育人机制
高校电商类基础课程思政教学,应当加强实践反思,构建“实践-反思-再实践”的育人机制,将思政教育从理论教学转为社会实践发展的教学模式,实现学生的能力提升。学校可以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形成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例如,学校可以与当地农业部门进行合作,积极开展农业电商业务,将农产品品牌化,进行有效地宣传推广,借助品牌优势推动农产品在电商市场的发展。在实践过程中,学生需直面技术可行性问题,思考应该采取各种形式进行农产品的销售,实现“数字普惠”的思政目标。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注重建立实践反思意识,动态调整项目管理模式,要求学生记录工作中的问题,形成“伦理问题清单”。学生需要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实践成果反思,邀请优秀的专业领域代表,一同进行项目研讨,从而多维度对项目进行评估。例如,助农直播能否真正提升农民的收入?对于电商行业的行业发展有何影响?相关人员根据现有问题进行探讨,引导学生突破技术方面的思维局限,从根本出发形成“以人为本”的电商观念[5]。
教学实践反思可以帮助学生将反思成果转化实际教学资源,有助于后续的教学指导。教师可以结合典型的教学案例,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维培养,不断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例如,直播带货中的地区品牌问题,容易给消费者造成困惑,购买到“问题”产品。学生需要考虑电商销售过程中的真实问题,保证消费者权益的同时,保障产品的品牌价值。如现在消费者在一些直播平台经常可以刷到关于各地区特色的直播,每个直播间都会声称自家产品“正宗”。对于消费者而言,很难辨别产品的真假,更多是盲目选择。因此,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注重实践反思,在消费者的角度进行深入探究,不断优化电商行业发展模式,实现良好的经济发展趋势。
3.4 多元动态协同,完善评价体系
在“大思政”格局下,高校电商类基础课程应根据当前的评价体系发展规划,设计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推动课程思政在电商专业教学融入。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应将单一的教学评价转化为全面性的教学评价体系,打破传统的课程评价模式,将课程思政内容融入其中,建立综合性的评价反馈机制。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需要以“理论+实操”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全面了解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例如,教师可以设置思政答辩环节,要求学生结合课程所学习的实际案例,分析电商行业的相关问题。例如,在“农产品销售”项目实践中,既要考核方案的商业可行性,又要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在专业教学综合评价中,需要融入企业教学过程性评价,形成双师教学的良好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企业导师可以根据学生在企业实践中的表现,对其职业态度、社会责任意识等方面进行评价。例如,“双11”大促是电商行业非常关键的时间点,需要重视用户的良好体验,以及在直播运用中的流程设计。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企业导师可以站在市场发展需求的角度,对学生的项目进行评价。学校教师可以根据项目制作的完整性、创新性等方面进行评价。在综合评价下,学生能够明确自身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从而进行自我反思。因此,学校在电商类基础课程教学中,需要重视课程思政案例教学指导,充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构建起多方协同、动态优化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真正实现“评价即育人”。
结语
总而言之,“大思政”格局下的高校电商类基础课程思政,需要将专业内容与课程思政进行融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下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符合学生学习需求的教学内容,构建“知-情-意-行”四位一体的育人体系。未来,教师应进一步探索课程思政教学方式,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华杰,沈建刚,王璐.跨境电子商务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的反思与探索[J].商场现代化,2025,(01):72-75.
[2]刘翠君,王昱峥,肖杰.电子商务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创新研究与实践[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24,34(06):28-30.
[3]黄荟霏.民办高校跨境电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以跨境电商多平台运营与管理课程为例[J].学园,2024,17(35):10-12.
[4]赵亚杰,沈子杰,邹小平.课程思政融入跨境电商课程体系评价方法研究[J].商业经济,2024,(12):180-183.
[5]王津津,马嫣然.新文科语境下课程思政赋能高质量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24,10(19):60-64.
作者简介:杨超(出生年1983年9月)性别男,籍贯(河北人),学历/职称 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课题编号: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2025年校级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项目-电子商务(编号:XSG2025-02)
如何引用
参考
李华杰,沈建刚,王璐.跨境电子商务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的反思与探索[J].商场现代化,2025,(01):72-75.
刘翠君,王昱峥,肖杰.电子商务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创新研究与实践[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24,34(06):28-30.
黄荟霏.民办高校跨境电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以跨境电商多平台运营与管理课程为例[J].学园,2024,17(35):10-12.
赵亚杰,沈子杰,邹小平.课程思政融入跨境电商课程体系评价方法研究[J].商业经济,2024,(12):180-183.
王津津,马嫣然.新文科语境下课程思政赋能高质量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24,10(19):60-64.
版权
未提供许可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