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栏目 研究性论文

数智技术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融入路径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研究

作者

摘要

红色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重要文化资源,承载着丰富的革命精神与价值理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替代的重要育人内容。伴随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数智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方式和教学模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本文在系统梳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时代背景与价值逻辑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实践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通过沉浸式体验教学、智能化平台建设、跨学科协同育人机制及混合式教学范式创新等路径,推进数智技术与红色文化的深度融合,从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吸引力与育人成效。研究认为,数智技术不仅拓宽了红色文化的传播广度与认同深度,更有效促进了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对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引言

在信息革命、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交融发展的新时代,青年学生所处的成长环境、认知方式与价值取向正在发生深刻变革。高校作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思想政治教育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使命。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全面育人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在此背景下,如何顺应数智技术飞速发展的趋势,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不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吸引力与实效性,已成为亟待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1]

红色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形成的重要精神资源,蕴含着坚定的理想信念、顽强的斗争精神、深厚的家国情怀与崇高的奉献精神。将红色文化系统性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借助数智技术拓展其传播深度与广度,不仅能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与感染力,而且有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新时代青年奠定坚实基础[2]

2 相关研究综述

2.1 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趋势研究

随着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快速演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在经历深刻的转型升级。李海青(2020)指出,数字化转型不仅重塑了课堂传播模式,更深刻重构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认知互动逻辑。课堂教学转型应关注学生差异性和智识创造性,呈现出学习场景具身化、学习过程数据化、教学决策科学化和学习空间联通化的特征。赵彦云(2022)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要主动适应数智技术重塑下的教学生态,通过技术赋能,激发学生主体参与意识与价值认知能力,提升育人实效性。数智技术为高校思政课破解教学对象差异化、教学效果模糊化等难题提供了新方案,有助于通过课程资源系统化整合与个性化供给,使思政课教学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3]

2.2 红色文化的新时代育人功能再认识

红色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政治引导功能与文化润育价值,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陈丽萍(2021)认为,红色文化既具备显性的政治引领功能,又兼具深层次的文化熏陶功能,是新时代高校铸魂育人的关键资源,砥砺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红色文化蕴含着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王向阳(2020)则指出,红色文化所承载的理想信仰、斗争精神与奉献意识,对于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现实意义[4]

2.3 信息技术与红色文化融合的教育应用路径

针对数智技术与红色文化融合的教育实践路径,已有部分学者进行了初步探索。李振峰(2022)提出,借助智慧课堂、虚拟仿真和交互式平台可实现红色文化的场景化与沉浸式教学,思政课沉浸式教学虚拟仿真使学生充分参与了课堂,不仅与科技时代紧密接轨,更开辟了独特的思政育人道路,为传承思政基因提供了新方式,解决了传统教学对思政文化的概念较为模糊的问题,知识的传播方式也更为多样化。宋艳秋(2023)在“课程思政+智能平台”实践中,总结出技术强化学生认知体验、情感共鸣与价值内化的系统性路径。总体来看,现有研究虽在技术应用层面积累了有益经验,但在系统融合逻辑、机制建构以及综合素质培养支撑体系等方面仍有深化空间。

3 红色文化深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逻辑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是内容体系的丰富,也是育人逻辑的系统重塑,其融合路径可从文化传承、价值引导与能力培养三个维度加以阐释。

3.1 文化传承逻辑:以数智技术激活红色文化时代生命力

红色文化作为增强国家认同、历史认同与文化认同的重要依托,在新媒体碎片化、娱乐化语境中,正面临传播弱化与青年疏离化风险。数智技术的应用有效破解了这一困境。

3.1.1 依托VR、AR、人工智能与知识图谱等新兴技术,可将静态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动态可视化知识体系,增强学生的学习代入感与参与感。

3.1.2 数字平台打破了时空壁垒,实现红色文化资源在更广阔空间与更长时效内的持续传播。学生可通过虚拟展馆、交互课堂等多样化数字平台自主学习,逐步形成稳定而深厚的历史认同与文化认同。

3.1.3 数字技术所重构的知识体系契合当代青年的认知习惯与思维特征,强化其文化认同与学习兴趣,实现红色文化有效活化与深度传承[5]

3.2 价值引导逻辑:以思想政治教育回应青年精神诉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使命在于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与人生信念。红色文化作为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资源,具有独特的价值引领功能。

一方面,红色文化所承载的理想信仰、家国情怀与奉献精神,为青年学生确立价值坐标提供了深厚的精神滋养,革命先烈英勇无畏的奋斗事迹成为青年理想信念培育的重要载体。

另一方面,数智技术推动思政课堂由“单向灌输”向“认知—共鸣—内化”三维递进转变。智能平台精准推送匹配学生兴趣、认知需求的红色文化资源,增强学生学习内生动力与价值共鸣。

此外,动态数据分析技术可实时反馈学生认知状态,教师可据此灵活调整教学策略,确保价值引导的个性化与针对性,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与适配性。

3.3 能力发展逻辑:以综合素质培养服务国家战略人才需求

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国家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层次的综合素养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政治立场与价值观塑造,更要着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体系构建。

3.3.1 数智技术深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学生信息素养、媒介素养与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学生在参与数字化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与场景复现中,强化了信息甄别、整合与批判性思维能力。

3.3.2 跨学科育人机制促使学生在项目实践、案例研讨与协同探究中提升逻辑思维、创新意识与复杂问题解决能力,丰富其实践型、综合型素养。

3.3.3 借助数智技术构建的跨文化交流平台,学生在全球视野与跨文化沟通能力等方面不断拓展,形成更强的国际竞争力与家国责任感,为党和国家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战略提供坚实支撑。

4 数智技术赋能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实践路径

在数智技术的支持下,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呈现出路径多元化、手段智能化、内容系统化的实践特征。

4.1 沉浸式体验教学:重构红色文化学习情境

沉浸式体验教学是数智技术赋能下红色文化教学的重要创新方向。通过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全息影像等技术手段,可以逼真再现重大革命历史事件与红色文化场景,打破传统思政课堂平面化、被动式知识传授的局限,增强学生的历史现场感与情感代入感。

沉浸式技术能够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革命历史。例如,在长征精神专题教学中,借助VR技术重现湘江战役、四渡赤水等重大历史节点,使学生以第一视角体验革命先烈浴血奋战的英勇场景,强化其对红色精神的理解与认同。

通过高度还原的历史场景与实时交互设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思考历史逻辑与革命精神内涵,实现知识吸收与情感认同同步提升。此种教学方式有效提升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探索性与思辨性,促使其在体验中深化价值认同。沉浸式体验教学强化了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在多维交互场景下,学生需要调动历史知识、思维逻辑、价值判断等多方面能力,全面促进其综合素养的提升。

4.2 智能化平台建设:打造全过程精准育人新机制

智能化平台建设是数智技术赋能红色文化教学的核心支撑之一。通过整合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与云计算技术,高校可构建功能完善的红色文化智能学习平台,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全过程、全覆盖、个性化的精准育人服务。

智能平台汇聚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库,包括文献资料、音视频课程、档案影像、历史场景模拟等多类型学习素材,实现资源内容的动态更新与系统整合,打破了以往教学资源单一、更新滞后的弊端。

平台借助学习行为数据实时分析,能够根据学生的兴趣偏好、认知特点与学习进度,个性化推送学习任务与资源内容,实现因材施教与千人千面的学习模式,提升学习积极性与参与度。

智能平台还具备教学反馈闭环功能,教师可实时掌握学生学习动态、认知困惑与思想变化,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与互动方式,优化育人效果。同时,平台亦支持学习成果追踪与评估,为学生成长过程提供数据支撑与发展指导。

4.3 跨学科协同创新:拓展红色文化育人广度与深度

红色文化教育的价值内涵具有高度的跨学科特征,跨学科协同创新为其深度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发展空间与实践路径。

一方面,高校可联合历史、政治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学科,整合多学科资源,设计系统性红色文化跨学科课程。通过课程内容的综合设计与问题导向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从历史事件、思想理论、社会现实等多角度深入理解红色文化的内在逻辑与现实意义。

另一方面,高校应积极拓展校外红色文化资源,与地方革命纪念馆、历史遗址等教育基地深度合作,开展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例如,借助虚拟导览技术实现“云参观”,结合现场实地考察,提升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真实体验感与认知深度。

此外,跨学科协同创新亦有助于打破学科壁垒,形成资源共享、师资互补、平台共建的新型育人生态,打造复合型思政育人团队与创新教学共同体,全面提升思政教育的整体育人效能与时代适配性。

4.4 混合式教学范式创新:构建数字驱动教学新生态

混合式教学模式作为数智技术赋能思政课堂的重要形态,充分整合线上线下优质资源,强化课堂互动性与学生主体性,助力红色文化育人的深度实施。以“课前导学—课堂探讨—课后反思”三位一体教学模式为核心,打造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新生态。

在课前,教师可通过在线学习平台布置导学视频、阅读任务与思考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预习,初步建构知识框架与认知体系,激发学习兴趣与问题意识。在课堂教学环节,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多元互动方式,组织学生深入探讨重大历史事件背后的价值逻辑与实践精神,促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与观点碰撞中深化理解与思辨能力。在课后巩固阶段,教师通过在线辅导、学习反思报告与实践调研任务,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迁移应用于现实社会问题思考与价值判断,进一步提升知识内化与实践转化能力,实现德育、智育与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

5 结语

数智技术赋能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教学手段的革新,更是育人逻辑、育人体系与育人能力的系统性重构。通过沉浸式体验教学、智能化平台支撑、跨学科协同育人与混合式教学创新,有效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引领力、内容吸引力与育人成效。未来应持续推动理论创新、机制创新与技术创新,构建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高校思政教育新格局,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坚实的思想保证与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庞春阳.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政课论析[J].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2023,(04):113-118.

[2]习近平.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努力创造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J].求是,2021,(19).

[3]王安平,牟虹羽.信息化环境下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阻碍与路径[A].皖西学院学报,1009-9735(2021)01-0043-05.

[4]潘伟,刘天森.数字化驱动下红色文化融入高校课程思政的路径选择[A].现代商贸工业,1672-3198.2023.19.075.

[5]刘晓华.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径探析[A]. 思想教育研究,1002-5707(2023)8-0102-05.

项目课题:本文系2024年广西职业师范学院思政教育工作品牌项目《重塑新时代教育数字化 , “融慧贯通”思政育人》研究成果。

如何引用

参考

庞春阳.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政课论析[J].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2023,(04):113-118.

习近平.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努力创造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J].求是,2021,(19).

王安平,牟虹羽.信息化环境下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阻碍与路径[A].皖西学院学报,1009-9735(2021)01-0043-05.

潘伟,刘天森.数字化驱动下红色文化融入高校课程思政的路径选择[A].现代商贸工业,1672-3198.2023.19.075.

刘晓华.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径探析[A]. 思想教育研究,1002-5707(2023)8-0102-05.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