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栏目 研究性文章

新质生产力视角下中职酒店专业产教融合质量提升研究

作者

  • 佛山市顺德区梁銶琚职业技术学校 , 中国
  • 顺德梁銶琚职业技术学校 , 中国

摘要

在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酒店业对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而中职酒店管理专业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其教育质量与产业需求的契合度对行业发展至关重要。本研究从新质生产力视角出发,探讨如何通过深度融合中职酒店管理专业与产业,提高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效果。首先,梳理了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分析了我国中职酒店管理专业教育与产业融合的现状与问题。研究通过文献分析、实地调研及专家访谈发现,当前教育课程与产业需求匹配度不高,实践教学与实际应用脱节,师资建设与产业合作不足,校企合作的协同作用未充分发挥,教育评价体系与产业发展指标关联性不强。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加强师资建设、深化校企合作及完善评价体系等策略,以提升中职酒店管理专业的产教融合质量,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建议。

1 引言

随着科技进步和全球经济结构的深刻变革,新质生产力逐渐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受到教育界与产业界的高度关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新质生产力融合了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特征,通过技术创新和要素优化配置,实现了生产力的质的飞跃,超越了传统生产力的局限,强调高效能、高质量与创新驱动,符合新发展理念[1]。在中国,中职酒店专业教育作为培养酒店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关键途径,其教育质量直接关系到酒店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与转型升级。然而,当前中职酒店专业教育与产业融合面临人才培养目标不准确、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脱节等问题,导致毕业生难以满足行业对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2]。鉴于此,本研究从新质生产力视角出发,深入分析其概念与特征,结合我国中职酒店专业教育与产业融合的现状,探讨通过创新产教融合模式提升教育质量的方法。本文将通过文献综述、案例分析和实地调研,提出切实可行的质量提升策略,为中职酒店专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建议。

2 新质生产力视角下中职酒店专业产教融合的质量提升要素

2.1 教育课程设置与产业需求的对接

中职酒店专业教育要紧密对接产业发展趋势,根据酒店行业的最新需求调整课程设置。首先,需增设与新兴技术相关的课程,如智能化酒店管理、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数字化营销策略等,以适应酒店业智能化、个性化服务的发展趋势。其次,强化跨文化交流与外语沟通能力培养,以满足国际旅游市场日益增长的需求。此外,课程设置还应注重可持续发展理念,增设绿色酒店管理、节能减排技术等课程,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3]。通过定期调研行业动态,邀请行业专家参与课程开发,确保教育内容的前沿性和实用性。

2.2 实践教学与产业实际应用的融合

实践教学是中职酒店专业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其关键在于与产业实际应用的深度融合。建立模拟酒店运营环境的实训基地,引入真实酒店案例,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学习前台接待、客房服务、餐饮管理等核心技能。同时,鼓励学生参与酒店项目实习,如酒店活动策划、客户服务改进项目等,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增强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通过校企合作,实现学生实习与就业的无缝衔接,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成长,满足酒店业对实战型人才的需求。

2.3 师资队伍建设与产业专家的互动合作

师资队伍的素质直接影响到教育质量的高低。中职酒店专业应积极引进具有丰富行业经验的教师,同时鼓励现有教师赴酒店企业挂职锻炼,提升其专业技能和行业认知。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即教师既具备理论教学能力,又拥有实践操作技能。定期举办行业论坛、研讨会,邀请酒店业界专家与教师交流,共同探讨行业发展趋势,将最新行业动态融入教学内容。通过这种互动合作,教师能够更好地把握产业脉搏,为学生提供更具前瞻性的指导和建议。

2.4 校企合作与产业人才培养的协同

深化校企合作是实现教育与产业融合的有效途径。中职学校应与酒店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企业可参与教学过程,提供实习岗位,指导学生实践操作;学校则可根据企业需求调整教学内容,为企业输送定制化人才。此外,探索“订单式”培养模式[4],即企业与学校联合招生,学生入学即有就业保障,学习期间企业参与培养过程,确保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高度匹配。

3 中职酒店专业产教融合质量提升的策略与方法

3.1 优化课程体系,提高教育质量

要优化中职酒店专业的课程体系,提升教育质量,需紧跟行业发展趋势,去除过时和重复的内容,增加与酒店行业紧密相关的新课程,如酒店智能化管理、数字营销、可持续发展等,以帮助学生掌握最新行业知识,增强职场竞争力。在课程开发中,学校应与酒店企业深度合作,共同设计符合行业需求的课程内容和教材,通过引入企业真实案例、行业标准和实践项目,使学生在学习中更贴近实际行业情况,提升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5]。此外,要加强课程之间的衔接与整合,形成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确保学生能全面深入地掌握酒店管理的各个方面。同时,还应注重跨学科课程的设置,如酒店法律、法规与财务管理等,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职业需求。

3.2 强化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实战能力

实践教学是中职酒店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提升学生的实战能力,必须强化这一环节。首先,要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实验室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及实习实训管理等内容,通过模拟酒店运营环境和引入真实酒店案例,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酒店管理技能。同时,要注重实践教学的多样性与创新性,除了传统的实验实训,还应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角色扮演等多样化的实践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此外,加强与企业的合作至关重要,通过共同开展实习实训、项目研发等活动,让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学习和实践,从而提升他们的实战能力和职业素养。

3.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师资队伍是中职酒店专业教育的核心力量,为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必须强化师资队伍建设。首先,应引进具备丰富行业经验和教学能力的优秀教师,为学生带来最新的行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与此同时,要重视教师的培训与发展,定期组织教师参加行业培训、学术交流和教学研讨,提高其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并鼓励教师参与企业实践和项目开发,增强其实践经验和职业素养。此外,需建立完善的教师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通过设立教学和科研奖励,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与创新精神。科学的评价体系也应被建立,对教师在教学质量、科研成果及社会服务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促进教师持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3.4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资源共享

校企合作是中职酒店专业教育与产业融合的关键途径,为深化合作,必须促进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首先,学校应与酒店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与教材,并共同实施教学与评价等环节。通过这种深度合作,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衔接,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此外,学校与企业还可以共建实训基地和研发中心,为学生提供优越的实践环境,同时开展技术研发、产品创新和服务升级等活动,推动产学研的深度融合[6]。资源共享和互利共赢也是校企合作的重要目标,学校与企业可以共享教学资源、实训设备及技术成果,实现优势互补。同时,通过合作开展社会服务和员工培训,不仅提升学校的社会影响力,还能增强企业的品牌价值,实现双方的共赢发展。

4 案例分析

4.1 案例背景

山东舜和酒店集团作为国内酒店行业的标杆企业,自1995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与多所中职院校的深度合作。通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山东舜和酒店集团形成了“六个共同”的校企合作模式,即共建实训基地、共建师资队伍、共建课程体系、共同评价管理、共同教学研发、共促招生就业。这一模式为产教融合提供了有力支撑,取得了显著成效。

4.2 成功经验分析

4.2.1 共建实训基地与课程体系,实现教学与实践无缝对接

山东舜和酒店集团与合作院校共同建立了酒店管理专业实训基地,提供了文化、技术、资金和设备等全方位支持,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和实践。这一合作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还确保了教学内容紧密贴合行业需求。双方还合作设计了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从基础教育到实践操作,全面覆盖了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7]。这种紧密合作的课程设置方式,使得人才培养更加符合行业实际,确保了学生在毕业后能够快速适应酒店行业的发展需求。

4.2.2 共建师资队伍与教学研发,提升教学质量和创新能力

山东舜和酒店集团与合作院校共同建设了“双师”队伍,设立了“教师发展中心”,培养了一支具备丰富行业经验和高专业素养的教学团队。这些教师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教学指导[8]。同时,双方还共同开展教学研发活动,协同创新教学模式,拓宽了教学资源。这一合作模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还增强了他们的创新思维,有助于推动教育教学的持续创新与发展,确保了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

4.2.3 共促招生就业与评价管理,确保人才供需平衡

山东舜和酒店集团与合作院校密切合作,共同推进招生和就业工作,为学生提供职业培训和职业规划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行业发展和企业需求。双方还共同制定了实习学生的评价标准,确保评价体系公平公正、科学严谨。通过及时反馈评估结果,双方能够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此合作不仅实现了人才的供需平衡,还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使他们在进入职场后能够快速融入企业并发挥作用,从而实现学生、学校和企业的三方共赢[9]

5 结束语

在新质生产力的视角下,本研究深入探讨了中职酒店专业教育与产业融合的质量提升路径。通过分析当前产教融合的现状和挑战,提出了针对性的改进策略,如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化校企合作等。这些策略不仅为提升教育质量提供了理论支持,也为实际操作提供了可行的路径。本研究的意义在于推动中职酒店专业教育与产业需求的深度融合,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从而更好地服务于行业的发展与社会的需求。希望本研究能够为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和实践操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张淼.走向创新:新质生产力视域下产教融合共同体的本质特征[J].中国远程教育,2024,44(08):88-96.

[2]李名梁,范信宇.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逻辑理路、现实困境与行动策略[J/OL].现代教育管理,1-10[2024-08-31].

[3]陈建勋.新质生产力发展视角下产教融合课程知识生产模式的研究[J/OL].包装工程,1-4[2024-08-31].

[4]徐王棒,陆雯,余家斌.产教融合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空间生产的视角[J].职业技术教育,2024,45(19):15-20.学,2024,(07):133-142+160.

[5]王伊琳,雷莱,杨小琨,徐纯毅,等.职业教育支撑风电发展的关键策略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4,(19):85-95.杨信.科教融汇赋能高职院校“三教”改革的时代价值、现实困境及实现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4,(13):39-43.

[6]马璨婧,马吟秋.新质生产力视角下高校“三融”建设的价值旨归与机制建构[J].南京社会科俊生,邓旭升.职业教育新质生产力:内涵解读、理论框架与实施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24,45(19):21-27.

[7]宁锐,王志刚.新质生产力视域下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策略与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24,(10):60-64.

[8]胡德鑫,逄丹丹.新质生产力视域下高职教育与产业发展的耦合协调水平测度[J].教育学术月刊,2024,(05):27-36.

[9]韩连权,尤婷婷,季诚钧.多中心治理视域下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的实践困境与发展路径[J].教育学术刊,2024,(04):98-105.

作者简介:姓名:宋嘉雯,1997年10月,,性别:女,民族:汉,籍贯:湖南衡阳,学历:硕士,职称:无,研究方向:教学改革、咖啡调制、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

姓名:肖欣琪,1998年8月,性别:女,民族:汉族,籍贯:湖南娄底双峰,学历:硕士,职称:无,研究方向:中职旅游教育。

参考

张淼.走向创新:新质生产力视域下产教融合共同体的本质特征[J].中国远程教育,2024,44(08):88-96.

李名梁,范信宇.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逻辑理路、现实困境与行动策略[J/OL].现代教育管理,1-10[2024-08-31].

陈建勋.新质生产力发展视角下产教融合课程知识生产模式的研究[J/OL].包装工程,1-4[2024-08-31].

徐王棒,陆雯,余家斌.产教融合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空间生产的视角[J].职业技术教育,2024,45(19):15-20.学,2024,(07):133-142+160.

王伊琳,雷莱,杨小琨,徐纯毅,等.职业教育支撑风电发展的关键策略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4,(19):85-95.杨信.科教融汇赋能高职院校“三教”改革的时代价值、现实困境及实现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4,(13):39-43.

马璨婧,马吟秋.新质生产力视角下高校“三融”建设的价值旨归与机制建构[J].南京社会科俊生,邓旭升.职业教育新质生产力:内涵解读、理论框架与实施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24,45(19):21-27.

宁锐,王志刚.新质生产力视域下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策略与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24,(10):60-64.

胡德鑫,逄丹丹.新质生产力视域下高职教育与产业发展的耦合协调水平测度[J].教育学术月刊,2024,(05):27-36.

韩连权,尤婷婷,季诚钧.多中心治理视域下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的实践困境与发展路径[J].教育学术刊,2024,(04):98-105.

作者简介

  • 佛山市顺德区梁銶琚职业技术学校 , 中国
  • 顺德梁銶琚职业技术学校 , 中国