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析节能降耗技术在化工工艺中的应用
摘要
化工行业作为高能耗产业,节能降耗技术的应用对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系统分析了化工生产过程中能源损耗的主要环节,探讨了包括催化反应优化、防沉积技术、酸性气体处理、物料循环利用以及动力系统节能等关键技术措施。通过某煤化工企业的实际案例,验证了这些技术在提升能效、降低能耗方面的显著效果。研究表明,科学应用节能降耗技术不仅能够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还能减少环境污染,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随着全球能源危机加剧和环境保护要求日益严格,化工行业面临着巨大的节能减排压力。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化工生产过程中的高能耗问题已成为制约行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据统计,化工行业能源消耗占工业总能耗的20%以上,能源利用效率普遍偏低。在此背景下,开发和应用节能降耗技术成为化工企业实现绿色转型的必由之路。近年来,虽然催化技术、余热回收、智能控制等节能措施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技术瓶颈、设备老化、成本控制等多重挑战。因此,深入研究化工生产过程中的节能降耗技术,探索其优化路径,对推动行业节能减排、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节能降耗技术在化工生产中的实践意义
1.1 减少工艺环节的能源消耗
在化工制造活动中,能量损耗主要产生于工艺环节中的无效能量支出,过量的能源损耗不仅会削弱整体产出效能,还可能对自然环境产生负面影响。能源的高投入与低效转化已成为制约化工行业绿色发展的主要瓶颈。因此,改进生产工艺的能源转化效率,并完善工艺流程设计,以消除冗余的能量损耗,是实现节能目标的重要举措。
1.2 增强能源的循环使用效能
在化工制造过程中,科学构建能源梯级利用系统,能够显著降低单产能耗,从而优化能源的使用效益。通过革新生产工序,使同等能源投入获得更大产出,既有利于提升企业的综合生产效能,也顺应了低碳技术的发展趋势。因此,能源的再生与多级利用是提升能源转化效率的核心措施,在节能技术实践中占据关键位置。
1.3 优化能量转换效能
节能技术的实施应聚焦于改善能源的转化效率,保证能源的科学配置与充分转化,以控制能源浪费并提升能量转换率。这既是当前节能技术探索的重点领域,也是该技术在化工领域的重要实践价值。提升能量转换效率对于促进化学工业的生态化改造具有决定性作用,是现阶段产业升级的关键技术要素。
2 化工生产过程中节能降耗技术的具体实施方法
2.1 催化反应技术
催化剂在化工反应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其科学选用和优化可显著提升反应速率和产物选择性,实现节能降耗目标。传统化学反应常需高温高压条件,能耗巨大。催化剂通过开辟新反应路径、降低活化能,使反应在温和条件下高效进行,既节约能源又减少苛刻条件对系统的损害。在选择性控制方面,催化剂能精准调控反应路径,抑制副反应。以石油催化裂解为例,专用催化剂可选择性转化重质油为高价值轻质馏分,提高收率并优化产品分布。研究显示,银基催化剂用于乙烯氧化制环氧乙烷时,可降低30%能耗并减少40%二氧化碳排放,充分展现了催化技术在节能减排中的卓越性能。这些特性使催化技术成为化工行业实现绿色转型的核心手段。
2.2 防沉积技术
化工生产装置在运行过程中,沉积物的累积会对设备性能产生多方面负面影响:其一,沉积物会导致管道流通截面积减小,增大流体输送阻力,影响工艺稳定性;其二,沉积层会显著降低换热设备的传热系数,使热力系统的能耗大幅上升;其三,沉积物还可能加速设备腐蚀和磨损,缩短检修周期,增加运行成本。因此,科学应用防沉积技术对保障设备高效运行、延长服役寿命以及降低能耗具有重要意义。
防沉积技术主要包含三类措施:首先是预防性技术,即在生产过程中添加专用防沉积剂,通过调节流体化学性质、降低溶解物浓度、控制水质硬度等手段,从源头抑制沉积物形成。其次是清除技术,针对已形成的沉积物,采用酸性清洗剂、碱性清洗剂或生物酶制剂等专用药剂,破坏沉积物结构,便于清除。第三是监测技术,通过在线监测压力、温度、流量等关键参数,实时掌握沉积物形成动态,及时采取预防措施。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不同水质条件下防沉积剂的效果存在差异,因此需要根据实际工况选择最适合的技术方案。
2.3 酸性气体处理技术
化工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煤炭等化石燃料,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含硫化合物等酸性气体,这些污染物不仅会破坏大气环境,还会腐蚀生产设备,影响装置运行可靠性。因此,开发高效的酸性气体处理工艺,优化生产流程,控制污染物排放,已成为化工行业实现清洁生产的关键环节。
酸性气体处理技术主要通过低温冷凝、吸附分离和化学反应等途径实现。典型工艺系统采用深度制冷技术,将尾气冷却至-40℃以下,使酸性组分被选择性吸附分离。以硫化氢处理为例,未经处理的含硫尾气直接排放会造成严重环境污染,危害人体健康。现代处理工艺通常采用多级净化技术:先通过化学吸收法去除大部分酸性组分,再引入生物滤塔,利用特定微生物将残余硫化物转化为单质硫或硫酸盐,实现深度净化。
提升酸性气体处理效率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优化:包括工艺参数调控、吸收剂筛选与再生工艺改进、设备结构优化、吸收效率提升以及余热回收利用等。这些技术创新不仅能有效控制污染物排放,还能降低系统能耗。然而,此类技术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投资成本高、运行维护复杂等挑战,需要根据具体项目的经济性和技术成熟度进行综合评估。
Figure 1.
图1酸性气体脱除技术示意图
2.4 物料循环利用技术
节能降耗技术的本质在于实现资源的高效回用与循环再生,通过科学处理化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三废(废水、废气、废能),可显著减少原料浪费,从而降低综合生产成本。在化工生产体系中,废水的再生利用是重要环节,采用先进的污水处理工艺不仅能有效去除污染物,还能避免因处理不当引发的环境问题,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2.4.1 初级水处理工艺
废水的一级处理主要采用物理分离手段,包括机械过滤技术以及过滤与沉淀联用工艺。具体而言,格栅过滤可有效截留水中的大颗粒悬浮物,沉淀池则利用重力沉降原理实现固液分离。此外,酸碱中和法、化学沉淀法及氧化还原法也是常用的预处理技术。中和法通过投加酸碱调节剂将废水pH值控制在适宜范围;沉淀法借助絮凝剂使污染物形成沉淀物;氧化法则通过强氧化剂分解有机污染物,显著改善水质指标。
2.4.2 二级水处理工艺
在废水深度处理阶段,生物处理技术占据主导地位。包括活性污泥工艺、MBR膜生物反应器、SBR序批式反应器等在内的生物处理系统,利用微生物的新陈代谢作用降解有机污染物。同时,先进的膜分离技术如超滤膜、反渗透膜、纳滤膜等可高效截留溶解性物质和胶体颗粒,大幅提升水的回用率。
2.4.3 三级水处理工艺
经过前两级处理后,可采用离子交换等精处理技术对废水进行深度净化,使其达到工艺用水标准,重新用于生产系统的冷却、洗涤等环节。这种闭环处理模式不仅提高了资源循环利用率,还显著减少了新鲜水的消耗量,实现了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表1对比数据显示,经过完整处理流程的再生水各项污染物指标均显著优于原水,完全满足化工生产的回用标准。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不同化工产品的生产工艺存在差异,部分特殊原料难以实现完全循环利用。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工艺特性和产品要求,选择最适宜的物料循环技术方案。
表1化工工艺废水回用的进出口水质情况
项目 | pH值 | COD/(mg/L) | CaCO3/(mg/L) | SS/(mg/L) | Mn2+/(mg/L) | Co2+/(mg/L) |
进水水质 | 6.0~9.0 | ≤60 | ≤2000 | ≤80 | ≤5.0 | ≤3.0 |
出水水质 | 6.0~9.0 | ≤10 | ≤60 | ≤10 | ≤0.2 | ≤0.2 |
2.5化工生产动力系统节能措施
2.5.1 变频控制技术的实施
变频调速装置在节能领域展现出突出优势,可显著降低电机驱动系统的能耗水平。以传统恒速电机为例,通过改造为变频电机并配置智能控制系统,能够根据实际工况自动调节转速,有效避免频繁启停造成的能量损失。在流体输送系统中,变频技术能够实时匹配流量需求调整泵机或风机的转速,消除定速运行导致的能源浪费现象。该技术同样适用于化工废气治理和污水处理系统,通过动态调节处理设备的运行参数,实现处理效率与能耗的最佳平衡。
2.5.2 电力系统与驱动设备的能效提升
在供电网络与电动机运行管理方面,科学的功率调控可显著提升能源使用效率。电网结构的优化是降低输电损耗的关键措施,具体包括:缩短供电距离、采用低损耗电缆材料等措施,这些都能有效减少线路损耗,提升供电质量。电动机的选型应当与生产负荷精确匹配,功率配置过大将造成能源浪费,功率不足则会影响生产稳定性。建立完善的设备维护制度,定期检测电机运行状态,确保设备处于最佳工况,是降低无效能耗的有效途径。
2.5.3 热力系统的节能改造
化工热力系统的优化升级可大幅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构建完善的热能回收网络,将工艺过程中产生的高温废气、废渣等余热资源用于原料预热、工艺加热等环节,能够显著降低外部能源消耗。采用高效换热设备替代传统换热器,可以显著提升传热效率,降低系统整体能耗。研究表明,即便是性能最优的燃气轮机或蒸汽轮机,其能量转换效率也难以突破55%的瓶颈。在此背景下,采用燃气-蒸汽联合循环供热系统,不仅能够提升能源利用效率,还能减少污染物排放,为化工生产提供更环保的能源解决方案。但需要注意的是,此类技术改造涉及较高的设备投资和工艺调整成本,需要从技术经济性角度进行充分论证,确保改造方案的可行性。
3 典型应用案例分析
3.1 项目基本情况
某大型煤化工企业专注于煤基甲醇及其下游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具备年产66万吨煤制甲醇、50万吨醋酸以及30万吨醋酸乙酯的生产能力。该企业在能效提升与节能减排方面实施了一系列创新举措,荣获2023年度煤制甲醇行业能效“领跑者”称号。
3.2 关键技术实施方案
3.2.1 低压甲醇净化系统升级
通过对低压甲醇净化系统实施技术改造,实现了显著的节能效果,年均可节约标准煤1500吨,有效提升了生产环节的能源利用效率。
3.2.2 低压闪蒸余热综合利用
创新性地开发了低压闪蒸蒸汽余热回收系统,年节约标准煤2322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低压闪蒸气与反应余热用于发电,年发电量达到575万千瓦时,大幅提高了能源梯级利用水平。
3.2.3 智能化控制系统建设
在现有DCS系统基础上,新增气化炉和锅炉的先进过程控制系统(APC),通过优化设备运行参数,显著提升了装置运行的稳定性和能效水平。系统投运后,年节约标准煤达6000吨。
3.3 实施成效评估
3.3.1 能效指标提升
经过技术改造,企业单位产品综合能耗降至1318kgce/t,较行业基准值提升5.86个百分点,能效水平显著提高。
3.3.2 综合效益分析
节能技术的应用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同时推动了企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通过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
4 结语
综上所述,节能降耗技术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成效显著,不仅能有效提升能源利用效率,还能促进企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通过技术创新和系统优化,化工企业可以实现能耗的大幅降低和排放的有效控制。然而,要实现行业的全面绿色转型,仍需突破技术瓶颈、优化管理体系、加大创新投入。未来,随着智能化、数字化技术的深入应用,化工节能降耗技术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建议行业加强技术研发、完善标准体系、推动协同创新,共同构建绿色低碳的化工生产新模式,为实现“双碳”目标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樊龙龙,刘艳,董养林.化工工艺中节能降耗技术应用与优化研究[J].产业创新研究,2024,(24):78-80.
[2]黄昊.节能降耗技术在化工工艺中的应用研究[J].化纤与纺织技术,2024,53(08):67-69.
[3]韩云飞,牛颖颖.化工工艺中节能降耗技术应用与优化研究[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24,44(04):183-185.
[4]马进进.石油化工炼油过程中的节能降耗技术研究[J].石化技术,2025,32(01):19-21.
[5]龚明.陶瓷溶胶喷涂液搅拌系统在化工生产中的节能降耗策略[J].当代化工研究,2024,(23):64-66.
作者简介:周良莲(1975—),女,汉族,四川省广安市人,研究方向为化工节能。
如何引用
参考
樊龙龙,刘艳,董养林.化工工艺中节能降耗技术应用与优化研究[J].产业创新研究,2024,(24):78-80.
黄昊.节能降耗技术在化工工艺中的应用研究[J].化纤与纺织技术,2024,53(08):67-69.
韩云飞,牛颖颖.化工工艺中节能降耗技术应用与优化研究[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24,44(04):183-185.
马进进.石油化工炼油过程中的节能降耗技术研究[J].石化技术,2025,32(01):19-21.
龚明.陶瓷溶胶喷涂液搅拌系统在化工生产中的节能降耗策略[J].当代化工研究,2024,(23):64-66.
版权
未提供许可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