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栏目 研究性文章

天津民俗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研究

作者

  • 天津城建大学外国语学院 , 中国

摘要

天津民俗文化植根于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历史脉络,其负载词作为文化信息的浓缩载体,承载着地域特有的生活智慧、价值观念与审美情趣。在跨文化传播中,这类词汇的汉英翻译面临文化内涵传递不全、语言形式适配性低等挑战。本文以天津民俗文化负载词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分类特征、翻译难点和翻译原则,结合具体案例探讨音译加注、文化补偿、功能对等、具象化意译等适用的翻译策略以及翻译策略使用的注意事项,旨在为提升天津民俗文化的国际传播提供语言层面的实践参考。

天津作为一座拥有六百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其民俗文化兼容南北、融合中西,蕴含着丰富的地域特色与历史积淀,是中国北方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天津民俗文化具有漕运文化、码头文化与市井文化的特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方言词汇、民俗称谓、节庆表达等负载词。这些民俗文化负载词是天津文化的语言载体和“语言密码”,承载着天津的历史传统、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其汉英翻译不仅关系到天津文化的准确传播,更影响着跨文化交流的有效性。翻译这些词汇,是天津地域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环节,然而现有天津民俗文化负载词因文化背景的差异常面临翻译困境,在翻译实践中存在文化信息流失、读者理解障碍等问题,影响了天津民俗文化对外传播的效果。因此,探索适配的翻译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基于“天津民俗文化汉英平行语料库”建设项目的汉英翻译实践,重点研究天津民俗文化负载词部分的释义和翻译策略,旨在为天津文化对外传播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参考,以恰当的方式讲好天津故事。

1 天津民俗文化负载词的内涵与分类

1.1 内涵界定

钟敬文先生(1992)曾指出:“民俗文化,简要地说,是世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尚的总称。”他也对民俗文化的范围进行了划定,总体而言,民俗文化大体上包括存在于民间的物质文化、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口头语言等各种社会习惯、风尚事务。

文化负载词是标志某种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词组和习语,直接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独特的活动方式(姜雪松、崔晗,2021)。因此民俗文化负载词可以指代在特定民俗语境中形成,蕴含独特文化信息,反映该文化的历史、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且在其它文化中缺乏直接对应表达的词汇[1]

天津民俗文化负载词既包括具象的事物名称(如‌物质载体“泥人张”“十八街麻花”等老字号品牌或者“运河文化”中的杨柳青年画、剪纸、风筝等),也涵盖抽象的习俗、观念。这些负载词是天津民俗文化的语言镜像,具有多元融合和开放包容的特点,其翻译不仅是语言转换,更是文化意义的跨语境传递[2]

1.2 主要分类

结合天津民俗文化内涵可将其负载词分为以下几类:

  1. 物质民俗类:指反映饮食、服饰、手工艺等物质文化的词汇,具有鲜明的地域独特性。如饮食类“锅巴菜”(天津特色早餐,以锅巴搭配卤汁)、“耳朵眼炸糕”(油炸糯米糕点)、“杨村糕干”(传统米制糕点)等饮食民俗词汇;工艺类“泥人张”(天津著名泥塑流派)、“杨柳青年画”(年画流派)、“风筝魏”等手工艺品牌词汇。这类词汇的核心特征是“专有性”,需保留名称的独特性以凸显文化标识。
  2. 社会民俗类:涉及节庆、礼仪、民间组织等社会生活的词汇,与天津人的集体记忆紧密相关。如节庆活动“逛娘娘宫”(元宵节期间到天后宫祈福)、“贴吊钱儿”(春节贴红色剪纸祈福)、“拜早年”(春节前的问候习俗);民间组织“脚行”(旧时天津搬运工群体)、“搭伙”(旧时码头工人合伙谋生的方式)等反映人际互动与社会结构的词汇。其特征是“行为与意义绑定”,翻译需兼顾行为描述与文化寓意[3]
  3. 精神民俗类:包括方言俗语、民间艺术等体现精神内核的词汇,反映天津人的价值观。如方言俗语“嘛钱不钱,乐呵乐呵得了”(体现天津人豁达心态,蕴含地域语言风格与幽默特质);艺术形式负载词“相声”(语言类喜剧艺术)、“时调”(天津民间曲艺)、“踩高跷”“跑旱船”等传统民俗表演名称,均承载着天津节庆文化的热闹氛围,体现出天津艺术特色。这类词汇的核心是“意义抽象性”,翻译需精准传递隐含的文化心理。

2 天津民俗文化负载词的翻译难点与翻译原则

2.1 天津民俗文化负载词的翻译难点

翻译文化负载词的核心矛盾是“文化空缺”,即目标语言没有对应概念。传统译法包括音译、直译、意译、转译等,但天津民俗文化负载词的特殊性在于很多词背后有完整文化场景(如“狗不理”不解释包子典故就失去意义),还有些词必须保留语音特色(如“哏儿”用拼音比意译更传神)。在翻译过程中,这些负载词势必会遇到文化对等传播的困难。聚焦天津民俗文化的独特性,以下翻译难点可以为探讨具体翻译策略提供逻辑起点。

2.1.1 文化内涵的多层性

2.1.2 语言形式的特殊性

2.1.3 民俗场景的特异性

许多负载词依附于天津独有的生活场景,在英语文化中不存在对应范畴,直译或意译都易导致信息缺失。如“估衣街”(旧时售卖二手衣物的商业街),其“估衣”所涉及的交易方式、服饰文化在英语文化中无对应场景,翻译易导致“文化折扣”。

2.2 天津民俗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原则

2.2.1 文化传真原则

文化传真原则的核心是让目标语读者在理解词汇表层含义的同时,能感知到其背后的天津民俗逻辑(如农耕传统、市井智慧、地域性格),实现从“翻译文字”到“传递文化”的跃升。因此应通过翻译在目标语中最大限度还原源词所承载的地域文化内涵、民俗语境与情感联结,避免因过度简化导致文化信息流失。例如“三不管”若仅译为“chaotic area”,会丢失其“清末天津租界与官府交界的权力真空地带”这一具体历史语境,需通过“音译+历史背景”实现语境的完整传递[4]

2.2.2 读者接受原则

在文化传真基础上,兼顾目标语读者的理解能力,通过注释、解释等方式降低理解门槛,避免文化隔阂。如“相声”若直译为 “Xiangsheng”,英语读者难以理解,而译为 “cross-talk (a traditional Chinese comedic dialogue art, similar to stand-up comedy but with two performers)”,可通过类比帮助读者建立认知关联,其中cross-talk已成为国际通用术语,在跨文化交流中具备很高辨识度,容易被读者接受。

2.2.3 灵活性原则

根据具体语境与传播目的调整翻译策略,在文化传真与可读性之间寻求平衡。如“踩高跷”在一般语境中可译为“stilt walking”,若需突出其民俗表演属性,可译为 “stilt dance performance, a traditional folk activity in Tianjin”。

3 天津民俗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

在翻译策略的构建中,首先按照天津民俗文化的典型分类从国内外权威媒体、门户网站、文旅网站、辞典和著作中搜集筛选语料,进行天津民俗文化代表元素的文化负载词的整理归纳并比较翻译差异,然后根据词汇的文化权重、读者需求与文本目的,探讨灵活的翻译策略,让天津民俗文化负载词既“带着地域温度”,又“跨过语言门槛”。在这一过程中可以突出以下做法:

3.1 音译+文化注释:保留标识性,补充背景信息

这一策略适用于具有强地域性的且难以意译的独特文化标识负载词,如专有名词(人名、地名、品牌名等),通过音译保留名称辨识度和核心字面意思,辅以注释补充文化信息差。

例:“泥人张”译为 “Niren Zhang (a renowned Tianjin folk artist known for clay figurines, with a history of over 180 years)”。

解析:音译“Niren Zhang”保留品牌独特性,注释说明其身份、技艺与历史,帮助读者理解其文化地位。

例:“狗不理包子”译为“Goubuli Baozi (steamed stuffed buns named after their inventor, who was so focused on making buns that he 'ignored dogs'—a local legend)”。

解析:音译“Goubuli Baozi”保留品牌辨识度,注释解释名称由来与食物属性,帮助读者理解文化背景。

例:“耳朵眼炸糕”可译为“Erduoyan Fried Glutinous Rice Cakes”,并补充注释“a renowned Tianjin snack with a history of over 100 years, named after the narrow alley where it originated”。

解析:音译“Erduoyan”既保留了民俗文化中的地理标识,又为目标语读者提供了文化认知的“原始符号”,便于后面通过注释方式补充文化背景信息。

例:“杨柳青年画”译为“Yangliuqing New Year paintings (traditional folk paintings from Yangliuqing Town, Tianjin, known for vivid colors and festive themes)”。

解析:译文“Yangliuqing New Year paintings”明确地域与品类,注释补充产地与艺术特色,兼顾信息完整性与文化传播性。

3.2 直译+文化补偿:补充细节,还原民俗场景

对于涉及独特民俗场景的负载词,可以在直译基础上补充场景要素,帮助目标读者构建认知框架。

例:“皇会”译为“Huanghui Festival (a traditional folk gathering in Tianjin to honor Mazu, featuring parades, folk dances, and music performances)”。

解析:“皇会”源于对妈祖的祭祀,融合了宗教、民俗与娱乐元素,其内涵难以通过单一英文词汇传递。直译“Huanghui Festival”保留名称,补充“祭祀妈祖”“游行表演”等核心场景信息,使读者理解这一民俗活动的性质与内容。

例:翻译“逛娘娘宫”时,可译为“visiting Tianhou Temple during festivals—Tianjin’s oldest Mazu temple, where locals pray for blessings and enjoy folk performances”。

解析:在连贯文本中,不纠结单个词的翻译,而是通过上下文描述让含义自然浮现。译文通过“Mazu temple”“pray for blessings”等信息,让“娘娘宫”的文化功能和场景清晰化。

例:“撂地”(天津相声早期的街头表演形式)译为“liaodi (street - performing style of cross-talk in Tianjin, typically in markets or public squares, emphasizing interaction with audiences)”。

解析:译文精准传递“街头”“互动”等核心场景特征,侧重“文化准确性”。

例:“贴吊钱儿”译为 “pasting lucky paper cuttings (a Tianjin-specific Spring Festival custom, distinct from regular paper cuttings for its red color and coin patterns)”。

解析:译文补充“春节”“纳福”的场景信息,突出“天津特有”和细节差异,传递“年味儿”的文化感受。

3.3 文化功能对等:舍弃形式,传递核心功能

在文化差异较大时,特别是针对表达抽象概念或行为的负载词,可以寻找目标语中功能相似的概念进行类比,辅助理解。在保持文化功能对等的前提下,重新调整表达方式,使目标语读者产生与源语读者相似的理解,确保文化功能的等效传递[5]

例:天津俗语“嘛钱不钱,乐呵乐呵得了”译为“Who cares about money? The point is to have fun!”。

解析:原文强调“豁达处世”的核心功能,英文通过“Who cares...”的口语化表达,传递出与源语一致的轻松态度,符合英语语境中的情感传递习惯。

例:天津方言“逗你玩”译为“just pulling your leg”。

解析:“逗你玩”体现天津人的幽默调侃,英文“pulling your leg”同样表达“开玩笑”的含义,且符合英语语境中的口语习惯,实现功能等效。

例:天津的“庙会”译为 “temple fair”。

解析:天津的“庙会”与西方的“fair”有相似之处,译为“temple fair”既贴合庙会“起源于寺庙祭祀,伴随商贸集会”的文化特色(如天津天后宫庙会、大悲禅院庙会均以寺庙为依托),又让受众易于联想。

例:“填仓日”译为“Tiancang Festival (a Tianjin harvest Thanksgiving festival where people fill granaries to pray for abundance)”。

解析:“填仓日”是天津地区富有农耕文化与民俗寓意的传统节日,译文用“to pray for abundance”直接点出节日的核心功能——祈福丰收,贴合天津作为北方农耕文化影响下的城市民俗特征;而“harvest Thanksgiving” 快速关联读者熟悉的概念,和感恩节庆祝丰收的节日特征实现对等。

又如“倍儿哏儿”译成“damn funny”保留口语感;“卫嘴子”译为 “Tianjin locals known for their eloquence and humor” (形容天津人能说会道、幽默风趣的特点,难以直译其贬褒兼具的含义,因此舍弃形式,传递其核心特质);“快板”译为 “Kuaiban(rhythmic storytelling accompanied by bamboo clappers)”以及“崩豆张”译为 “Zhang’s Crunchy Beans (comparable to seasoned nuts in Western snacks, but with unique Tianjin flavors)”,均在译文中提升了跨文化适配性。

3.4 具象化意译:拆解要素,明晰构成信息

针对一些物质类文化负载词,通过拆解其构成要素(食材、工艺、用途等),用目标语读者熟悉的概念组合传递信息,侧重内涵表达。

例:“锅巴菜”译为“Guobacai (Tianjin-style breakfast made of sliced mung bean pancakes in savory sauce)”。

解析:“锅巴菜”的核心是“绿豆煎饼条+卤汁”,译文通过“sliced mung bean pancakes in savory sauce”明确食材与形态,“Tianjin-style breakfast”定位其属性,实现信息完整传递。

例:“腊八醋”译为“vinegar pickled with garlic for the Laba Festival”。

解析:“腊八”对应“Laba Festival”,“醋”通过“vinegar pickled with garlic”明确其制作方式与内容,准确传递民俗物品的核心信息。

例:“煎饼馃子”译为 “Jianbing Guozi (Tianjin-style savory crepe wrap) / Tianjin Jianbing (a crispy crepe wrap with egg, sauces, and fillings)”。

解析:译文既避免了文化失真,又通过清晰的饮食描述降低目标语读者的理解门槛,实现“让陌生的文化符号可识别,让具体的饮食特征可感知”的效果。

例:“熟梨糕”译为 “Shuligao steamed rice cake with sweet toppings”。

解析:熟梨糕是天津街头巷尾的传统零食,译文通过关键特征和制作工艺等信息传递实现跨文化认知。

例:“茶汤”译为“Millet Paste (a traditional Tianjin street snack, served hot with toppings like brown sugar)”。

解析:“茶汤”作为天津传统街头小吃的代表,承载着市井饮食文化与手工技艺的民俗内涵, “Millet Paste”精准锚定其原料与形态,其译文平衡了“食物形态”“制作特色”与“地域文化印记”。

4 天津民俗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使用的注意事项

4.1 避免过度“归化”

4.2 注重语言规范与一致性

4.3 结合传播场景

针对书面文本(如旅游手册)、学术研究、文化典籍翻译等场景,需更加严谨,可多用注释,确保信息完整。针对口语传播(如导游讲解)、日常交流等通俗场景,则需简洁易懂,优先意译,减少复杂注释。同时可考虑目标受众的文化背景,若受众对中国文化了解较少,需增加背景说明;若受众熟悉中国文化,可适当简化翻译,避免信息冗余。

结语

天津民俗文化负载词翻译的核心目标不仅是“准确转换词语”,更是“传递文化精神”——让世界通过语言符号感知天津民俗中蕴含的地域智慧与生活情趣。作为一项兼具语言转换与文化传播双重使命的工作,天津民俗文化负载词翻译的本质是重构跨文化意义,其关键在于寻找 “文化保真”与“读者理解”之间的动态平衡。因此译者应深入理解天津民俗文化的内涵和精髓,并时刻考虑目标读者的接受度,根据具体词汇的独特性、文本语境和目标受众,灵活运用音译加注、文化补偿、功能对等、具象化意译等策略,为跨文化理解搭建清晰路径,让“津味”文化通过语言桥梁被更广泛地理解与接受。这不仅是翻译技巧的实践,更是地域文化生命力的延伸。未来的研究可进一步使用天津民俗文化汉英平行语料库等平台,通过结合具体语料,开展受众认知调研等方式,对翻译策略的应用效果进行实证分析,从而优化翻译实践,为天津民俗文化的对外传播提供更系统的语言支持。

参考文献

[1]姜雪松,崔晗.基于COCA语料库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负载词的分析[J].海外英语, 2021(24): 93-94.

[2]刘露敏.天津旅游民俗外宣译写策略探究—以TravelChinaGuide网站为例[J].海外英语,2021(13):182-183.

[3]钟敬文.民俗文化学发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2(5): 1-13.

[4]赵宏.天津市民俗类经典非物质文化遗产[M]. 中国纺织出版社, 2024.

[5]王磊.高低语境视域下天津民俗文化名称的翻译策略研究[J].现代英语,2024,(15):96-98.

作者简介:甘莹,女,天津城建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文化翻译。

通信地址:天津市西青区津静公路26号天津城建大学外国语学院 300384

项目基金:本文为2022年度天津市教委科研计划专项任务项目(外语教育)“天津民俗文化汉英平行语料库的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22ZXWY-YB03)”的研究成果。

参考

姜雪松,崔晗.基于COCA语料库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负载词的分析[J].海外英语, 2021(24): 93-94.

刘露敏.天津旅游民俗外宣译写策略探究—以TravelChinaGuide网站为例[J].海外英语,2021(13):182-183.

钟敬文.民俗文化学发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2(5): 1-13.

赵宏.天津市民俗类经典非物质文化遗产[M]. 中国纺织出版社, 2024.

王磊.高低语境视域下天津民俗文化名称的翻译策略研究[J].现代英语,2024,(15):96-98.

作者简介

  • 天津城建大学外国语学院 ,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