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回应视角下的高中古诗词教学策略——文化自信的培养
摘要
2022年发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育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培养学生求真创新的精神,促进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并筑牢文化自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2)。古诗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古诗词教学是必不可少的内容,然而,高中教师对于古诗词的教学大多浮于表面,形成套路化教学,并没有很好的通过古诗词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树立文化意识。本研究以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针对古诗词和文化自信培养脱节的问题,提出“文化回应”这一教学策略,将古诗词与当代文化相融合,通过使用“古今融合”、“文化回应策略”等方式,探索高中古诗词教学的新路径,试为高中古诗词教学提出一点建议,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欣赏古诗词,培养文化自信。引言
文化自信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命题,而古诗词是所有文学作品中思想感情最充沛、艺术想象最丰富,艺术语言最凝练的文学样式(钟丹,2023)。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理应成为培养青少年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然而,当前高中古诗词的教学环节却呈现程式化、套路化的特征,这种固定的教学套路导致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和应试技巧方面,学生难以真正的理解古诗词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审美与情感表达。此外,由于古诗词的语言形式,典故意像,个人志向等与现代生活存在一定差异,学生在学习时缺乏兴趣。这种教学状况不仅削弱了古诗词的文化寓意与文学价值,更削弱了其在培养学生文化自信方面的作用。因此,如何利用文化回应策略,重构高中古诗词的教学模式,使其真正成为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1]。
1 文化回应与文化自信
1.1 文化回应策略的定义
文化回应性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将知识所承载的文化背景、文化思想、文化思维方式、文化精神和文化价值观融入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郭元祥,2021)。文化回应教学策略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学生的文化背景,文化思想,地域文化背景等因素,调整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在讲授古诗词含义的同时,挖掘诗词背后的寓意,让学生在这些诗词中找到认同感,引导学生将诗词中的文化与现实生活相结合[2]。
1.2 文化自信的培养
1.2.1 文化自信的内涵与教育价值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云杉,2010)。在全球化背景下,青少年的文化自信不仅关乎个人的身份认同,更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基础。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一脉相承的哲学思想和富有诗意的审美,是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
1.2.2 古诗词中的文化
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历史长河之中,先贤们将他们的思想凝练于诗句之中。这些思想,即便过了千百年,依然能够在当今社会中找到共通之处。当前推进的教育改革,帮助就业与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价值追求相结合,展现了中华文化精神内核的历久弥新;“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等词句在《国家宝藏》等现代节目重获新生,通过大屏幕、AI 、舞台美术效果,让观众们看到诗人笔下细腻的情感与事物。除此之外,诗词的语言艺术在当代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从“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的抗疫寄语再到中俄关系回顾标题“且将新火试新茶”,诗词中蕴含的文化与浪漫从未远离这片土地[3]。
1.2.3 教材的编排的趋势
语文新课程标准(2022版)明确提出,要“通过语文学习,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中文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据统计,与2019年相比,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的古诗词选编篇目增加了15%。教材的改编也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家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高度重视。学生学习民族文化的过程也是培养民族自信的过程。中华民族的民族自信并非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蕴藏在代代相传的诗词歌赋,史书典籍之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在当前世界各国联系密切,文化交往频繁的时代,立足本民族文化,做好文化传承,保持民族自信就显得尤为重要。
2 高中古诗词教学困境
2.1 教师教学方面
在古诗词教学方面,迫于课时安排与考试需求,教师的教学方式普遍存在程式化、浅表化的问题。教师在讲解古诗词时大多采用“介绍诗人及背景—讲解重难点字句—背诵全文”的固定模式,将教学重点放在字词解释和主题归纳上,而忽视了古诗词文化内涵以及现实意义的挖掘。例如,在讲解杜甫的《登高》时,教师往往仅分析“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写景手法,却很少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如何用诗句表达家国情怀,以及这种家国情怀在当今社会的表现这种教学方法虽然能够帮助学生应对考试,却难以锻炼学生的审美和文化认同、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此外,教师自身对古诗词的理解大多也停留在应试层面,缺乏对古典文学系统性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难以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的解读。这种表面化教学显然无法承担起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重任[4]。
由于古诗词特殊的语言组织形式、委婉的语言表达及其深厚的文化内涵,与现代白话文存在较大差异,学生在学习时在理解上有一定困难,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同时,由于考试对于古诗词的考察大多集中在默写和固定套路的简答题上,学生更倾向于机械性背诵。此外,由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未能帮助学生将古诗词与当代生活相联系,学生在学习时难以产生共鸣,古诗词的寓意情感仅仅存在于古诗词之中,与当代生活脱节。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于古诗词学习缺乏动力,对于相关知识也只是“被动接受”而不是“主动探索”。
2.2 文化隔阂
古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学表达形式,具有严格的形式规范,独特的审美观念以及强大的文化基因。以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入选的古诗文从2019年的67篇增加到如今的72篇,其中古诗词有40首,比重较大,且更多的偏向传统文化经典(黄梦凡,慕君,2025)。更多的传统文化经典也就代表着更多的文化隔阂,这些文化隔阂使学生在理解上产生障碍。一方面,古诗词中频繁出现的典故意像,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三国周郎赤壁”、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佛狸祠下”对于学生来说较为陌生;另一方面,古代文人或隐逸,或征战沙场,或郁郁不得志的感情和思维方式与现代社会有较大差别,学生可能因为无法共情作者的思想感情而认为古诗词晦涩难懂,增加古诗词学习难度。
2.3 评价体系
笔者以重庆市为例,查阅了从2015-2024年的高考语文试卷发现,2015年重庆高考卷古诗词题型为一篇课外古诗赏析以及六句古诗词填空,共14分;2016年重庆高考卷古诗词题型为课外古诗赏析一篇,以及六句古诗词填空,共17分;2017年重庆市高考试卷题型为课外古诗赏析一篇以及古诗词填空五句,共16分;2018-2024年重庆市高考古诗词考察为课外古诗词一篇以及课内古诗词填空六句,共9分。值得注意的是,2018-2024年高考课外古诗文的考察从原先的简答题变为了选择题,分值、难度和题量都有所下降。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导致教学过程中只注意古诗词的背诵与书写,忽视了对学生审美能力,文化自信的培养。此外,过程性评价在古诗词教学中较为薄弱,学生在课堂参与、创意表达、发表感想方面较为欠缺。
3 高中古诗词教学策略的改进建议
3.1 古今融合
“古今融合”指的是教师在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不仅介绍作者背景信息、写作年代、诗文大意等基本内容,还要注重解读古诗词的当代文化价值,让古诗词在当代社会重获新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恰当的运用文化回应策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创作背景,适当的联系当代社会实际去进行阐释说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以杜甫的《登岳阳楼》为例,教师不仅要讲解诗文大意,更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剖析作者“凭轩涕泗流”的原因,引导学生探索作者在创作这首诗时的身体状况,社会状况,通过还原历史语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情感。此外,教师还需要善于建立古今联系,让学生在当代社会中也能够找到诗词的痕迹,例如,杜甫的《登岳阳楼》中“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中的岳阳楼仍然存世,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和文字对这两处进行介绍,加深学生印象,让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精神在新时代的延续和发展。这种古今对话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还能帮助他们理解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从而真正建立起文化自信[5]。
3.2 AI技术辅助
文化回应教学强调教学媒介的文化适配性。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工智能的使用逐渐普及,古诗词的教学策略有了新的可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AI降低古诗词的学习难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时,教师可以利用AI系统,并通过三维动画直观呈现“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的场景,使抽象的文化符号变得具体可感。这种方式可以帮助想象能力差的学生更快的带入情境,同时也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AI语音合成技术,模拟不同风格的诗词朗诵,让学生对比AI生成的豪放派和婉约派,用不同朗诵风格,感受诗词的韵律美和情感张力,引导学生思考地域文化,如巴渝文化和江南文化对诗词风格的影响。
3.3 跨学科融合
在上述古诗词承载的文化部分已经提到,古诗词并不应该只是存在于课本与特定学科的内容,而是富有生机的活跃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基于文化回应理念,跨学科融合要突破简单的知识叠加,构建深层次多角度的文化链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诗词教学与历史知识有机结合,例如,在讲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可以结合三国历史课程内容,分析赤壁之战的历史影响。这种文史结合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从更宏观的历史视角理解古典诗词的文化意义。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将古诗词与艺术相结合,鼓励学生通过多种艺术形式表现诗词的意境。例如,在学习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时,可以让学生根据诗中的场景描述创作简笔画,这种动手操作的过程本身就是对传统审美观念的一种深度回应。
3.4 文化回应教学客观需求
教师的文化自觉。在高中古诗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深化个人对古诗词的学习以及鉴赏能力;提高个人的教学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总结创新,利用AI技术,学科融合等手段,结合学生的文化背景进行教学。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找到学生学习古诗文的痛点,将古诗文与现代文化生活相结合,找到诗文与现代的共同之处。教师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将古诗文应用在生活之中,或者鼓励学生联合自己的文化背景,如搜寻自己家乡的古诗词或者自己最喜欢的诗词派别。
教学评价维度。尽管高考中对于古诗词的评判方式是简单的默写和选择题,但是在日常教学,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从更多的角度去进行评判教学,多角度的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能够自如的将古诗词应用于日常生活之中,帮助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
总结
本研究基于文化回应教学策略,探讨了高中古诗词教学策略的改进路径,旨在通过“古今融合”、“AI辅助”和跨学科融合等方法,增强学生的文化理解和认同感。研究发现,文化回应视角下,古诗词的教学不仅仅是单纯的作者背景、古诗大意的教学,还需要结合当代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兴趣所在,让学生能够从古诗文中获得文化认同感,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郭元祥.深度教学[M].福建教育出版社,2021
[2]黄梦凡,慕君.核心素养下统编版高中语文古诗词课堂教学困境及建议[J].汉字文化,2025,(08):107-109
[3]云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中)[J].红旗文稿,2010,(16).
[4]钟丹,新课标下高中古诗词鉴赏教学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23,(05):106.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4,36,35,34,35.
如何引用
参考
郭元祥.深度教学[M].福建教育出版社,2021
黄梦凡,慕君.核心素养下统编版高中语文古诗词课堂教学困境及建议[J].汉字文化,2025,(08):107-109
云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中)[J].红旗文稿,2010,(16).
钟丹,新课标下高中古诗词鉴赏教学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23,(05):10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4,36,35,34,35.
版权
未提供许可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