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栏目 研究性文章

基于iFIAS的初级对外汉语综合课师生互动行为分析

作者

摘要

师生互动行为的研究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具有重要的作用。改进型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iFIAS)作为一种经典的课堂行为分析技术,可以提供关于课堂教学活动结构和效果的客观数据。本文基于iFIAS,对北京语言大学初级汉语综合课师生互动行为进行系统性分析,总结师生课堂互动行为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引言

近年来,孔子学院在全球快速发展,学习汉语的群体规模持续扩大。作为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途径,对外汉语教学的质量与成效备受关注[1]。随着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不断深入,师生互动行为在国际中文教育领域的研究中逐渐占据重要地位[2]。改进型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iFIAS)是一种有效的课堂观察工具,可以系统地记录、量化分析课堂言语互动行为,揭示师生互动行为的特点与问题[3]。本研究运用iFIAS,以北京语言大学(以下简称“北语”)示范课为例,分析初级对外汉语综合课的师生互动行为,并探讨影响因素,通过发现课堂中师生互动行为存在的不足,为优化对外汉语教学效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 研究设计

1.1 研究对象

(1)沈红丹老师的初级汉语综合课“这条红色的裙子好看吗?”,出自《新概念汉语》第15课《这条红色的裙子漂亮吗》,词汇量为200词左右,课程属于综合课,学生汉语水平为初级[4]

(2)孙小晶老师的初级汉语综合课“你去过长城吗?”,出自《新概念汉语》第29课《你去过长城吗》,教学对象是来自不同国家零基础的学生,旨在通过互动教学提升学生的汉语听说能力。

1.2 研究工具

1.2.1 iFIAS编码类别与说明

本文运用iFIAS系统对课堂观察数据进行系统编码和数据处理,将师生互动行为转化为可量化的数据。通过矩阵分析,揭示对外汉语课堂师生互动行为的特征与规律。方海光等人提出了改进型弗兰德斯分析系统(iFIAS),将课堂互动行为分为4部分共14个编码,主要由教师言语(编码1-7,其中间接影响1-4,分别为:教师接受情感、教师表扬或鼓励、教师采纳学生观点、教师提问;直接影响5-7为:教师讲授、教师指令、教师批评或维护教师权威)、学生言语(编码8-10为:学生被动应答、学生主动说话、学生与同伴讨论)、沉寂(编码11-12为:无助于教学的混乱、有益于教学的沉寂)和技术(编码13-14为:教师操纵技术、学生操纵技术)组成[5]

1.2.2 iFIAS记录规则与观察规则

iFIAS的记录规则是通过课堂观察,3秒为一个时间段,分析每一个3秒里出现的教师与学生的言语行为,并归并到相应编码中。因为3秒中可能会同时出现两种行为,看哪一种行为占据的时间比重大,就归为比重相对大的编码。对于示范课,沈红丹老师的示范课时长约为46分钟,每分钟20个编码,一共约为930个编码;孙小晶老师的示范课时长约为50分钟,每分钟20个编码,约为1005个编码。

因为是录制的示范课,视频开头会存在课程介绍画面,因此进行了相应裁剪,减少了相应编码。其中对于学生上台展示小组交流成果,归为了编码10“学生与同伴讨论”。对于教师领读占据大多数时长的归为编码4,学生跟读占据时长多的归为编码8。

1.2.3 iFIAS数据分析方法

矩阵分析法规定在得到编码后,将前后两个编码组成序对。例如:沈红丹老师的北语示范课中前15秒出现的编码为12、6、9.1、4.1、9.1,可以将其组成序对为(12,6)、(6,9.1)、(9.1,4.1)、(4.1,9.1)。经过汇总将所得的序对填入矩阵表中[6]

矩阵分析法可以直观地展示课堂中教师行为、学生行为以及课堂氛围的分布情况,帮助研究者了解课堂互动的整体结构。如E区(1-3,1-3)积极整合格,反映师生良性互动形成的正向课堂氛围;F区(6-7,7-8)缺陷格,体现教师消极的指令导致的负面教学环境。矩阵中红色对角线所标记的单元格,表示课堂中某种行为连续进行,称为稳态格。如教师持续情感接纳(1,1),教师持续激励(2,2),教师持续接纳学生观点(3,3)等等。

2 北语初级对外汉语综合课师生互动行为编码统计分析

2.1 北语示范课一矩阵分析

通过示范课一的930个编码数据进行整理,得到929个序对。再将序对次数填入相应表格中,得出矩阵表,可以分析出以下特征:

2.1.1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根据对该示范课的矩阵分析,发现在矩阵14个稳态格中,学生与同伴讨论(10,10)以102次的绝对高频居首。表明该课堂学生积极性很高,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学理念。代表学生主动发言(9,9)出现频次次之,为64次,说明该课堂中学生持续口语输出量较多[7]

2.1.2 多方式灵活促进教学

有益于教学的沉寂(12,12)出现频次较高,为78次。原因是在观察课堂时,把教师播放教学视频,学生安静思考归为了编码10,说明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灵活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1.3 坚持教师引导式学习。

代表教师讲授(5,5)频次为60次,说明该课堂也体现了以教师引导为主的教学风格,教师系统讲授课堂知识,引导学生进行相应的学习和操练。代表教师批评或维护权威(7,7)和无助于教学的混乱(11,11)频次都为0,说明课堂秩序高效稳定,学生学习效率高,表明课堂氛围良好[8]

2.2 北语示范课二矩阵分析

通过对示范课二的1005个编码数据进行整理,得到1004个序对,并将序对次数填入相应表格中,得出矩阵表,可以分析出以下特征:

2.2.1 教师系统引导教学为主

根据矩阵分析,可以看出在编码矩阵的14个稳态格中,代表教师讲授(5,5)出现频次最多,为143次,说明该堂课呈现出典型的教师主导型教学特征,教师进行了系统化的知识讲解。

2.2.2 学生课堂参与度高

代表学生被动应答(8,8)和学生主动说话(9,9)出现频次较高,分别为116次和97次,说明该课堂教师在授课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开口率,要求学生回答相应问题,以及鼓励学生主动应答,提高了互动频率。在矩阵H区中,出现频次总共为110次,占比较高,代表在课堂中教师在问答环节不同的问答模式[9]

2.2.3 教师授课氛围较轻松

代表教师批评或维护权威(7,7)、无助于教学的混乱(11,11)频次都为0,说明该课堂氛围较轻松,教师没有批评学生,表明师生关系融洽,没有出现课堂混乱的场面。在矩阵E区中,出现频次总共为27次,代表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了积极的鼓励[10]

2.2.4 缺乏学生之间的互动

代表学生与同伴讨论的稳态格(10,10)和学生操纵技术的稳态格(14,14)频次都为0,表明该课堂缺少学生之间的交流,会导致学习效果受限。

3 北语初级对外汉语综合课师生互动行为的评估与建议

根据以上对示范课的矩阵分析得到的数据结果,分析对师生互动行为的优点、不足,并对此提出相对应的建议。

3.1 北语示范课师生互动的优点

3.1.1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贯穿师生互动全过程

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和学习特点,给予学生个性化的反馈。在课堂中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师通过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例如:示范课一,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并上台展示“国旗的颜色”[11]

3.1.2 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支撑师生互动的有效性

教师能够合理分配课堂时间,教学环节安排恰当。每堂课的教学目标清晰,包括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和文化知识。课堂设计由浅入深,从生词的讲解到语法的实际应用,再到巩固练习,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例如:示范课二,教师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后再进行领读,把课文中已讲到的生词进行挖空儿,既回顾生词又练习了课文内容。

3.1.3 现代教育技术深度融入师生互动全过程

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工具,例如:图片、视频等,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直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两名教师都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学习课文内容[12]

3.1.4 和谐积极的课堂氛围促进师生良性互动

教师通过微笑、幽默等方式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同时教师也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即使学生出现错误也不轻易批评,而是通过引导帮助学生自我纠正[13]。并且教师在语言教学中自然融入了中国文化因素,促进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3.2 北语示范课师生互动行为的不足

3.2.1 提问类型单一化,影响学生语言能力发展

在这两堂课中,教师提问次数总占比不高,教师提问封闭性问题多于开放性问题,缺乏开放性问题难以激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和语言输出能力。研究表明,提问类型与学生语言输出的质量密切相关[14]。如果教师未能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设计多样化的提问,可能会导致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受限。

3.2.2 反馈方式单一化,制约学生语言内化效果

两名教师在课堂中的反馈方式多以简单的“对/错”评价为主,缺乏具体的解释或引导。虽然这种反馈方式可以快速纠正学生的错误,但有时不能帮助学生理解错误的根源,也无法有效促进学生的语言内化。并且,教师在反馈时较少使用鼓励性语言,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编码数据中可以看出,在师生互动时,教师会以积极肯定的态度去回应学生的观点,但是“教师接收情感”“教师采纳学生观点”的现象较少。

3.2.3 多媒体依赖现象,削弱师生之间的直接互动

这两堂课教师都使用了多媒体技术,虽然多媒体技术有助于课堂教学,但是过多的使用,教师会产生依赖行为,从而会忽视师生之间的直接互动,导致课堂互动流于形式。

3.3 建议

3.3.1 优化提问设计,促进学生语言能力发展

教师应该根据教材、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语言水平等多种因素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包括封闭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例如:可以从简单的“是/否”问题逐步过渡到“你觉得怎么样”等开放问题,以激发学生深度思考和语言输出能力。教师应该注意到不同水平的学生差异,设置合理的问题,照顾不同水平的学习者[15]。教师应该避免自问自答式的提问方式,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

3.3.2 完善反馈机制,提升教学互动质量

教师在纠正学生错误时,应提供具体的解释和指导,帮助学生理解错误的根源。例如:可以指出语法错误的规则,并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表达。同时教师应多使用鼓励性语言,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3.3.3 合理利用技术手段,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教师应该认识到多媒体技术手段对于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作用,应该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熟练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选择合适的教学资源,合理安排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结语

本研究基于改进型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iFIAS),以北语示范课为研究对象,通过矩阵分析,系统考察了师生互动行为的特点、模式及效果。研究发现,示范课在师生互动方面既展现出显著优势,也存在值得改进的地方。

本研究也存在样本量有限、编码主观性强、非言语互动分析不足等局限。未来研究可以扩大样本范围,涵盖不同类型院校和课程;深入探讨文化因素对互动的影响。这些探索将进一步丰富对外汉语课堂互动研究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指导。

参考文献

[1]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1:422.

[2]曹鑫.国际中文一对一线上教学师生言语互动研究[D].河南大学,2023.

[3]方海光,高辰柱,陈佳.改进版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及其应用[J].中国电化育,2012(10):109-113.

[4]石言华.论趣味性原则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D].湖南师范大学,2019.

[5]丁春梅.基于iFIAS的线上初级汉语综合课师生互动研究[D].云南大学,2021.

[6]蔡子露.基于iFIAS的汉语二语教学的课堂互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23.

[7]聂艺.高级汉语水平留学生线上口语实训课互动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22.

[8]刘俊生.基于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的新手教师初级综合课课堂互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

[9]江彦羲.基于iFIAS的线上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研究[D]. 广西大学,2022.

[10]李玉婷.基于iFIAS的对外汉语新手教师教学互动研究[D].浙江科技学院,2022.

[11]张楚.基于iFIAS的在线对外汉语初级综合课互动教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21.

[12]黄卫萍.对外汉语课堂的师生互动模式探究[D].郑州大学,2012.

[13]杨璐.初级汉语听力课教师互动行为和意识案例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7.

[14]牛婉婉.基于iFIAS的线上汉语课堂互动行为研究[D].浙江科技大学,2024.

[15]陈宝琴.国际中文新手教师中级口语课堂师生言语互动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24.

作者简介:于帅莹(2003-),女,汉族,河北邯郸,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国际中文教育

刘东彪(1979-),男,汉族,河北沧州,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教育发展与政策分析;国际中文教育,系本文通讯作者。

基金项目:2022年国际中文教育研究课题一般项目资助“世界主要语言配合支持他国国民教育体系经验比较研究(项目编号:22YH108C)”

参考

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1:422.

曹鑫.国际中文一对一线上教学师生言语互动研究[D].河南大学,2023.

方海光,高辰柱,陈佳.改进版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及其应用[J].中国电化育,2012(10):109-113.

石言华.论趣味性原则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D].湖南师范大学,2019.

丁春梅.基于iFIAS的线上初级汉语综合课师生互动研究[D].云南大学,2021.

蔡子露.基于iFIAS的汉语二语教学的课堂互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23.

聂艺.高级汉语水平留学生线上口语实训课互动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22.

刘俊生.基于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的新手教师初级综合课课堂互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

江彦羲.基于iFIAS的线上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研究[D]. 广西大学,2022.

李玉婷.基于iFIAS的对外汉语新手教师教学互动研究[D].浙江科技学院,2022.

张楚.基于iFIAS的在线对外汉语初级综合课互动教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21.

黄卫萍.对外汉语课堂的师生互动模式探究[D].郑州大学,2012.

杨璐.初级汉语听力课教师互动行为和意识案例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7.

牛婉婉.基于iFIAS的线上汉语课堂互动行为研究[D].浙江科技大学,2024.

陈宝琴.国际中文新手教师中级口语课堂师生言语互动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24.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