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别山革命文物数字化展示与传播创新路径研究
摘要
随着数智媒介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文物展示的传播途径受到了一系列的限制。大别山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斗争、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中孕育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当前,部分区域在革命文物传播方面仍以传统的传播方式为主,未能充分发掘其深厚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导致某些具有重要教育意义的文物遗产面临传承困难。信息技术的飞速进步,尤其是数字化的广泛应用,为红色资源的抢救性保护和创新性开发开辟了新的路径。引言
在如今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数字和智能媒介已经深入地融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了。革命文物是承载着革命历史和革命精神的物质载体,大别山地区是关键的革命老区,有着丰富的革命文物资源,这些文物见证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过程,蕴含着深厚的红色记忆和文化价值。不过,传统的革命文物展示和传播方式,在信息传播的广泛程度、深入程度以及互动性方面,存在一定的限制,很难充分发挥出革命文物的教育和文化传承作用,在数字和智能媒介的时代,怎样利用新的技术和手段,来创新大别山革命文物的展示和传播途径,成了急需研究的关键问题。
1 运用数智媒介赋能大别山革命文物展示与传播的必要性
1.1 传统展示模式的局限性
传统的文物展示模式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对文化传承以及历史教育起到了关键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在社会环境和技术背景的大前提下,这种展示模式存在的局限性日益凸显[1]。
在空间和时间方面,博物馆的展陈容量有限,只能展出较少的文物,一般展出的文物数量不足馆藏文物的5%到10%,大量文物因空间不够而长期存放在库房中,普通公众很难有机会接触。就拿大别山革命文物来说,有许多文物被收藏在一些偏远地区的纪念馆里,由于交通不便外地观众无法参观;在观众互动性上,很多展馆主要采用“展柜+标签”的形式,观众被动地接受信息,就拿大别山革命文物来说,其历史文件、旧照片都是借助简单的陈列和文字注释,观众很难直观地感受文物背后所蕴含的革命故事及精神内涵。在文物文化展示时,文物都脱离了它原本的使用场景或文化背景的,观众难以理解这些文物具有的历史意义[2]。传统模式存在的这种局限性,从本质上来说,是“以物为中心”和“以人为中心”这两种理念之间产生的冲突,在未来的发展当中,要更加重视文物、技术以及观众这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并且要在保护好文物的前提条件下去实现的。
1.2 革命文物资源数字化保护的重要性
红色革命文化是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开展建设以及推进改革的整个进程里所创造出来的先进革命文化。如今,网络舆论环境复杂多变,我们需要充分运用新媒介技术,对大别山革命文化进行传承和弘扬。革命文物是凝固的时间,用好科技手段,可以让文物“说话”,讲述其背后的故事[3]。随着国家互联网快速发展,数字化已成为了推动社会向前进步的一种关键力量,按照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里面所说的内容,直到2022年年底的时,全国的网民数量已经突破了10亿这个大关,达到了10.67亿人,这么庞大的一个网络用户群体,给信息资源能够进行跨地域、跨时空的共享以及交互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中,实施了“互联网 + 长征”的数字化展示与传播项目,凭借专门开发“长征文物地图”小程序(如图1),实现了 1600 多处长征文物地理位置信息的可视化展示等功能。在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该馆开展了“互联网 + 长征”数字化展示与传播项目[4]。在重庆“红色三岩”革命遗址群,进行了数字化保护工作,运用 3D 建模技术,实现文物的全景漫游,建立数字保护管理系统和网上数字展馆(如图2),制作了 47 个数字展览,并且注重线上展示和线下展示相结合,减轻了文物本体保护面临的压力,提升了革命文物的展示效果和影响力。
Figure 1.
Figure 2.
1.3 时代发展对文物展示的迫切要求
随着数智技术的发展,相关的研究也都呈现出多学科交叉融合趋势。针对大别山革命文物,部分研究梳理了其资源类型与分布特点并展示了传统展示方式的优化路径,但对数智媒介全面应用的研究仍显不足。从数智媒介这一新型视角出发,5G、AR/VR、智能技术的成熟,人们都期待着文物通过数字化手段“活起来”,实现沉浸式的文物体验。同时,人工智能技术可用于文物修复、智能导览以及个性化的推荐,能有效的提升观众参与度。
借助运用数智技术对红色文化进行深度传播,提高民众对大别山红色历史的了解程度,使大别山红色文化成为连接人民情感的一条精神纽带,提升民众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社会教育方面,有着丰富的数智化红色革命文化教育资源,例如,线上红色故事汇、互动式红色历史科普平台等,这些资源能够让处于不同年龄段、不同地域的人群都可以便捷地获取红色革命知识,拓宽红色革命文化教育的覆盖范围,培养社会大众的爱国情怀以及民族精神,为社会的发展注入一股强大的精神动力[5]。从经济效益的角度来看,数智技术可以帮助大别山红色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体验红色文化,带动当地餐饮、住宿、交通等行业的发展,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推动红色革命地区的经济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1]。
2 大别山革命文物展示与传播的现状及其问题
2.1 资源特色与开发现状
大别山革命文物的保护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相关的基础设施以及场馆建设也越来越完备了,就拿河南大别山地区来说,在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给予的专项扶持之下,当地针对数十处重点革命遗址开展了系统的修缮工程,湖北省黄冈市在2018年的时候出台了《黄冈市革命遗址遗迹保护条例》,这一地方性法规的颁布意味着该地区的革命文物保护工作进入了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在展馆建设这个方面,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是很有代表性的,它的建筑群是由主展馆、将帅纪念馆等多个功能分区组合而成的,利用现代化的展陈技术生动地再现了苏区革命斗争的历程以及开国将帅的卓越功勋[2]。
2.2 现存问题与挑战
一是大别山革命文化资源的保护力度需要加强,在一些地区人们对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意识不够,保护措施缺乏科学性,使红色资源面临着逐渐消失以及碎片化的问题。如红军西征时期,很多战斗遗址、指挥所旧址等留存了下来,但保护状况并不乐观,就像同心县的下马关古城墙和箭楼(如),现在已经看不到它们的踪影了;以及巴西会议遗址(如),它的墙体上长满了杂草,而且到处都是裂缝。二是红色文化的宣传方式比较单一,其传播渠道仍然是以传统的方式作为主导,在大多数地区依靠像报刊书籍这类纸质出版物,以及广播电视这类电子媒体等单向的传播渠道。三是大别山革命文化资源的创新发展面临瓶颈,大别山革命文化的辐射范围以及传播效果还未达到预先设定的目标,存在数字化转型不足等问题,基础设施不完善,一些处于偏远地区的革命文物点交通不便。除此之外,一些已经建成的红色文化网络平台,还存在创新开发比较落后、专业性不够强等问题,导致这些平台的点击率和传播率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3]。
Figure 3.
Figure 4.
大别山革命文物的展示与传播,有“碎片化”“静态化”“地域化”这三大痛点需要解决。因此,在探讨革命文物传播现存的问题时,要把相关资源进行整合,构建一个统一的叙事体系,创新展示技术,借助这样的方式来提升观众的体验感。
3 大别山革命文物资源数字化保护及发展的基本路径
在新时代弘扬红色文化,一定要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要深入到基层一线当中去,尤其是要走进革命老区、民族地区以及边疆地区,要用心、带着感情去挖掘红色资源,把红色故事好好地讲出来。除此之外,要充分运用像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这类先进的科技手段,打造出智能化的红色文化网络传播解决方案,要深度挖掘并且传播更加丰富有趣的红色文化内容,持续吸引用户的关注和参与。革命文物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集体记忆以及精神传承,在进行数字化传播的时候,需要构建起“政府主导 - 专业支撑 - 公众参与”这样的三维联动机制,提高红色文化在数字空间当中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在如今的数字化传播环境当中,革命文物的传播工作要建立起精准化、互动化的全新方式,可以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深入了解不同受众群体对于内容偏好以及接受习惯,根据不同用户的兴趣以及需求,开发出有着不同主题、不同形式的革命文物展示内容,借助这样的方式契合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我们还可以和其他文化领域开展跨界合作,例如,和音乐、电影、动漫等领域进行合作,把革命文化和其他领域结合在一起,就能吸引到更多的用户。智能数智化技术可以打通知识体系、传播媒介和教育场景,拓展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红色研学、思政课程,从而促进高校的“大思政课”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精心策划参与性强的线上线下主题活动,打造多媒体交互式主题展览,让用户在参与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受到大别山文化的熏陶。可以引入沉浸式剧场,凭借AR扫码的方式解锁文物背后的故事,让观众能够更加清晰、直观地观看文物作品,还可以和抖音、B站等多个网站展开合作,推出与“大别山”相关话题的挑战比赛。在新媒体时代,对于大别山革命文化的传播而言,是挑战也是机遇,革命文化传播要积极地运用新技术、新话语、新方式给自己赋能,这样才能够提升大别山革命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4]。
4 数智媒介驱动下的传播创新路径
4.1 技术的融合创新
在数字化资源采集时,建议组建跨学科工作团队,整合历史研究、信息技术和传播学等领域的专业力量。可采用高清摄影、三维扫描、全景拍摄等手段,对大别山革命文物实物、文献档案等进行数字化的转换。在数字化数据修复时,采集过程当中所发现的破损资源,要运用专业的技术进行修复操作;并运用三维建模技术,把大别山革命遗址的原貌重新建造出来,在过程中需要文物保护专家和数字技术人员紧密地配合起来,确保修复的成果具有历史真实性和良好的展示效果;数字化的数据库建设时,要构建分级分类的红色文化资源数据库系统。运用沉浸式体验设计,借助AR或VR技术,把大别山的革命场景真实地还原出来,打造出“可以进入其中”的数字展馆,实现个性化的参观体验。这种让虚拟和现实相互交融的亲身感受,有利于大众深刻理解革命文物,打破了传统文旅场景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大别山革命文物的传播要突破传统的叙事方式,凭借更有故事性、场景感、融合性的创新表达,提高红色文化的感染力和传播力,挖掘革命者、群众以及亲历者的细微故事。构建起“文物+故事+情感”的总体叙事体系,把短视频、微型纪录片等形式结合起来讲述革命故事,开发带有互动形式的数字展览,设计有IP特色的数字文创产品等形式,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去关注。
4.2 群体化的融合创新
基于大数据对革命文化受众群体的全面分析,针对不同群体制定差异化的革命文物传播内容,有利于吸引各个群体关注革命文化。
对于青少年来说,可以开展有关大别山红色文化的动漫,游戏,在沉浸式的历史体验活动中,增强青少年的历史文化知识和大别山精神。将革命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程,比如,将大别山精神融入校园文化课程,通过主题班会让学生们角色扮演“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历史故事场景,强化学生的红色知识认知。探索大别山革命文化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是实现五育并举的必然要求;对于职场人群来说,在企业的价值观中适当的提炼大别山精神的内涵,通过办公的文化墙、员工手册等进行潜移默化的传播;对于老年群体,社区可开展红色文化交流会,让老年党员社区人员讲解大别山精神文化,做到老少携手共塑文化传承与社会和谐。在针对海外文化交流中,可开展红色文化国际交流模式,制作多国语种的大别山文化纪录片,通过海外社交平台传播,让世界各国感受到大别山精神和中国文化。并且通过他国的孔子学院进行大别山革命文化的传播,以故事化的方式解读红色精神,认识大别山精神的时代价值[5]。
5 结语
知所从来,方明所往。一件件革命文物,无声讲述着“红色政权是怎么来的、新中国是怎么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是激扬奋进力量的深厚滋养。坚持守正创新,要切实把革命文物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不断增强革命文物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可以更好发挥革命文物服务大局、资政育人和推动发展的独特作用。数字化技术为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方向,是提升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建设、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鲍家树.守护革命传承赓续红色记忆[N].团结报,2025-04-26(005).
[2]曲宝龙.数字赋能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5,43(04):107-110.
[3]李新宇.革命文物信息采集手段的创新研究[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5,(07):158-161.
[4]张因,李健宁,潘炜.革命人物类纪念馆革命文物与红色基因传承实践的研究[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5,(06):129-133.
[5]罗少伟.数智赋能甘肃红色文化资源整合策略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5,9(07):88-91+105.
吴楚君基金项目:2022年度教师科研能力培育基金“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培育”——革命文物保护视域下大别山地区农村革命遗址保护与旅游开发路径研究2022pygpsk08
如何引用
参考
鲍家树.守护革命传承赓续红色记忆[N].团结报,2025-04-26(005).
曲宝龙.数字赋能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5,43(04):107-110.
李新宇.革命文物信息采集手段的创新研究[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5,(07):158-161.
张因,李健宁,潘炜.革命人物类纪念馆革命文物与红色基因传承实践的研究[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5,(06):129-133.
罗少伟.数智赋能甘肃红色文化资源整合策略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5,9(07):88-91+105.
版权
未提供许可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