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栏目 研究性文章

高校学生社团助力非遗传播的实践探析—以“非遗青年”为例

作者

  • 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 , 中国

摘要

本文以中国传媒大学“非遗青年”学生社团为例,深入探究高校学生社团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中的实践路径与成效。通过分析“非遗青年”多年来开展的系列传播活动,包括非遗大师公开课、非遗体验日、余音分享会等,阐述其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积极作用,以及在人才培养、社会影响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旨在为高校学生社团助力非遗传播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高度重视,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保护、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的现实需要。中国传媒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俗青年研究社成立至今,始终致力于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非遗在青年当中的传承与发展。在社团发展的十余年里,非遗青年们以创意、激情、勤勉、友爱推广非遗文化,通过非遗进校园、暑期校外实践探访、线上科普教育等多种方式,在提高群体和个人文化认同,体现文化多样性和创造力等方面取得了许多优秀的成果,也为其他高校社团开展非遗传播活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1 “非遗青年”社团概况

中国传媒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俗青年研究社,简称非遗青年(Youth-ICH),成立于2013年,致力于在大学生当中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优秀民俗传统,推动非遗在青年当中传承的学生团体。

“非遗青年”是国内高校首个专注于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优秀传统文化的青年团体,致力于通过自媒体及创意活动,加深青年乃至更广大群体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同时用创意和影响力助力非遗保护工作、文化项目的开展和优化。

社团隶属于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国传媒大学委员会,设有社长团、联络部、宣传部、媒体部四个部门,各部门分工明确又紧密协作,共同推动社团的发展[1]

2 “非遗青年”开展非遗传播活动的实践

2.1 非遗大师公开课

非遗大师公开课是社团日常的“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之一,主要邀请非遗大师或民俗学专家进入校园,开展传承项目的公开课或讲座,社员可以与大师面对面交流互动,在大师的指导下亲手制作属于自己的作品。此项活动每月举办一次,每学期开展2-3次。例如,2016年10月,非遗传承人张忠强老师开设的“兔儿爷”课堂,让同学们深入了解了北京传统手工艺兔儿爷的制作工艺和文化内涵;2024年11月,袁长君老师的花丝镶嵌公开课,使同学们领略了花丝镶嵌的精美与博大。这种近距离接触非遗大师的机会,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对非遗的兴趣和热爱,增强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2]

2.2 非遗体验日

社团在校内或校外举办一日非遗体验活动,不定期组织社员欣赏非遗展览和演出,实地参观体验非遗技艺,部分门票将免费作为福利提供给社员。同时与有关政府文化部门合作,从社员中招募志愿者为非遗相关活动提供志愿服务。2019年7月,社团入选北京妇女儿童公益服务博览会“体验区”,征集志愿者体验剪纸、砖雕活动。2025年5月,“非遗青年”与本校自然科学社携手,以中国古代天文为脉络,串联非遗民俗,打造了一场沉浸式古风天文游园会。非遗体验日活动为同学们提供了更加丰富多样的非遗体验机会,从而加深对非遗文化与工匠精神的理解。

2.3 余音分享会

余音分享会以分享和观影为主,每期邀请神秘嘉宾,围绕确定的主题开展文化分享活动,包括观影会、有趣经历分享、围绕非遗或民俗开展的读书沙龙、美食品鉴等,活动地点主要在学校教室及周边咖啡厅,佐以绿茶及老字号点心。代表性活动有:2016年5月,“非遗青年”邀请贾世强老师分享油纸伞文化,品味如诗如梦的油纸伞故事;2020年11月,“非遗青年”举办“鼓韵话非遗”分享会,邀请陈钰、朱晓琳两位传承人分享他们的自身经历,并进行表演展示。这一形式营造了一种轻松休闲的文化分享氛围,能够吸引众多同学参与。

2.4 演艺堂

演艺堂活动以现场表演的形式展现非遗文化,具有较高的观赏性和参与性。社团先后举办了戏曲演艺堂、龙行十八式茶道演艺堂等活动。2015年12月,北京兰凤剧社社长刘冰为大家演唱《牡丹亭》《穆桂英挂帅》等经典戏曲片段;2018 年11月,叶羽晴川老师现场泡茶,与同学们畅谈茶与人生。这些活动不仅让同学们欣赏到了精彩绝伦的非遗表演,还让他们有机会亲身体验非遗技艺的魅力,进一步增强了同学们对非遗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5 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每年暑期,“非遗青年”都会组建实践团队,开展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或民俗为主体的调研、纪录片创作等活动。2022年暑假,团队前往重庆,开展“荣非遗技艺,昌创意文化”暑期社会实践;2024年,小分队前往内蒙古呼和浩特,深入探索皮艺、面塑、蒙藏香三项非遗。社团成员与非遗传承人面对面交流,深入了解非遗文化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传承现状以及面临的困境,同时也锻炼了同学们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调研能力[3]

2.6 线上活动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非遗青年”积极拓展线上活动渠道。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平台,开展非遗科普教育,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传播非遗知识,如二十四节气系列、传统节日系列等。同时,还举办线上交流会,通过腾讯会议、钉钉等平台开展线上讲座,并且能够以实时连线的方式进行交流互动。线上活动的开展,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扩大了非遗传播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非遗文化。

3 “非遗青年”在非遗传播中的亮点与特色

3.1 教学科研相长

“非遗青年”积极参与暑期实践团队调研、“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自主设计文创产品等科研实践,先后有10多个团队成功申报并立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

非遗青年们自主设计非遗文创产品,例如杯垫、冰箱贴、书签等,将非遗元素融入产品设计,创新出符合现代审美和功能需求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进一步拓展非遗的发展前景。

社团指导教师肖锋于2012年开始在中国传媒大学校内为本科高年级学生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选修课程,2020年该课程开始转为全校通识核心课程《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与研究》。通过教学和社团活动相结合,激发学生从事非遗保护的热情和传承非遗精神的信念。

3.2 外部联络丰富

由于部分社员的亲朋好友恰好是非遗传承人,他们积极主动地为社团引荐,通过他们的关系网络和资源,社团能够获取更多元的非遗文化资源和信息。

同时,社团发动成员在网络上搜寻传统文化方面的老师,“非遗青年”的忠实粉丝也为我们推荐资源。社团鼓励成员积极参加各种论坛、峰会,认识各种文化企业、文化团队,了解他们对传统的研究方向和进展,为社团将来的发展开阔视野,做好铺垫。

3.3 传播范围广

“非遗青年”将非遗逐渐延展到留学生群体,让更多外国人充分全面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2017年、2018年曾承办校汉教中心与西城区非遗保护中心联合举办“‘民间瑰宝 魅力之都’北京时尚非遗公益体验系列活动‘一米之内’非遗体验——中国传媒大学专场活动”,在校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近年来,加入社团或参加活动的留学生朋友数量逐年提高。未来,“非遗青年”将更注重培养国际化视野,计划将“非遗青年”自主拍摄的微纪录片,放到各个视频网站、文化类专业网站、国际化社交网站等,进一步提升传播能力[4]

3.4 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非遗青年”通过组织各类非遗活动,为同学们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平台,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非遗人才。社团成员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不仅学到了丰富的非遗知识,还锻炼了摄影、后期制作、外联公关、新媒体运营等多种技能。许多成员在毕业后继续从事与非遗相关的工作或研究,为非遗的传承与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例如,社团创始人张金晖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专业的博士研究生;陈钰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刘春爱先生为师,在京东大鼓的传承和传播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5]

4 “非遗青年” 非遗传播活动的成效

十余年间,“非遗青年”累计开展非遗传播活动300 余次,邀请60余位非遗大师进入校园,吸纳社员超过1500人,总参与人次超过1万,公众号浏览量超过 1 万人次,微博和B站的点击量达到1万+。社团在暑期实践成果评审和专项基金答辩中多次荣获一等奖,于2023年荣获全国社团文体类“榜样100”等多项荣誉。其活动受到了《北京日报》《人民网》《工人日报》等多家媒体的宣传报道,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6]

通过这些活动,“非遗青年”成功地将非遗文化带入了高校校园,让更多青年学生了解和关注非遗,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为非遗的传承与发展培养了后备力量,推动了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创新。

5 “非遗青年”案例的意义与展望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重要桥梁。“非遗青年”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旨在用实际行动留住非遗、推广非遗、发展非遗。非遗青年们参与非遗活动,可以深入了解非遗背后所蕴含的历史、文化、艺术、科学等多重价值,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通过探索和创新,为非遗的传承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成为民族文化的优秀传承者和弘扬者。

期待未来,“非遗青年”能够与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流与合作。这种跨地域、跨文化的交流与合作能够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了解和融合,为推动文化多样性和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雨婉.传播仪式观视角下的中国非遗传播研究——以《非遗里的中国》为例[J].记者摇篮,2025,(04):30-32.

[2]陈秀琴,王诗丽.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学生社团传承非遗技艺的实践探究[J].新传奇,2025,(09):71-73.

[3]陈立新,韩冬荟,王新政,杨光,李健.产教融合模式下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路径探索−以东北林业大学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24,42(4):55-58.

[4]汪劲松,张炜.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高层次专业人才产教融合培养探索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2(8):1-5.

[5]边迅,陈小勤.关于青年研究生导师自我发展的思考[J].科教文汇,2022(12):15-17.

[6]张福锁.科技小院:知农爱农和强农兴农人才培养的先行者[J].科技导报,2020,38(19): 11-15

参考

王雨婉.传播仪式观视角下的中国非遗传播研究——以《非遗里的中国》为例[J].记者摇篮,2025,(04):30-32.

陈秀琴,王诗丽.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学生社团传承非遗技艺的实践探究[J].新传奇,2025,(09):71-73.

陈立新,韩冬荟,王新政,杨光,李健.产教融合模式下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路径探索−以东北林业大学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24,42(4):55-58.

汪劲松,张炜.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高层次专业人才产教融合培养探索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2(8):1-5.

边迅,陈小勤.关于青年研究生导师自我发展的思考[J].科教文汇,2022(12):15-17.

张福锁.科技小院:知农爱农和强农兴农人才培养的先行者[J].科技导报,2020,38(19): 11-15

作者简介

  • 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 ,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