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栏目 研究性文章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审计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融合研究

作者

摘要

新文科建设的“新”给审计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提供了新机遇、新视角和新方法。本文从话语主导、交叉融合、价值重塑三个维度,阐释了新文科建设的内涵特征;围绕专业设置、课程体系、课堂教学,探讨了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审计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融合困境,并针对地提出了融合路径,以期推进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审计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改革创新。

新文科建设的应然向度与审计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推进发展不谋而合。一方面,新文科建设中,应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而审计专业人才培养尤为重要。另一方面,国家审计在国际上的地位提升以及审计体制改革和审计技术现代化要求,从扎根国家审计实践、整合多学科知识、推进数字赋能等维度为审计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指明了方向[1]。然而,在现实实践过程中,审计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在课程整合、课程建设、课程教学等方面距离标准还存在差距,如跨专业课程交融不足,价值引领功能虚化等等。因此,应当以新文科建设为契机,重新审视现有审计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不足和缺陷,并在基础上探索解决之道,以提升审计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实效,为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培养新质审计人才。

1 新文科建设的内涵特征

1.1 新在“话语主导”:体现中国特色

新文科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要求建构中国自主话语体系,反映、呈现和包含中国智慧、中国价值、中国立场、中国国情、中国实践、中国数据,克服西方话语体系带来的影响。这些年来,我国审计事业逐步完成国际接轨,实现从弱到强的历程演变,形成了诸多具有中国特色且适应中国发展实际的审计经验、智慧以及实践,如审计事业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下,审计专业应当扎根国家审计实践和国家审计事业发展要求,正视审计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中国化问题,从学科、学术、话语、教材等方面入手,催生知识新范式,讲好新时代“审计故事”,构建中国特色审计话语体系。

1.2 新在“交叉融合”:加强学科融合

《新文科建设宣言》提出“解决复杂问题亟须跨学科专业的知识整合,推动融合发展是新文科建设的必然选择”。可见,新文科建设的显著特点是坚持与时俱进,特征在于立足行业领域背景,以专业学科建设为抓手,增强技术赋能,打破文和理的界限,加速学科交叉融合。面对新时代的崭新方位,面对新技术革命与产业变革,需要审计专业聚焦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整合多学科知识,摒弃“分科治学”思维,打破专业壁垒和学科障碍,推动现有专业升级改造。需要审计专业注重先进技术赋能,加强审计技术支撑,确保“数智”技术嵌入[2]

1.3 新在“价值重塑”:培养国之大者

发展新文科的本质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培养新时代文科人才,推进实现文科的“大用”。这就要求新文科建设紧跟社会变革,服务国家战略,回应时代需求。具体表现为促进多元文化交流交融、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复合型的新型文科人才等等。由此,审计专业要进一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实现“价值引领+能力培养”的目标。

2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审计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现实困境

2.1专业设置融合性不够:课程思政教育缺乏互联互通

在横向维度,以微专业建设整合不同学科专业课程,以“小而精”课程对审计学科及专业资源进行重新梳理,进一步提升审计专业学业的能力,促进他们实现跨学科多专业前沿知识能力交叉融合,是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审计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最新探索。从审计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现状来看,多以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为抓手,即挖掘审计专业课程内蕴的思政元素和思政教育课程体系来强化审计专业学生的思政素养,以实践能力推动现实问题的解决,提升与社会需求匹配度。然而在具体实际教学中,由于学科认知的局限性,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忽视了知识内容对审计专业学生服务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关键作用,容易导致审计专业学生适应职业岗位不足,就业选择有限。因此,应当从新文科建设的视角去理解和把握审计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本质。

2.2 课程体系改造不充分:课程思政教育亟需嵌入融合

新文科建设强调交叉学科与跨学科融合,以课程集群的相互补充与创新,将知识、理论与素质相结合,培养适应科技发展新趋势并且具有家国情怀的拔尖创新人才。随着审计监督对象和审计机关自身越来越专业化、专门化、精细化,加之每个审计领域都有不同的业务特点、工作规律和制度规定,新型审计人才既要能力上过得关,也要在思想上靠得住。审计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引导审计专业学生有意识有能力服务国家社会发展需要,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过去,审视专业课程多强调专业性,在课程体系上多以 审计学原理、审计技术与方法等传统课程为主,主要是围绕专业培养人才,使其从容应对复杂市场环境。然而,这样的课程体系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却暴露出一定的弊端,如与数字技术结合不紧密,实践课程占比不高,造成人才培养效果却差强人意。根据数据调查显示,传统课程体系下的本科毕业后完全从事本专业对口工作的学生比例并不高,学生终身从事本专业岗位的比例更小。通过课程体系的整合,延伸审计专业学生知识技能宽度和长度,培养交叉复合型高素质审计人才,是当下审计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路径。由此,高校审计专业课程思政教育需要推进学科交叉与融合,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实际情况是,部分高校审计专业课程思政教育依旧沿用着传统的课程体系,具有鲜明数字化、交叉融合性、实践性的创新课程并不常见,导致审计专业课程思政教育中素养养成与技能培养出现二元对立,整体育人效果并不理想。

2.3 德育工作实效性不足:课程思政教育淡化弱化

随着课程思政建设的深入推进,现阶段高校审计专业课程思政教育中往往能够将思政元素融入各课程教育教学之中[3]。但是,在高校审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具体表现为:思政教育教学目标相对片面,主要围绕专业课中的核心价值观养成,帮助审计专业学生树立遵纪守法、爱国、诚信、客观、公正、法治等职业价值取向,而在专业课之外涉及到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传统审计文化传承和注入、增强文化自信、培育数字素养和工匠精神等思政教育目标方面相对欠缺。思政教育教学资源相对固定,仍旧沿用传统的思政知识点进行教学,缺少具体的审计案例、最新的政策文件解读、新时代审计工作发展方向等新鲜资源的融入。思政教育教学方法相对滞后,以学理阐释和口语表达为主,不愿意去革新和调整。

3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审计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融合路径

3.1 加强微专业建设,提高学生职业发展力

新文科建设要求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对现有学科专业体系进行调整升级。新时代对审计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审计专业人才培养要结合审计高质量发展和发展审计新质生产力,探索实践育人新路径,坚持扎根中国实践,增强审计专业学生社会服务能力,培养能够服务战略的拔尖审计人才。这为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审计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提供了新的方向,即围绕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紧密对接社会需求,积极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审计专业,继而来培育新质审计力,使审计专业学生掌握新型审计生产工具,更好地服务社会发展。由此,要结合新时代审计工作模式和需要,借鉴国内外高校审计微专业建设先行经验,如南京审计大学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开设了“政府审计”微专业(包括政府审计学、政府审计案例、审计文书写作等课程)、“投资审计”微专业(包括金融审计、国家审计学、工程审计等课程)、“内部审计”微专业(绩效审计实务、工程审计实务、内部控制等课程)、“国际会计与审计”微专业(会计学、内部控制与审计、审计技术与工具等课程)、“数字化智能审计”微专业(数字化智能审计导论、数字化技术与基础、智能审计流程自动化等课程)、“新基建工程审计”微专业(新基建工程审计导论、传感与数据挖掘、工程智慧审计等课程)、“ESG审计”微专业(经济法、审计法规、ESG审计实操等),帮助审计专业学生学会利用deepseek、Python、图数据库等新型审计生产工具,具备使用数据建模和分析,开展AI技术审计应用,智能完善审计文书,利用大模型进行“自学习”,审计大协同作业等能力,适应新时代新要求。此外。审计专业课程思政教育也应当以新文科建设为指导,以自身建设为基础,拓展与其他专业的联系,加快推进专业内涵建设,构建“大学科”视野,设置内部审计专业、大数据与审计专业等复合型专业方向,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4]

3.2 加强课程建设,夯实专业能力

当前,审计专业外部和内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其中外部环境变化体现在审计的重要地位逐渐凸显,人工智能深入赋能审计工作,新文科建设全面推进。内容环境变化体现在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内涵和外延不断拓展,融合新的工具和方法,审计职能逐渐拓展等等。这就要求新时代审计人才不仅要具有家国情怀,还要实现技能和知识的现代化发展。由此,审计专业应当围绕数字化、交叉融合性、实践性三个方面,积极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在数字化方面,可突出“智能化审计”的特色,增设大数据审计技术、Python数据分析、大数据与智能审计等课程,来适应新时代审计工作需求。在交叉融合方面,要打造复合知识架构,加强与其他学科嫁接与融合,开发诸如工程审计、管理审计、自然环境审计、 审计心理学等交叉复合型核心课程。在实践性方面,坚持产学研用一体化,依托各类审计业务培训项目,加入如创新创业实践、财会审实践前沿课程、审计实训、审计基础与实务、专业课程实践工程等实践类课程,引入真实审计案例,加强学生的审计实践能力。

3.3 推进课程思政,培养职业精神

新型审计人才队伍需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厚植许党报国、执审为民的境界情怀,在护航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推动反腐治乱等方面争当国之大者,具备超强的政治素养、职业道德水准以及法治思维,依法忠实科学规范开展审计,不断提升政治领悟力[5]。这就要求审计专业重视课程思政建设,在教学目标、内容以及方法上推进改革创新。其中在教学目标上,可新增“培育以家国情怀和经世济民为核心的审计职业价值观””文化自信“”终身学习能力“等目标。在教学内容上,要充分挖掘课程本身蕴含的思政元素,如《审计原理与实务》中审计概述章节可讲解民间审计产生与发展,结合”中国现代会计之父”潘序伦先生事例,引入诚信和崇高理想思政元素;也可融入我国特色审计工作案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审计相关法律法规等内容。在教学模式上,可推行“理论培训+项目实操+复盘提升”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模式。此外,也要加强新媒体宣传。传递国家对做好审计工作的重要精神,国家围绕审计工作出台的一系列新政策,引导审计专业学生知晓中国审计工作特色,明白中国审计工作要求。要注重结合专业特色地域特色校园特色,做出新颖推送。要围绕“审计”系列活动,紧跟“审计”发展前沿,聚焦“审计”榜样人物,从审计要闻、审计活动到审计人物、审计知识,将“为国而审,为民而计”的审计文化价值导向传递给师生。二要开展多元化实践活动。审计专业与等能够相互贯通。

结语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审计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是一场集成创新、转型升级的系统工程,涵盖微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构建、教育教学创新等多个方面。未来,审计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应坚持服务国家战略,紧密贴合我国审计事业发展实际需要,注重科技赋能,加强实践教学,深化学科交叉融合。

参考文献:

[1]王鸿,陈楠昕,孟芳.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课程思政有机融入审计课程的实现进路[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05):168-172.

[2]侯森,尹海艳.课程思政视角下审计学人才培养的教学设计与实施[J].经济研究导刊,2022,(23):125-127.

[3]张瑛,周钰婷.审计学专业课程思政效果评价体系构建及应用——以西北政法大学审计学专业为例[J].西北高教评论,2024,12(01):186-199.

[4]伍赛君,洪敏,赵晓军,等.审计学“五位一体”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模式构建——新文科背景下基于“CDIO-OBE”理念[J].现代商贸工业,2025,(06):149-151.

[5]李开潮,周婷婷,张浩.新文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审计学专业三全三跨协同育人模式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4,45(17):169-171.

作者简介:1.李娜(1987-),哈尔滨金融学院学生工作部(学生处),心理学博士、讲师

2.渠帅:哈尔滨金融学院 会计学院,审计学方向,副教授。

课题来源:哈尔滨金融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JGA2024009

如何引用

参考

王鸿,陈楠昕,孟芳.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课程思政有机融入审计课程的实现进路[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05):168-172.

侯森,尹海艳.课程思政视角下审计学人才培养的教学设计与实施[J].经济研究导刊,2022,(23):125-127.

张瑛,周钰婷.审计学专业课程思政效果评价体系构建及应用——以西北政法大学审计学专业为例[J].西北高教评论,2024,12(01):186-199.

伍赛君,洪敏,赵晓军,等.审计学“五位一体”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模式构建——新文科背景下基于“CDIO-OBE”理念[J].现代商贸工业,2025,(06):149-151.

李开潮,周婷婷,张浩.新文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审计学专业三全三跨协同育人模式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4,45(17):169-171.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