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菜单
搜索
搜索结果
-
摘要
本研究聚焦留守儿童群体,提出了一种创新的校园欺凌防控模式——"铸盾·童创"模式。该模式通过将科学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旨在提升留守儿童的科学素养、心理韧性以及社交适应能力,从而有效预防和减少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深度访谈、行为追踪、实验数据分析等多种科学研究方法,对不同学校、不同年级、不同地区的留守儿童群体进行了广泛的实地调研和干预评估。研究结果表明,经过"铸盾·童创"模式的干预,参与学生在科学素养、心理韧性和团队协作等方面得到了显著提升。与此同时,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以及社交适应能力得到了有效增强,校园欺凌的发生率也得到了显著降低。本研究验证了该模式的可操作性和推广价值,为留守儿童群体及其他弱势群体的校园安全和心理健康问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推动了校园欺凌防控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全文
一、引言(一)研究背景1留守之困—监护缺位与资源失衡据民政部2024年数据显示,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总量约5890万,其中江西省作为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占比超过全省儿童总数的32%,且心理发展问题尤为突出[1]。研究指出,长期亲子分离容易导致留守儿童普遍存在情感疏离、自我认同模糊等不良心理特征。江西省儿童心理健康监测中心2023年抽样调查显示,46.8%的留守儿童存在中度以上焦虑倾向,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群体。此类心理脆弱性不仅影响留守儿童群体的社会适应性,更使其在校园环境中易成为欺凌的潜在目标或施害者。城乡教育资源的结构性失衡则进一步加剧了这一群体的困境。江西省教育厅《2024年县域义务教育发展报告》揭示,农村学校心理咨询室覆盖率仅为38%,专职心理教师缺口达72%,且因留守儿童因家庭支持薄弱,在遭遇欺凌时往往缺乏有效干预渠道,致使其长期处于监护缺位与教育资源匮乏的叠加效应中。2欺凌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