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栏目 研究性文章

青少年生态文明素教育的逻辑理路

作者

  • 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 中国

摘要

生态文明素养包含生态知识储备素养、意识素养、情感素养和行为素养。加强青少年生态文明素养教育关乎我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是社会对高素质生态人才的现实需要,是学校发挥立德树人阵地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使命。提升青少年的生态文明素养关键在于构建生态文明知识体系,培育生态文明意识,养成生态文明行为,提升生态情感认同感。

1 生态文明素养的内涵

在我国,一些学者认为,生态文明素养最基本的构成要素是集生态文明知识,生态文明意识,生态文明习惯于一体的综合素养。本文认为,生态文明素养应有整合生态文明相关的知识储备、理念认知与实践习惯的复合型素质结构。基于对自然伦理的自觉体认,是个体通过后天习得形成的系统性认知体系,包含知识维度、意识维度、情感维度和行为实践维度。其内涵结构具体体现为:

一是生态知识储备素养。生态知识储备主要包含对生态文明系统运行的基本知识和专业知识的了解,如全球的生态环境问题,环境科学等方面。还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认知和实践知识,即了解个人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责任和义务,以及将具体知识应用到实践中的能力。形成良好的知识素养对于青少年生态文明素养培育是基础作用,青少年用专业的生态知识体系能够更好的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是生态文明意识素养。生态文明意识素养是相对于工业文明背景下过分追求物质的一种新的价值体系。重点在于树立环保理念,更深层次的是将环保意识内化于心并外化于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使生态文明意识成为社会基本价值观之一

三是生态文明情感素养。生态文明情感素养主要是指个人对自然发自内心对情感认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将保护生态环境从个人着眼于全人类的大局观。具体主要包括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敬畏感,亲近感,审美感等多个方面,从而恢复人类与自然界固有的情感依赖,实现从内心认同转化为外在行动驱动力。

四是生态文明行为素养。生态文明行为素养是指认知到行为的转化过程,当个体将生态知识储备,生态意识自觉和生态情感认同这三个维度经过系统整合后,在行为层面呈现的具象化实践,在日常行为中的生态友好行为能力的集合,也是具体有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绿色生活方式等行为习惯的集合。

2 关于青少年生态文明素养的发展理路

我国对青少年生态文明素养教育最早可最追述到20世纪80年代,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修订的《中小学教育计划和教学大纲》中正式列入环境教育内容,首次将生态启蒙教育纳入国民教育课程。2001年6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将环境意识培养作为可持续发展价值观的战略地位,为青少年生态文明素养教育提供了政策保障。到2022年,教育部印发《绿色低碳发展国民教育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着力构建全学段贯通式教育生态,其核心任务在于将低碳发展认知架构融入青少年价值坐标,设定2025年前实现教育场域全覆盖的中期规划目标。从青少年生态文明素养教育的发展逻辑理路来看,一方面国家越来越重视青少年的生态文明素养教育,并获得一定成效。但另一方面,青少年生态文明素养的培育是长期的,系统的培育体系,需要多方协同共建实现效果最佳化。

3 青少年生态文明素养教育的价值意蕴

如今全球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严峻,全球意识文明形态临百年大变局,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社会发展重要议题,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内涵之一。而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认知框架构成的关键时期,因此,青少年生态文明素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1 是对高素质生态人才的现实需求

目前,公民生态文明素养还普遍较低,很多公民还没有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所以生态环境保护的素质教育迫在眉睫。而青少年时期是个人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那青少年阶段的生态文明素养教育尤为关键。特别是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2021年发布的报告中明确提出,

目前的教育并未让学生充分意识到他们当前所应对的生态环境危机[1]。所以加强青少年阶段的生态文明素养教育十分有必要。其一,能够从内而外的改变人的思想,增强生态文明素养意识,认识到如今生态环境的严峻性。从而有助于青少年提升对生态治理对参与感和使命感,完成从被动约束到主动自觉到行为转变。对于自身不正确的生态思想和行为能够及时反省,能够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其二,从社会进步的角度来看,提升青少年的生态文明素养有利于推动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的提高,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青少年树立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保护理念,从而提升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责任感,从青少年到每个家庭,从而能够将生态文明教育的作用发挥到最大,满足社会对于高素质生态人才的需求。

3.2 是学校发挥立德树人阵地的必然要求

自党的十八大首次强调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意义以来,2015年中共中央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进一步明确,应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并融入国民教育及干部教育培训体系之中。到2024年党的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应“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聚焦建设美丽中国[2]”,到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3]”。可见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学校素质教育中有深远意义,青少年承载着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使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而学校作为立德树人阵地,肩负将国家意志融入到教学体系当中的使命,应做到与我国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背景相统一。因此,促进学校在现有教学体制内与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有机结合,使学校在教学理论,思想政治引领,文化育人等方面都能体现生态文明思想,以提升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真正实现立德树人背景下的生态文明教育。

3.3 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使命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4]。”近年来,随着人类过度开发自然资源,导致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威胁,甚至影响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因此,我们要坚定不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认识到保护自然环境对于中国面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意义重大。意识决定物质,思想影响行为,要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识牢记在青少年心中,并指导实践,使得青少年在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能秉持着绿色,文明,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并以青少年为中心影响更多的人,促使全民大众都有正确的生态理念和生态素养,共谋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之路,进而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4 青少年生态文明素养教育的有效途径

青少年生态文明素养教育是对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人才的现实需求,生态文明素养不是依靠先天自发形成的,而是需要经过后天知识素养教育,行为习惯养成,内心对保护生态的情感认同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4.1构建生态文明知识框架,提升生态文明知识储备

相较于学校传统学科体系而言,生态文明知识体系对于青少年是新的文化学科,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前提和基础,现有的生态文明体系是经过积极探索、建设美好生态环境所得出的关于生态文明基本原理,生态文明建设政策和法规,生态文明伦理与科技等综合性知识体系。因此,青少年构建生态文明知识体系是形成良好生态文明素养的基础。

改革学校教育课程体系,有针对性进行生态文明素养课程教育。要想青少年将生态文明知识体系入脑入心,首先要发挥课堂教学的主体作用,学校要开设生态文明知识相关课程,加强资源环境的国情与世情教育,普及生态文明法律法规和科学知识[5]。其次要加强生态文明课程教材建设的顶层设计,发挥老师,专家的力量,编写适合青少年的学习的教材和案例库,体现生态文明素养教育的核心要求。最后,生态文明素养教育方式要多元化多样化,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以练促学。比如,设计以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知识等相关主题实践活动,以实践提升能力,达到最佳的教育方式。

4.2培育生态文明意识,树立生态文明价值观

培育生态文明意识素养,引导青少年生态文明意识觉醒观是青少年生态文明素养教育的重要维度,生态文明意识是现代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背景下的新的普世价值观,帮助青少年形成正确的生态文明价值观有利于引导青少年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员坚定责任意识,根植忧患意识,进而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参与者和建设者。

生态文明意识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注重情感的培育,行为的引导,实践的体验,通过多种方式使青少年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统一,形成内在的自觉意识和外在的自觉行动。首先通过宣传引领强化意识自觉。以重要的时间节点为契机,在生态环境保护相关节日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营造寓教于乐的氛围,将生态文明意识渗透到青少年的学习中,生活中。其次,通过实践育人强化行动自觉。学校要开展沉浸式,体验式等新型教育模式,设定主题不同的实践活动,比如组织学生在学校以植树环保为主题参与校园生态建设,开展环保主题的研学活动引导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最后要构建可持续的教育生态,充分利用家校社等多方资源,师生共建绿色校园文化。

4.3养成生态文明行为,践行绿色文明生活方式

生态文明不止是一种意识、一种观念,更是应用于具体实践的行为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实践行为,践行绿色文明生活方式是青少年生态文明素养教育的意义所在。

行为的养成不是短期的,青少年生态文明行为的培养也不是单方面的,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多方合力,整合资源,建立“家校社”协同培育机制。首先发挥好学校”第一课堂“的作用。学校是生态文明行为养成的主阵地,学校抓好课程育人,将生态文明素养教育和课程教育思想素质教育有机融合,遵循教育规律和自然规律,发挥立德树人作用,让青少年生态文明素养教育真正入脑入心,转变青少年观念,成为行动自觉。其次,要利用好家庭教育“第一场所”的力量,家庭对于青少年生态文明行为养成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家长一方面要先转变错误观念,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价值观。另一方面,家长要在青少年生态文明行为引导起到榜样示范作用,要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影响青少年。最后,利用好社会的“第一资源”功能,在全社会形成保护生态文明的主流风气。并协调社会各方资源组织社会资源进校园,邀请环保专家、组织进校园,邀请学生到企业去进行社会实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一体化。

4.4提升生态情感认同感,塑造生态共同体

提升学生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情感认同感,是践行生态文明行动的动力源泉,生态文明素养的提升,需要让学生在情感上和自然建立起沟通,让个体通过情感认同转化为保护环境的内在驱动力。将自我与自然看成命运共同体,真正实现和谐共生。

首先通过开展自然体验活动,增强情感认同。自然活动体验是情感教育中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亲身接触自然,学生可以直接感知生态环境的美丽与脆弱,形成对自然的情感认同。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参与植树活动、自然观察等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自然亲身感受。这种情感体验有助于学生在心灵上形成与自然的情感共鸣,从而增强珍惜自然资源的责任感。继而使青少年能够追求“精神绿色”,即向往自然、接近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亲近或融合的一种理念和意识。

其次要借助生态文学和艺术作品,传播生态艺术文化,激发情感共鸣。生态文学与艺术作品作为情感教育的重要载体,能够通过形象生动的对生态文明的描述和艺术表现,经过文化熏陶激发学生对生态环境的情感认同。例如,通过阅读与自然相关的文学作品,可以引发他们的环保情感。通过将人类与自然深度融合,构建起生态共同体,最终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

参考文献

[1]李诺,刘真言,刘月美,等.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意义与途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59(04):674-679.

[2]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EB/OL].(2024-07-21)[2025-03-14].http//www.news.cn/politics/20240721/cec09ea2bde840dfb99331c48ab5523a/c.html.

[3]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 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 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23.24.50.23.

[4]国务院. 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EB/OL]. (2017-01-10) [2025-03-14]. 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7/content_5168473.htm.

[5]李良进,李志德. 当代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内容:生态素养培育 [J]. 教学与管理, 2014, (30): 73-75.

作者简介:杨硕(1992-),法学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课题名称:本文系辽宁省家庭教育2024-2025年度科研课题“辽宁省青少年生态文明素养培育研究”(LJJXK2024-001)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

李诺,刘真言,刘月美,等.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意义与途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59(04):674-679.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EB/OL].(2024-07-21)[2025-03-14].http//www.news.cn/politics/20240721/cec09ea2bde840dfb99331c48ab5523a/c.html.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 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 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23.24.50.23.

国务院. 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EB/OL]. (2017-01-10) [2025-03-14]. 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7/content_5168473.htm.

李良进,李志德. 当代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内容:生态素养培育 [J]. 教学与管理, 2014, (30): 73-75.

作者简介

  • 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