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素养需求与提升路径研究
摘要
高职院校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其教师职业素养直接关乎人才培养质量,本文深入分析新质生产力与高职院校教师的内在逻辑关系,提炼出政治与道德素养、数字素养、跨界融合素养及实践创新素养和终身学习素养的职业素养需求特征,针对各素养需求提出构建常态化思政教育体系、建设数字技能培训平台、深化校企联合教研及促进教师企业实践锻炼与搭建职业发展监测系统的提升路径。希望本文研究能够为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参考,帮助职业教育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从而实现产教深度融合与协同创新。新质生产力是当下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驱动力和战略方向,新质生产力对劳动者的技能和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强调创新意识和素养的培养。职业院校教师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第一责任人,面对新质生产力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具备高水平的创新素养则是紧跟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内生变量。然而,长期以来,职业院校对教师素养的培养往往仅关注其专业知识及教育学、心理学一般性知识的积累,却忽视了创新素养在教师素养结构中的重要性,进而导致当前教师创新素养水平难以契合新质生产力背景下职业教育培养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1 新质生产力与高职院校教师的内在逻辑关系
1.1 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与核心特征
新质生产力以数字技术、人工智能及生物技术等前沿科技为支撑,强调创新驱动、绿色低碳与跨界融合,是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驱动力量,新质生产力的核心特征如下,第一是技术创新性,依托技术突破提升生产力,第二是要素融合性,通过深度融合技术、数据及人才等要素创造新价值,第三是发展可持续性,注重资源高效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与绿色发展理念相符。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新质生产力正重新塑造产业结构与生产模式,对各行业人才需求有深远的影响。
1.2 高职院校教师在新质生产力人才培养中的定位与作用
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阵地,在新质生产力发展兼具人才供给的使命中,而教师是落实这一使命的核心主体,高职院校教师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者,也是学生职业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培育者。教师在新质生产力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将产业前沿技术及行业最新标准融入教学内容,通过课程设计与实践指导帮助学生掌握适应新质生产力需求的专业技能。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团队协作能力和终身学习意识,使其具备应对产业变革的综合素养,教师自身的科研能力与社会服务能力能够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与技术服务,并实现教育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1.3. 新质生产力发展对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驱动机制
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使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拥有强大的外部驱动力,产业技术迭代加速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淘汰滞后于产业发展的传统专业,增加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大数据技术及新能源汽车技术等新兴专业,并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规范融入课程内容,以此保障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同步。新质生产力对人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新的要求,同时要求高职院校改革教学模式与评价机制,高校需要从传统的理论讲授为主转向理实一体化教学,加强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通过现代学徒制及订单班等模式提升学生实践技能。还应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高度重视过程性评价与能力考核,从而适应新质生产力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新质生产力发展也促进了高职院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求教师提升自身专业素养与教学能力,从而提高新质生产力人才培养质量。
2 新质生产力下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素养提升因素识别
2.1 新质生产力对劳动者技能需求特征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重新塑造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技能需求和标准,是时代特征十分鲜明的,数字化与智能化应用能力是刚需,随着产业数字化转型加速,企业要求劳动者熟练运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工具及自动化系统等完成工作,例如制造业需要掌握工业互联网平台操作,服务业需要具备智能客户管理系统应用能力。跨学科知识融合与创新实践能力凸显,新质生产力能够打破传统学科边界,要求劳动者兼具多领域知识,例如新能源汽车专业人才需融合机械工程、电子信息及材料科学等知识,并且能够将理论转化为解决问题的方案。技术迭代周期缩短,劳动者必须持续更新知识储备,快速掌握新技术和新规范,从而应对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职业变化。
2.2 高职教师职业素养与产业需求差距
现阶段,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素养与新质生产力下的产业需求存在明显的差距,分析数字素养层面,部分教师仍然依赖传统的教学手段,应用智慧教学平台及虚拟仿真技术的能力不足,很难将数字技术融入课程设计与教学中,无法满足培养数字化技能人才的需求。分析实践创新能力方面,教师因为缺少企业一线实践经验,对产业前沿技术和工艺流程的了解滞后,教学案例陈旧导致学生实践技能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分析跨学科融合能力,大部分教师的学科背景过于单一,很难开发跨学科课程,无法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终身学习意识薄弱也是常见的问题,部分教师没有建立持续学习机制,知识更新速度跟不上产业变革节奏,对教学内容的时效性与前瞻性产生了影响,并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产生限制性。
3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素养需求特征
3.1 政治与道德素养
教师需要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教师应坚守职业操守,秉持严谨治学态度,以高尚的师德师风为学生树立榜样,面对多元文化思潮的冲击须具备敏锐的政治鉴别力,在专业教学中强化课程思政建设,通过案例教学、项目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保障人才政治方向与价值导向。
3.2 数字素养
教师应智能化整合利用教学资源,例如运用大数据分析学生学习行为,据此调整教学策略,并借助虚拟现实技术还原工程场景,从而提升实践教学效果。教师还应通过教学数据挖掘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并优化课程设计与评价体系,跟随教育数字化转型趋势,通过混合式教学及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以此培养学生的数字思维及创新能力[1]。
3.3 跨界融合素养
新质生产力打破学科壁垒,呈现多领域交叉融合的发展趋势,教师要精通本专业知识,并主动拓展跨学科知识储备,例如机械制造专业教师需要学习自动化控制和物联网技术等知识,从而满足智能制造产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具备开发跨学科课程的能力,通过项目式学习、主题式教学等方式引导学生整合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师还需深化产教融合,积极参与校企合作项目,与企业技术人员协同开展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在教学内容中融入产业新技术和方法,同时促进教学成果向企业应用转化。
3.4 实践创新素养
高职院校想要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的技术技能人才,教师必须具备实践创新素养,教师需要密切关注产业前沿动态,主动参与企业实践锻炼,例如深入智能制造企业学习工业机器人编程与调试技术,将其转化为教学案例与实训项目。教师应摒弃传统灌输式教学,创新采用任务驱动法、情景模拟法等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还要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与技术创新,探索产教融合新路径,例如开发基于真实工作场景的实训平台,建设产教融合型课程,从而提升教学内容的实践性与创新性,使学生毕业后快速适应企业岗位需求。
3.5 终身学习素养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技术迭代加速,在此情况下,教师应建立常态化学习机制,通过参加学术研讨会和行业培训,参与线课程学习的方式及时掌握专业领域的最新成果,更新自身知识体系。教师还需要主动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方法,例如研究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趋势并掌握个性化教学策略,教师应加强和其他教师的交流,参与跨校教学团队,在合作中相互学习进步,从而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对教师职业能力的要求[2]。
4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提升路径
4.1 政治与道德素养提升路径
教育主管部门与高职院校应构建系统化的政治及道德素养培养体系,定期组织教师开展政治理论学习与师德专题培训,邀请专家解读党的教育政策,举办师德楷模事迹报告会,加强教师对政治的认同及职业使命感。高校还应完善师德考核评价机制,将师德表现视作教师评聘、晋升及评优的第一标准,一票否决违反师德规范的行为,高校还可以设立师德建设专项基金,对在课程思政建设、学生德育工作中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奖励,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教师践行立德树人的使命[3]。
4.2 数字素养提升路径
想要提高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素养,需要政府、高校与企业协同发力,政府应加大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促进职业院校智慧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并为教师搭建区域性数字技能培训平台,为其提供虚拟仿真教学和大数据分析等专题培训课程。高职院校需制定教师数字素养提升计划,将数字化教学能力纳入教师考核指标中,鼓励教师参与智慧教学项目建设,高校还可以与科技企业合作,引入企业数字化技术资源开展教师企业实践项目,使教师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前沿技术,从而提升数字化教学科研能力。
4.3 跨界融合素养提升路径
想要提高教师跨界融合素养,需要从制度建设与资源整合两方面出发,高职院校应建立跨学科教师团队组建机制,鼓励不同专业教师联合申报教学改革项目及跨学科课程,高校可以设立跨学科教研专项经费,支持教师开展交叉领域研究,例如机械与电子专业教师合作研发智能设备项目。高校应深化产教融合,邀请企业技术专家参与高校专业建设与课程设计,建立校企双导师联合培养机制,通过企业挂职锻炼、技术交流活动提升教师对产业融合趋势的认知实践能力,促进多学科知识在产教中的融合应用[4]。
4.4 实践创新素养提升路径
高职院校需要构建企业实践-教学转化-技术创新的三位一体的实践创新素养提升路径,首先,需要完善教师企业实践制度,规定教师每学年到合作企业实践时长,参与企业生产、研发及管理等实际工作,积累实践经验。其次,建立教学成果转化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将企业实践中的技术难题转化为教学项目,开发实践教学案例库与实训教材。最后,搭建教师技术创新平台,设立校级科研基金,支持教师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与企业联合解决技术难题,从而促进教学与产业的创新协同发展。
4.5 终身学习素养提升路径
高校应建立教师职业发展规划系统,为教师提供个性化学习路径建议,定期评估其职业能力,明确教师发展方向。同时,建设开放共享的学习资源平台,整合线上课程、学术数据库和行业报告等资源,满足教师多样化学习需求。高校还可以设立教师学习奖励制度,营造终身学习、持续发展的良好氛围,促进教师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持续升级自身职业能力[5]。
结束语
在数字经济发展浪潮下,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加快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促进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新质生产力与职业教育的耦合互嵌与双向赋能,推动教育要素跃迁升级,并对高职院校教师数智素养培育提出迫切需求。本文讨论新质生产力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素养的需求特征及提升路径,明确政治与道德素养、数字素养等核心素养在产业变革中的作用,并提出多样化的提升策略。根据本文研究得知,提升教师职业素养需从制度建设、资源供给及平台搭建等多维度协同发力,促进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向专业化、数字化及创新型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洪松林.新质生产力视域下培养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研究[J].公关世界,2025,(12):64-66.
[2]黄宁.新质生产力视角下职业院校教师创新素养发展困境及破解路径[J].职教通讯,2025,(05):89-93.
[3]徐玉珍.新质生产力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体系的优化路径[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5,28(02):17-22.
[4]毛璎珞,周杰.新质生产力视域下高职院校教师数智素养培育的现实条件与实践路径[J].继续教育研究,2025,(04):62-69.
[5]刘玲.新质生产力时代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与就业能力的匹配研究[J].科学咨询,2025,(05):48-51.
作者简介:
姜苹,女,197401,汉族,天津市。主要研究方向: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职业教育研究,研究生,副教授。
周宁,女,198404,汉族,秦皇岛市。主要研究方向:金融管理、职业教育研究,研究生,讲师。
王莉,女,197010,汉族,沧州市。主要研究方向:关务与外贸服务、职业教育研究,研究生,副教授。
课题信息:课题:河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
课题名称: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素养需求与提升路径研究
课题编号:2404463
如何引用
参考
洪松林.新质生产力视域下培养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研究[J].公关世界,2025,(12):64-66.
黄宁.新质生产力视角下职业院校教师创新素养发展困境及破解路径[J].职教通讯,2025,(05):89-93.
徐玉珍.新质生产力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体系的优化路径[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5,28(02):17-22.
毛璎珞,周杰.新质生产力视域下高职院校教师数智素养培育的现实条件与实践路径[J].继续教育研究,2025,(04):62-69.
刘玲.新质生产力时代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与就业能力的匹配研究[J].科学咨询,2025,(05):48-51.
版权
未提供许可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