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共艺术视角下的展览展示设计中的文化表达
摘要
在广阔的公共艺术领域中,展览展示设计不仅仅是一种空间和视觉的艺术,同时也是一种文化和情感的传达。其以独特的视觉语言,富有创意的设计手法,把深厚的文化底蕴融于每一件作品中,使观者在领略艺术之美的同时,更能深切地感受到文化的魅力。从公共艺术的角度来看,展览展示设计正在逐渐成为联系过去和未来、传统和现代的桥梁,为城市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作为公共艺术重要组成部分的展览展示设计,其文化表达不仅体现在作品的选择和表现上,而且体现在设计过程的各个环节。设计师需要对作品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有深刻地认识,在空间的安排、色彩的使用和光影的运用中,充分体现出文化的精华[1]。这既是对传统艺术的一种致敬,也是对当代文化创新的一种探索和实践。
1 公共艺术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作为当代文化景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公共艺术以其独特的魅力,超越了传统的艺术形式,深入到社会的肌理之中,与大众生活密切相关。公共艺术所具有的“公共性”、“互动性”、“开放性”三大特性,构成了丰富多元的文化内涵[2]。
1.1 公共性
公共艺术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公共性,意味着艺术品不能再被限制在美术馆、博物馆等密闭空间里,而应该从艺术“象牙塔”中走出来,走进公共空间,融入城市环境中去。公共艺术作品多设在广场,公园,街道,社区,甚至是网络平台上,对所有人开放,不分年龄,不分性别,不分职业,不分文化。如此广泛的可及性,使公众艺术成为沟通不同社区,增进文化交流和了解的桥梁。
1.2 互动性
互动性是公共艺术有别于其他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鼓励观者不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更要积极地投入艺术经验中去,与艺术品进行直接的对话与互动。这种参与可以是身体上的接触,操作上的,情感上的共鸣,思维上的灵感。公共艺术在交流中,既可以传达艺术家的创意,又可以激发大众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形成社会共识。
1.3 开放性
开放性表现为公共艺术在主题、形式、材质和诠释方式等方面的多样性。它并不局限于某一种特定的艺术语言和表达方式,从雕塑到壁画,从装置到光影表演,再到数字艺术,公共艺术呈现出多元化和创新性[3]。同时它也鼓励多元的阐释视角,不同的作品会因观者的主观体验而呈现不同的意义,这种开放的阐释空间使得公共艺术成为一种不断产生意义和启发思维的文化场域。
2 展览展示设计中文化表达的意义
2.1 强化主题内涵,提升展览深度
在展览展示设计中,文化表现是增强主题内涵,加深展示深度的重要途径。在展示空间中融入特定的文化元素,可以更深入地揭示展览主题,让参观者在参观的过程中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4]。例如历史题材的展馆,可通过复原古建筑风貌,展示传统手工制品进行文化表达,这不但可以使观众对历史背景有更直观地认识,同时也能唤起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尊重。这样的文化表现形式,让展览不再只停留于表面,而更能引起观者的深思。
2.2 增强观展体验,促进情感共鸣
在展览展示设计过程中,文化表达也起到了提升参观者体验和情感共鸣的作用。每一个地区、每一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背景与故事,如果能将这些元素巧妙地融入展览之中,就能创造出一种既亲切又亲切的参观气氛。在参观过程中,观众会不知不觉地被这些文化符号所吸引,并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例如在民俗展览中,将节日庆典、传统风俗等情景再现出来,可使观众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加深对展览内容的理解与记忆。
2.3 传承与弘扬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在展示设计中进行文化表达,是继承和发扬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一种有效方式。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文化多样性与独特性变得越来越重要,通过展览这个平台,设计师能够直观而生动地向大众展示当地的、民族的,甚至是世界的文化,从而促进文化的交流和传播。这样既有利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又可以激发人民的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从而在全社会形成尊重文化、热爱文化的良好风气。
3 公共艺术视角下展览展示设计中文化表达的策略
3.1 地域文化符号的提炼与创新
在公共艺术视角下,展览展示设计不仅仅是一种视觉艺术,同时也是一种对地域文化进行深度挖掘和创造性展示的艺术形式。作为联系古今的纽带,区域文化符号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独特的文化内涵。设计者需要全面梳理目标地区的历史、民俗、艺术、宗教等各个方面,并从中选出有代表性、识别性的元素。这些元素可以是传统的样式,颜色,建筑样式,或者是一种生活方式或者民俗。在提炼过程中,应注意符号的纯粹性和典型性,保证所选取的符号能准确地表达出区域文化的核心特色[5]。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对提取出来的区域文化符号进行创造性地转换,以满足现代化展示的需要。比如选择具有地域特征的剪纸图案,如寓意吉祥的莲花、麦穗等,通过激光切割技术,准确地将图案雕刻到亚克力、有机玻璃等透明或半透明材质上。在此基础上,将切割件按一定的顺序进行层叠排列,在灯光的照射下,便构成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立体剪纸艺术装置。这种设计既保留了传统剪纸艺术的精华,又在现代科技的运用下焕发出新的活力。同时地域文化符号的创新也表现为与当代艺术形式的融合,例如把传统戏曲脸谱元素和数码技术结合起来,创造出动态多变的数字化脸谱墙。设计人员可先将戏曲脸谱数字化,并提取其关键特征,如颜色、线条等。然后通过计算机编程,将色彩渐变、线条流动等特征以动态的方式呈现在数码屏幕上。观众可藉由触摸荧幕或活动肢体,与数字化脸谱互动,体验传统戏曲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结合。
3.2 空间叙事与文化情境营造
展览展示设计不只是物品的展示,还包含着空间叙述和文化语境的建构。设计师通过巧妙的空间安排、场景营造、氛围营造等手段,将参观者带入特定的文化情境中,让参观者不知不觉地沉浸在展览所传递的故事和情绪中。这就要求设计者具有较强的叙述意识与组织空间的能力,叙事意识能让设计者像剧本作者一样,构思出整个展览的故事主线和情节发展;同时空间的组织能力也能让设计者在展览空间内合理安排这条故事线,形成连贯的叙述流程[6]。而文化情境的营造则要求设计者对目标文化有深刻地认识,并熟练地掌握其营造技巧。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通过营造主题情景营造文化氛围,如为表现某一地区的农业文化,设计者可建立模拟农田的情景,采用真实作物(如水稻、小麦等)与农具(如犁、耙的复制品)布置,并配以土色墙面及地面装饰,来模拟乡间情景。为营造氛围,也可播放田野间的虫鸣鸟叫等自然之声,或者展示农人劳作的雕塑或影像。这种情景构造,既能使观众对农耕文化的物质层面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又能在气氛的营造中,体会到农耕文化的精神内涵,以及农民与土地的深厚感情。此外,虚拟现实技术不仅能营造出真实的场景,还能创造出一种文化氛围。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设计人员可以在虚拟环境中创造出古代村落或古城的场景,通过虚拟现实设备,观众可在虚拟的世界里漫步,领略古镇的各个角落,领略古镇独特的建筑风貌、生活风俗及人文氛围。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不但大大拓展了展览的展示空间,也让参观者在虚拟与现实交织的氛围中,获得更为深刻、独特的文化体验。
3.3 公众参与式设计与文化互动
公众参与式设计作为一种新型的展示形式,强调受众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在与文化的互动中加深对文化的理解与认同。这样的设计理念,既增加了展览的趣味性、参与性,又起到了文化传播和交流的作用。公众参与设计需要设计者具有开放性的设计思维,以人为本的设计观念;开放式的设计思考,能让设计师突破传统设计框架,接受并融合来自观众的不同意见与建议;“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让设计师始终把观众的需要与经验放在第一位,以保证设计符合观众的期望与偏好。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藉由设置互动装置,促进市民参与与文化互动。比如,以传统书法为基础,设计出一种互动式的装置,该设备是一块大触摸屏,可在显示屏上显示不同字体的笔划与结构。观众只需轻触屏幕,便可选择所需文字及文字,并将其“书写”于银幕之上。该装置能实时地识别观者的书写行为,并将其转换成行云流水般的笔法,呈现在荧幕上。同时该装置也能针对读者所书写的内容与风格,给予适当的评估与建议。这种互动装置既能让观众感受书法艺术的魅力,又能在互动中加深对书法文化的认识与认同。除互动装置外,研讨会及体验活动亦为市民参与及文化交流提供了有效的途径。设计师可根据展览主题组织一系列手工作品,如陶艺,剪纸,传统绘画等等。由专业艺术家或手工艺者带领观众进行手工制作,让观众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与精湛的技艺。另外也可以设置一些文化体验活动,例如传统服装试穿、民俗游戏体验等,使观众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与体验。
3.4 多元媒介融合的文化呈现
随着科技的进步,展览展示设计呈现出愈来愈多元化的趋势。多元媒介的综合利用,既丰富了展览的展示形式,又拓宽了文化传播的渠道,让文化更立体、更全面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多元媒介融合对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具备跨媒体设计能力和整合思维。跨媒体设计能力培养设计师对各种媒体的特征与表达方式,如数字媒体、物理媒体、声音媒体等;整合思维可以让设计师把各种媒体融合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多层次的展示系统。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采用数字媒介与实体媒介相结合的方式来展现文化。如古代建筑文化展,设计者可运用数字投影技术,将建筑历史演变的全过程投影到实物模型上。在这一过程中,可制作一座精美的古建筑物模型,比如庙宇,宫殿等,之后采用数字投影技术,将建筑物的历史、风格和建造技术等信息通过动态图像的方式投影到模型上。观众在参观模型的过程中,可了解到建筑的丰富内涵及其背后的故事。这种展示形式既增加了视觉冲击力,又使参观者在领略建筑之美的同时,获得更深层次的文化底蕴。除了数字媒介与实体媒介的结合之外,还可以通过声音媒介进行文化表达,设计者可根据展览主题,设计出一系列的音乐或音效作品,如传统乐器演奏,大自然的声音,历史事件的模拟音响效果等等。这些音乐作品可在特定区域或特定场景中进行表演,使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
3.5 文化传承与当代对话的结合
文化传承与当代对话相结合,是展览展示设计的重要内容。文化遗产是展示艺术的基石,保证了文化的传承与稳定;当代对话是展览生命力的源泉,它使文化在传承中得到创新与发展。文化传承需要设计师深刻理解并尊重传统文化,准确把握其核心价值与精神内涵;“当代对话”要求设计师具有开阔的思维,具有前瞻的眼光,对当代社会热点、潮流有敏锐的把握,把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之中。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采取对比展示的方式,推动文化传承和现代对话相结合。如传统服装文化展,设计者可设置对比展区,将传统服装与现代服装并列陈列,传统服装方面,可选用汉服、唐装、旗袍等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服装;现代服装方面,可选用现代服装设计师所设计的与传统元素相结合的现代服装。透过对比陈列,观众能更直观地感受到传统服装与现代服装的不同点与相似之处,感受到现代社会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除对比展示之外,跨界合作也是推动文化传承和当代对话的一种有效方式。设计师可通过与当代艺术家、设计师、技术人员等的跨界合作,探索当代社会对传统文化的新表达与应用。比如可以和当代艺术家一起创作一系列关于传统文化的作品,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产品设计中;或者通过与科技专家的合作,使用新的科技手段来展示和传播传统文化。这种跨领域的合作,不但拓宽了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与应用领域,而且也为现代社会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创造力。
结束语
公共艺术视角下展览展示设计的文化表达,既能丰富城市文化内涵,又能提高市民的文化素养,起到促进文化交流和融合的作用。未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及数位科技的普及,展览展示设计会更多地关注跨文化的交流,透过创新的艺术形式与技术,展现多元文化特有的魅力,促进文化的共荣与发展。
参考文献
- [1]李森.多元文化和多样性在博物馆陈列展览中的呈现与表达[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4,(24):92-95.
- [2]刘蒋.民俗类展览的内容策划与形式表达——以重庆巴渝民俗博物馆历次改陈为例[J].文物天地,2024,(S1):64-68.
- [3]张文辉.青少年儿童展览表达方式探析:以“成语跃然——馆藏文物与成语文化展”展览大纲为例[J].博物院,2024,(03):121-128.
- [4]陈纯珍.形式创意、系统思维与文化表达——论博物馆展览设计评论的三个维度[J].艺苑,2023,(06):37-41.
- [5]杨哲.当代博物馆展览空间的审美表达探析[J].美与时代(城市版),2023,(11):98-100.
- [6]梁若雪.纪念类主题展览设计中氛围营造与表达初探[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3,7(01):132-136.
如何引用
参考
李森.多元文化和多样性在博物馆陈列展览中的呈现与表达[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4,(24):92-95.
刘蒋.民俗类展览的内容策划与形式表达——以重庆巴渝民俗博物馆历次改陈为例[J].文物天地,2024,(S1):64-68.
张文辉.青少年儿童展览表达方式探析:以“成语跃然——馆藏文物与成语文化展”展览大纲为例[J].博物院,2024,(03):121-128.
陈纯珍.形式创意、系统思维与文化表达——论博物馆展览设计评论的三个维度[J].艺苑,2023,(06):37-41.
杨哲.当代博物馆展览空间的审美表达探析[J].美与时代(城市版),2023,(11):98-100.
梁若雪.纪念类主题展览设计中氛围营造与表达初探[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3,7(01):132-136.
版权
未提供许可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