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栏目 研究性文章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公共参与素养培育研究

作者

  • 四川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中国

摘要

新课程标准将公共参与作为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明确了在高中阶段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的培育要求。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培育学生公共参与素养,是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理念、促进高中生社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高中思政课培育学生公共参与素养,要以课内教学为主阵地,通过议题式、辨析式、活动式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公共参与的意识;以课外实践为落脚地,在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中提升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的能力

引言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将公共参与素养界定为“有序参与公共事务,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积极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高中思想政治学科要培育的公共参与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通过学科知识学习,形成主人翁意识,积极有序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提升责任担当,做到知行合一。作为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公共参与素养体现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责任感,是政治认同、科学精神和法治意识的行为表现和实践。高中阶段作为锻造学生公共参与素养培育的的重要时期,思政课又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因此高中思政课教师必须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在课内教学中培养学生公共参与的意识,在课外实践中提升学生公共参与的能力。

1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公共参与素养的必要性研究

1.1 落实高中思政课新课程标准的必然要求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将公共参与素养贯穿高中思政课教学全方位全过程,通过对学生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素养的基础培养下使得公共参与素养落地生根,达到知行合一。在新时代、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培育有责任有担当、具有公共参与素养的时代新人就是要培养具有集体主义精神,有序参与公共事务,乐于为人民服务,具备善于沟通合作、表达诉求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参与民主选举、协商、决策、管理和监督时代新人。因此,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中对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的培育要求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2 促进高中生社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社会化是贯穿人生始终的一个长期性的过程,高中阶段是培育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的重要阶段,但高中生心智等各方面发育仍不成熟,需要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掌握公共参与知识、内化公共参与意识、提升公共参与能力、最后外化公共参与行为。高中生作为国家的公民,参与公共事务既是权利也是义务,就需要具备较高的公共参与能力,未来才能适应社会化发展。大到参与国家、社会事务,小到班级或学校事务,都是学生社会化发展的必经阶段。借助学科特色,在教学中培育学生公共参与素养,增强公共参与意识、提高公共参与能力,助力学生其早日成为具有关键品格和必备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把“小我”融入“大我”,为社会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2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公共参与素养的培育策略

2.1 课内教学:培育公共参与素养的主阵地

在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的背景下,传统的“以教师、教材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暴露出诸多问题,忽视学生的主体参与性、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理论说教难以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核心素养。思政课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精准滴灌”的主要场所。因此,培育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就要抓住课内教学这一主阵地,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中善用议题式、辨析式、活动式等教学方法设计贴近学生生活、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活动,引导学生在真情境、真问题、真任务中提升公共参与核心素养。

2.1.1 在“议题”中提升公共参与素养

新课程标准在“围绕议题,设计活动型学科课程教学”教学实施建议中强调,设置议题时应紧密围绕学科课程的核心内容展开,体现教学重点、针对教学难点,明确呈现价值判断的关键立场,还需具备开放性与引领性,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与探索。情境是议题的载体,教师要构建以公共参与素养培育为统领、以议题为中心、以情境为载体、以活动为路径“活动情境——议题式”课堂模式,促进学生关注社会、关心国家大事。

如在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课程内容中,设置以“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执政是历史的必然,是人民的选择”为总议题,并以此设计三个字议题分别为:“建国立制,奠定基础——中国共产党如何领导人民站起来”;“改革开放,民富国强——中国共产党如何领导人民富起来”;“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中国共产党如何领导人民强起来”,这三个议题承载了建国初期、改革开放、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等学科具体内容。教学过程中,以议题为主问题,搭设情境线和任务线,引导学生在探究分析中感悟党是如何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在过程中明确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共产党执政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人民的选择,从而坚定拥护党的领导地位,激励学生自觉投身改革开放和新时代强国建设中去。通过议题式课堂教学落实了学科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的公共参与的意识。

2.1.2 在“辨析”中提升公共参与素养

培育学生公共参与素养必须坚持积极的价值引领,而强化辨析是培育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新课程标准强调只有学生亲自辨别、分析和判断,有效的价值引领才得以实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关注社会热点、引起学生兴趣的辩题和辨析式学习活动,建立学生生活和公共参与素养培育的联系,引导学生在价值冲突中深化理解,在辨别和分析中驳斥谬误,在比较和鉴别中提高认识。

如在必修四《哲学与文化》“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一课学习中,设置“老人跌倒该不该扶”的辩题。如今社会中“扶起摔倒老人被讹”的诸多负面新闻对学生产生了错误引导,导致学生产生了“老人跌倒扶不扶”的疑问。因此设置这一辩题,在关注社会热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同时,让学生选择“扶”还是“不扶”并说明自己的理由,具有选择性和开放性。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如何扶”,在帮助学生坚持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同时能保护个人正当权益;在提高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的同时能培养科学精神,对两难问题保持理性,运用正确价值判断做出相应的行为选择。

2.1.3 在“活动”中提升公共参与素养

新课程标准突出体现了思想政治课程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定位,强调要使“活动”贯穿培育学生核心素养过程始终,成为教学设计和学科内容的重要形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活动”提升学生公共参与素养,从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出发,善用活动式教学法,开展丰富多样的主体性活动,如模拟法庭、模拟听证会、模拟人民代表大会等课堂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亲身体验不同社会角色,提高主动参与政治的意识和能力。

如在“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学习内容中,教师可打造“模拟真实情境+主题式学习+体验式教学”的结合体。全班学生成为这场模拟常委会的主角,分别扮演人大常委会主任、常委会委员,列席人大代表等不同角色,沉浸式体验全过程人民民主。主要议程包括听取和审议相关报告以及审议有关人事任免事项。此次“模拟人大”按正式的会议议程进行,学生在听取报告后,模拟“委员”可发表审议意见;在审议人事任免事项议程中,扮演常委会“委员”的学生需要现场模拟填写表决票,并依次进行投票;表决通过后,“新任命人员”逐一到主席台前领取任命书,进行宪法宣誓。通过“模拟人大代表大会”这个主题,使教材里的“人大知识”不再是平面、枯燥、高高在上的,通过还原真实情境调动学生新鲜感,沉浸式体验模拟人大的相关活动,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社会政治事务的积极性,在课内“活动式”教学中培育学生公共参与素养。

2.2 课外实践:培育公共参与素养的落脚地

公共参与素养的落地是思政课教学的一个难题,因为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实践性。实践是课堂教学的归宿,也是培育学生公共参与的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讲,因此,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要改变教学理念,超越课堂界限,引领学生跨越校园,融入社会,积极投身社会公共生活实践,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在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公共参与素养培育的落地。

2.2.1 校园文化活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意见》指出学校要努力创建积极向上、团结友爱、严肃活泼的校园文化,举办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校园文化对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的培育有着重要的作用,校园活动又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校园文化活动作为课内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为高中生未来步入社会、参与政治生活奠定坚实基础。在校园内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运动会、社团活动、学生会活动等,有助于提高学生公共参与的积极性,在活动中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学校应努力构建参与型校园,为学生公共参与素养培育筑造坚实平台。如石家庄一中今年通过举办政治学科节活动来培育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的做法值得借鉴,其活动包括课题组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研修、理论与实践的学科风采展板、“青春心向党,筑梦新征程”主题演讲比赛活动等。众多师生一起就时政热点进行深刻剖析,学生在活动中热烈互动,结合思政学科特点发挥创意绘制充满青春气息和时代特色的墙报作品,展现了学生扎实的学科基础。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不仅提升了思政教育的实际效果,还激发了学生对党和国家的热爱之情,对时代重任的担当精神,在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培育学生公共参与素养。

2.2.2 社会实践活动

活动型学科课程为新课标改革的亮点,融思维与社会实践于一体。思维活动侧重课内教学,社会实践则是课外、校外的活动创新。要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经受锻炼,培育公共参与素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可分为学科校本实践活动以及学科课程实践活动。

学科校本实践活动旨在紧密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与特色,以高中思想政治学科为核心基础,设计并实施一系列富有创新性和针对性的教学活动,进而开发出具有学校独特性的校本课程。如天津泰达枫叶学校教师在“新时代的劳动者”教学内容中,通过模拟招聘会环节帮助学生构建积极向上的就业观念,在实际操作中体验职场氛围,明确个人职业定位。同时,结合学生自主策划与拍摄的学校案例视频,引导学生探讨如何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有效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此外,教师还充分利用枫叶学校的独特优势,通过展示海归学子真实的就业数据、分享生动具体的就业案例拉近与学生距离,使学生在学习中加深对学校、对国家劳动者就业情况现状的了解,号召以优秀枫叶前辈为榜样,帮助枫叶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在自主讨论环节,学生纷纷为国家献计献策,提出很多有建设性的措施,提高学生未来积极参与就业的能力。

作为培养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的重要途径,学科课程实践活动是在新课程标准的宏观指导下,紧密依托国家统编课程与校本特色课程,精心策划并实施的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包括社会志愿服务、勤工俭学、参与社区民主管理等。通过真实的实践体验,使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增强服务社会的意识,提高学生规范参与社会生活的素养和能力。例如在参与社区民主生活中,思政教师、学校和校外社区可达成合作,让学生亲身参加到村(居)委会的选举、村(居)民会议、政务公开等活动中,让学生在亲历民主管理的实践中,真切感悟人民民主的深远意义与价值。从所学政治理论知识到实践,体验人民当家做主的幸福感,培养学生参与民主生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结论

总之,公共参与素养是其他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落脚点,在助力学生生命生长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高中思政课教师要提高站位,要转变教学观念,建构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活动,在认真钻研学情、了解学生兴趣、关注时政热点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学习内容打造议题式、辨析式、活动体验式教学课堂,守好课内教学这一培育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的主阵地。学生公共参与素养培育永无止境,重在践行,因此教师要打破课堂束缚,努力拓展学生公共参与的活动空间,引导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中提升公共参与能力,在真情境、真问题中使公共参与素养真正落到实践。

参考文献

  • [1]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红旗文稿,2020,(17):封2.
  • [2]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 [3]王盛济.新高考视域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育[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47):101-102.
  • [4]王德清,杜秀娟.高中思政课公共参与素养培育探析[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43):27-29.
  • [5]杨伟东,张同秀,张志彩.高中思想政治课培育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的实施策略[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1,22(03):47-52.
  • [6]吴林妹,石建光.以“大思政课”培育公共参与素养[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17):12-14.
  • [7]施礼兵.引领思辨感悟助力生命成长——思政课公共参与素养培育策略[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09):11-13.
  • [8]马炳帅.培育公共参与素养的实践与思考[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01):31-32.
  • [9]张永华,石建光.强化亲历政治体验发展公共参与素养[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21):67-69.

参考

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红旗文稿,2020,(17):封2.

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王盛济.新高考视域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育[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47):101-102.

王德清,杜秀娟.高中思政课公共参与素养培育探析[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43):27-29.

杨伟东,张同秀,张志彩.高中思想政治课培育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的实施策略[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1,22(03):47-52.

吴林妹,石建光.以“大思政课”培育公共参与素养[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17):12-14.

施礼兵.引领思辨感悟助力生命成长——思政课公共参与素养培育策略[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09):11-13.

马炳帅.培育公共参与素养的实践与思考[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01):31-32.

张永华,石建光.强化亲历政治体验发展公共参与素养[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21):67-69.

作者简介

  • 四川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